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回文诗三题

2022-10-23 22:11
北方论丛 2022年5期
关键词:谢灵运织锦刺史

陈 君

“回文”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回文”的“回”是回旋曲折、宛转往复之义,应用到文学创作中,便形成了“回文”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依照体裁不同,“回文”艺术可分为诗(回文诗)、铭(回文研铭、回文扇铭、回文镜铭)等形式;根据题材差异,则可分为宗教与世俗两类,宗教类作品如宋太宗《御制莲花心轮回文偈颂诗十八首》,世俗类作品数量更多,参见宋代桑世昌编纂的《回文类聚》四卷,以及清代朱象贤续纂的《续图》十卷及《织锦回文图》一卷。在诸种“回文”艺术形式中,回文诗是比较独特的一类,集中反映了古人的思维习惯和汉语的文字特点。“回文诗”最早出现在西晋时期,在南北分裂、动乱频繁的两晋南北朝时期,广泛传播于南北各地,得到士大夫的普遍接纳与喜爱,成为当时流行的诗体之一。本文试搜集相关资料,探讨早期回文诗写作和传播的几个问题,揭示其在中古文学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独特价值。

一、窦滔、苏蕙《璇玑图诗》史事略考

第二种记载见于《文选》卷一六《别赋》李善注。江淹《别赋》云:“织锦曲兮泣已尽,回文诗兮影独伤。”李善注引《织锦回文诗序》曰:“窦韬秦州,被徙沙漠,其妻苏氏。秦州临去别苏,誓不更娶,至沙漠便娶妇,苏氏织锦端中,作此回文诗以赠之。符(笔者案,当作苻)国时人也。”其中“符(当作苻)国时人也”五字,当是李善叙事之后所加的自己的意见,指窦韬、苏蕙是十六国苻秦时人,并非《诗序》本来的内容。

第三种记载见于武则天如意元年(692)所作《苏氏织锦回文记》(即《璇玑图诗叙》),所述窦滔、苏蕙事有很大不同。《记》云:

关于苏蕙赠诗的时代背景,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兹据《资治通鉴》卷一〇四、卷一〇五《晋纪》,将前秦与东晋对峙之时所涉凉州、襄阳之重要史事列举如下:

1.东晋孝武帝太元元年(376)夏,前秦苻坚遣使持节武卫将军苟苌、左将军毛盛、中书令梁熙、步兵校尉姚苌等帅率骑十三万讨前凉张天锡。又命秦州刺史苟池、河州刺史李辩、凉州刺史王统三州之众为苟苌后继。八月,天锡降。九月,苻坚以梁熙为凉州刺史,镇姑臧,徙豪右七千余户于关中。

2.太元三年(378)春,前秦苻坚遣征南大将军苻丕等率步骑七万寇襄阳,东晋梁州刺史朱序固守待援。

3.太元四年(379)二月,襄阳陷落,朱序被俘。苻坚以中垒将军梁成为荆州刺史,配兵一万,镇襄阳。

4.太元六年(381)十二月,前秦荆州刺史都贵遣其司马阎振,中兵参军吴仲率众二万寇竟陵。东晋荆州刺史桓冲遣南平太守桓石虔、卫军参军桓石民破之,获振、仲,斩首七千级,俘虏万人。

5.太元七年(382)九月,桓冲使杨威将军朱绰击秦荆州刺史都贵于襄阳。

6.太元八年(383)正月,苻坚遣吕光发长安、讨西域。五月,桓冲率众十万伐秦、攻襄阳,遣前将军刘波等攻沔北诸城。十二月,吕光行越流沙三百余里,焉耆等诸国等皆降。惟龟兹王帛纯拒之,婴城固守,光进军攻之。

7.太元九年(384)四月,东晋竟陵太守赵统攻襄阳,秦荆州刺史都贵奔鲁阳。七月,吕光平龟兹,抚宁西域,威恩甚著,远方诸国,前世所不能服者,皆来归附。八月,秦王坚闻吕光平西域,以光为都督玉门以西诸军事,西域校尉。道绝不通。

因此,关于苏蕙《织锦回文诗》的本事,两个版本各有证据支持,根据目前的材料难以判断孰是孰非,只能存疑。

二、回文诗在南北方的广泛传播

苏蕙创作《织锦回文诗》四十多年之后,南朝刘宋谢灵运(385—433)编纂了《回文集》十卷。这部《回文集》编纂的时间,当与谢灵运编纂《诗集》和《赋集》同时,很可能是在他担任秘书监之时,因秘书监掌秘阁图书,便于图书文献之整理与文学总集之编纂。据顾绍柏先生《谢灵运生平事迹及作品系年》,谢灵运为秘书监在刘宋文帝元嘉三年(426),直至元嘉八年(431)春转任临川内史。那么,《回文集》的编纂当在这数年间,姑系以元嘉六年(429)。

刘宋以后,苏蕙《织锦回文诗》在南朝得到广泛传播,从中可以看到十六国北朝文学对南朝文学的影响。

目前可见最早的南朝回文诗出于刘宋诗人会稽贺道庆之手,时间在谢灵运之后不久,《回文类聚》卷三载贺道庆《四言》:“阳春艳曲,丽锦夸文。伤情织怨,长路怀君。惜别同心,膺填思悄。碧凤香残,金屏露晓。入梦迢迢,抽词轧轧。泣寄回波,诗缄去札。”其中讲到了“丽锦、伤情、织怨、惜别”等等,显然受到了苏蕙《织锦回文诗》的影响。刘宋之后,苏蕙《织锦回文诗》更是南朝诗文常常出现的典故,如

沈约《相逢狭路间》:“大妇绕梁歌,中妇回文织。”

吴均《与柳恽相赠答诗》:“诗织回文锦,无因寄陇头。”

王筠《秋夜》:“尔时思锦字,持制行人衣。”

刘孝胜《妾薄命》:“织书凌窦锦,敏诵轶繁弓。”

昭明太子《锦带书十二月启·夹钟二月》:“花明丽月,光浮窦氏之机。”

徐陵《玉台新咏序》:“生长深宫,笑扶风之织锦。”

庾信《荡子赋》:“合欢无信寄,回文织未成。”《仰和何仆射还宅怀故诗》:“菭生理曲处,网积回文机。”

张正见《赋得佳期竟不归》:“路远寄诗空织锦,宵长梦返欲惊魂。”

苏子卿《梅花落》:“织书偏有意,教逐锦文回。”

中古时代的回文诗,按照不同阅读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倒读与正读文字完全一样。如梁简文帝萧纲《咏雪诗》:“盐飞乱蝶舞。花落飘粉奁。奁粉飘落花,舞蝶乱飞盐。”这首诗虽未题作回文,实际上却是典型的回文之作,与后来的文字游戏“浦江清游清江浦”等相类似。

第二类,整首诗倒读也可成韵,逯钦立先生称之为“颠倒使韵”。如梁元帝萧绎《后园作回文诗》:“斜峰绕径曲,耸石带山连。花馀拂戏鸟,树密隐鸣蝉。”又如梁简文帝萧纲《和湘东王后园回文诗》:“枝云间石峰,脉水浸山岸。池清戏鹄聚,树秋飞叶散。”这两首诗都是二、四两句押韵。

三、关于“回文诗”起源的推测

一般认为,苏伯玉妻《盘中诗》与苏蕙《织锦回文璇玑诗图》是较早的“回文诗”,但南朝批评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中有一个完全不同的说法:“至于三六杂言,则出自篇什;离合之发,则明于图谶;回文所兴,则道原为始;联句共韵,则柏梁馀制;巨细或殊,情理同致,总归诗囿,故不繁云。”范文澜注引李详《黄注补正》云:

《困学纪闻》十八评诗云“《诗苑类格》谓回文出于窦滔妻所作,(《晋书·列女传》:窦滔妻苏氏名蕙字若兰。滔被徒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凡八百四十字。)《文心雕龙》云云。又傅咸有《回文反复诗》,温峤有《回文诗》,皆在窦妻前。”翁元圻注引《四库全书总目·宋桑世昌回文类聚四卷》,《艺文类聚》载曹植《镜铭》,回环读之,无不成文,实在苏蕙以前。详案梅庆生音注本云:“宋贺道庆作四言回文诗一首,计十二句,四十八言,从尾至首,读亦成韵。而道原无可考,恐原为庆字之误。”案道庆之前回文作者已众,不得定“原”字为“庆”之误。

刘勰认为回文诗的创作始于道原,但未提供其他证据。从“道原”之名来看,很可能是一个佛教徒,由于史料缺乏,其时代、生平和事迹都无从考究。或以“道原”为时代晚了很多的南朝刘宋时期的“贺道庆”,此意见亦无法成立,因为在东晋时代,著名文人和佛学家谢灵运已经编纂了十卷《回文集》,对谢灵运这样有名的诗人以及十卷《回文集》这样大的篇幅,刘勰不可能不知道,因此刘勰笔下的“道原”只能是另外一个人。考察文献资料,北魏前期有一位道原法师曾“擅名魏代”,名迹略见于《续高僧传》卷一六《僧实传》。虽然此“道原”在刘勰之前,但他生活的北魏孝文帝时期,比谢灵运编撰《回文集》的时间已晚了七十年左右,因此他也不可能是作回文诗的第一人。

我们还注意到,编纂十卷《回文集》的谢灵运,写《回文研铭》的沈约,以及创作回文诗的王融、梁元帝萧绎等,都与佛教有某种联系,甚至精通佛教或梵文。即以苏蕙与回文诗的关系而言,也不能排除佛教和梵语文学影响的因素。苏蕙创作《织锦回文图》的时代,佛教非常流行,前秦苻坚攻占襄阳后尊崇释道安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而苏蕙所在的长安地区,正处于佛教由西域传入中国的交通孔道上。伴随着佛教进入中国的,有僧侣、经卷以及各种仪式物品,也有各种文学艺术形式,回文诗当即其中一种。假如这一推测能够成立,它足可证明,汉语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与扩展空间,能吸收来自域外的各种艺术形式,并予以创造性的转化,同时它也告诉我们,中国诗人具有非常敏锐的感受力和鉴别力,对外来事物能精巧地模仿和改造;而种种外来文艺形式的引进,也锻炼了汉语的表达力和表现力,丰富着中华民族的心灵与智慧。

中国是一个诗之国度,诗歌繁荣、诗学发达、诗教深厚。对这个古老的诗国而言,从西域传入的回文诗可以称得上是远道而来的客人。回文诗在中古时代的繁荣以及此后的长盛不衰,可以说是主人对这位贵客的最好的款待了。

猜你喜欢
谢灵运织锦刺史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谢灵运的胡子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西兰卡普:土家族的织锦与史诗
传承
谢灵运:我的人设崩了
谢灵运“刚”所谓隐士
神奇的东方艺术之花
谢灵运堪称职场反面典型第一人
The Establishment of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of BaShu in the Tang Dynas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