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和力与疏离感: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的角色塑造

2022-10-22 02:00宋思语
关键词:双带头人亲和力带头人

沙 莎 杨 静 林 薇 宋思语

(1.成都中医药大学养生康复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2.成都中医药大学党政办,四川 成都 611137;3.成都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学校党的工作和战斗力基础,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发挥了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战斗堡垒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1]。长期以来,高校的党建和业务是两项相对独立运行的工作,两者并未形成同频共振、互融互促的发展机制[2],致使他们这种“双肩挑”的模式工作量大、任务重,其在教学、学生管理工作、学术研究、行政管理等方面皆需身兼数职[3],角色更为复杂,需付出更多的心血与精力[4]。对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的角色塑造开展实证研究有利于提升其心理素质,增强其工作角色适应力,实现“党务业务”的双轮驱动发展[5]。

一、文献研究

1.亲和力

亲和力最早属于化学领域中的概念,特指一种原子与另外一种原子之间的关联特性,现广泛地运用于人际关系领域。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非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情感发生的原理而言,人是情感的动物,没有情感的人不可能在人群中获得互动,人在情感中实现交互性,又在情感中实现关联性[7]。“亲和力”是走入“他者”的必要条件[8],人类正是用亲和力传递着“善意”的温和[9]。“亲和力”用现代词汇解析是指一种使人在心理上备感亲近、在现实生活中愿意接触的情感力量[10]。在党建与思政课程领域,学界也对亲和力开展了相关探讨,杜武征研究了亲和力在思政课程建设中的重要性[11],张敏雅等以高校思政课为研究切入提出亲和力生成的四重逻辑[12]。作为党支部书记,亲和力是使人亲近和愿意接触的力量[13]。可见,亲和力是提高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黏合剂”,是党的大政方针得以贯彻落实的“催化剂”[14]。本文探讨的亲和力是指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与支部成员之间彼此相互理解、包容、体谅、欣赏,进而形成的一种齐心协力、和谐上进的组织文化。

2.疏离感

最早提出工作疏离感的是马克思,但其并未明确界定工作疏离感的概念[15],他认为私有制使劳动者失去了劳动成果的所有权,导致劳动者对劳动活动产生疏离感[16]。疏离感是对个体与其所在世界产生分疏隔离现象的概括和描述[17]。管理心理学多从员工与组织及工作角度进行探讨。从主观感觉而言,Ashforth(1989)认为工作疏离感是个体与工作在工作场所相分离的感觉[18]。由于员工感觉到工作不符合自身的期望而产生的一种孤立于、受制于工作的心理状态[19]。RobertR. HirschfeId(2000)提出工作疏离感反映了员工对工作角色投入的程度[20],是工作情境不能满足员工的需要或与其期望不符而导致员工与工作分隔的心理状态[21]。从行为方面而言,学者认为工作疏离感反映了员工对其工作角色所投入的程度[22],反映员工的需要无法从工作中得到满足,是客观工作情境与员工自身的价值观、理想、爱好之间的差距(Mendoza & Lara, 2007),学者(Hofstede,1980;Kanungo,1983)普遍认为在工作中一旦个人的自主、控制权、成就、自我实现等长期得不到有效实现,就易形成对工作疏离感[23-24]。工作疏离感会减少员工的工作投入(Lars & Laura, 2013)[25]。国内大部分学者对工作疏离感的研究聚集在:疏离感的概念,反映了员工对自己与工作关系的感知,此感知受个人特点影响;疏离感的产生,由于工作要求与员工需要有差距,未能满足其需要故产生了工作疏离感;疏离感的影响,能对员工的工作产生一系列主观且消极的心理体验组合[26]。本文研究的疏离感指高校党支部书记在面临“双带头人”的要求下,面对上级党组织对其在科研造诣与党务水平的双重工作要求下,只要他们感到自身的工作所得与期望不一致时,便会逐渐对工作失去兴趣与热情,从而表现出对工作的疲于应付与疏离感。

3.角色塑造

“角色塑造”来源于影视戏剧专用词汇,是指影视戏剧中的人物及由演员扮演的舞台人物形象[27]。随着时代的发展,角色塑造这个词汇逐渐从影视领域逐渐走向其他领域。角色定位在角色塑造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是将角色塑造放置于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这一群体中,对该群体“双带头人”既扮演“教师”又同时扮演“党支部书记”的双重角色进行角色定位研究。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这种角色塑造是高校基层党建组织调整与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的创新点和着力点[28]。在教师、党支部书记双重身份的角色实践中,“双带头人”的角色塑造面临着双重身份的转化与平衡问题,仍有部分教师对担任党支部书记这一角色存在认知上的偏差,导致支部战斗力不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29]。因此,明确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的角色塑造,成为建立健全高校基层党组织体系中的着力点。

查阅文献发现,亲和力与疏离感大多用于测量企业内部的员工,鲜有用于评价高校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角色塑造的实证研究。因此,本文拟通过实证研究,从亲和力与疏离感两个维度对高校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的角色塑造进行相关性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让其尽快适应在党务工作的“双带头人”的角色塑造。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设计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随机对全国高校的师生进行了采样。问卷经过多轮专家、党支部书记、党员等人员的填写与评价,根据意见修改整理后形成终稿,测得问卷的Cronbacha’s 系数为0.901,表面问卷具有良好信效度。

该问卷的设计选取了疏离感、亲和力、角色塑造三个潜变量,第一部分根据亲和力的概念与要求,选取了10 个观测变量用于测评该群体在工作中的亲和力;第二部分包含疏离感定义及五维结构[21],选取了11 个观测变量用于测评该群体在工作中的疏离感;第三部分为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的角色塑造,由8 个观察变量构成。该问卷共有29 道题,每题均采用李克特5 点计分法,其中“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亲和力的10 题均为正向计分,分数越高表示该群体在工作中的亲和力越好;疏离感的11 题均为反向计分,分数越高表明该群体在工作中的疏离感越低;党支部书记角色塑造的8题均为正向计分,分数越高表示党支部书记的“双带头人”的角色适应度越好。

2.问卷发放与收集

该问卷分别采用线上(问卷星)和线下方式进行搜集,共发放300 份问卷,收回299 份,收回样本涉及四川、重庆、新疆、江苏、福建、海南、湖南、上海、甘肃、贵州、浙江10 个省的8 所高校。基本信息详见表1.

表1.问卷填写人员的基本信息

3.数据的处理

用SPSS2.0 软件,以及AMOS 统计软件对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的角色塑造开展相关性分析,然后构建结构方程模型。

首先,将问卷中潜变量亲和力、疏离感、角色塑造的29个观察变量进行降维处理,合并重复条目后,最终得到三个潜变量下的21 个观察变量。

其次,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基于变量的协方差矩阵来分析变量间的关系,本文用于测量方程式表达式为:

其中X为外生观测变量,对应问卷中高校教师支部书记“双带头人”的党务工作三个潜变量的相关问题;Y 为内生观测变量,由问卷中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在工作中的角色塑造相关题项组成;ξ 为外生潜变量,由经过因子分析的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在实际工作中的影响因素构成;η 为内生潜变量,由该群体在党务工作开展中的评价因子分析得出; 和 ,是方程的系数矩阵,δ 和ε 是误差项。外生潜变量与内生潜变量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的结构方程式为:

其中B 为内生潜变量间关系的矩阵,Г 为外生潜变量对内生潜变量影响的矩阵,ζ 为模型的残差项。根据变量间的内生性,找到变量间可能存在的路径关系,适宜于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角色塑造在亲和力与疏离感潜变量相关关系的梳理。

最后,构建模型。根据问卷数据绘制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角色塑造的结构方程模型,详见图1,其中方形框表示显变量(即观测变量),椭圆表示潜变量。

图1 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角色塑造的结构方程模型

在表2 和图1 中,该模型结构显示:①亲和力与角色塑造的2 个潜变量之间均有显著的正相关(p<0.001),路径系数为0.91,说明亲和力在角色塑造中能形成重要的正相关性影响;②疏离感与角色塑造的2 个潜变量之间为负相关(p<0.05),路径系数为-0.02,说明疏离感对角色塑造能形成一定程度的负相关性影响,疏离感越小越有利于角色塑造;③亲和力与疏离感的2 个潜变量之间的协相关系数为0.23,说明亲和力与疏离感之间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表2 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角色塑造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系数

潜变量角色塑造与观察变量引领作用、示范作用、党建带头、学术带头之间有极显著的影响(p<0.001),其路径系数分别为0.92、0.92、0.87、0.66,说明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的引领作用、示范作用、党建带头作用、学术带头作用利于角色塑造。

潜变量亲和力与观测变量理论素养、个人品质、尊重下属、以身作则、激励下属之间有极显著的影响(p<0.001),其路径系数分别为0.53、0.75、0.90、0.90、0.88,说明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亲和力的构建与理论素养、个人品质、尊重下属、以身作则、激励下属高度相关。

潜变量疏离感与观测变量组织授权、工作认同感、工作价值观、期望符合度、角色认同、工作认知6 个之间有极显著的影响(p<0.001),路径系数分别为0.67、0.52、0.83、0.86、0.77、0.71,说明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的疏离感易受到组织授权、工作认同感、工作价值观、期望符合度、角色认同、工作认知的影响而产生。

图1 可见,潜变量亲和力与观察变量尊重下属、以身作则的路径系数最高(0.90),说明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越尊重下属就越利于亲和力构建;潜变量角色塑造与观察变量引领作用、示范作用的路径系数最高(0.92),说明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自身具有良好引领作用和示范作用,利于其在党务工作角色塑造中的亲和力构建。潜变量疏离感与观察变量期望符合度、工作价值观的路径系数最高(0.86,0.83),说明该群体的工作期望值符合程度越高、自身工作价值越认可,就越不易产生疏离感。

由表3 可知,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度参数指数评价结果均为理想,绝对适配统计量CMIN/DF、RMSEA、GFI、NCP 符合模型参考标准,RMSEA 值为0.1 <0.6,指数评价均为理想。增值适配度统计量NFI、RFI、IFI、GFI、TLI 符合模型参考标准,CFI 和TLI 值均>0.90,模型较好适配;PNFI、PGFI 值为0.649和0.667,指数评价结果为理想。

表3 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角色塑造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度指数

三、分析与讨论

1. 亲和力对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的角色塑造

表2 和图1 中可见,潜变量亲和力与角色塑造之间均有显著的正相关(p<0.001),路径系数为0.91,说明亲和力在角色塑造中起到重要的正面作用。作为高校教师基层党支部的领导者,需要亲和力来组织党员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议和相关知识;需用亲和力开展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服务,提升党员素质;需有亲和力密切联系群众,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是否具有亲和力,最直观、最根本的判断依据是其个人的言行举止反映出来的人格特征[30]。当其有足够的亲和力时,其党支部成员能在心理与情感上产生共鸣,使沟通变得更加轻松,彼此之间相互靠近吸引[31]。长此以往,高校教师党支部成员会在情感上把自己默认为支部的一部分,且自觉地维持此类良性群体意识。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亲和力的构建体现了支部在工作效率层面的一种飞跃,更是党支部整体风气与工作效率的强化和升级[32]。

2.疏离感对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的角色塑造

表1 和图1 中可见,潜变量疏离感与角色塑造之间为负相关(p<0.05),路径系数为-0.02,说明疏离感对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的角色塑造呈现出负相关。即该群体的负面情绪体验会正向影响其党建工作的开展,从而产生工作偏离行为。一方面,工作疏离感是一种典型工作场所特定的消极情绪体验,而消极情绪会显著地抑制个体表现出亲社会行为[33]。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的工作疏离感预示着个人对工作的生疏和距离,是一种对工作的负面情绪和态度,尤其长期负向、消极的情绪累积、加之不及时的疏导,还易诱发该群体出现工作的偏离行为,长此以往便会对党组织带来消极影响[34]。另一方面,党建工作中,那些常规的单一重复的工作任务也易让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感到枯燥与单调,产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机械化工作的疲倦感,由于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作上升空间的局限,会使其认为自己仅是党建工作流水线机械生产的“附庸”,难以表现出积极的、期待的建设行为[35]。调研结果发现,当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处于较为孤立与复杂的人际环境中,其个体易消耗大量的注意力,造成心理资源的内耗,难以与他人建立“互惠式”交往,更难以展示出助人的行为[36]。例如,工作倦怠,组织认同下降,产生离职意向等。分析其原因可知,该群体在实际工作中的疏离感与工作要求和工作资源有密切关系,其工作的完成需要付出相应的努力与成本,包含应付工作的压力、投入的精力、时间、物质、机会等,也包含工作中所能得到的支持因素、促进个人发展等工作资源。当他们认为工作要求对自己的损耗大于工作资源的补充时,便会产生疏离感,这种负面的情绪(沮丧、无助、挫败)会驱使其减少为所属工作团体的利益而牺牲自身利益等组织指向的主动行为,包括愿意花费时间主动帮助党员同事完成任务等人际指向的积极行为[37],此类消极的情绪会对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的角色塑造形成一定的冲突。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高校的激励机制中并未将党务工作纳入考评体系,此类工作要求使得一些“双带头人”的教师党支部书记出现了“重业务、轻党建”的现象,特别是青年教师党支部书记对学术科研与职称晋升的压力更大,其所能获得的归属感与荣誉感更多从教学与科研两方面体现物化成果[38],致使仍处于教师岗考核的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9],他们更不愿把时间花费在繁杂的党建工作上,可能会敷衍应对工作,加之其对时间管理不得当,党务工作与科研教学工作无法做到协同并进,而倍感负担与精神压力,因此,他们对党务工作中的角色塑造产生了疏离感[40]。

四、结论

1.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角色塑造中的亲和力构建

(1)情感层面:获得心理认同

高校教师党支部是由多个党员个体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首先,获得党支部成员的情感认同是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亲和力构建的重要前提。这种情感认同是教师党支部成员个体彼此间在思想觉悟、价值理念、心理情感、组织角色等方面的认知水平与感悟能力相接近,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应凭借人格信仰、情感力量去吸引、感染、鼓舞支部成员,使其与成员之间能互相包容、彼此协助、相互欣赏、共同进步,与支部成员构建起情感认同,建立亲近感、信任感、认同感以及趋同感,从而构建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的亲和力。

其次,在组织文化上塑造群体理念,加强沟通与工作吸引力,从而构建亲和力。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应在层级关系上构建上下一心的理念,在工作效率上树立荣辱与共的集体意识,加强人际沟通与跨部门协作分工,夯实情感根基。同时,拓展非正式交流渠道,尽量开展形式多样、高效便捷的交流活动,利用集体活动、工作闲暇等机会,组织支部党员参加一些气氛欢愉的集体活动,用非正式场合的群体交流有效弥补正式工作场合中支部成员间交流较少、情感薄弱的不足,增强工作中的吸引力,从工作中体现出角色的“亲近感”[41]。

再次,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应采用实际行动引领党支部成员在专业领域中产生情感共鸣,实现知、情、意、行方面统一。此外,还应探索建立高校教师党支部在上下级点对点的帮扶机制,推动党建与教学科研工作的有机统一,给予支部成员心理疏导、工作指引、生活帮助,发挥好结对帮扶作用,让党支部成员在心理上对党支部书记产生亲近感[42]。以此来构建亲和力。

(2)价值层面:实现价值引导

当高校教师党支部成员个体融入到党组织生活后,其个体的思想认知与行为倾向易受到党支部文化氛围与风气的影响。应保证高校教师党支部的领头人具有一套正向的价值观来引导和建设党支部文化。正向价值引导指党支部在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一套公平公正、积极向上、先公后私、上下一心、团结协作、友好互助的价值理念。使每位党员都能明确底线、遵守纪律、履行义务,积极上进。在这种正向价值引导下,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的亲和力便能自然孕育成型。

(3)管理层面:发挥引领作用

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对于学校的稳定发展与持久繁荣起着不可或缺的引领作用。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需具备综合全面的素质与强大的执行力,在工作中敢于担当,身先士卒、率先垂范;还需具备高超的统筹能力与领导艺术,在管理中能总揽全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倘若将党支部比喻为一列火车,那么,党支部书记就是火车头,只有党支部书记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才能产生亲和力[43]。

2.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角色塑造中的疏离感控制

调研结果表明,疏离感对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的角色塑造形成一定的角色冲突,该群体较为关注自身对工作中的自主控制与潜力发展,对工作本身的挑战性、自我成长,自我价值实现更为关心。一旦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感觉到工作单一且高度重复、以及需要面对极为严苛的内部管控,便会对工作产生抗拒与排斥心态,感到工作的无力感与无意义感,甚至将这种隔离、孤立的消极情绪泛化到生活情景,陷入极度的自我价值怀疑,滋生对人生的绝望之感[44],若该群体长期在工作中无法获得成就感,便会对工作丧失兴趣产生疏离感。此外,研究结果还发现,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的精神压力过大、孤立的消极情绪也是工作疏离感产生的重要因素。例如,有的高校为实现标准化管理,党建工作上过分强调流程的专业化与标准化等刚性特征,相对忽略高校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个体在工作中的创新性与能动性,易使其感到党建工作节奏紧张、机械枯燥、劳动强度较大,甚至认为自己变为了流程化考核的“附庸品”,致使精神压力过大,而丧失对工作的自豪感和意义感。因此,应从以下方面有效控制其疏离感的产生。

(1)提升认知

工作疏离感极有可能是引发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极端负向偏离行为的重要原因。因此,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只有清醒的认识到自身角色的重要性,才能从思想上认知党务工作开展的重要意义与价值所在,才会专心致志地从事党建工作,展示潜能、超越自我。因此,提升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的认知水平,使其客观的认知自身价值,树立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进一步加强该群体的思想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增强其使命感、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强化服务意识,从思想认知上减少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的疏离感。

(2)素质过硬

高校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的疏离感通常会表现为对周围人与事的漠不关心、事不关己,甚至出现消沉、萎靡等现象,淤积在内心的不良情绪也找不到发泄途径。该群体只有拥有过硬的专业素质,才可能在工作中控制好不良情绪,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培养“大我”的素质修养,带领党支部成员立足本职岗位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因此,高校相关部门应做好顶层设计,考虑建立完善的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的考核机制,破除党务与业务“两张皮”的突出问题,加强对该群体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履职能力的全面提升,从根本上纠正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现已形成的教学科研为主、党建工作为辅的认知,让其在工作中找到教学科研与支部党建的平衡点,满足“归属与爱”的内在需要,切实推进“工作双肩挑”的共驱发展。

(3)建立自信

在本次调研中,笔者还发现疏离感存在狭义与广义之分,在高校党支部中,狭义的疏离感指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个体自我与党建工作本身之间的关系,广义的疏离感不仅包括了此层关系,还包括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开展工作整个“场域”下的他人(同事,上下级)和自我。因此,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应从这两个层次的“自我”来建立自信,获得工作中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体现在专业知识与党务知识在思想性、理论性、熟悉感与人文性方面的驾驭程度),才能游刃有余的控制支部书记个体与党建的疏离感,控制整个工作“场域”下个体与他人的疏离感。此外,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作为教师中的优秀分子,要敢为人先,有高度的责任心、进取心,当好勤学习的“先锋官”,发挥“双带头人”的独特优势与“领头雁”效应,从领头效应中获得自信[38]。

(4)加强帮扶

当前,大部分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面对相对单一的工作空间、频繁的加班、激烈的科研竞争、以及严苛的绩效考核等环境难免会产生一定的疏离感。因此,学校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选拔、培育、激发、管理“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22],加强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的培育工作,对该群体在工作中的困难与困惑开展有效帮扶。对于教学科研水平高但党务工作经验不足、能力亟需提升的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可集中开展党务理论与工作技巧培训,使其尽快掌握工作方法,建立工作模式,提升工作能力,保障其工作完成的质量。对于党建业务强、科研能力薄弱的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应帮助其与高校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对接,感受科研工作全过程,培养科研思维与能力。在帮扶过程中,学校上级党总支还应加强人文关怀的沁润,辅以形式多样的交流恳谈和心理疏导,使其快速成长。

五、研究总结与启示

本研究贡献在于,一是利用现有文献,解构了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在角色塑造中亲和力与疏离感两个维度的测量问卷,运用Cronbacha’s 统计检验,测得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以及在维度结构之间具有跨样本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二是采用定量的方法,用结构方程对收回的问卷开展相关性分析等数据处理,求出亲和力与角色塑造、疏离感与角色塑造、亲和力与疏离感之间的相关系数,并以此作为研究的逻辑框架,实证分析了亲和力与疏离感这两个维度对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角色塑造的相关性。三是详述了该群体的个体亲和力与疏离感在角色塑造中正反两面工作行为的影响机理,并提出应对策略,为学者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思维视角和量化研究基础。

较之现有的党建理论而言,鲜有研究同时关注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在同一角色塑造中可能同时并存但又截然不同的两种行为表现,本文的研究为推进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在实践中塑造合格的角色提供了理论参考。因样本量的限制,研究结果难免会有一定偏倚。未来,以期通过研究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的考评机制来探索“双带头人”的培育机制,为高校教师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在培养上获得帮扶、在晋升上获得考虑、在工作上给予平台、在发展上给予空间、在经费上给予支持、在作用发挥上给氛围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让其有序有力地处理好党建与科研教学的关系,在党务工作中塑造合格的角色。

猜你喜欢
双带头人亲和力带头人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肖贤梅 孤岛脱贫带头人
高校“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实施困境及解决路径
Just for today
周毅:做个有亲和力的气质女
推进高校“双带头人”工程“扩面提质”
“双带头人”促发蝶变
青年工人是怎样成为技术业务带头人的
养猪群体的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