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新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展望2035 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021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目前共同富裕已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下文对共同富裕的经济内涵和实现路径进行分析。
第一,共同富裕是公平和效率的有机统一。从现代经济学范式来看,“富裕”属于效率范畴,而“共同”具有公平的含义,因此,共同富裕本质上是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如何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取得均衡是经济学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也是经济学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共同富裕的目标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公平与效率的平衡。
第二,共同富裕中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和基础,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具体而言,要实现富裕就要通过高质量发展提升效率,保持经济增长在合理区间,通过发展创造财富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没有发展,没有物质基础,公平也将失去意义。
第三,共同富裕中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缩小贫富差距,有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扩大消费以及优化投资结构,从而推动高质量发展。具体而言,一是缩小贫富差异有助于扩大消费。凯恩斯(1936)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平均消费倾向存在随收入增加而递减的规律,即富人的消费倾向较低,穷人的消费倾向较高,因此,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壮大中等收入群体会提高社会平均消费倾向;二是优化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鼓励要素自由流动、叠加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等措施有利于优化投资结构;三是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动教育深化,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及反垄断,畅通人才向上流通渠道等,可以营造安定和谐、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推动人力资本积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创新,有助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第四,共同富裕中公平的主要实现路径,即收入分配制度的完善过程中,也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初次分配主要是市场主导,注重效率,但也要兼顾公平,对于垄断等造成的市场失灵适当干预;再次分配主要是政府主导,注重公平,但也要兼顾效率,保护和激发企业积极性;三次分配主要是企业和个人自发行为,注重公平,同时政府发挥积极引导和鼓励的作用。
实现共同富裕既要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因此,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优化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路径。
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高质量发展要体现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相统一。要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保持经济潜在增长水平在合理区间,另一方面要注重需求侧管理,通过扩大内需促使经济的实际产出达到潜在水平。下文从供给和需求两侧进行具体分析:
1.供给侧——经济潜在增长分析。根据增长核算方程,Δ/=Δ/+Δ/+(1-)Δ/,经济增长的直接源泉包括资本的积累、劳动力的增加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根本原因是制度、文化及地理等因素。其中,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路径包括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及管理水平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以及规模经济等。
就我国的经济增长阶段而言,一是改革开放40 多年,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和中高速发展阶段,主要得益于人口红利、资本迅速积累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快速提升。其中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主要来自从发达国家引入技术及干中学、大批农业人口转移到工业部门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以及大规模的国际贸易产生的规模经济等。
二是现阶段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经济增速和增长动能都发生了较大变化。首先,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已于2012 年达到峰值,劳动力供给出现了刘易斯拐点,老龄化社会渐行渐近,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其次,随着资本规模扩大,出现了资本边际收益递减的现象;另外,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下降,单纯依靠技术模仿难以维持长期可持续发展,同时,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导致由农业人口转移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效应不断减弱。
综合上述因素,一方面老龄化社会来临,劳动力供给数量下降;另外,考虑到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靠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是有限的;根据罗默、卢卡斯等提出的内生增长理论,创新、技术进步及人力资本提升等内生增长动力才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真正源泉。因此,我国现阶段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重点在于坚持供给侧改革,通过创新驱动等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我国目前的全要素生产率只有发达国家的30%,提升空间仍然很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路径如下:
一是鼓励自主创新,包括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科技水平,攻克芯片集成电路等卡脖子技术,发展高端制造;通过改革营造更加保护知识产权、更加公平、更加法治化、更加鼓励创新和试错的制度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弘扬激励企业家精神。
二是进一步挖掘人力资本质量,把“人口红利”变成“人才红利”。通过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培训等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人的能力的共同提升,也就是人力资本的积累。
三是要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通过促进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完善市场定价机制,以及反垄断、限制资本无序扩张等措施,引导和鼓励生产要素配置到高效率生产部门,最大限度发挥资源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上述路径的实现与共同富裕中的“公平”(优化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紧密联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进教育深化是提高整体人力资本水平和促进创新的基础;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及反垄断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缩小贫富差距,畅通人才向上流通渠道,避免阶层固化,营造安定和谐、充满活力、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2.需求侧——经济实际产出分析。凯恩斯认为在短期内决定国民收入的基本力量是总需求。消费、投资和出口并称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中国经济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驱动。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我国曾采取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但考虑到国际形势的错综复杂,以及我国劳动力优势的逐步减弱,虽然疫情期间出口表现亮眼,但随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恢复,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依靠传统基建和房地产拉动的固定资产投资曾对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较大贡献,但随之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产能过剩、投资边际效率递减,政府债务高企,房价暴涨等。因此,为确保经济运行在潜在产出水平,推进高质量发展,需求侧管理主要发力点在于扩大内需,即全面促进消费,优化投资结构。
(1)全面促进消费。消费是支撑经济增长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动力,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增速呈现放缓态势。根据统计局的数据,2011—2019 年我国的最终消费占GDP 平均比例为53.4%,2020 年我国最终消费对GDP 的贡献率为54.3%,但距离发达国家80%左右的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我国消费疲软主要原因为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下降、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占GDP 比例较低以及平均消费倾向偏低。具体如下:
一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多年呈现下滑状态与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相关。2013 年以来我国GDP 增速放缓,经济面临“三期叠加”影响。
二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 比例较低与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有关,存在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低于经济增速的现象。据统计,2020 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 的比例为43%,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60%~80%的水平,其中税收和资本收益率较高是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是当前我国消费倾向偏低主要原因是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据有关统计,2019 年我国收入的基尼系数约为0.465,2020年财产的基尼系数约为0.7,收入和财富分配差距持续处于高位。另外,公共服务水平不完善不均衡,房价上涨及财富积累途径单一等都对居民消费倾向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针对上述情况,全面促进消费的主要措施包括:
一是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具体包括保持必要经济增速,增加就业吸纳能力;实行结构性减税降费,具体在共同富裕中的公平(优化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中详细论述。
二是提高居民消费倾向,主要通过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缩小贫富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等措施,提高社会平均消费倾向,具体包括优化税收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等。上述措施均与共同富裕中的公平(优化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相关,下文将做详细论述。
(2)优化投资结构。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传统基建和房地产投资,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及预期(2021 年有所改善)。受到国内外经济下行、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制造业出现利润率下降、投资意愿降低等现象。
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投资效益,就要拓展投资空间,优化投资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发力新基建,大力发展双碳经济、新一代数字经济、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国家鼓励的高效率行业中去,包括新能源、集成电路、航空航天、5G、工业互联网等。上述的实现与共同富裕中的公平(优化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密切相关,通过鼓励要素自由流动和反垄断等措施有利于优化投资结构。
综上所述,要实现共同富裕中的效率,就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保持经济潜在增长水平在合理区间,另一方面要通过扩大内需促使经济的实际产出达到潜在水平,而共同富裕中的公平(优化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是推动上述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下文将做详细论述。
要实现公平,就要不断完善优化收入分配制度,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
1.收入分配的相关理论。一是西蒙·库兹涅茨于1955 年提出的收入分配倒“U”形曲线假说:一个社会从前工业化向工业化转变,收入分配状况首先会恶化,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会有所改善,也就是说不平等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形。库兹涅茨认为随着经济发展,收入分配状况并非必然自动改善,税收政策在发展后期调节再分配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是托马斯·皮凯蒂于2013 年出版的《21 世纪资本论》,他认为纯粹的资本主义(即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市场经济)天生具有一种使财富和收入分配的不均衡程度加剧且得到无限持续的长期内在趋势,在这种长期趋势中,核心机制是资本收益率大于经济增长率即(r>g)的机制。不加制约的资本主义加剧了财富不平等现象,而且将继续恶化下去,如果不对收入分配进行干预,收入差距将会持续扩大甚至出现两极分化,而改变这一现象的主要手段是完善政府主导的再分配政策,税收政策对不平等的升降具有直接的影响。
2.优化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具体措施。初次分配对于最终分配格局的形成具有基础性作用。我国初次分配制度体系的优化调整空间,一是居民劳动收入份额相对较低,而企业利润和政府收入相对较高;二是长期存在区域差别、城乡差别和行业差别。
(1)初次分配主要依靠市场分配,按生产要素贡献进行。首先,关键是推动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的市场化改革,打破城乡二元体制,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及完善市场定价机制,缩小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
一是劳动力要素方面,要尽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3.9%,但真正拥有城市户口的人口比例仅为45.5%,二者之间仍存在18 个百分点的差距。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其关联的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的较大差异,导致劳动力纵向流动障碍。
二是资本要素方面,要加大金融供给侧改革,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发展资本市场,增加直接融资比重,利用数字技术发展普惠金融等,改善目前存在的针对科技创新企业、小微企业、农村居民的金融供给短缺现象,一方面使金融体系更好地支持经济创新和乡村振兴,另一方面可以扩宽居民投资渠道,提高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三是土地要素方面,土地改革亟待加速,人口流入较多的城市应考虑加大土地供应,实行人地挂钩;另外,要加快城乡土地一体化改革,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其次,针对初次分配中市场失灵现象,需要适当的行政调节和干预,缩小行业差别。主要体现金融、房地产及互联网企业收入远高于其他行业,其形成与垄断及特定背景有关。这些行业由于收入过高,一方面造成收入分配的行业差距较大,加大贫富差距;另外,集聚了大量的资本和人才等优质资源,对实体经济形成挤压,不利于创新创业。比如,互联网经济具有强大正网络效应,容易形成赢着通吃的格局,加大贫富差异;互联网巨头凭借垄断地位侵害消费者和中小商家的利益,同时阻碍市场竞争,所以要对互联网巨头进行反垄断监管,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另外,房价关系到国计民生,房价过高不仅挤占消费,影响创新创业,而且容易形成资产泡沫,造成金融风险隐患,因此,要规范发展房地产行业。
最后,通过立法或制定行业规则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要通过最低工资法、劳动法等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对灵活就业人员的职业保护,平衡劳动者收入和企业利润。另外,垄断会限制竞争,在劳动力市场上形成买方垄断,压低劳动所得,通过反垄断也可以保护劳动者权益。
(2)二次分配是缩小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任何国家都很难通过初次分配将基尼系数降到0.4 以下,OECD 发达国家基尼系数在初次分配之后都在0.4,甚至0.5 以上,经过了税收和转移支付的再分配以后,普遍降到了0.4 以下。
一是要优化税收体系,减少收入和财富不平等,提高消费倾向。考虑到流转税具有累退性质,会加大贫富差距,因此,要改变目前以间接税为主的税收体系,健全以所得税、财产税为主体的直接税体系,征收房产税、遗产税、赠与税等,并考虑采用累进税制。考虑进一步降低个人所得税率并加大税基,最高边际税率可由45%降到25%,税基可加入财产性所得、资本所得等;加大奢侈品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和税率;将对小微企业的减税降费政策转变为长远的基础性制度,以稳定社会预期。在完善税收制度的同时,也要统筹考虑税收对企业积极性的影响以及因国际竞争而导致的财富流失风险。
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首先,要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据估算,即使工资未上涨,其他因素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农民工落户享受均等基本公共服务,就可以额外释放27%的家庭消费潜力。其次,要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减轻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成本,完善社会保障,使得人们消费没有后顾之忧。另外,推进教育深化,增加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义务教育覆盖学前和高中阶段,提高职业教育中的通识化水平,加强中老年人群的职业培训。教育的发展以及教育的公平,归根结底是阻断贫困的代际循环,提高社会流动性的一个关键之举,我们的政策目标应该着力于缩小能力的差距。
(3)第三次分配是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补充。第三次分配主要指的是慈善事业,是企业和个人的自发行为,政府可以通过一些措施给予引导和激励,具体包括培育乐善好施的社会风气,畅通社会各方面参与慈善和社会救助的渠道,制定公益性捐赠税收优惠政策等。
共同富裕已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主要探讨共同富裕的经济内涵和实现路径。从现代经济学范式来看,共同富裕是公平和效率的有机统一,其中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路径包括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优化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面扩大消费和优化投资结构;优化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需要通过初次、再次及三次分配体系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推动形成橄榄型分配结构;优化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