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舟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是全社会共同的一个命题,本文旨在通过观察Y 市H区共青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详细过程,探索区县级共青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路径,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为全国其他地区的区县级共青团提供参考。本文梳理了H 区共青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总结存在的问题,归纳出四点原因:一是团组织覆盖面低,二是服务意识有待提升,三是参与形式单一,四是提供公共服务能力不足;提出了四点优化路径:一是加强新兴领域团组织建设,二是转变传统机关化的工作作风,三是创新共青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方式,四是提高共青团的服务能力。
截至目前,共青团H 区委共有下属组织1499 个,包含团(工)委52 个,团总支7 个及团支部1269 个,团员总人数为15832 人。
根据共青团H 区委提供的数据,目前H 区辖区内有7 个街道、6 个乡镇、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 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在共青团条线实际工作中一般将上述两个开发区视作乡镇(街道)进行管理。综上,H 区共设置有15 个乡镇(街道)层级的团(工)委,乡镇(街道)团组织覆盖率达100%。H 区共有居委会56 个,行政村91 个,共青团在这147个村(社区)级单位均建有团组织,覆盖率达100%。在机关部门领域,所有达到建团标准的机关部门均已建立团组织;在学校领域,H 区共有高中、中专、初中学校20 所,均已建立团组织,覆盖率达100%。
在“两新”组织领域(指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下同),达到建团要求的规模以上企业为523 家,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为289 家,合计812 家,其中已完成团组织建立的有156 家,团组织覆盖率仅为19.2%。
由此可以发现,H 区共青团在公有领域,即乡镇(街道)、村(社区)、机关部门、学校等已实现团组织建设全覆盖;而在“两新”领域,基层团组织覆盖率较低。
长期以来,团组织在体制内领域覆盖率高,但对于体制外的新兴领域,如非公企业、新社会组织群体、孵化楼宇、商圈、园区等覆盖率较低。进入新时代,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渐渐成为经济社会生活的一支重要力量。很多团员青年都进入“两新”组织中工作,如何把这些团员青年紧密团结起来、凝聚起来是新时期团建工作的重要内容。而当前新兴领域团组织的覆盖率偏低,使得大量的团员青年就近找不到团组织,没有渠道参与团组织的学习、教育和活动,更无从参与团组织开展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活动。
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它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传递党的温暖、服务青年发展。服务青年是共青团的一条生命线,共青团担负着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团结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的光荣使命。
共青团是党委、政府和团员青年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但当前H 区共青团存在服务意识不强,服务体系没有建立起来的现象。团干部自身定位不准,没有找准服务的着力点,工作方法简单,重指令轻引导,习惯于通过上传下达、发布通知、布置任务等方式来开展活动,在内心深处依然把自己当作是“管理者”,没有树立起服务人民、服务青年的意识。共青团的服务意识、工作作风对团员青年起到深刻影响,关系到团员青年对团组织的评价,服务意识不高,直接影响团员青年参与共青团活动,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服务青年是共青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广大团员青年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也日益呈现多样化和差异化,而共青团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提升的速度滞后,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的情况日趋严重。
H 区地处Y 市主城区,半城半乡,城乡差异较为明显,加之城区部分位于Y 市黄金地段,外来就业创业人群和外来务工人群较多。基于以上原因H 区团员青年的利益需求与日俱增,有着求学成才的需要,有着就业创业的需求,有安家置业的需求,有着婚恋交友的需求,有着教育医疗的需求,涉及学习、工作、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而H 区共青团提供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速度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所能提供的公共服务范围较窄,种类较少,质量不高,水平偏低,不少团员青年急需的公共服务无法提供,团员青年对共青团的信任度和好感度降低。
近年来H 区共青团持续推进基层团组织建设, 但大多是在乡镇街道、村社、机关部门、各类学校等传统领域进行查漏补缺,对新涌现出的非公企业、社会组织,行业协会、新社会阶层、新社会群体等新兴领域覆盖不够。特别是H区地处Y 市主城区,既有城市也有乡村,产业结构主要以“规模以上企业多集中于两大园区、小微企业多集中于商务楼宇、商圈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为特点分布。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非公团建形式单一、基层团组织有效覆盖不足的现象。非公企业团组织单独组建率较低,外资企业、小微企业、松散型社会组织覆盖率尤为偏低。
上级团委对非公企业团建制定了要求,明确了目标,规范了标准,但在落实中打了折扣, 仍有相当多的企业没有纳入团组织覆盖体系。不少已经建立团组织的“两新”组织对团建工作存在理解和认识误区,团建工作覆盖质量不高,存在“重建轻管”现象。
共青团从历史成因上看,因为它的政治起因,决定了它在管理方式和工作特点上都和政府部门极为类似,但这也实际上使共青团开展工作形成了的束缚,极容易导致忽略青年群体实际需要,而将自身错误定位为“青年群体的管理者”,从而和青年群体的距离越拉越大,最终出现了在青年群体中覆盖率不高和代表性不强等问题。
H 区共青团虽然和党政机关不完全等同,但在机构设置中却又属于该序列,同时也承担着政府关于青年服务工作的部分职能,在管理上也采用了党政垂直管理模式。受此管理体制的影响,共青团常带有机关化、行政化的倾向,总是习惯于简单行政思维和指令式管理,用管理代替实际服务,因而导致共青团组织的职能职责的落实落地过程中出现偏差,影响共青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效果。
当前,共青团仍然以传统的工作理念、工作方式为主导。仍然以许多传统的、过时的工作方式推动工作,对其政治属性和历史任务过分偏重,忽略了转变工作方式,改革创新,注重实效的时代主旋律,忽略了团结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的宗旨,使共青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H 区共青团发动青年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时,仍是沿用陈旧的工作方式,强调搞声势、上规模,追求宏观的效果,力求盛大的场面,没有贴合团员青年的现实需求和急切期盼,缺少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缺乏方式方法上的差异性性和创造性,未能抓住青年的心,团员青年对共青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初衷持观望态度,暂时出现徘徊状态,难以实现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的目标。
1.创新团建模式。在持续巩固传统领域团建基础上,秉持“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就在哪里”的原则,广泛建立团组织,创新团建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团组织联青功能,从强队伍、强组织、强服务层面入手,进一步释放基层团组织活力,有效提升青年思想引领力,团组织建设组织力,特色品牌服务力。
根据青年分布特点创新多种建团模式,可以围绕园区青年、楼宇青年、商圈青年等三类新兴青年群体,依据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特点,因地制宜创新团的基层组织形态,持续扩大团组织在“两新”组织、新兴青年群体当中的有效覆盖。一是楼宇团建。坚持“青年为本、需求为魂、服务为先”,围绕“物业服务+企业发展+ 青年需求”,依托商务楼宇,搭建覆盖非公团组织及团员青年的团建体系,探索以高质量团建服务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二是“三区”共建。在镇街园区,坚持党建带团建,打造由社区提供公共服务、校区提供智力支撑、园区提供基础保障的“三区”共建团建模式。三是商圈团建。利用商圈阵地,突出青年服务。打造“餐饮、娱乐、零售”三大功能支部,突出“有负责的青年带头人、有有效的召集方式、有完备的活动阵地、有系统的活动安排”4 要素,形成“团建+ 青春”“团建+ 商圈”“团建+ 社交”等青年喜欢的团建模式,吸引青年加入。
2.培强基础团组织的骨干力量。加强团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两新”团组织书记的政治素质和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团建工作的实效。大部分团组织书记在正式承担团内工作前主要从事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事务,对团务工作不熟悉。要使新任书记尽快适岗,上级团委必须坚持开展新任书记岗前培训和指导工作, 系统提高其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
加强团建指导员队伍建设。为帮助“两新”组织开展好团建工作,上级团委应当加强派驻团建指导员队伍建设。选派工作经验丰富、善于做团务工作、具备较强组织领导和沟通协调能力的同志担任团建指导员。团建指导员每月要到“两新”组织进行一次指导,督促其开展团建工作。上级团委要牵头建立活动督导、台账检查和定期考核等制度,激发团建指导员的工作动力。
1.制度化开展基层走访。深入基层走访团员青年是转变机关化工作模式的对症之策,作为团干部,只有通过走访深入基层一线,走进团员青年家中,才能克服脱离青年的危险,与青年结下友谊、浓厚感情、紧密相连;只有这样,才能从思想上变“要我走访”为“我要走访”,完成工作模式的转变。
团情民情是动态的、发展的、变化的,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新的矛盾不断发生,仅仅一次或数次走访,难以“毕其功于一役”。只有经常走、持续走,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排除隐患、展示温度,真正做到问计基层。
所以要将深入基层走访制度化加以保障。制度,是办事规则,更是行为准则,具备规范性、指引性和约束力。开展大走访,要通过发挥制度的指引性作用,从方法路径上明确规则和流程要求,切实解决“怎么走”的问题,使大走访不走样、不跑偏。要通过发挥制度统筹功能,合理安排、科学谋划,进一步优化人力、物力配置,使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用。要通过发挥制度约束机制,强化督查考核刚性,确保偷懒应付者无处遁形、无从逃避,使大走访更具实效。
2.吸收整合社会资源。区县级团委层面,要清晰地认识到仅仅依靠共青团自身的资源是不足以开展好工作的。一方面要向内挖掘潜力,横向联系各机关企事业单位、青年企业家单位、青联委员单位,纵向联动市、区、镇、村四级团组织系统内资源;另一方面可以从外部吸引社会资源,如各类公益组织、社会团体、爱心企业,形成内外兼修、合纵连横、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工作局面。
乡镇(街道)团委层面,可以指导成立非公企业联盟,并在联盟内部成立非公企业团总支,领导班子包括:镇团委委员、龙头企业负责人、本地银行青年主管、镇企管站有关负责人、镇招投标相关负责人等。下设各非公企业团支部形成统一管理、资源汇聚的非公企业团建模式。在非公企业团总支的引导下,各企业再建立本单位团支部。共青团的活动,不仅为青年员工提供了展现才华、放松身心的舞台,而且极大地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在满足他们娱乐、交友、沟通目的的同时,不断增强他们的责任感、荣誉感和幸福感。
非公企业团支部层面,组织生活可以探索统一由乡镇(街道)团委下派指导员指导完成,避免非公企业耗费过多精力,使之更有效直接服务企业青年。一方面,非公企业团总支依托精细化条目式的组织生活,形成全镇面上的企业青年活动,即非公企业联盟品牌活动,如:每月举办“青年维权发展联合会”“融投资沙龙”等。另一方面,非公企业团支部的活动,要把共青团的这些特色和品牌工作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与青年员工的进步成长紧密相连,团的品牌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逐步增强,从而增强非公企业团组织的吸引力。
1.运用互联网平台。在信息化、大数据的趋势下,共青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中也应顺势而为,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捷和高效,更好地为团员青年服务。
区县级共青团完全可以抢抓党委政府成立社会治理调度中心,将各部门数据信息进行整合的有利契机,将团员青年、特殊青少年群体、青年社会组织等相关基础数据录入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并且积极地沟通协调,将团属的“智慧团建”“青年大学习”“苏青U+”等线上平台与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进行联网互通,实现“多网合一、一网通办”,通过整合、沉淀和共享数据资源,让信息多跑路,团员青年少跑腿。
区、镇、村各级团组织还可以通过建立网格微信群,形成信息互通机制,及时最新理论政策信息上传至群,分享学习路径,扩宽沟通交流学习渠道,择优在官方微信、微博上推广宣传,组织青年线上开展“青年大学习”等活动,引领最新制度意识,弘扬制度、理论自信,传播社会正能量,营造社会网络学习宣传氛围,让“两微一号”成为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主战场。
2.扶持青年社会组织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不单单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整个社会的一种行为,而社会组织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和补充。引导和扶持社会力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社会服务,可以对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有机补充。共青团要发挥自身是青年人的知心人的独特优势,鼓励青年社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区县级共青团可以以“共青团+ 社会组织+ 青年”为理论,打造“共青团搭平台,社会组织请进来,团员青年吸引来”共青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起步阶段,在各乡镇街道搭建一家“青年之家”实体阵地,引进社会组织入驻“青年之家”,发动辖区内青年走进“青年之家”;形成“青年点单、青年之家下单、社会组织接单”的服务机制。成熟阶段,持续放大青年之家孵化青年社会组织功能,以“政府支持、专业管理、社会受益”的运营模式,依托“申请—评估—入壳—孵化—出壳—跟踪”的孵化流程,以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支持引导社会组织承接“青年之家”服务项目。
共青团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奖补、联办活动、项目化运行等方式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引导和扶持。青年社会组织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成长为共青团的助手,协助共青团来凝聚各行各业的青年,以点带线,串线成面,引导广大青年参与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