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文静 北京市怀柔区教科研中心 安立红 北京市怀柔区北房中学
2021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鼓励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科学设计探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教师要提高自主设计作业能力,针对学生不同情况,精准设计作业。”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历史作业的布置普遍缺乏目标意识,只为强化课堂知识,并多为传统习题类型,课时之间也分散不成体系。基于此,笔者以七年级上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为例,以化零为整为基准,统筹册、单元与课时,探索兼具整体性与贯通性的初中历史作业。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初中历史要培育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但是,将其由抽象理念变成自觉行动,需要循序渐进,需要教师立足基础知识、学科方法和思维能力,进行素养层级划分。可以说,教师作业设计的首要关键是明确目标,即在了解学生掌握具体史实的基础上,明确核心素养落实的具体层级目标。
从阶段划分看,作业目标遵从“课程—册—单元—课时”的结构,逐层分解确定。七年级上册作为学生接触历史课程的起始,是核心素养培育的初始阶段,需要统整规划,确定教学的具体层级目标。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作为整体学习目标,不作层级分解;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分别划分四个层级(图1)。
图1 初中历史七年级教学目标
统整阶段目标后,结合单元特征和学情分析,定位单元教学聚焦的具体目标。在时间长河中,对不同时期阶段特征的认识依托于特定的时间内涵与历史意义。学生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和民族交融,就要了解历史时序,建立特定史事与特定时空的联系。因此,“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时空观念目标聚焦定位于层级三“认识时空下的史事”和层级四“建立史实之间的联系”。史料实证重在史料的实证意识,史料类别大体分为四类:文献、实物、口述和图像。学生学会区分不同史料,明晰史料内涵,分析时代渊源,挖掘史料隐含的社会背景和特定的微观情境。此目标笔者在“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单元教学中,已重点培育落实,呈现为:“学生能够区分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甲骨文、《论语》和《老子》等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并从获得史料中提取信息;复述史料的价值与地位;用史料说话,理解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同理,历史解释素养的四个层级在“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重点培育,在此不做赘述。
经过上述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素养总目标设定如下:基于唯物史观,继续巩固培育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重点落实时空观念“认识时空下的史事”和“建立史实之间的联系”的素养层级,最终涵育认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性,尊重并热爱祖国历史和文化的家国情怀。
“中国古代史”学习板块的大概念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大概念分解到不同单元,秦汉突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隋唐呈现“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下的繁荣与开放”。处于其间的三国两晋南北朝,虽政权并立、分裂割据,却孕育着新的统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核心概念直接指向“大一统国家的重塑路”,即从政权更替、民族交融、经济发展和科技文化四个角度重塑,为隋唐的统一奠定基础。故单元建构打破常规课时,以不同视角重新设计四个课时,依次为:乱世危局望统一、民族交融共发展、南北差距渐缩小、科技文化显兴盛。
单元作业以核心概念为统领,以完成单元学习目标而设计的系统性学习任务。在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把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放在首位,要体现对所学的知识巩固、理解和加深,也要注重对相应的技能、技巧的掌握,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把握好设计的方向,突出作业本身具备的检查、巩固、拓展的功能”。基于上述认知,笔者设计了课堂与课后两种类型的单元作业。课堂作业通过复习单元内重要的历史地图,定位历史事件;再通过描述,解释史实的发展进程,落实时空观念。课后作业结合实际,突破时空限制,参观线上博物馆,学生结合兴趣爱好,依托史料完成任务单,再以解说词等形式深入解读文物,涵育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设计如下:
【课堂作业】历史地图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是记述历史事件的重要载体。请同学们识读教材地图①《淝水之战》和②《赤壁之战》、地图册③《北魏孝文帝迁都路线示意图》,完成表格。再结合所学,任选其中一位作简要介绍。
人物 曹操 苻坚 孝文帝地图编号背景采取行动结果影响共同点
【课后作业】国家博物馆代表国家收藏的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各类文物,现有古代文物藏品81.5 万件。请同学们下载国家博物馆App,搜索“古代中国”展厅,欣赏众多文物,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陶院落、网纹玻璃杯、马头鹿角形金步摇等。任选其一,完成任务单。
主题:云游国博,探寻文物识文物 名称 朝代出土地 外形特征用途价值 历史价值现今价值困惑点绘文物读文物
单元作业与课时作业的呈现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并列式,教师确定了单元形式,课时作业从不同角度设计,最终形成单元作业。例如,设计思维导图,通过学生思维可视化的表达,教师透视和评价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程度;课时作业设计不同角度的结构图,分解历史史实,再通过绘制完整思维导图的单元作业,帮助学生从零散、孤立走向整体、系统,形成知识结构。二是递进式,课时作业从低层级到高层级递进式呈现,到单元作业时,达到某种目标层级。本单元作业即此类型,“认识时空下的史事”和“建立史实之间的联系”是重点落实的时空观念素养目标,课时作业设计紧密围绕目标,层层递进。设计及意图呈现如下:
1.乱世危局望统一
【预习作业】结合部编初中历史教材第16、17课一二子目和课后拓展、第18 课一二子目、第19课第一子目,绘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朝代更替顺序表。
【课后作业】(1)更正顺序表;(2)在顺序表相关政权旁边标注史实名称和有关的时间、人物、影响等内容。
预习作业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这一时期的朝代更替,梳理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提高课上教学的实效性。课后作业意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史实,再以时空变换为线索,运用时间轴,学会“定位特定时空框架”。
2.民族交融共发展
【课堂作业】改革推动历史的发展。以下是两次重要的改革,结合教材,补充表格。
战国商鞅方升史料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通鉴纪事本末》史料类别 实物史料历史事件 商鞅变法确立县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影响 富国强兵,为统一奠定基础相同点内容
【课后作业】观看视频《中国通史·北魏孝文帝》,以“北魏孝文帝,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封书信;或者为他撰写一首小诗。
课堂作业通过对比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辨别不同类型史料,并把同类史实进行关联,考查能力层级中的识记层级。课后作业通过观看视频,拓展史料的获取途径;再从视频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深入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考查了能力层级中的理解能力;最后以开放型作业形式写诗或书信,激发兴趣的同时,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历史人物,考查能力层级中的阐释能力。层级的不断进阶,最终涵育“认识时空下的史事”的时空观念。
3.南北差距渐缩小
【课后作业】结合教材第87 页《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和文字表述、第91 页“江南地区的开发”子目,绘制《三国两晋南北朝人口迁徙示意图》。要求:写上少数民族名称;用箭头标注“北方民族迁往中原”和“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课后作业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地图的方法和能力。学生通过绘制人口内迁示意图,了解少数民族内迁和中原汉族南迁的史实,初步理解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融和发展,落实时空观念层级“基于时空框架的历史描述”和“解释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
4.科技文化显兴盛
【课堂作业】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主题的分类有:哲学、思想、艺术(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曲、雕塑、石窟等)、建筑、文学、科学技术、医药学等。从这些主题中选择一类,结合本课内容,绘制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为题的结构图。
【课后作业】明信片是一种直接投寄、写有文字内容和带有图像的卡片,图像可以是摄影、绘画或设计。请你结合教材第5 课、第8 课、第15 课、第20 课,仿照明信片样式,制作一张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题明信片。要求:主题以人物、成就或类型等方式分类;尽量图文并茂。
本课以活动课的方式进行,课堂作业通过小组合作绘制小专题的结构图,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从横向关联历史史事。课后自主型作业制作精致的古代传统文化主题明信片,从纵向关联同类史事;学生选用喜欢方式,进行个性化创造,增加作业的趣味性的同时,落实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目标。
“从备课、上课到作业,既是纵向逐次深入推进的教学环节,也是以课程目标为核心的学习有机体。”课时作业设计既要从宏观着眼整体贯通性,以课前、课堂和课后作业相互配合,保持课堂教学的一致性;也要从微观着手作业内容的生动鲜活性,不同课时选择多样作业,增强学生兴趣与爱好。
在双减背景下,基于新课标和课程核心素养设计作业,遵从了以下路径:第一,基于核心素养定位素养目标,形成从“课程—册—单元—课时”的纵向目标体系;第二,依托教学目标和单元建构,明确作业属性,设计聚焦具体素养层级的整体性和贯通性的单元与课时作业,作业的形式和内容突出鲜活性和趣味性;第三,把作业作为教学环节,融入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最后,坚持化零为整,方能整体贯通。以上是笔者对初中历史作业整体设计的一次理解与运用,仅为抛砖引玉,望与大家共勉,至于作业评价与实施内容,限于篇幅,未能在本文呈现。
[1]袁东波:《核心素养导向的作业与命题设计》,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5 页。
[2]於以传:《中学历史单元教学关键环节例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12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