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佳佳
(如东县马塘小学附属幼儿园 江苏南通 226000)
从生理方面来说,3-7岁是中级感觉统合阶段,大脑功能开始分化,本体感觉、前庭觉、触压觉、视觉、听觉及躯体运动各系统逐步完善,这个阶段是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也是培养幼儿感觉统合能力的黄金期。从心理方面来说,皮亚杰认为2-7岁进入前运算阶段,幼儿仍然以外在感知为主,还不能很好地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区分开来,认知活动具有具体性、不可逆性、刻板性。
无论是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看,幼儿时期都是促进感知能力发展的黄金阶段。幼儿大多数都有律动感,听到节奏点很强的音乐,身体会随着拍子有规则地摆动,这是天性,如果能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结合情境式教学,系统地锻炼幼儿的视觉、听觉、触觉,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顺应幼儿的天性,增加音乐课堂的体验感,促进感觉统合协调发展,身心更健康,不仅有利于现阶段的教学,对幼儿的心理和思维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音乐是由高低、快慢、轻重、缓急不同的音响构成的听觉节奏,这里的节奏包括音的长短和音的快慢,节奏是音乐教学的灵魂,因此,加强节奏训练在音乐教学中至关重要。而吐字归音是发音的基础训练,也是节奏感的最基础表达,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收纳了很多既能朗诵又能吟唱的古典诗词。由此可见,诗歌朗诵是训练节奏感知的一个有效的方式。在音乐教学中,引入童谣、儿歌、诗词是对节奏感知能力培养的辅助方式。音乐课堂可以多元化,摒弃一味的哼唱教学内容,采用多种节奏感锻炼的方式,适时地加入诗歌朗诵训练,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诗词、儿歌既贴近生活又朗朗上口,幼儿很容易学会,同时富有韵律感的诗歌能增强幼儿的节奏感。例如,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全班幼儿一起演唱儿歌《小尾巴》:“大公鸡,花尾巴,走来走去像朵花。小狐狸,红尾巴,跑来跑去像火把。小肥猪,细尾巴,‘哼哼’一声摇两下。小宝宝,追妈妈,要当妈妈小尾巴。”儿歌既押韵又易于理解,教师可以带着幼儿一边朗诵一边在“巴”字处停留并模仿相应动物摇尾巴的动作,这样结合听觉与身体感知,锻炼节奏感知能力。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幼儿时期属于感知到思维的过渡阶段。幼儿天生活泼好动,他们的肢体动作先于语言的发展,认知活动具有具体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按照成年人的思维去要求幼儿,而要顺应幼儿的天性,将他们的活泼好动与音乐教学有机结合。例如,音乐教学歌曲《幸福拍拍手》是一首非常典型的利用身体律动跟上音乐拍子从而训练幼儿感觉统合协调的歌曲,歌词里结合了拍手、拍肩、跺脚等动作。教学中,教师可先带领全班学生学习歌曲,幼儿熟悉歌曲后再加入动作,最后再展开分组教学,采用交替互动等模式,包括交替完成或互拍手、互拍肩等。让幼儿在演唱中体验到节奏感和身体律动感的结合,增加了趣味性和互动性,幼儿通过全身动作来协调肌肉发展,对音乐节奏有更为准确、直观的感受和体验。
幼儿对新鲜奇特的事物存有好奇心,也愿意去探索,在音乐教学中同样如此,所以幼儿音乐教学不仅要常换曲目,还可以通过多元化的课程设置,使教学过程丰富多彩,增加趣味性,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幼儿阶段以外在感知为主,因此幼儿歌曲多是贴近生活、充满童趣的。增加音乐教学趣味性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情境教学是比较贴近幼儿心理、生理特点的教学方法。比如歌曲《四季谣》,四分之二拍,将四季的特点展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先整体学习歌曲,然后分阶段结合情境展示,利用多媒体设备在屏幕上呈现四季变换的风景,结合道具(青蛙帽、柳枝等)让幼儿在不同的情境中体验歌曲,可采用分组或我唱你演、音乐小品的方式让幼儿呈现不同的季节,把歌曲演绎出来。这种沉浸式的情境教学能够从听觉、视觉、身体感知等方面提升幼儿的节奏感知能力,既增加了趣味性又加深了印象。
打击乐器是音乐节奏感呈现的主要工具,幼儿本身就喜欢敲敲打打,探寻自然撞击的声音。因此,当教师把各种各样的打击乐器呈现在幼儿面前时,他们都会睁大好奇的眼睛,流露出渴望尝试的神情。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用打击乐器来强化幼儿对于节奏的感知,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歌曲《小毛驴》,节奏是四分之二拍,是一首打击乐器很搭配的歌曲。教师在前期歌曲教学的基础上,等到幼儿熟悉全曲后,可以加入铃鼓、沙槌、节奏棒等打击乐器,让幼儿上台跟着歌曲边演唱边踩着节奏点并配上乐器,随着“骑”“集”“急”“泥”四个字的唱出,结合着击打乐器,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起来。布置家庭作业时,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回家寻找可以击打的物品作为打击乐器的替代品,请家长配合,在家完成练习,增强幼儿的节奏感知能力。
综上所述,在幼儿音乐教学中,重要的是激发幼儿的兴趣,结合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借助工具,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幼儿体验音乐律动,促进感觉统合能力的协调发展和认知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