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杜甫精神视角感悟当代文化*

2022-10-31 07:49张西灿王莅君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18期
关键词:家国杜甫李白

张西灿 王莅君

(阜阳市第三中学 安徽阜阳 236000)

新课标要求,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要在真实的语言建构中构建。“当代文化参与”这一学习任务群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这一要求。为了实现“当代文化参与”对核心素养的践行,笔者基于智慧课堂从杜甫精神的视角感悟当代文化。

“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关注与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意识。一是传承中华文化。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理解多元文化。通过语言文字作品的学习,尊重和包容多元文化,初步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三是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关注并积极参与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文化自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

杜甫精神是一种担当精神,是一种直面人生苦难的精神,具有崇高的家国情怀,与传承中华文化、理解多元文化以及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不谋而合。

不同于李白浪漫飘逸的诗风,杜甫的诗落于地面,用生命放唱,他的诗关注家国之事,具有“深刻的当代性”品格,对当代文化的影响最为鲜明。他“以时事入诗”的家国情怀和人格担当,引领着当代诗人从当代的世事中发现情怀,靠近、切入人生和现实的中心,从而沟通个体和群体、家与国、自我与时代,在当下形成了一种综合性辐射效应。

关于杜甫精神和当代文化的融合在教学中的落实,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课内外结合的多元化

智慧课堂是指将高科技引入教学中,让学生和教师共同发挥主观能动性,集合每个人的智慧于课堂,从而实现高效学习。

在智慧课堂下可以整合各种资源,利于学生的学习,这时就可以开发关于杜甫精神的课程,实现课内和课外的结合,实现课程形式的多元化。课内是关键、基础,课外是延展、深化。

从课内的角度看当代文化中的杜甫精神,笔者在教学杜甫的《登岳阳楼》时,从家国情怀这个角度切入。先以鲁迅谈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的图片导入,然后“从小大之辨”看杜甫情怀。从辽阔的宏观意象和亲朋孤舟的微观意象对照中感知杜甫的心境;从小我的多病、孤独到大我的心系国家、关照百姓,显示出杜甫无论穷达,都要兼济天下的大我情怀。这和当今国家倡导的家国情怀不谋而合。接着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国家呼唤家国情怀、呼唤君子人格,你能找出当今社会托起民族脊梁的君子吗?这时学生可以利用智慧课堂搜集当下能挑起民族脊梁的人,进而领悟杜甫精神在现世的表达,加深印象,树立民族脊梁的品格。

从课外的角度看当代文化中的杜甫精神,课外学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是课堂知识的巩固、延展。学生通过实践能更好地进行个性化学习,能更好地理解杜甫精神,久而久之提升个人品格修养。

经典名句能洗涤心灵,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笔者组织学生课外用电脑搜集启迪心灵的杜甫诗句,可以浏览文字,也可以搜索图片,还可以搜索视频。他们从中汲取着杜甫精神的精髓,用不同的方式展示他们的成果。有人搜集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他体会到了杜甫敢于攀登的勇气;有人搜集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体会到了杜甫厚积薄发的韧劲;有人搜集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体会到了感时伤国的痛苦;有人搜集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感受到了杜甫痛斥当权,同情弱者的焦虑……杜甫有激越向上的万丈豪情,也有俯身向下的悲悯同情。通过智慧课堂学生用个性化方式体悟杜甫精神,陶冶自己的情操,从而为自己良好人格修养的形成添砖加瓦。

课内外结合理解杜甫精神,有助于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二、师生结合选题的多元化

教师的选择和学生兴趣点相结合,在引导学生选择杜甫精神为主题时,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主导作用固然重要,主体万万不能忽视。在开展探讨杜甫精神的课程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家国情怀的诗歌来讲解,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如果大部分学生对某个主题没有探究兴趣,不要强行改变他们的想法。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融合,才会激发最大的可能。

在社团活动时,通过智慧课堂大数据的调查报告让学生选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然后讨论、评价。学生选择比较多的话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杜甫和李白是好朋友,为什么性格及风格差距那么大?为什么杜甫给李白写了很多诗李白却不回应他?杜甫前期和后期的诗风差距那么大的原因是什么?杜甫的悲天悯人情怀符合现世的表达吗?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难以解决,可以利用社团活动让学生讨论,进行延展。他们大多使用平板电脑查找有关杜甫的经历、诗作,通过讨论最后得出不太成熟的结论:李白和杜甫生活的年代不同,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杜甫则经历了盛唐到中唐的转变,时代造成了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当然他们本身的性格也不无影响。杜甫一生给李白写过15首诗,而李白写给杜甫留存下来的仅有3首。这和性格有关,李白豪放洒脱,到处结交朋友,对人的情感敏感度不会那么强。而杜甫比李白小十多岁,他是仰视李白的,李白又拿他当朋友,所以杜甫对李白的感情就会比较深。杜甫前后诗风不同,原因是杜甫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从满目繁华到满目疮痍,自己的经历和百姓的流离失所,使他产生了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情怀。杜甫心系天下的精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暗合当代社会民间的善心善行,国家关注民生、扶贫攻坚的政策。

三、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新课标倡导学习方式多元化,可以亲身实践,可以自主探究,可以合作交流,当然也可以综合运用。

我们所熟知的杜甫诗作中既有关于战争的宏大叙事,也有对于人与自然以及宇宙之间关系的思考。杜甫诗中体现的内涵直到今天仍然振聋发聩,这正是其诗歌现实主义精神的集中展现。杜甫的诗歌不仅是在当时的年代,即使在现代,仍具有极强的警醒意义。在《登岳阳楼》的教学中,基于智慧课堂这一教学模式,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前期,搜集一些有助于学生课前预习的辅助性材料,让学生更好地开展课前预习活动。在实现课堂翻转的同时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中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伴随BBC推出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学生走进了杜甫生活的年代,建立了与诗歌的联系。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诗人生平、背景的认识,进而将这种理解加注到对诗歌的理解中。后期,通过学习平台将本节课的相关资料上传,并为学生推送了学习任务:“杜甫的眼泪为谁流?这在当下有何现实意义?”通过任务的指引,学生可以借助网络途径搜集更多地相关资料,将学习成果在学习平台上进行分享。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学习与评价。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笔者大体了解学生对本篇课文的学习程度。学生在课前预习、课中小组合作、课后任务等过程中,完成了知识的学习,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自主学习能力、感悟能力。更为关键的是,学生在学习任务的完成中追随其脚步、理解其诗作、领悟其精神,感受杜甫诗中的现实主义思想在当代文化中的指导意义。

四、当代文化内容选择的多元化

杜甫诗歌的文化精髓对当代文化的发展有着正面的影响。遗憾的是,辩证地看,“杜甫热”对当代文化的覆盖面还是有限的,并且部分人并没有完全理解杜甫诗歌的精髓,进而在继承上有所偏航。落实到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养成,坚定祖国文化自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在这一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文化信念,坚定文化自信,不仅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个人成长有极大的促进与引领作用,同时也关系着中国梦的实现,是对十九大精神的完美诠释。因此,在新时期,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习党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中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培养学生的文化信念,促进其文化信念的形成与发展,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具有极强的现实与实践意义。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切入。

其一,继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务必要立足传统文化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来源,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文化后盾与根基。百家争鸣下的“无为而治”“仁学”等思想,在现阶段仍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社会性与时代性。几千年来,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与社会实践的不断融合中推陈出新,并渐渐渗入到人们生活的角角落落,对塑造民族性格与文化心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过程中,我们不能墨守成规,直接照搬照抄,既要取其精华,又要凸显时代性,做到古为今用。如传统文化中的“忠、孝、仁、义”等在特定年代有其具体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在现今社会,其在精神层面仍有合理的参考价值,但是具体的内容、表现形式都要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相适应,符合时代要求。由此可见,当代多元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河源源流淌的重要基础。

其二,继承、创新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另一重要前提还在于,要不断理解、吸收与借鉴不同民族与地区的文化。吸收是继承的重要基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当然会涉及一些外来文化作品,当其中所包含的不同文化元素与我们的认知产生冲突时,应先达成和解,尝试去理解其不同地域、生活习俗、语言文化背景。发现其可借鉴的优势,这是文化自信的一种特殊表现。这种借鉴可以是学习别人的长处,也可以是通过对外来文化的了解,重新审视本民族文化,挖掘其中的创新点。钱钟书先生在这方面给我们做了良好的示范。如在“杨布之狗”的阐述中,他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食化概念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进行有机联系,在理论上证明其共通之处,尽管我国的食化概念要早于条件反射学说一千多年。这一论述,不仅是将国家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学说进行有效结合的典范,更能使我们萌生对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以及包容性强的自豪感。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在杜甫诗歌的精神中感受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多元文化参与下,进行继承和发展,向现代文明的纵深迈进,实现语文教学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坚定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家国杜甫李白
薛济萍:坚守实业 彰显家国情怀
登高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诗仙李白的归宿
谁咬得更厉害
绝句
倒下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