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丹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2020级本科生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与全球化的产生、发展与联系,是探赜现代世界起源及其发展模式的必由之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这一议题不仅是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也关乎如何探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和现代化道路选择等核心问题。
哈佛大学教授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徐轶杰、杨燕译,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9年版)一书以小见大,透过棉花这一周知的生活用品,勾连出现代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机制及其不同阶段的运作方式、资本与国家机器的联结等内容。作者叙述的棉花发展史,打破了地域与国家的框缚,关注各方从种植到流通过程中对棉花的利用和需求,将诸如黑奴贸易、工业革命等宏大历史事件牵连到微观的棉花球,展现出一张全球化的棉花经济网络。
贝克特介绍了“白色黄金”——棉花作为全球性商品是如何快速兴起的,阐述了资本家与国家对土地、劳动力资源的攫取和奴役,并以“战争资本主义”一词来概括地理大发现之后欧洲人掌握经济全球化的新模式;书中重点探讨以奴隶制、工厂、保护法为代表的工业资本主义的起飞与发展,南北战争与帝国的原料危机;最后,将资本主义的全球殖民乃至亚非拉民族独立解放运动时期棉花中心的切换、国家形成和民族工业全球化的共生关系概括为全球资本主义时期。
贝克特以全球化的叙事框架来探寻棉花何以塑造现代世界,可为中学历史教学模式提供新的视角。工业革命、南北战争等事件是中学历史必修课程内容,此书可做教学资源。如教师在讲授《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一课时,可从棉花帝国不同时期“中心—边缘”的对比引入,追溯棉花作为商品得以全球流通与中心变换的原因,引出新航路开辟让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商品的世界性流动有了新的契机,而商品贸易的丰厚利润又刺激早期殖民扩张的出现。由此,学生得以在具象的案例中层层追问,深挖全球联系建立的过程。面对复杂的现代世界逻辑与资本主义难题,学生在棉花帝国兴衰的情境中学习背后蕴藏着的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历史,也是值得借鉴的教法之一,利于养育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 著作封面
△ 在种植园中运送棉花的黑人劳工
△ 进行手工纺纱的甘地,这一形象成了印度独立中的标志性图像,而纺车也成了印度国旗中的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