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岚 李骥 李大威 (.哈尔滨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
随着全民健身、健康中国时代的到来以及“体医融合”“康体融合”理念的提出,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在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1]其中,“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理学”是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必须开设的两门主干课程。[2]注意到国内体育类职业院校多将“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理学”两门课程合并为“运动解剖生理学”进行开设,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中药学、药物制剂等本科专业则是将“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合并为“人体解剖生理学”进行开设。通过对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进行研究发现,运动(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保留了运动(人体)解剖学和运动(人体)生理学的主要知识点,内容更加紧凑和连贯,利于学生理解掌握。[3,4]为了适应高等教育改革,提高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适应性,普通高校体育专业能否借鉴职业院校的做法,将“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理学”课程有机整合为“运动解剖生理学”,并根据体育学科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早在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指出,“推进高等学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5]为新时期高校教学改革拉开了大幕。2016年7月,教育部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以受众面广量大的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致力于以学为本的课程体系重塑、课程内容改革”,[6]进一步为高校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2019年10月,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指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要坚持“分类建设”原则,即“依据高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建设适应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一流本科课程”。一流课程建设内容强调,“以新理念引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以目标为导向加强课程建设。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优化重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破除课程千校一面”[7]。上述系列指导性文件对普通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改革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并为 “运动解剖生理学”的开设提供了政策层面的依据。
运动解剖学主要探讨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长发育规律及体育运动对其的影响;运动生理学则主要探讨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人体各器官系统生理功能及人体在体育运动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由于功能建立在结构的基础之上,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影响结构,因此,两门课程的内容紧密相关,独立设课打破了它们原有的内在联系,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例如,高教第三版《运动解剖学》教材第二章“运动系统”第一节“概述”中介绍了骨骼肌的基本结构,但对肌纤维的微细结构仅做了初步阐述。[8]高教第三版《运动生理学》第一章“肌肉活动”第二节“肌肉收缩原理”中的第一个知识点为“肌肉的微细结构”,其内容与上述《运动解剖学》相关内容相互重叠,并有所延续。[9]当学生学习到这部分内容时,常因为对运动解剖学所学知识有所遗忘而导致对新授内容掌握的困难,进而影响了对第二个知识点“肌肉收缩与舒张”的理解。如能在教学中打破学科壁垒,将两门课程相关内容有机整合,必将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运动解剖学课程内容相对繁杂枯燥,识记内容多,大部分内容不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不易被学生接受和掌握。运动生理学基础知识部分课程内容建立在运动解剖学基础上,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解剖学基础和理解领悟能力;应用部分内容则与运动实践紧密联系,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如能以实践中的问题为导向,将两门课程中相关内容有机融合,形成一种专题式教学模式,就一个主题讲深讲透,使学生学以致用,必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10]知识体系融会贯通,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变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完成了,问题就解决了,实践应用能力也同时具备了。
在学时学分压缩背景下,高校各门课程的教学时数均有所缩减。调查发现,全国绝大部分开设体育专业的普通本科院校中,“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理学”课程学时数介于48~72学时之间。对于运动解剖学课程来说,既要使学生掌握运动器官的结构、全身主要骨骼肌的功能,还要掌握内脏、循环、神经等器官系统的结构,现有教学时数显得捉襟见肘。例如一些院校“运动解剖学”课程中,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章节仅占1学时,泌尿系统甚至只有0.5学时。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怎么能牢固掌握知识?又怎么能为第二学期运动生理学课程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同样,运动生理学课程内容既包含了人体生理学的基础知识、运动对人体功能的影响,还包括身体素质、运动过程中身体机能变化、运动技能学习、环境与运动、年龄性别与运动等应用性内容,知识点非常多。加之各学科的内容不断推陈出新,教材添加了很多反映学科发展动态的新理论、新观点,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越来越广泛,这就进一步凸显了教学时数不足的问题。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高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教学效果成为一个现实问题。面对这一现状,在无法增加教学时数的前提下,应树立“大学科整体观”,打破原有课程界限,重新建立更为合理的课程体系,以提高教学效率。[11,12]“运动解剖生理学”可将原有课程中相互关联的知识点有机整合,内容体系更合理,便于学生理解的同时,节省了大量的教学时数。
由于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开设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理学课程,运动解剖生理学仅是将原有两门课程进行整合,因此,在软硬件条件上具备了开设的基础。但在具体操作层面,还涉及以下几方面问题:
高校作为办学主体,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具有相当的自主权,在不违背教育部宏观政策指导前提下,可以结合自身专业培养需求,对专业课程进行适当调整。因此,可以将原“运动解剖学”调整为“运动解剖生理学(一)”,将原“运动生理学”调整为“运动解剖生理学(二)”,保持原学分、学时不变,同时,体育学科各本科专业可根据自身人才培养需求重新梳理课程内容体系。
在对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体育学院、齐齐哈尔大学、哈尔滨学院、武汉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辽宁师范大学等12所综合(师范)院校和5所体育院校的调研中发现,人体科学类课程教师全部具有运动人体科学或医学专业背景,具备同时教授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理学的教学能力。其中,13所院校中共计29名教师同时教授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理学课程,7名教师承担了其中一门课程,这13所院校中的12所为综合性(师范)院校;另外4所体育院校两门课程则是由不同教师进行授课。只有那些同时教授两门课程的教师才具备教授运动解剖生理学课程的能力,其他教师则需要重新备课才能开展教学。面对这种情况,其解决途径除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外,还可借鉴医学院校的做法,同一门课程安排多名主讲教师授课,每位教师负责一门课程中自己熟悉的领域部分,既解决了师资问题,还可最大限度地优化课程质量。
为了便于学生学习,“运动解剖生理学”课程应配有对应的教材和习题集,并对原有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等一系列相关教学文件进行修改。目前,17所院校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理学大多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或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规划教材,有2所院校使用自编教材。当前仅有1本《运动解剖生理学》教材(2018年9月,封飞虎,王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3]但并未在普通高校推广使用,其内容基本适用于体育学科除运动康复专业外其他专业,可以作为参考教材使用。教师也可根据实际需求针对不同专业编写适用教材。
普通高校体育专业“运动解剖生理学”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要遵循基础与应用相承续、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内容中应保留原“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理学”课程的基础性内容,使学生系统掌握人体基本结构与功能,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揭示体育锻炼与运动训练的原理与方法。在内容的安排上,应将结构与功能相关联的内容结合到一起,使之具有连贯性;将基础理论与其相关的应用性内容结合到一起,突出课程的应用价值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运动解剖生理学”课程还应以目标为导向,就不同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在内容上有所差异。下面以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为例,分析当前“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理学”课程内容,并设计整合后的“运动解剖生理学”课程内容体系。目前,国内大部分师范院校“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理学”课程采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教材,授课内容见表1(以每门课48学时为例)。
表1 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教学内容(共96学时)
比较整合前后的教学内容可以发现,运动解剖生理学内容安排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教学内容安排打破常规,使知识体系具有更好的前后承续关系。例如,将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内容前置,这主要是考虑到人体各种功能活动都是在神经体液调节下完成的,让学生先行学习人体的功能调节体系,利于其建立人体功能协调统一的整体性理念,有利于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活动的变化原理。第二,将具有密切联系的知识体系尽量安排在一起。例如,将原运动生理学“免疫与运动”与和免疫功能密切关联的血液部分合二为一,置于“淋巴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之后;将原运动生理学中身体素质部分中的力量素质和柔韧素质拆分出来,置于“骨骼肌与运动”之后;将“能量代谢”置于“物质代谢”之后。第三,结合专业特点合理取舍。表2中所呈现的教学内容是针对体育教育专业设置的,在保留基本内容前提下,考虑到人才培养需要,增设了“运动员免疫调理”(第九章第五节)、“体育教学的生理学原理”(第十八章)等章节,增加了“运动技能形成的原理与过程”(第十七章)和“健身运动处方”(第十九章)的学时数,舍弃了与体育教师工作相关性不大的“环境与运动”一章。篇幅所限,体育学科其他本科专业“运动解剖生理学”课程内容体系在此不做探讨。可以预期,新的课程内容体系将会使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焕发新的活力,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带来有利影响,为“健康中国”这一重大民生工程注入新的动力。
表2 运动解剖生理学教学内容(96学时)
将“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理学”两门课程整合为运动解剖生理学是适应高校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有利于提高人体科学类课程的教学效率,解决教学时数不足的矛盾。体育学科各专业可以针对其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梳理、优化和整合,制订符合专业特点的运动解剖生理学课程内容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