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心旺 张婧 傅晓霞
摘 要:文章从传播学视角,以闽西历史景点解说词为例,探讨旅游文本的英译,强调旅游文本的传播特性,特别是译者与原语作者之间以及译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文章认为除了语言层面的对等,译者还应该以受众为中心,考虑影响传播效果的几个因素,如,受众的接受能力、传播噪音等,努力让传受双方建立起共通的意义空间。
关键词:翻译传播学 旅游文本 外宣翻译
闽西地区历史悠久,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其中央苏区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核心组成部分。著名的古田会议,长汀红色旧址群,其遗址就坐落在闽西大地上。闽西地区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决定使之具有极大的旅游与研究价值。然而,由于闽西地区的历史景点知名度较低,文本枯燥乏味,受众狭窄,旅游部门对外宣传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此处的旅游外宣材料匮乏。
本文拟从翻译传播学视角,以拉斯韦尔5W理论为框架,聚焦闽西历史景点解说词,从译者角色、译介内容、译介渠道、译介效果的角度,探讨闽西历史景点的翻译传播策略,以期提高翻译作品的感染力,增强其国际影响力。
一、传播翻译学
拉斯韦尔于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提出了翻译过程的5W模式,这也是最早的传播过程模式,5W包括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向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1]。该模式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范畴和内容。而翻译传播学是对翻译学学科理论构建和学科空间的一种新尝试,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学科研究范畴,即从传播学的视角对各种翻译现象进行外观式的探察[2]。借用传播学的基本信息传播模式,对翻译过程中各个信息传递阶段进行逐一论述。翻译传播学是翻译学学科向更为精细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的结果,对翻译学的理论构建和学科空间提供新的研究范式。对于翻译而言,不仅要考虑翻译学概念,同时更应该注重传播学知识,只有将二者共同融入翻译,才能实现信息跨文化传播的完整性。
在我国,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翻译传播学在这个新的世纪也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意義。孟伟根教授在《关于建立翻译传播学理论的构想》[3]文章中,他认为:“翻译是一门跨语言,跨文化的活动,而翻译的过程就是信息传递的过程,”肯定了建立翻译传播学理论的必要性。许多学者也紧跟时代,以翻译传播学为视角,对旅游文本翻译进行研究。如何俊的《传播学视角下红色旅游文本翻译研究》[4]。也有部分学者着手闽西景点外宣研究,如倪晶从三维视角分析闽西历史解说词存在的问题和对应的翻译策略[5];游甦萍老师以实现译语的预期目的和功能为基本准则,探讨闽西旅游资源外宣翻译应采取的策略[6]。但大多数的学者侧重于现存问题和相关翻译策略,较少涉及闽西历史景点的传播力研究。
二、译者与受众
1947年,卢因提出“把关人”概念: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者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者根据“把关人”的个人意见,或信息或商品是否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中流动作出决定[7]。从传播主体出发,译者无疑是传播过程的中间人,为传受双方建立起共通的空间。相较于原作者所起到的传播作用,译者则是一名“再传者”,不仅要充当作品传播过程的“把关人”,也要成为推动作品传播的“助力人”。另外,译者与原语作者一样,决定着受众获取信息的完整度。站在革命历史的角度,闽西历史景点解说词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原语作者希望通过解说词能够发挥传播革命历史的作用,而译者则需要保证解说词文本的政治正确性和译文的精准性,并要最大程度将原文作者所传达的情感内容传递给大众。
受众亦指“阅听人”,译者与受众的关系,更像是“答卷人”与“阅卷人”的关系。唯有阅卷人肯定答卷人,给予高分,作品才能得到推广,文化才能得到传播。译者只有提供那些符合受众实际需要或趣味的信息才会被受众接受,才能实现有效传播。
受众对特定传播媒体的忠诚度大概可以分为两类[8]。一类是情感忠诚度,即受众从情感上更倾向于某个媒体或内容,对于特定媒体的价值的肯定。闽西作为著名革命根据地,其历史景点遗留了许多革命历史故事,留存了革命精神。然而,对于外国受众而言,我国革命历史与精神属于外来文化,较难使其产生共情,缺乏情感认同。因此,外国受众对闽西历史景点外宣材料缺乏情感忠诚度。
另一类是行为忠诚度。由于相关部门对于闽西地区历史景点外宣文本的重视不足,导致闽西历史景点的外宣材料匮乏。以古田会议遗址官网为例,古田会议遗址官网并未设置外文板块,导致外国受众在浏览网站时因语言不通而无法获取相关信息,从而造成闽西历史景点外宣材料不易得的状况,而这使得外国受众对其缺乏行为忠诚度,也使外国受众与源语作者无法构建共通的空间。
在传播实践中,受众的这两类忠诚度是相互关联的。一方面,要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严格把关外宣材料的质量,使外宣材料的内容更具趣味性、共情力与吸引力,从而增强外国受众的情感忠诚度;另一方面,要鼓励对闽西历史景点旅游文本的翻译,增加外宣材料的数量,增强闽西历史景点外宣材料的易得性,进而增强外国受众的行为忠诚度。
三、译介渠道
从人类社会漫长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因此,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如果我们把媒介和媒介技术理解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内容,那么不难理解媒介进步对社会变革的巨大影响。从口头传述到纸质记录,再到大众传媒,受众的行为忠诚度得到了更加强有力的保障。
新时代下,闽西外宣有着更加多样化的渠道,但这无法保证传播的内容和传播效果。以网络自媒体为例,其具有体量大、门槛低、监管难、官方性弱的特点。[9]公众号作为自媒体平台之一也拥有其特点,导致公众号的内容良莠不齐。内容低质的公众号的推文非但无法促进我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反而可能对我国形象的塑造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要求在利用公众号作为传播媒介时,需要严格把关译文对原文的忠诚度和准确度,让多样化的渠道成为景点外宣的“催化剂”。
四、译介内容
然而,即使在这个信息易得的时代,伴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差异,知识储备水平的差异,社会交往的差距等因素,每个人能够获得信息却并不是均等的。网友们往往会把那些不能及时掌握网络的信息的人称作是“2G冲浪者”,这也表明即使传播媒介不断更新换代,不断便捷化智能化,这种关于信息的知识沟也会不断涌现。
关于知识沟的理论主要划分为以下两个观点[10]:一是社会经济状况的差异影响信息沟的大小,即社会地位高的人获取得信息速度更快,资源更丰富;二是教育影响信息沟的大小,即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更易理解,更快吸收信息内容;当我们把知识沟放到闽西历史解说词的语境中,不论是对同行的外宣学习者亦或是外国友人,其蕴含的专业性、不易得性以及枯燥性正是加大知识沟的重要原因。这也就要求译者在进行闽西解说词翻译工作时,应该要采用一定的翻译策略使译文具备大众性的特点。译文的大众性则又可以划分为简洁和简单的两个属性。
其一是简洁,即我们所需要的译文不需要完全保留源语文本的句式结构,而是要让句子的结构与逻辑更为简洁。比如,中文擅长讲究句子结构对仗,会增添一些中文词汇来保持原文的对称性。
此外,中文也好用流水句势,句与句之间靠意思衔接,然而碎片化的中文转换为英文时,我们所要采取的策略是使用一些逻辑词或者调整这些碎片化的逻辑,来明晰句子间的关系,而不是完全保留这种零碎的结构。
译文大众性的第二个属性是简单,即在保留源语文本的专业性的基础上,尊重中英文之间存在的差异,尽量贴合西方人的表达习惯,来增强文本的可理解度。或者通过使用类比的手法,将西方人熟悉的意象与一些专业性词汇进行联系,以此来达到简单化的目的。例如,古田会议永放光芒译成“The Eternal Glory of the Gutian Congress.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并没有使用一些shinning, glint等表示光芒的词汇来直译这句话,而是使用glory,即辉煌成就,联想了“荣耀归于罗马”,将罗马的辉煌与伟大与古田会议的光芒与相联系,让外国友人更易理解古田会议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意义。
五、译介效果
从传播的定义来看,翻译是作用于两种语言之间的跨文化的传播。翻译是传播的手段与方法,而传播则是翻译的目的。[11]因此,译介效果成为了检验译者翻译的重要因素之一。译介效果主要受译者个人、传播噪音与大众传播三个因素影响。
翻译活动作为译者进行思维的过程,其成果受译者个人的主观色彩与思维模式影响。一方面,翻译活动基于译者个人对于原作的理解程度,且带有译者个人的情感态度。译者作为原作内容的传递者,首先要充分了解原作的创作背景和原语作者想要传递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原作内容的充分理解是进行翻译活动的前提。同时,译者个人对于原作内容的情感态度与对原作内容的理解程度也决定作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用词的选择,譬如词性的褒义与贬义和词意的侧重。
例1:她狠心地在马背上抽了一鞭疾驰而去,当回头望去时,婆婆和女儿的身影越来越小,李美群心如刀绞。(《生如夏花,“马前托孤”的故事让人泪目》)
译文:She cruelly whipped the horse's back and galloped away.
例1中,译者虽然将“狠心地”翻译出来,但这里的“狠心”更多的是一种“下决心”,而译者选用了“cruelly”这种带有贬义词性的词,容易导致读者曲解原文。而在修改译文里,选择略译“残忍”,传达了作者的情感。
改译:She lashed the horseback, and found the figures of her daughter and mother-in -law become smaller and smaller.
译介效果的第二个影响因素是传播噪音。传播学在使用噪音的概念时把它分为两类,一种是来自信源的噪音,也就是来自信息发布者的噪音[12]。在进行翻译活动时,译者作为信息发布者,如果没有考虑到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就容易造成翻译文本化简为繁的问题。
另一种传播噪音来自信源外部。当前所处的自媒体时代,使得许多自媒体平台成为了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这固然使得信息与资料更为易得,但也造成信息泛滥、信息内容良莠不齐的问题。劣质内容的泛滥对主流、官方媒体都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影响其传播效果。例如在对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培田古村进行介绍时,百度上的词条介绍是:“培田村拥有500年的历史。”但事实上,培田古村落距今已有800年的历史。部分视频在介绍培田村时引用的是百度资料,就产生了信息错误。
译介效果的第三个影响因素——大众传播分为信息和娱乐两部分。单纯的信息输出,会导致文本内容枯燥乏味,吸引力低。单纯的娱乐内容,又会导致文本内容立意不明,使受众无所收获,有悖于其信息传播的目的。以第二届“用英语讲中国故事”为例,其采用“英语讲故事”的形式,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自活动开展以来,有17萬中国青年为中国发声,这种形式不仅使得更多的中国故事为人们所熟知,也为“文化走出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因此,在进行闽西历史景点旅游文本的翻译活动时,可以遵循“信息娱乐”的观念,在信息性的内容中使用一些娱乐性的要素。与此同时,“信息娱乐”又对译者提出了挑战。既要保证信息的完整性与翻译的准确性,又要着眼于译文内容的故事性,为翻译活动增加了难度。
六、结语
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传播则是翻译的目的。每种语言代表每种不一样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闽西历史景点的外宣材料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如何把握好每一种文化,让读者愿意了解闽西大地。这不仅需要译者具备强大的知识储备,也需要把控好传播学和翻译学的“天平”。
参考文献:
[1]张生祥.翻译传播学:理论建构与学科空间[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1).
[2][3]孟伟根.关于建立翻译传播学理论的构想[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2).
[4]何俊.传播学视角下红色旅游文本翻译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21).
[5]倪晶.“三维”视角下闽西红色旅游外宣文本的英译[J].龙岩学院学报,2015(1).
[6]游甦萍.闽西旅游资源对外宣传资料翻译浅议[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8).
[7]K.Lewin.Frontiers of Group Dynamics:Concept, method and reality in social science, social equilibria, and social change[J].Human Relations,1947(1).
[8][10][12]胡正荣.传播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9]吴東霖.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自媒体红色旅游翻译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海外英语,2021(17).
[11]林明月,耿磊.浅析翻译与传播的关系[J].北方文学,2016(16).
(作者单位:闽江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