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理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精准教学”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Lindsley提出的,旨在通过设计测量过程来追踪小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支持数据决策,[1]后逐渐发展为用于评估任意给定的教学方法有效性的框架,[2]被广泛运用于各学科和课程的教学之中。然而自“精准教学”这一概念诞生以来,由于受到数据收集、分析等处理技术发展程度的制约,国外关于精准教学的研究一直处在缓慢发展的阶段。随着以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精准教学”这一理念也逐步进入了中国研究者的视线,对“精准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成为新的热点。祝智庭等认为精准教学是一种精准、系统地评估教学策略与课程的方法,并提出了信息技术支持的精准教学模式的四个环节。[3]钟绍春从学科图谱、教学与学习路径、技术赋能方式等关键因素探讨了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与精准学习新模式问题。[4]邢丽丽则进行了基于“精准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证研究。[5]
国内“精准教学”的研究历程和国外的研究发展基本一脉相承,从中小学教育到大学层面呈正三角分布:针对中小学教育的研究较为丰富,针对大学、高职层面的研究还在起步阶段,特别是高职层面几乎空白。以“人工智能”“精准教学”“高职”“英语”为合并关键词查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显示文献5篇,如魏小然分析了语音技术、图像数据、智能教学系统等智能应用技术,提出了分层、分段教学法促进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改革。[6]邓丽娜、李奕、梁泳愉等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如语料库、智能平台和软件等,辅助开展英语写作、口语、阅读等“精准教学”,实施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7-9]这表明该研究主题已经受到关注,但仍然有着巨大的研究深化空间。
就现有研究文献来看,目前对于高职公共英语智能化“精准教学”的研究还处于零散的起步阶段,智能化“精准教学”现状的整体轮廓还不明确,智能化“精准教学”的体系建设还很欠缺。为了详细了解一线教师对智能工具和技术的认识,切实掌握高职公共英语智能化“精准教学”的现状,对我校公共英语教师进行了访谈。访谈围绕智能教学环境、教学工具和技术、教学方法、功能需求、制约因素等五个方面展开,结果如下:
1.近年来,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观念得到大幅发展,信息化教学水平逐步提高。选择恰当的智能教学工具和技术是一线教师在开展智能化“精准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在教学实践中,智能教学工具和技术的应用和传统教学法还无法做到有机融合,有时会变成简单的技术堆砌,和整体教学环节脱节。如何设计好智能工具和技术的应用场景是开展智能化“精准教学”的关键问题。
3.在功能需求方面,教师对智能工具和技术在教学资源、教学情境和评测方面的作用充满了期待。
4.教师信息化素养是开展高职英语智能化“精准教学”的制约因素之一。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可持续提升是智能化“精准教学”应用的重要内涵要素。
其次,面向本校23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235份问卷,收回222份,其中有效问卷222份,有效率为94.5%。问卷着重了解学生对英语智能化教学的接受程度以及对智能工具和技术的具体需求,得到基本结论如下:
1. 95.5%的受访学生同意,智能工具和智能技术能够帮助自己进行精准学习,88.7%的学生较为频繁地使用智能工具或技术开展英语学习。学生已基本具备使用智能工具进行英语“精准学习”的意识,且智能工具和技术已经逐步成为英语学习的必备工具。
2.在影响学生使用智能工具或技术学习英语的因素中,占比最高(53.6%)的是“自学能力较弱”。“缺乏监督和指导”“持续性动机不足”的比例不相上下,分别为53.2%和49.5%。“网络因素(如流量、网速等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占比46.8%。相反,选择“技术多样复杂”这一制约因素的比例最低,仅为22.5%。这说明,技术并非最大的困难,重点是有效进行教学管理监督的问题。
3.按照听、说、读、写四个维度划分,调研了学生对智能工具和技术的学习需求。在听说模块,学生对智能工具和技术的需求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分别是:多场景听力训练(如教育、新闻、生活、竞赛等场景)(78.4%);可调节语速(62.6%);语音准确度测评(62.2%);跟读功能(61.7%);人机对话(55.4%);机器口语测试(52.3%)。在读写模块,学生对智能工具和技术的需求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分别是提供知识点讲解(85.6%);智能推送学习资源(78.8%);智能批改作文(69.8%)。总体来说,学生对智能工具和技术的功能需求比较集中且权重较为平均。
4.在和学生代表进行的网络访谈中得知,焦躁情绪在智能化精准学习过程中较为普遍,是需要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综合教师访谈、学生问卷调研和在线座谈的结果发现,目前高职公共英语智能化“精准教学”具备若干特点:智能化“精准教学”已成热点,自发性和偶发性突出;智能化“精准教学”存在盲点,发展路径尚不明确;智能化“精准教学”难点各异,需要系统指导逐个击破。
同时,从功能和应用方面考虑,对现有智能技术和工具进行了遴选,以期将教学需求和智能技术合理匹配。测评使用了较为常见的六款英语智能化学习APP,对其功能应用、用户友好度、收费情况等各方面进行了单向测评和综合评估,最终制定了以在线教学平台(UMU教学平台)为混合式教学主体、智能学评工具(iSmart)为课前课后练习及测评主体的教学模式,利用UMU平台提供口语课程教学资源,使用iSmart平台的跟读、复述、问答等功能进行口语练习和测评,重点解决跟读、语音语调及复述等的精准教学问题。
结合前期调研结果,设计了基于UMU &iSmart双平台的课前自学—以UMU平台为主的课中教学—以iSmart平台为主的课后复习的教学模式,并设计了相应的教学实施路径(见图1)。
在课前自学阶段使用的是UMU & iSmart双平台。教师在UMU平台上传学习资料,在iSmart平台上布置课前练习任务,实现教学资源精准投送并组织开展测试,学生在UMU平台上开展自主学习后,登录iSmart平台完成单词跟读练习,得到精准测评反馈。在此阶段达成教学资源配送、学评情境创建、精准测评反馈等目标。
在课中学习阶段主要使用UMU平台。教师根据课前双平台的学习反馈,确立课内教学重难点,使用UMU平台的测试功能开展翻译等练习后随即得到系统评分反馈。利用平台提供的测评结果数据分析,检验重难点教学效果。在此阶段利用精准测评反馈、大数据分析等智能化功能,调整教学,验证成果。
在课后阶段,主要使用iSmart平台。根据课前课中教学效果,教师确定课后学习重点,在iSmart平台上布置跟读或复述练习,学生可以反复开展练习,并能及时获取评价反馈。在此阶段实现了开展精准测评、精准支持自主学习、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目标。
2020-2021学年,课题组在UMU平台上建设了7个单元的网络课程,先后有本校12个授课班级共计561名学生参与了教学。因UMU是一个
公开教学平台且本课程为免费课程,公众学员可以通过搜索关键词免费加入课程学习,截至2021年6月,共录得参与学员4326人。自2020年9月至2021年6月,共上传文本文件12个;视频及音频文件28个;作业10个;测试8个,初步实现了以下“精准教学”目标:
1.精准投放教学资源:纸质教学资源呈现扁平化特点:呈现方式单一、重点内容不突出、结构性不强。在UMU平台上则可以灵活编辑教学资源,通过有目的地编排和设计,针对每一个知识点精准提供教学资源,形成“知识点+教学资源”的教学模块。在UMU平台上,这种教学模块以阶梯形任务排序,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教学单元。教学模块既帮助构建了完整的教学闭环,也可以按需单独使用(如微课或重点教学内容等),实现了整体教学目标和个体教学重点的有机统一。
2.精准开展词汇练习:传统口语教学中词汇部分的教学一般采用跟读、朗读等方式,不仅耗时、形式单一,且学习效果的评价也流于表面。借助UMU平台的测试功能,学生可以灵活选用选择、默写、翻译等方式开展词汇学习,即学即练,即学即测,既丰富了学习和测试的方式,还能从单词拼写、单词意义等多角度考查学生词汇的掌握程度。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石,使用UMU平台可以精准开展基础词汇训练,提高整体教学效率。
3.精准支持拓展学习: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后拓展学习的教学资源多由教师提供信息或渠道,主要靠学生自觉、主动获取。这种方式存在诸多弊端,如时效难以约束、质量无法保障,且受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水平的极大制约。在UMU平台上,借助模块式的课程设计,教师可以精准地将教学资源投放到课后拓展学习模块,为学生提供“精准学习”支持。
自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起,课题组在本校6个授课班级(学生人数276人)中启用iSmart平台作为口语练习和测评平台,共上传口语练习4次,参与人次达到1082次,参与率为96.95%。课题组在iSmart平台上分别设置了3次练习(共68道测试题)作为前测,选取其中得分率低于85%的16道题在期末作为后测发布,通过对比前后测,发现在重点难点考题上,学生得分率均有明显提升(见表1、图2)。
表1 iSmart平台前后测验对比数据统计
为了检验教学效果,2020年7月,课题组面向232名学生开展了“基于UMU平台的口语教学效果”问卷调查,回收问卷224份,参与率为96.6%。问卷主要针对“教学资源满意度”“课程参与度”“教学模式适应程度”“自主学习完成度”“希望和建议”等几部分,并通过随堂反馈、访谈、座谈等方式,重点了解学生对基于UMU平台的“精准教学”效果的反馈。90 %的学生非常认可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在线呈现方式;88.5%的学生对课程感兴趣; 80.1%的学生能够自主开展课前学习,完成课前学习任务;78.9%的学生则认同“留痕评价”能帮助自己在自主学习条件下明确重难点内容,直观了解学习效果(见图3)。学生普遍认可UMU平台的“精准教学”效果,其中,快速、便捷获取课后拓展资源提升了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热情,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同时,针对词汇开展的“精准教学”收到了良好反响。词汇并不是传统口语课程的教学重点,对词汇教学效果的测评长期以来也较为缺失,而基于UMU平台的词汇练习则能让教师在完成词汇教学后第一时间检验学习效果,学评结合更紧密,提高了教和学的效率。
课题组针对iSmart平台以问卷和开放式访谈的方式对276名学生进行了调研,问卷主要针对“参与度”“精准教学效果”“吸引度”“优缺点评价”等几部分。本次问卷共收回262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5.6%。93.1%的学生是首次使用iSmart这一英语口语精准学评智能工具,在问到“和传统口语练习和测试方式相比,你是否同意iSmart平台的口语练习和测试更有趣、更有吸引力”时,高达92%的学生给出了正面、肯定的答案。89.7%的学生愿意主动参与iSmart平台的口语测试和练习。87.1%的学生认为iSmart能帮助自己有效发现自己口语中存在的问题,92.7%的学生认为iSmart能为自己的口语课后自主学习提供更直接、更有效的帮助。87.4%的学生认同通过iSmart平台的使用整体提高了自己对学习英语口语、练习英语口语的兴趣。在谈到平台有效性问题时,88.1%的学生认同“使用iSmart平台对提高自身口语水平有帮助”,高达90.1%的学生表示在今后的口语学习中愿意继续使用iSmart平台(见图4)。
此外,教师通过课堂观察、访谈等方式了解到,“学、练、评”功能集为一体的iSmart平台能帮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闭环,极大提高了口语学练效率。基于iSmart平台开展的学练活动对缓解学生在口语学习中的抵触、焦虑情绪效果明显,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升。在课堂观察中发现,学生自发开展口语练习的比例显著上升。
师生双方也从应用、测评等方面对iSmart平台提出了希望和建议。学生较为关注智能化问题,如希望平台提供智能对话等功能。教师则普遍认为系统评估的精准度还有待提升,也对智能题型和复杂题型的应用场景有更高需求。
在为期一学年的教学实践中,课题组出了一套基于UMU & iSmart双平台的精准教学“组合拳”,在以词汇为主的基础教学中取得了较好成绩:利用UMU平台开展词汇拼写及翻译教学,帮助学生解决“记单词”的问题;利用iSmart平台开展词语发音、语音语调练习,帮助学生解决“读单词”的问题。这一“精准教学”实践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接下来,课题组将继续探索开展更高级别、更深层次的英语“精准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