◎ 陈新民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包进京 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2021 级学科教学(历史)硕士研究生
最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已经颁布,与原课程标准相比,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用核心素养目标代替了原来的三维目标。而时空观念明确成为初中历史课程的核心素养之一。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时空观念具体包括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在历史教学中,这两者都是了解和认识历史的基本观念,同时又是密不可分的,因为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呈现的。因此,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不仅要关注历史事物发生、发展的时序和脉络,还要关注历史事物发生、发展的空间环境,这是时空观念得以形成的重要途径。而在日常的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更关注前者,而历史事物发生、发展的空间视角则易于忽视。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哪些空间视角,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空间感,下面就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作一探讨。
空间位置有着“地理学第一概念”之称,是指地表上某一事物与其外在客观事物间的空间关系。具体到历史内容的教学中,一切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发生,都必然有其特定的空间位置,而确定空间位置,对于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在讲《鸦片战争》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观看课本上的《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观察舟山岛的地理位置,然后结合下列史料的阅读进行思考: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为什么先后两次占领舟山?
材料:舟山群岛良港众多,靠近也许是世上最富裕的地区,当然还有一条最宏伟的河流和最广阔的内陆航行网……如果英国占领舟山群岛中的某个岛屿,而且皇帝允许其人们可以在那里与我们贸易,我确信女王陛下政府定会感到欣慰,大不列颠将会得到巨大的利益。
——1839年英国商务监督义律致英国女王的信
通过对舟山地理位置的观察以及上述史料的阅读,学生会初步认识到,英军侵略舟山的目的,与舟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商业价值有关。然后教师进一步解释:浙江舟山临近长江入海口,地处中国东部海岸线的中部,特别是新航路开辟以来,一度成为亚、非、欧各国商人云集的国际贸易中心,是东亚最早、最繁华的“自由港”,被誉为“东方威尼斯”。正是因为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舟山成为各殖民国家打开中国长江流域贸易市场的必争之地。另外,从上述英国商务监督义律致英国女王的信中可知,英军占领舟山,可谓蓄谋已久,并非通常认为的,英军在鸦片战争初期,由于遇到广东珠江口军民的严防死守,无计可施之下才转换战略目标。
再如,讲《毛泽东开辟革命新道路》一课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井冈山的地理位置,旨在让学生认识到,毛泽东之所以能创立井冈山等红色革命根据地,也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相关。20世纪初,各地军阀名义上归属国民政府统一领导,但拥兵自保是其首要目标,各派军阀控制区域的结合部自然成为政治、军事乃至经济最薄弱、最易被忽视的地方,被人们称为“三不管”地带。然而正是这样的“三不管”地带造就了中国革命的成功。正如毛泽东在1928年《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提到:“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在目前的世界上从来没有的事……我们分析它发生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有买办豪绅阶级间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的,则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也将是能够继续的。”以井冈山为例,井冈山地处罗霄山的中段,而罗霄山正处在湘赣两省的交界处,再加上山势险要,易守难攻。所以1927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余部,到达井冈山,建立起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基于井冈山的革命斗争经验,我军又先后建立了湘鄂赣、鄂豫皖、陕甘宁、晋察冀等农村革命根据地,从而使革命的星星之火最终发展成燎原之势。
可见,在历史教学中,确定历史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空间位置,是学生理解历史、认识历史的前提与基础。
自然环境指一定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自然环境是人类活动的舞台,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马克思曾指出:“深入研究各种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条件。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关注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的自然条件,也是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
地形是地物形状和地貌的总称。地球陆地的基本地形包括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等。多样化的地形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同时也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在分析“古希腊为什么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这一问题时,首先需要引导学生阅读历史地图册,观察希腊半岛的地形特点。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古希腊所在希腊半岛以及小亚细亚部分地区,被众多的山脉、水域分割成众多支离破碎的小块陆地,交通极为不便,故而形成众多、相互独立的城邦。这种地形条件不利于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但相对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则为公民直接参与民主政治并确立早期民主政治制度提供了可能。无独有偶,在讲“秦国为什么能统一六国的原因”时,可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历史地图册,观察秦国所在的关中地区及其周边的地形条件。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秦国所在的关中地区,中部是关中平原,北部是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东面是黄河天堑,南面是秦岭,只有西南方向位于潼关、函谷关、武关等几个狭窄的通道与中原地区相通。这种独特的地形条件,使秦国拥有易守难攻的军事优势,故而在与六国的军事斗争中,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再加上正确军事策略的实施,最终完成了统一霸业。
气候也是影响人类生存条件的重要因素之一,适宜的气候环境是文明早期产生的重要条件。例如,在探讨“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什么会成为中华早期文明的摇篮”这一问题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益于当时适宜的气候条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中国近代气象学家竺可桢的《五千年来中国温度变迁图》。
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在距今5000年至3000年前,大约夏商时期,黄河中下游流域地区大部分时间的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左右,1月温度大约比现在高3—5℃。湿润的气候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加之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相对较低,这都为稳定的农业耕种奠定了基础。竺可桢还研究指出:“可以说仰韶和殷墟时代是中国的温和气候时代,当时的西安和安阳地区有十分丰富的亚热带植物种类和动物种类……河南省原来称为豫州,‘豫”字就是一个人牵了大象的标志。”但是,随着历史上气候的变迁,以及黄河流域生态的破坏,象群也逐步南迁,如今野生大象就只分布在我国大陆最南端的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可见,历史上气候的变迁,不仅对生态环境,而且对文明的兴衰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河流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为人类生存和农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水源,而且也深刻影响了人类的交通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特别是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大河是古文明的动脉,人类灿烂的文明遗产几乎都离不开河流的哺育。例如,埃及的尼罗河,它的存在给非洲北部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带来了一片生机和绿色,尤其是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使河流两岸形成大片肥沃的土壤,为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也为古埃及文明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故而,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称“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再比如,我国隋朝统一以前,南北方各自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文化圈,隋朝统一以后,统治者通过修建大运河打通了这两个区域,使之成为一体。这一举措不仅弥补了我国主要江河水系的缺憾(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主要河流东西方向居多),更有力地促进了南北方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与此同时,也带动了一批沿河重要城市的崛起,例如杭州,在秦汉时期只是会稽郡下属的钱唐县,但在大运河开通以后,作为运河南段的起点,逐渐成为了江南财富的一个集散地,城市地位迅速提升,到吴越国时期,杭州开始享有“东南第一州”的美誉。
资源包括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保障,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例如,在探讨“工业革命为什么最先发生于英国”这一问题时,除了考虑如资产阶级革命、殖民扩张、贸易需求等历史因素之外,英国的矿产资源条件一样不可忽视。英国虽然是个岛国,但煤炭储量极为丰富,地处欧洲“产煤的新月地带”,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使英国成为欧洲较早生产和使用煤炭的国家,也为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必要的动力来源。
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石油取代煤炭成为人类新的能源基础。但石油资源的分布极度不均衡,世界石油的近三分之二都聚集在中东地区,大量需要石油的消费国不得不从中东地区进口石油。中东地区的国家,一方面因为有幸获得丰富的石油资源而变得富足和繁荣,另一方面也因为资源招致了西方大国竞相争夺的祸患,致使这一地区局势长期动荡不安。例如,2003年美国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发动了“伊拉克战争”,但其背后却潜藏着美国谋求地区霸权、控制伊拉克石油资源的野心。由此可见,资源的分布以及因为资源问题而产生的国家争端,同样左右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区域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在地表上划出的不同的地理单元。区域的大小不一,大到一个大洲和国家,小到一个乡镇和村舍;区域的属性各异,有政治区域、经济区域、文化区域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应重点关注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的形成与变迁,尤其要关注中国历代疆域的形成与变迁,这对于加强学生的国家主权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以上原则,根据两位标注者的标注结果,计算得到alpha系数为94.6%.Krippendorff认为,低于67%的alpha系数表明标注结果不可靠,因此认为两位标注者的标注结果高度一致.
例如,在初三复习时,为了让学生认识中国疆域在近代的变化过程,可将现在的《中国行政图》与历史课本上《清朝疆域图》(1820年)进行比较,让学生总结我国近代史上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中涉及领土变化的情况。或者以完成表格内容的形式让学生填写,如下表所示。
时间 条约或会议 割占和收回领土情况1840年 中英《南京条约》1860年 中俄《瑷珲条约》1860年 中俄《北京条约》1860年 中英《北京条约》1864年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等1898年 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1894年 中日《马关条约》1945年 雅尔塔会议1945年《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1997年《中英联合声明》1999年《中葡联合声明》
通过对比和总结,并在《清朝疆域图》上对这些地区进行标示,学生就可以理解和认识今天我国版图形成的历史过程,特别是香港、澳门、蒙古、台湾以及钓鱼岛、南海诸岛等问题的由来,进而强化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的意识。可见,在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在历史上的形成与变迁过程,也是学生理解和认识历史的重要方面。
人类文明的发展,不仅包括时间上的传承和延续,也包括空间上的传播与扩散,随着各文明区域之间的人员、商品和信息的交流往来,人类社会开始打破原始、分散和隔绝的状态,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世界。可见,区域之间的交流,对人类历史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也是历史教学特别需要关注的空间视角。
例如,在讲汉朝的“丝绸之路”的内容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古代世界,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东西方文明之间相对割裂并独立发展。而汉朝张骞等人打通的“丝绸之路”,则承担起联系东西方的主要责任。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经西域运往中亚和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有赖于丝绸之路的发展,西域的核桃、葡萄、玻璃、宝石等,以及西方的多种宗教、乐舞等也传入中原,对中国宗教、艺术、生活方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到了唐朝中期以后,随着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盛起来,但陆上丝绸之路并未中断。宋、金、西夏、吐蕃通过丝绸之路和西域诸国仍保持着密切联系,蒙元帝国横跨亚欧大陆,为东西方的交流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可以说,在欧洲人近代开辟新航路之前,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最重要渠道。
在讲《探寻新航路》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哥伦布等人通过开辟新航路,不仅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而且首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人口、物种、商品的交流,从而彻底改变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走向。例如,在人口迁移方面,持续了400 多年黑人奴隶贸易,使近亿计的黑人被送往美洲,从此扎根于美洲的黑奴彻底改变了美洲原有的人种结构。然而,这一行为却使得非洲丧失了大量的劳动力,造成了非洲社会经济文化的衰退,至今仍深受其害。在物种交换方面,原产美洲的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和可可等流到世界各地,欧洲人把小麦、大麦、橄榄和葡萄等作物引入美洲。在商品贸易方面,欧洲与亚洲、非洲和美洲之间建立起直接的商业联系,再加上不断的殖民扩张,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崛起,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的时代。可见,世界范围内各区域之间的交流,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学会从地理空间视角看问题,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空间感,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看待历史问题的全息视野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这是当前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亟待研究的问题。
[1]冯琛:《鸦片战争在舟山史料选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476—478 页。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第48—50 页。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4 页。
[4]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载于《竺可桢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477—478 页。
[5][美]约翰·R.麦克尼尔、威廉·H.麦克尼尔著,王晋军、宋保军等译:《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2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