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晓敏 杜鑫 骆焕丽 吕海琴 张荣芳
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1]中指出鼓励职业学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大力推进“互联网+”“智能+”教育新形态,推动教育教学变革创新。基础护理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护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培养学生完成临床护理和社区护理中最常见的护理技术,是临床护理课程的基石[2]。由于基础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有一半以上的课时是实训课,涉及的护理操作项目较多,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因此,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以微课视频的形式针对某一知识点或操作进行详细讲解,作为理论课堂的辅助教学素材,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需求随时随地学习。为突出基础护理学课程实用性和启发性,使其理论教学精炼、技能教学科学规范,同时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本研究将以课程设置更贴合临床,教临床真正所需所用的护理技术为原则进行精品课程内容建设,对于其所需能力和该课程实训项目的设置方面做了如下调查与研究。
本研究于2019 年10 月至2020 年2 月共聘请23 名来自三级甲等医院具有丰富的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科研以及护理教学经验人员作为本研究的函询专家。向专家详细介绍本研究的目的和方法,通过电子邮件发放和回收专家函询表,共进行两轮函询。函询专家纳入标准:1)本科及以上学历。2)从事护理教学或临床工作10 年以上。3)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4)对本研究感兴趣并愿意参加者。
于2020 年1—6 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随机抽取220 名2017 级临床实习结束的护理专业学生,通过问卷星进行线上发放和回收问卷。调查前为学生做好必要的解释工作,保证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20 份,回收问卷210 份,有效回收率为95.5%。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录入数据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计量资料用(±s)表示。专家权威系数通过熟悉程度系数与判断系数的平均值确定;专家意见一致性用K 个相关样本的非参数检验评价,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1 专家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包含专家23 名,专家的基本情况见(表1),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本科8 名,硕士13 名,博士及以上2 名;职称均为主管护师以上级别,以副主任护师和主任护师为主,共17 名;工作年限均为10 年以上,同时对本研究感兴趣并自愿参与。
表1 函询专家基本情况
2.1.2 专家积极程度、权威程度和意见协调程度
本研究共进行两轮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第一轮函询提出意见率为43.8%,第二轮为15.3%,表明专家的积极系数较高。本研究专家函询的熟悉程度为0.88,判断依据为0.79,权威系数为0.83,权威系数≥0.7,表示结果可靠[3]。专家意见协调程度采用变异系数和专家协调系数来表示,见(表2)。
表2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2.1.3 基础护理学课程内容设置函询结果
经过两轮专家函询,最终形成基础护理学课程模块5 项,见(表3),包括出入院护理、生活护理、治疗技术、病情观察及急救技术和护理文件处理;学习任务包括医院和住院环境、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等16 项;实训项目19 项,按重要性评分列出了前12 个实训项目,见(表4)。
表3 基础护理学课程模块
表4 基础护理学实训项目
2.2.1 学生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计调查2017 级实习结束学生210 名,包括男生29 名,女生181 名;实习时长均达8 个月及以上;实习医院涵盖全国38 所三级甲等医院,含专科医院8 家、综合医院30 家。实习科室涵盖内、外、妇、儿等不同科室,其中168 名学生轮转科室在10 个以上,另外10 名助产专业护生和分配至专科医院的32 名护生轮转科室在10个以下。
2.2.2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精品课程的最终服务对象是学生,学生通过实习了解了基础护理学实训项目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频率,通过对实习归来的学生进行调查为课程学时分配中实验操作项目的选取提供有力依据。采用自制的实训项目使用情况问卷调查表对210 名学生进行调查,按照使用频率(经常、一般、偶尔、无)的百分比大小来排序,结果显示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静脉输液、生命体征测量、各种注射法、吸氧法、药物抽吸、皮试液配置、雾化吸入、无菌技术、备用床、有人床整理、口腔护理、导尿术、灌肠法、鼻饲法、吸痰法、体温单绘制、湿热敷、搬运法、保护具应用、洗胃术、隔离衣、尸体护理等。其中前16 项的经常使用频率均大于15%,建议均保留。
《基础护理学》课程是学生学习临床护理课程和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基础,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为使该课程能紧贴职业,与护士执业考试接轨;课程教学方式模块化、多样化;根据调研结果结合临床护理工作过程将课程设置为五大知识模块,总学时为144 学时,包括理论讲解54 学时,实验90 学时。其中理论课程又细化为16 项学习任务,32 项实训项目,在实训项目中依据专家函询结果和学生调研结果中剔除经常使用率在15%以下的6 项,其中调查显示使用率也比较低的隔离技术一项保留,可能与学生在实习期间使用隔离衣较少有关系,最终在实训项目中共提炼出19 项重点实训项目。
调查中还发现学生认为在临床实习过程中收获最大的科室普遍集中在重症监护室、手术室等科室,并希望在校期间可以增加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技术等这些前沿的护理操作技术,可能与这些科室仪器技术都比较先进,在课本上涉及较少有关。为使本课程紧贴临床实际,在教学内容上也将随时增加医院新的进展,剔除陈旧的已不用的内容,使护理技能教学始终走在临床的前面,与临床实际接轨。但是考虑到在校条件所限,部分操作无法作为实验课开展训练,因此将其作为课外拓展内容拍摄操作视频供学生观看学习。本次将增加输液泵、微量泵的使用,留置针的使用,静脉采血技术等拓展实训项目,另外增加标本采集中的咽拭子采集项目和一次性隔离衣穿脱、口罩的佩戴等项目。
依据现代护理模式的变化,本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教学内容从单纯基本护理技能的教学发展到目前护理理论与护理技能相并行;教学方法从1 支粉笔发展到结合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多媒体教学及网络课程教学;教学形式从关注技能本身到关注患者的身心状况,注意教导学生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实践技能练习从单纯的操作练习到综合技能训练;实践形式从单纯课堂练习发展课堂、实践基地、临床实习一体化;评价方式从理论考核发展到理论、实践全过程综合考核。形成了本门课程独具特色的教学、实践、考核体系,以突出综合技能考核为特征。
由于高职护理大专生在校仅有2 年的理论学习时间,课时相对紧张,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使进入医院实习的护生能够很快地适应临床工作,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将精练护理理论内容,突出护理技能教学,实现课程教学与临床实际“零距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协同创新的方式,建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上教学课程,构建具备短教学视频、作业、测验、讨论、考试等完整的《基础护理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评价方式从理论考核发展到理论、实践全过程综合考核。形成了本门课程独具特色的教学、实践、考核体系。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4]、同伴学习[5]、探究学习[6]、评判性思维[7]的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随着教育信息化2.0 时代和5G 技术的到来,瞬息万变的教育信息化时代,对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与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只有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秉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理念,注重学生信息化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8],才能满足伴随科技发展日益增长的学生学习需求。高职院校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不仅可以提升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优质在线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提高学习效率[9]。但由于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是一项集设计、撰写、拍摄、上线等一系列工作的组合,需要团队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10],受条件所限,课程建设中尚存在不足之处,今后将不断建设,不断完善,以提高其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