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雪亚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价值归旨。乡土历史作为师生最常触及和最易感同身受的学习资源,是培养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在深度挖掘并运用乡土资源的基础上开展口述史探究,能使学生在项目实践中体悟、理解并厚植家国情怀。近年来,我校依托无锡作为乡镇企业发祥地、苏南模式示范区的独特资源,开展了“无锡乡镇企业口述史”的项目研究,并披沙沥金凝练成乡土口述史的校本课程。一个完整的口述历史项目应包括选择项目主题、收集背景资料、确定访谈对象、撰写访谈提纲、完成口述访谈、整理访谈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展示研究成果等重要步骤。本文就以此为例,谈谈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乡土口述史的整理研究,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口述史是历史,但不是所有的口述都是历史,亲历者的口述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只有那些经过验证的真实无误的口述回忆才能称为过硬的历史证据,否则就只是口述。因而,充分的“案头工作”对于口述史项目实践尤为重要。著名口述史专家唐德刚在张学良将军邀其采访之初,就把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里所藏的有关张氏早年的书籍、档案、新闻纪录和单篇文章,都找了出来,并编了参考书目,把其中的要件一一仔细清查,以充实背景资料,验证述主的回忆。
无锡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工业化道路的先行地,拥有丰富的可用于研究乡镇企业发展的乡土资源。我们将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等线下资源,与“中国知网”等线上电子资源初步整合,拟定了一份“背景资料收集与整理清单”。清单内容包括:1.实地考察堰桥“一包三改”纪念馆和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拍摄并记录珍贵的实物资料;2.通过无锡市图书馆、档案史志馆和“中国知网”检索并筛选重要的文献资料;3.运用收集来的资料梳理出无锡乡镇企业的前因后果和发展历程。在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先小组分工,分头收集;再小组合作,共同整理,从而提升效率,并锻炼合作学习的能力。根据清单,学生整理出三条路径来观察乡镇企业发展历程:从“田间”到“厂头”,从“一包三改”到“异军突起”,从“苏南模式”到“新苏南模式”。接着,联动家、校、社资源,寻找潜在的访谈对象。最终确立了堰桥(我校所在街道)“一包三改”亲历者,以及从乡镇企业一路发展至今的五家代表性企业的创办人(我校校友),作为此次项目的正式访谈对象,并通过实地走访等方式完成了受访对象个人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为其即将进行的口述作史实的铺垫和鉴别。
收集和整理口述史背景资料的过程,一方面深度整合和运用了现有的乡土资源,使得学生对这段家国历史形成初步感知;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了解访谈对象所处的时空背景,认识时代洪流与历史人物的社会关系,为访谈的顺利进行和提升访谈的真实性奠定基础。
访谈是口述史项目探究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若要将访谈进行得顺利、彻底,挖掘出更多的信息,采访者必须要真情以待,因为真情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理解的一座桥梁,能让受访者放下戒备,摆脱过于自尊或自卑的不良状态,从而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为项目研究提供最大的资源。访谈中既不要盛势凌人,刚性太多,也不要奴颜婢膝,柔性无限。最佳的状态应该是站在客观中立的角度,与受访者保持平视,或颂或鞭,或抑或扬,用心交流,真心访问,动情慰籍。
在开展正式访谈之前,需要依据背景资料撰写和修订访谈提纲。高中生现场把控能力较弱,如果完全靠临场发挥,很难完成一次有效的口述访谈。且访谈提纲的修订过程能不断刺激受访者回忆起更多的往事和细节,增进访谈双方的了解和感情,让正式的采访过程更加顺畅。在我们的实践经验中,访谈问题的设计不宜过细,应以框架式和开放性问题为主,让受访者有话可说。对于访谈过程中出现的与主题相关的细节,可以现场追加提问,或者在中场休息、甚至下轮采访中再提也不迟。以“一包三改”亲历者,原堰桥乡副乡长、主管工业的高锦度老先生为例,我们以时间为序,围绕“一包三改”的主题,设计了几个问题板块:堰桥的乡镇企业为什么要改革?改革方案是如何出台的?改革的试点和推广情况如何?“一包三改”是如何被提炼出来的?“一包三改”对堰桥乃至全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亲历“一包三改”的个人感受?“一包三改”的现实意义等。
在正式的口述访谈中,访谈双方面对面地交流,通过亲历者生动鲜活的故事讲述,学生得以和历史亲密接触,在共情中体会家国情感。陆同学在采访苏嘉集团创始人龚海涛先生时说道:“从濒临倒闭的‘无锡县耐火材料厂’到蓬勃发展的‘苏嘉集团’,当年的龚老‘踏遍千山万水’闯市场,‘吃尽千辛万苦’办企业,‘说尽千言万语’找客户,在‘历经千难万险’后,苏嘉集团才逐渐走上正轨。如果不是亲耳听他讲述这段历史,我又怎能真切体会到乡镇企业家拼搏奋斗的‘四千四万’精神,感受到改革奋进的时代风貌呢?”在口述访谈的过程中,学生将所见所闻沁入情感,将所感所思录入文字,这是人生体验的一次增长,是情感共鸣的一次升华。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从直接表达爱家庭、爱学校、爱故乡的感情,逐渐过渡到认识更加深刻的社会关系,从理性上认识祖国的概念”。当完成正式访谈后,我们就获得了一段录音或录像,这是一份口述史的原始资料,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但是工作远没有结束,我们要将录音转录成抄本,并撰写研究报告,对项目进行总结。经由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在理性的基础上理解家国责任。
所谓抄本,即为口述史书面版本,抄本的制作要原汁原味,直接反映访谈的内容。一份理想的抄本不仅有助于读者和研究者了解访谈内容,它的制作过程也是访谈双方通过修改和校对,不断完善访谈资料的过程。“制作抄本是很枯燥也很辛苦的,尤其是方言的转录,需要我们仔仔细细地辨别,来来回回地校对。不过在倾听老一辈人讲述过往时,会有一种身处其中的感觉,自己仿佛同他们一样,成为了历史的亲历者。”杜同学如是说。
完成抄本的制作后,还需撰写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包括口述史项目的基本信息、访谈内容的概要介绍、研究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总结和提升的机会。研究报告最大的要求是要忠实于述主和历史,从口述到抄本,从抄本到报告,这两个过程都有可能偏离真实的轨道,以至于以讹传讹,因而撰写者既需要想象,更需要克制。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倡导学生在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再次开展历史写作和论文写作。“历史写作”可分“历史纪实”和“探究活动总结”两部分,可以是单个采访的写作,也可以是整个专题的写作。比如本专题的写作,可依据无锡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将相关人物的采访填入每个大事节点,最后汇总为完整的专题,形成一个完整又具时代性的故事。论文写作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些,范围也更广,口述史项目本身、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口述史的理论与实践等皆可入题,比如学生所写《“苏南模式”的起源与发展初探——以苏嘉集团为例》、《试以乡镇企业为例探究改革开放以来无锡经济的发展状况》、《口述史的真实性问题——以“一包三改”中的数据为例》等小论文。
口述史专家唐纳德·里奇认为,对于中学生而言,口述历史多半被应用于“情感领域”,可协助青少年把注意力从自身重新聚集到家庭和社群之上。乡土口述史项目从乡土历史资源中寻找合适的主题,挖掘和整合现有的素材作为背景资料,通过访谈的形式采集乡土口述资料,在考证的基础上整理成文,再将研究成果以多种形式加以展示。学生聚焦身边的历史,勾勒大时代下个体命运的沉浮,深刻理解家与国的关系,在做中学,在学中悟,经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最终将家国情怀深植于内,关心人类命运。
在征得受访者的同意后,我们把手中的资料整理好,捐给学校图书馆和当地档案馆保存;通过电视台、报刊杂志、自媒体等方式进行传播;在“惠山20年高质量发展成果展”和学校博物馆设立展区,由学生担任讲解志愿者,讲述他们的故事。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尽可能促进口述历史的公共化。近年来,我们的成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中国公众史学研究会、江苏省口述历史研究会等研究机构在看到我们的成果后,都设法与我们取得了联系和合作,进一步加强了师生坚持做乡土口述史研究的动力。
做口述史的目的除了记录和保存,更需要传承。在内化吸收后,再将项目研究成果以多种形式加以展示,既是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同,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发挥口述史应有的功用。正如项目团队中的田同学说:“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仅有闪耀的群星,也有微小的尘埃,不论是立于潮头者,还是隐藏在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都有被记录的意义。每一个历史的参与者,他们的人生,他们的经历,串联起来,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历史。”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要学会使用现代科技手段记录和整理口述史料”,全国各地丰富的乡土资源也为乡土口述史项目的开展提供了推广的可能。需要指出的是,根据我们的实践,在乡土口述史项目研究的过程中,还需注意如下事项:
要处理好时间与空间的关系。一个完整的口述史项目需要耗费较多时间,也需要带着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因此放在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课程、学生社团中实施较为合适,也有充裕的时间充分发挥其效用。
要构建一支跨学科协同的异质化教师团队。口述史项目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是陌生的,不论是理论认知还是实践能力都需要经过先期的培训和实践的积累。再加之口述史本身的跨学科性,如口述历史访谈需要新闻学的采访技巧,受访者的选择需要社会学的调查和统计方法,口述历史的转录和编辑需要语言学的表达方式,口述历史的考证需要历史学的实证方法,等等。因此,在由历史教师为核心的前提下,要吸纳其他学科教师和“术业有专攻”的学生和家长作为项目指导,各自取长补短。
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架。口述史项目以学生为主体,要按照专业研究路径开展项目实践,对于学生的能力和素养要求比较高。因此我们要充分信任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试错的机会,这样才能促进自主学习真实发生。
口述历史项目实践实施流程示意图
要整合尽可能多的乡土资源。口述史项目需要去图书馆、档案馆、计算机房查找资料,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实地走访,去家校、社区、企业采访亲历者,因此需要家庭、学校、社区等多方联动,深度整合资源,当然,这既是挑战也是其意义所在。
[1][苏]苏霍姆林斯基著,尹曙初、刘尚勋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2 页。
[2][美]唐纳德·里奇著,王芝芝、姚力译:《大家来做口述历史》,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9年,第263 页。
[3]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3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