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林明
项目化学习(简称PBL,Project-based Learning),倡导组织学生开展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与合作为支撑、以学生为主导的科学探究活动,注重创设真实情境,以问题为驱动。将科学课程与项目式学习有机结合,是学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路径。为了让青少年深入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我校依托《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项目化学习为载体,于七年级开设“多层次探索太阳系”等科创项目式课程。下面,笔者将以此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以“太阳系”为核心概念,通过开展基于项目的“实验探究+模型制作+科普/科幻阅读”等系列活动,逐渐加深学生对太阳系的基本认知,发展学生的建模思维、空间想象等能力,养成严谨、细致的实验态度和探究精神。
对于青少年来说,浩瀚的宇宙具有无穷的魅力。七年级学生需要纠正宇宙是虚无缥缈的错误认识,从宏观角度和系统层面来认识和了解宇宙的结构,建立正确的太阳系概念。本项目活动利用校本选修课时间开展,总计12课时,每周三授课,具体教学任务及课时安排见下页表1。
表1 “多层次探索太阳系”项目规划
观看视频《宇宙到底有多大》后,教师提出问题:假如你是一名星际探险家,你喜欢追求刺激的体验,在探险过程中,你从不知道你下一次会在什么样的星球着陆,这些星球有些很冷,有些很烫,有些昼夜温差可以达到上千度。为了适应这样的极端环境,你应该带上什么样的装备?你的航空服和庇护所应该是什么材质的?
任务1:“日—地—月”建模
活动内容:(1)阅读日、地、月的相关资料,了解三者的基本特征;(2)了解日、地、月三者的关系及运动规律,并按等比例建立“日—地—月”模型。
【设计意图】“日—地—月”是学生较为熟知的,也是太阳系中的三类主要天体——恒星、行星和卫星。三者的运动是太阳系天体运动的主要方式,通过数据换算、建模,学生可初步感知天体的大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后面太阳系建模做铺垫。
任务2:“太阳系”建模
活动内容:(1)阅读太阳系资料,初步建立太阳系的科学概念;(2)通过比例换算,动手实践,建立太阳系距离模型或者大小模型;(3)阅读资料,了解八大行星的典型特征及发现历史,了解太阳系的其他天体。
【设计意图】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中的Excel表格函数进行等比例换算,为动手设计并制作太阳系模型提供数据支撑;选择合适的参照物进行建模,帮助学生制定设计方案。学生通过计算、建构太阳系模型,使抽象的概念具象化。
任务3:太空探险
活动内容:(1)了解地球大气层的作用和地球大气层的垂直分布规律及特点;(2)实验探究——体验大气压强(见表2);(3)对八大行星的环境分析、比较(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均以地球时间表示)。
表2 体验大气压强
【设计意图】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大气压强”是抽象的,较难理解。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教师设置三个有趣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感知大气压强。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迁移和运用所学知识,去类比、了解和分析八大行星的环境。
任务4:航天工具
活动内容:播放视频《飞天之箭》,展示中国古代的火箭,让学生学习火箭的发展史。在此基础上引出演示实验“饮水桶中酒精燃烧实验”(见图1),模拟火箭发射的原理。(见图2)
(图1)
(图2)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学生可观察到酒精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释放大量的热和气体,从桶口排出,饮水桶向上冲去。此时教师告知学生这是反作用力的效果,说明此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乙醇+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此实验模拟火箭发射原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火箭的内部结构及发射原理:火箭发动机点火以后,推进剂在发动机燃烧室里燃烧,产生大量高压气体;高压气体从发动机喷管高速喷出,对火箭产生的反作用力使火箭沿气体喷射的反方向前进。
任务5:成果交流——“探索太阳系”发布会
活动内容:学生分小组进行设计,选择自己所要登陆的星球,并自主选择喜欢的方式进行展示、交流与评价(可建议学生采用科幻写作、科幻画、科普剧、微电影、模型展示等方式)。
【设计意图】开放性、多样化的项目成果表达方式,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充分尊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在以“项目化学习”为载体的科学课堂中,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通过实验探究、自主阅读、交流讨论,鼓励学生的行为参与、思维参与,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从具体的探究活动中获得体验,培养其严谨、细致的实验态度和批判质疑的精神。
项目化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深度理解与迁移运用,更能增强他们对整体知识的融会贯通。“太阳系”这一科学概念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建立等比例太阳系模型,使学生经历材料的选择、参照物的选取等过程,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在分析、比较八大行星的环境时,学生能迁移和运用已有的关于“地球大气层”和“大气压强”的知识,也促进了对已学知识的深度理解,发展了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第一,主体多元化。在“日—地—月”建模活动中,学生首先进行自评和互评,不同组别之间进行他评。自评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自我反思,互评则有助于激发学生思维,进一步优化或改进模型。第二,方式多样化。教师要灵活运用即时性评价和延时评价。即时性评价能够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纠正学生的不当之处;延时评价则更多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友爱和尊重。第三,多维度评价。针对整个项目活动,最后通过创意写作或科幻画、科普情景剧等多种形式展示,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
在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时,教师要将科学知识一个个零散的点形成问题串或任务链,以真实情境为背景,让学生参与复杂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