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特约评论员 江坤
近期,微博率先宣布全量开放显示用户IP属地信息,随后微信、抖音、知乎等平台也纷纷宣布全量开放显示用户IP属地信息。这一举措将有效减少各个社交媒体上的“披皮黑”“高级黑”“引战”“水军”等不健康、不正确的舆论现象,贯彻了“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的要求,也说明融媒体时代平台在内容治理方面还可以更有作为。
在传统媒体时代,不具有新闻发布权限的单位、组织和个人几乎无法大规模地传播信息。由于信息传播者数量较少,内容治理的难度也相对较低,因此媒体和主管单位共同成为信息的“把关人”。但是在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渠道高度集中于各种互联网平台,融媒体发展的要求之一就是传统媒体要积极融入各式各样的网络平台之中。传播权力的下沉、分散和去中心化使得信息传播的“把关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商业利益的推动及各方势力的影响下,信息传播者身份、目的的复杂性前所未有,因此内容治理、媒介伦理问题一直是融媒体发展过程中的老大难问题。
如果将网络传播视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以批判的、商业的视角审视各种网络内容平台可以发现,平台不同于媒体机构,本质上不会关心平台的内容生产会给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也很难具备从根本上杜绝违反法律、违背道德的内容传播的社会责任感。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何网络内容平台上各种内容乱象层出不穷、屡禁不止,甚至部分学者认为网络中的内容治理永远无法达到“德治”的理想效果。
目前,网络传播中的算法推荐机制是机械的、片面的,对平台提出更多的内容治理要求容易使整个网络内容行业出现“一管就死”的问题。但事实上,算法是不断更新迭代并不断趋近于科技向善的目标的,如果一种技术的发展已经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那么这一技术是否是一种“适用技术”就值得商榷。
从互联网内容平台全量开放显示IP属地信息以实现舆论泡沫治理的初衷出发,可以发现平台在内容治理方面能做的远比它目前已经做的要更多。事实上,对于互联网中的舆论生态问题,一方面要积极推出各种奖励政策,对算法、平台、内容进行评比,对优秀者予以一定的政策支持,强化正向激励作用;另一方面要对各种虚假的网络言论进行更严格的治理,以平台作为第一责任人,倒逼平台不断迭代出更智慧、更全面、更能识别错误言论,且能避免“误伤”正常公共表达的算法模型,真正实现技术向善,使技术发展成果惠及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