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文臖*
(上海普陀区豪园幼儿园,上海,200333)
2022年,教育部发布《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在“办园方向”的关键指标——“品德启蒙”中明确其考查要点之一是“注重幼儿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潜移默化贯穿于一日生活和各项活动”。从国家层面看,学前教育是养成性、启蒙性的教育,学前教育阶段的品德启蒙教育质量直接关乎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质量。因此,价值观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幼儿园应当重视幼儿的价值观启蒙,帮助幼儿明确初步的事物判断标准,建立基本的行为价值模式。幼儿的价值观启蒙是知、情、意、行的统一。然而,目前的幼儿价值观启蒙多停留在认知层面,缺少情感共鸣与实践行动,使得价值观念只是停留在幼儿认知里的模糊概念,很难真正影响幼儿的言行举止。基于这一现状,本文拟深入探讨以绘本为载体促进幼儿价值观启蒙的价值和策略,从而促进幼儿价值观启蒙。
价值观是一种高度抽象和概括的心理意识,对个体的思维能力和意识水平要求较高。〔1〕价值观启蒙必须关注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关注文化在陶冶与滋养幼儿内在心灵中的重要作用。〔2〕个体在幼儿阶段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价值观念。幼儿价值观启蒙的目的是初步规范幼儿的行为,使幼儿初步树立明辨是非的观念以及判断美丑、选择善恶的意识,并为这种观念与意识逐渐内化为幼儿稳定的准则与信念奠定基础。当然,正确的价值观不会自发在幼儿的头脑中产生。教师应当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用幼儿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之所以选择以绘本作为幼儿价值观启蒙的载体,是因为幼儿大多非常喜欢阅读绘本。绘本像是智慧的译者,把幼儿不熟悉的概念和道理进行诠释,让它们变得通俗易懂,又把幼儿的现实生活经验和实际体验与虚拟的、想象的情节联系起来,增强幼儿的共鸣。
绘本是幼儿价值观启蒙的重要资源。第一,绘本能够增强幼儿对善的情感依赖,使幼儿产生共鸣,激发幼儿对善的渴望。第二,绘本能够提供大量的示范,而这些示范在幼儿的日常环境中是相对缺乏的。第三,绘本能够帮助幼儿认识他们的生活,对幼儿有非常大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有助于幼儿自然接受价值观启蒙。第四,绘本能够帮助幼儿熟悉相关行为规范。以绘本为载体,促进幼儿价值观启蒙,并非进行严肃的灌输式教育,而是借助轻松、幽默、有趣的故事,潜移默化地向幼儿传递爱、勇敢等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引导幼儿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让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幼儿的行为,逐渐内化为幼儿稳定的价值标准。不同于传统的说教,绘本将文字和图画巧妙结合在了一起,深受幼儿的喜爱,还能够激发幼儿多层次的感悟。绘本的故事情节传递了真、善、美等价值观念,有助于幼儿在阅读和相关活动过程中接受绘本中所蕴含的优良美德以及行为规范,形成对人、对事以及对物的积极态度。
以绘本《我与小狗的一天》为例。小男孩捡到了一只小狗,很想养它。害怕小狗的爸爸给小狗洗澡,帮小狗盖了窝。对狗毛过敏的妈妈帮着清洁小狗,为小狗买好吃的食物。可是,在小男孩一家已经和小狗相处得非常融洽时,小狗的主人来找它了。在简单的绘本故事情节中,既有与小狗相处愉快的体验,也有“要不要说实话”的犹豫。幼儿能够在其中体验到焦急、慌张、失落、坦然等多种情绪,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辨析“怎样做才是诚实的”。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指出,影响幼儿学习的因素很多,但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行为主体的观察或对榜样的模仿。绘本故事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绘本所展示的故事情节能够将价值观具体化和生活化。绘本中的故事角色会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幼儿会观察到故事角色的行为,增强践行正确价值观的积极性。
绘本《托托整理房间》讲述了托托自己整理玩具的故事。小班幼儿读过绘本后容易产生模仿托托的想法,愿意像托托一样整理自己的玩具。中班幼儿阅读绘本《我赢了》后会跃跃欲试,想像故事主人公一样与同伴共同协商制定游戏规则,想要成为值得信任的人。大班幼儿通过阅读绘本《大树上的朋友》,体验了“大猫冒着危险把自己的树干分享给大家”的善良情感,继而想要模仿大猫,成为像大猫一样关爱朋友的人。
在选择绘本作为幼儿价值观启蒙的载体时,教师应当以《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与价值观启蒙相关的幼儿典型表现作为选择参照,分析绘本中的价值观内容,选取主旨思想与幼儿价值观启蒙教育目标紧密结合的绘本。
绘本《换一换》围绕“交换”展开,讲述了小鸡与其他小动物交换叫声的有趣故事。一方面,绘本中礼貌交往的内涵与小班幼儿价值观启蒙的重点相契合。另一方面,绘本中出现的交换语言和行为是小班幼儿喜欢又容易模仿的。教师可以组织幼儿阅读绘本,再借由绘本引出“交换叫声”“交换蜡笔”等活动,引导幼儿在实践中体会分享的趣味,启发幼儿思考、解决在日常生活中因为交换玩具发生矛盾的问题。
教师应当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发展需求和已有生活经验选择绘本,如充分体现儿童视角,故事情节能与幼儿生活对应,与幼儿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能够反映幼儿的生活与内心世界,将抽象的价值观具体化和形象化,在情感上激发幼儿的共鸣,等等。唯有如此,幼儿才能够将所学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之中,学以致用。
绘本《虎斑猫与黑猫》讲述了两只猫在面对友谊和桃子的选择时的心境变化,在选择的过程中逐步感受到了友谊的重要性。这和中班幼儿的生活非常贴近。中班幼儿一时与朋友的关系特别好,一时又会为了一件小事与朋友争执不休。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幼儿阅读绘本,引导幼儿展开“如果是你,你要朋友还是桃子”的讨论,推动幼儿思考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如何做才能维护友谊,而不仅仅是给幼儿灌输什么叫友谊。
好的绘本都蕴含着独特的教育价值。教师可以去查询绘本的创作背景等信息,深入解读绘本蕴含的价值观,从而筛选出满足幼儿成长需要、有丰富的价值观启蒙意义的绘本。绘本内容应当既适合幼儿阅读,又适合教师延伸设计拓展活动,为幼儿提供学习与践行正确价值观的机会,从而促进价值观的内化。
以绘本《小老鼠与大老虎》为例。绘本故事情节冲突明显,生动展现了“真正的朋友是需要以诚相待、平等互利的,真正的朋友是需要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的”。大班幼儿大多知道“爱朋友就是要与朋友相互包容,能倾听和理解朋友的想法”,还知道“朋友间是要互相分享的,分享是有意义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时常会将喜欢的事物占为己有,而忽略了朋友的感受。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这一绘本,深入剖析故事情节,引导幼儿深入思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友谊,在生活中践行“与朋友互相包容,互相分享”。
“诚于中,形于外。”对幼儿的价值观启蒙不能只满足于让幼儿按照规定的形式履行一定的礼节,而是要促使幼儿实现在内在精神上对正确价值观的认同。实现从内在精神到外在形式的统一,是幼儿价值观启蒙追求的境界。〔3〕教师应当遵循3—6 岁幼儿价值观启蒙的特点,把价值观启蒙作为一个动态发展、渐进养成的过程,引导幼儿通过绘本品读了解故事中的价值观,通过绘本体验感知价值观与生活的关系,通过实践行动迁移绘本相关经验,由此循序渐进,最终实现价值观内化。笔者以陈鹤琴提出的“从知到行”“从形式到精神”“从消极到积极”等德育方法为基础,提出如下用绘本促进幼儿价值观启蒙的策略。
以绘本为载体,促进幼儿认识和理解价值观,重点是帮助幼儿了解价值观及其行为表现是什么,通过讲述分析绘本故事的角色和情节,把握绘本故事传递的价值观,让幼儿辨别、判断“好与坏”“对与错”,促使幼儿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价值观。教师可以借助绘本中的道德两难故事,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进入进退两难的情境,深入思考蕴含其中的价值观,做出自己的选择。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带有明显道德两难故事情节的适宜绘本,设计关键提问,引导幼儿基于“自己的选择”展开充分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倾听他人的想法,从而丰富幼儿对价值观的认识。
绘本《大树上的朋友》讲述了一个“要不要帮助”的故事。洪水淹没了小村庄。一只猫站在一棵漂浮在水面的树上,救了落在水里的猪、狗等动物。借助绘本中的关键情节,教师设置了三次“要不要帮助”的两难选择。第一次选择是:如果你碰到个子比你大的朋友,你会救吗?第二次选择是:大树上已经有三只动物了,大树越来越沉,现在一下子又来了八只动物,你们觉得还要救他们吗?第三次选择是:你们会救狐狸吗?面对这三个两难情境,幼儿的选择各不相同,有的会不知所措,有的每一次做出选择前都要思考很长时间。就是这样一次次思考,一次次做出选择,一次次深入讨论,加深了幼儿对价值观的理解。
之所以是道德两难情境,是因为如何选择并没有标准答案。教师引导幼儿一次次选择并讨论的目的是让幼儿思考并解释这些选择的意义,从而加深对价值观的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幼儿代入角色,成为故事中的一员,再来思考“要不要帮助”的问题,从而加深幼儿的情感体验。换位思考的实质是把“我”当成别人来思考。“如果我处在这个环境中,我会怎么做,会有怎样的感受?”将自己的感受与对方的处境联系起来,旨在让幼儿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和行为,借助换位思考来深入认识价值观,从“非我”的角度来理解价值观的含义。
“儿童的直接经验是知识的来源。”〔4〕当幼儿在生活中体验到与绘本一致的价值观时,便会深刻感受到价值观的现实意义、价值观与自己的联系,从而获得情感上的积极反馈。教师应当以绘本为依托,促进幼儿对价值观的感知体验,促使幼儿将价值观与自己的生活初步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共鸣,将自己的感受转化为日常行动,用语言、行为来表达自己所感知的价值观。
许多绘本的故事情节仅局限在某一个特定或夸张的场景中,并不能直接与幼儿的生活挂钩。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借助绘本故事情节,通过制定相关规则,支持幼儿将绘本经验有效迁移到生活场景中。例如,中班幼儿在情感态度上都愿意与同伴友好相处,可实际交往中的矛盾却源源不断。他们常常从自己的角度和立场看事情,对于“与他人合作交往需要沟通和表达”缺少切身体验。于是,教师借助绘本《小老鼠和大老虎》,引导幼儿讨论“好朋友一起碰到麻烦时怎么办”,再联系生活中的合用空间,探讨合用空间的使用规则。幼儿开始意识到,在使用合用空间时,应当像绘本中一样,在考虑自我需要的同时还要考虑到他人的需要。之后,幼儿以绘本为依托,讨论制定了合用空间的使用规则。所有规则背后都指向“合作”所必须具备的“沟通”和“达成共识”的品质。
价值观内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养成过程,具有反复、不稳定的特点。借助绘本中蕴含的价值观引导幼儿制定相关规则,能起到提醒和制约的作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好的规则应该是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幼儿与环境之间的相互约定,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相连接。规则的内容要简单,便于幼儿理解。每个幼儿都应当参与规则制定—规则实施—规则巩固的过程,成为规则的守护人。
班杜拉认为,幼儿的观察学习是一种认知与行为联合起作用的过程。周莉认为,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心理机制是价值理解、价值认同、价值选择和价值整合的过程。〔5〕康长运从文本呈现、移入(情感移入、对象移入)、对话、理解、解释、表现等方面总结了幼儿绘本阅读的机制。〔6〕幼儿在理解绘本故事的过程中,会把对绘本的观察、想象、情感等交织在一起。当出现足够的诱因或动机时,幼儿就会把内化的价值观表现为自己的日常行动,将其对绘本所蕴含的价值观的理解“表现”出来。以绘本为依托,促进幼儿价值观的内化养成,重点是根据绘本中的故事情节,设置多个价值观启蒙问题,开展师幼对话,由此了解幼儿对价值观的认识水平,进而促进幼儿的经验迁移。
以绘本《我爱五星红旗》为例。教师可以将幼儿对绘本故事的理解与他们亲历升旗仪式时的感受联系起来,开展师幼对话。为了解幼儿对爱国的认识,教师可以提问:“多多刚走进校门,国歌就响起来了,可是他马上要迟到了。如果你是多多,你会怎么做?”为了解幼儿如何看待行为背后的深意,教师可以追问:“多多迟到了,为什么老师还表扬他?”为观察幼儿如何将绘本中的价值观迁移到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听了今天的故事,以后再有升旗仪式,你会怎么做?”依托绘本深入推进师幼对话,有助于幼儿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体现为个体在现实生活中认同什么、相信什么、选择什么、坚持什么、追求什么。价值观启蒙使幼儿获得内在的价值引导和价值判断,引导幼儿自我设计、自我规划以及自我选择。以绘本为载体,促进幼儿价值观启蒙,其核心是“养正”,目的是让幼儿“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