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唐辉
Vlog是Video Blog的缩写,即视频博客,是一种舶来品,被大多数人公认的第一条Vlog视频在2012年诞生于国外视频网站YouTube,2018年以后逐渐进入中国大众视野。YouTube把Vlog定义为“一种随意的、对话性质的视频形式或种类”。本文认为,Vlog是一种基于用户生产内容,以主观视角为主,着重表现自我且以交流互动为主要特征的视听艺术形式。
Vlog视频是博客在新时代的创新表达形式,它们的主要功能都是记录生活和表现自我,也都具有人格化和交互性特征。不同的是,传统博客以文字符号为主,而Vlog视频以影像画面和声音为主,辅以字幕、图片、动画等视觉元素。需要特别注意的是,Vlog不等于短视频,Vlog的时长通常在10至30分钟之间,也有在30分钟以上的。
生活记录类视频是Vlog最主要的类型,即用户使用摄像设备拍摄自己的生活日常,在视频网站上常用的标签有“生活记录”“视频日记”“旅游日记”等。叶修是中国最早出现的Vlogger之一,被部分网民称为“中国Vlogger鼻祖”,早在2015年,在日本东京留学的叶修收到了朋友送的生日礼物——运动相机GoPro,于是他开始试着把相机绑在头上,记录自己的留学生活,并在哔哩哔哩网站(以下简称B站)上开通账号“路旁的叶修”。2015年2月14日叶修在B站更新了第一条视频《东京生活记录——天台,初次见面》,那时国内很少有人听说过Vlog这个概念,很多网民都被这种新颖的视频形式所吸引,很快“路旁的叶修”视频播放量剧增,还引起了中央媒体的关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曾经以《“95”后留学生用“第一视角”记录真实留学生活》为题作了报道,新闻中特别提到,账号开通不到半年“路旁的叶修”的视频播放量就突破了两百万。
本文主要分析以B站UP主“路旁的叶修”为代表的生活记录类Vlogger的创作特点,并尝试解析其作品中蕴含的场域因素,试图找出其为B站等网络视频平台的用户塑造了怎样的集体记忆与媒介文化。
场域与惯习理论。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对“场域(Field)”的解释是:“一个场域定义为不同客体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层网络或一个架构,这些位置是由客观条件限定的。”场域包含象征性商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而市场是将他们两者联系起来的纽带。而布迪厄认为的惯习(Habitus)体现为具有文化特色的思维、知觉和行动,作为外在结构内化的结果,惯习具有某种大体上一致的系统方式,并对外在场域作出回应。
场域与惯习理论运用在生活记录类Vlog之中,那么UP主“路旁的叶修”就是场域的一端,他通过拍摄、制作并上传视频完成最初的内容呈现,而B站的用户则通过观看叶修创作的Vlog视频与叶修本人进行互动,或者以发送弹幕或在评论区留言的方式与其他网民进行互动。在这种涉及多方主体的多向互动中,用户通过对视频中热点符号的观察和对视频营造出来的情感氛围的感知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范式。场域惯习就是通过这种互动关系逐渐产生和定型,然后影响后面入场的用户行为,在视频点击量较高的情况下不断会有新的热点符号随着众多用户对视频内容的解读而产生,也会不断出现新的惯习行为,并很快在场域内其他的用户中普及开来。
研究方法。本文通过观看“路旁的叶修”账号中上传的154个视频,并对这些Vlog视频内容以及用户发送的弹幕和评论区的网民评论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该作者的创作特征,并尝试分析其Vlog作品能够获得众多用户喜爱的原因。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研究法,阐述生活记录类Vlog的呈现形式和场域特征。
拍摄风格:第一人称视角消除陌生感。第一人称视角又称主观视角,在第一人称视角为主的视频中摄像机相当于创作者的眼睛,带领观众直接目击创作者生活中的人、物、事和其他情景,观众观看第一视角的视频会产生较强的现场感与沉浸感。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传统第一人称纪录片不同,现代网络媒介的特性赋予Vlog视频强大的互动社交性,大大缩短了观众和创作者之间的距离。
在B站UP主“路旁的叶修”的154个视频中,除拍摄自己打篮球的几个场景外几乎全部都使用了第一人称视角,叶修全程以“我”的口吻进行叙述,生活中遇到的好玩的事情、难忘的回忆、对未来的思考,都是“我”要讲给“你们”听。他把观众当作自己的好朋友一般,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毫无保留地呈现给互联网上互不相识的人们,有网民就说“我不认识他,他也不认识我,但他好像是我远方的一个朋友,在和我很安静地聊着天”,还有网民在弹幕中说“仿佛自己谈了一个男朋友一样”。第一人称视角带给观众的心理感受是极其亲近且自然的。
个性特点:追求自我呈现与生活仪式感。当今互联网自媒体数量日益庞大,而网络用户往往掌握着丰富的信息资源,拥有广泛的选择权,作为一个草根Vlogger要想脱颖而出,必须具备一些与众不同的个性符号。这些符号要通过反复强化加深观众的心理印象,关键在于创作者要利用视频影像进行具有个性化的自我呈现。戈夫曼的戏剧理论指出:“这个世界是一个舞台,我们都是演员,在前台和后台的场景中来回转换。”Vlog的自我呈现和一般视频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更加趋于真实的自我呈现。
“路旁的叶修”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人格化特征,每一名观众看了叶修的视频都会认为他是一个内心柔软、容易恋旧、热爱生活的大男孩,比如他喜欢去东京的各大天台拍照,被网民称为“天台狂魔”;他是最酷的便利店店员,面对持刀抢劫犯沉稳冷静能够机智地与之周旋;他是一位有着独特情感偏执的摄影师,路过一个油漆桶就仿佛路过了一整片银河;创作的Vlog视频上了央视后被称为“央视修”……B站用户通过对叶修视频内容的解读,赋予UP主“路旁的叶修”众多的具有个性化的标签,凸显了他的与众不同,让后面入场的用户能够迅速了解到叶修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活记录类Vlog的创作者其实也是在追求生活的仪式感。哈里森对“仪式”的定义是:“仪式是从现实生活到作为对于现实生活的关照和激情的艺术的过渡阶段,它构成了一种想象世界的生活(精神生活),并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叶修通过记录自己的真实生活并抒发情感,使视频具有一种浪漫主义风格。观众在观看他的作品时其实也是一种间接的仪式感体验,与创作者产生心理上和精神上的互动。
内容策略:有价值内容的选择与真实呈现。虽然网络视频不像电视节目那样对时间有非常严格的限制,具有较高的自由度,但总归时间也是有限的,要把生活中无限的时间都呈现在网络视频之中是不现实的,也没有太大的意义。对极其挑剔的互联网用户来讲,观看平淡、乏味、无聊的视频不仅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也会从心理和行动上将这样的UP主拉黑。因此,在生活中选择有价值的内容进行Vlog记录是非常重要的。
乍一看,B站UP主“路旁的叶修”创作的视频都是很普通的日常,比如车底下的猫、路边的店、班上新来的同学或者随意骑车逛街。但仔细分析的话,不难发现他的视频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留学生活记录。留学生的生活本身就具有独特的拍摄价值,用户对于媒介内容的接触心理通常有求新、求知、求同、求异、求趣和求美。人们对于自己不太了解的生活自然是兴趣十足,而且这种视频也会有一些知识性内容的呈现,比如在日本留学怎样租房、大概费用等,能让想要去留学的观众了解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其二,旅行记录。叶修在自己的视频中带观众参观了日本的东京塔,看了绚丽的花火大会,也去了泰国、俄罗斯等地,带观众领略了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第三,和网民聊天、谈心。在这类视频中,镜头的场景是单一且固定的,但依然有其独特的吸引力,叶修会在天台跟网民“谈心”,谈自己对于学习、工作、情感的体会与思考,与观众进行更加深入的心灵沟通。
生活记录类Vlog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真实性。叶修曾经在视频中提到过,有一些网民建议他在拍摄之前先写好策划文案,把亮点提炼出来,这样应该会更有看点,可是叶修不赞成这样的观点。虽然他对拍摄什么样的场景和内容有预先的选择,但不会提前写策划案,也不会控制和干预拍摄中出现的人或事,真实记录原汁原味的生活才是他最初的想法,也正是这样的真实赋予了生活记录类Vlog特有的魅力。
弹幕文化构建活跃网络社交场。弹幕是指在观看视频过程中弹出的评论性字幕或表情,有观点型弹幕、情绪型弹幕、静止弹幕和游走式弹幕等分类,用户可以与创作者和其他网民进行信息上和情感上的交流,具有实时互动的体验感。弹幕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共时性关系,强化了网络视频平台的交互性特征,形成了一种特有的虚拟在场式的观影氛围。B站自2009年创建以来,弹幕文化一直是其社区文化的个性标签之一。弹幕文化是以弹幕文字创作为主要形式,以弹幕视频网站与社区为平台而衍生出的一种网络亚文化,弹幕文化因其鲜明的个性、新奇性、娱乐性与互动性而受到了广大年轻群体的参与和追捧。
网络弹幕是“路旁的叶修”Vlog场域中的重要组成元素,它是叶修和B站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进行互动的重要手段,视频中用户对一些热点符号的解读往往最先是通过弹幕来实现的。例如在东京生活记录第二集《面呢?》中,叶修说要给大家看看自己吃的拉面,结果视频突然结束,后面每一集都会有大量网民发弹幕问“面呢?”,以至于叶修在后面的视频中专门花时间对那家拉面馆进行了补拍。此外,叶修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感染了许许多多的网民,在叶修每个作品快要结束时常常会出现满屏幕的弹幕“爱生活,爱叶修”,足见网民对叶修的喜爱与支持。
视听语言的情感化表达触发沉浸式共情。共情(empathy),也被译作移情、同感、同理心等,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最初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他认为共情是个体理解他人的情感,并在特定情景做出情感反应的一种能力。心理学家把共情分为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情绪共情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感同身受,是指对他人情绪作出的一系列相似的情感反应,是一种情绪的感染;而认知共情是指对他人内心情感状态的认识,是识别他人情感状态、推断他人内心真实想法的能力。共情是一种基于事实依据进行的有意识的换位思考,从而理解他人思想、感受的能力。对于Vlog视频而言,共情就是让观众在观看视频时融入视频中的情绪氛围,产生较强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视频的感染力,实现创作者与观众较为深入的心理互动。
Vlog视频的情感化表达主要是通过视听语言设计来实现的,着重体现在画面语言的增值和声音元素的赋能上。“路旁的叶修”的作品画面语言特点有两个:其一是第一人称视角,其二就是真实。声音元素主要由个人解说、实况音响和音乐三种类型构成,个人解说大大丰富了视频内容的容量,让观众更容易理解视频所展现出的内容和意义,而且还凸显了创作者的个性特征;实况音响则增强了视频内容的真实感和现场感;音乐可以抒发感情、烘托气氛,是视频情感化表达的重要方式之一。
行为影响:网络与现实的联动。随着播放量和粉丝量的大幅增长,叶修的Vlog也在不断突破网络视频圈的壁垒,与网民的交流沟通也进一步深入,完成了对自身场域的构建与拓展。叶修建立了自己的微博号和微信公众号,创作了颇具特色的《声日记》等节目,在网络上成立了“舞舞舞青年会”,与网民探讨关于青年的一切。2019年,叶修相继在华东政法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开设了讲座,实现了与粉丝的面对面交流。受到叶修Vlog视频影响的网民,有的去叶修视频中走过的地方巡礼,也有的在网络平台上开设了自己的账号,开始尝试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视频记录,成为了新晋UP主,实现了网络与现实的联动。
生活记录类Vlog通过第一人称视角对真实生活进行叙事化、艺术化的表达,受到了广大网民的喜爱。弹幕文化、视听语言引发的情感共鸣以及网络与现实的联动体现了此类视频的场域特征。对于大多数Vlogger而言,除了保持真实记录日常生活的初心以外,也有必要进行一些商业变现方面的尝试,但是必须处理好真实生活记录与商业营销之间的关系,这是生活记录类Vlog视频下一步发展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