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欣
(吉林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12)
“日语写作”课程是日语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是日语学习者进行语言输出的重要一环。在传统的日语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对学生“听、说、读、译”等方面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写作”能力的训练。日语写作的素材匮乏、缺乏体系性,使得学生在写作时无所依从,常出现想要表达的内容很多,却不知如何用地道的日语表达的情况。此外,有的学生写出的日语作文难以得到读者的共鸣,无法称之为好的作品。语言的习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特别是在非母语语境下,能够写出地道的日语并得到读者甚至是日本读者的认同是很难的。要想写出一篇好的日语作文,除了掌握日语的基本语言规则之外,了解日本人的感情世界及其文化习惯、培养共情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共情能力强的人,能够做到“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感同身受”。如果把共情力运用到日语写作中,就会创作出读者喜欢的情境与文字。
针对以上日语写作中出现的问题,本文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理念,以心理学的“共情”理论作为依据,探讨如何在日语写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问题,将心理学理论与日语写作教学实践相结合,尝试进行“日语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挖掘学生自身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教学目标。
“共情”是心理学范畴的概念,指能设身处地体会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并能采取适当反应的人格特质。它是个人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在情感层面和认知层面达到一致的最佳状态。“共情”也可以称作“移情”“同理心”。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哲学和美学领域,后来逐渐与心理学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心理学家Kohler 是最先从认知观点讨论共情的学者,他认为共情的重点在于理解他人的情感,而不仅仅是与他人共享情感,由此共情中的认知成分成为研究者关注的核心。Zderad 从过程论的角度提出共情是一个人对他人的一种体验,即感觉到进入另外一个人的思想、感受、精神、状态、需要以及其整个私人世界。Kalisch则强调共情是一种特质性沟通能力,认为共情是进入另一个人生命的能力,即意味着一个人有能力准确地体会到他人的感受,并且理解这些感受的含义。
共情的核心内涵就是个体学会站在他人立场上体验其感受,进而产生的情绪情感体验或行为反应,“换位思考”“感同身受”都体现了一个人的共情能力。共情产生的条件依赖于个体对他人所处情境的认知与理解,对他人情绪表达的觉知以及相应情绪体验的经验。共情一般分为两种,即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情感共情是指个体对他人情绪的识别和判断,包括情绪感染和情感观点采择。认知共情则倾向于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并区分这种情感是源于自己还是他人。
近年来,关于共情的研究和译著也日益增多,比如共情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健康等,大多数集中在医患关系、心理咨询以及提升人们的共情能力等方面。从20世纪80 年代开始,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影响共情发展的各种因素,如:家庭环境(尤其是家庭结构和父母的教养方式)、遗传、人格、性别等,但是关于共情的理论研究及其实际应用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结合性别差异、家庭教养方式、文化背景等变量,将源于心理学的概念“共情”应用于其他领域也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所在。在语言的教学中,也逐渐将共情理论用于阅读、语文教学等领域,但在其他类型课程的教学中还没有广泛应用。
一篇好的作文,不外乎“入情入理”。再“意料之外”的构思,也要在“情理之中”才会被认可、称赞。写得入情,需要作者有与万物共情的能力;写得入理,需要作者有理想之境的观照。一篇好的作文只有“共情”、饱含情感,才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要想写出一篇好的作文,除了要多看书,还要多观察和感受世界,让观察成为一种习惯,让感官变得灵敏,这样写作时才能够一触即发、文思泉涌。
让学生在日语写作过程中了解中日两国在共情方面的差异对于日语写作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从内容上看,中文写作更加突出“家国情怀、集体荣誉感”这一特色,突显磅礴之气,注重跌宕起伏的情节性。教师在指导中文写作时会引导学生去发掘符合中国特点,与“集体、家国”之间的情感联系起来,比如爱国之情、亲情、友情、爱情等。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人们更关注大型事物的变迁与发展,写作时的着眼点多为较为宏大、变化较大的事物;日本是岛国,地域狭小,人们的关注点侧重于自己周边的微小事物以及自己内心的感受,写作时的着眼点以身边小而平淡的事情居多。由此,在日语写作教学过程中,提前让学生明确中日两国在共情方面的差异,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日语作文的写作风格,更有利于学生在写作时确立作文的基调和选取素材。
在“日语写作”课程的教学中,我们积极探索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共情能力的方法,并将其融入日语写作的教学策略中来。下面主要从日语写作素材库的建设、情境化代入、五感体验描写指导、师生互相评价等四个方面来进行具体阐述。
针对初中级日语学习者的日语语言表达能力欠缺这一问题,我们建立了涵盖不同素材的“日语写作素材库”。该素材库的内容主要包括“关于四季的描写”“拟人修辞手法”“比喻修辞手法”“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日语写作素材库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和语料,学生可以通过查找不同类型的语料丰富自己的语言表现力,在表达不同情感时可以参照相关的模式和内容,以此解决初中级日语学习者写作时面临的困惑,即当学习者的日语水平不足以支撑自己情绪、情感的表达需求时,通过模仿学习相似的素材来实现正确表达自己意愿的目的。在语料素材的选取和感知方面,秉承培养学生良好的共情能力这一理念,通过激发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真情实感提高其写作能力。在课堂上,结合典型的语料,对比喻、拟人等写作技巧进行专题性讲解,通过学生互相反馈的方式使他们感同身受写作素材或语料中作者的感情线索,分析这一写法给读者带来的心灵体验,循序渐进地引导和培养学生在写作上的共情能力。在课下,让学生分门别类地搜集整理日本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语料素材,做好日常的积累和学习,并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作为读者和作者的体验。
针对学生无法明确区分中日写作中存在的共情差异等问题,采用情境化代入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度。写文章时适时地运用故事,可以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且触及读者心底。故事具有很好的代入感,使读者感同身受。情绪具有主观性、感染性和即时情境性等特征,在日语写作教学中,进行情境化代入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共情能力,引导和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有助于学生写出能够使读者产生共鸣、深受感动的作文。在具体故事情境中,通过分析人物的喜怒哀乐等心理状态、表情动作行为、话语内涵等不同的表达方式给予读者的不同感受和心灵体验,教授学生写作过程中需要学习的日语惯用表达及写作构思方法。
五感具体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是人类获取外部信息的感官通道。人们感知外界的事物主要通过五感来形成个人体验和印象。因此,当人们描述某一事物时,五感体验描写是不可或缺的。五感描写法应用广泛,既可以描写景物,也可以描写人物,既可以写景也可以叙事,体现出人们体认感知外界事物的特点。尽管人类之间五感体验具有相似性,但由于不同文化地域的影响,中日之间的表达也存在很多差异。比如,在五感的表达方面,日语中的拟声拟态词种类丰富,是学生进行日语写作的难点。此外,日本人独有的细腻心理特质、独特语言表达方式以及与中国人不同的观察事物的视角也是学生在日语写作中难以掌握的内容。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开设专题来讲解关于五感体验的描写方法,在详细对比中日五感表达差异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日语五感体验表达技巧,以提升学生在日语写作中的共情能力。
情感共情的特点是以相同的情感对他人的情感作出回应,感他人所感。认知共情的特点是扮演他人的角色或采用他人的视角,看他人所看。知晓他人所看是为了廓清他人为何感以及自己为何感。共情力是作者与读者产生共鸣的重要原因。设身处地体会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目的。共情能力强的人能够做到将心比心、感同身受。把共情力合理地运用到日语写作中来,学生就会创作出受读者喜爱的作品。针对日语作文中共情含量的评价问题,采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评的策略,从共情角度交流彼此的感受,指出文章中的不足,督促学生改进自己没有关注到的细节之处。
中日之间的文化冲突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人与人之间在价值观、个性等方面也存在着诸多差异,怎样进行情感的沟通进而使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产生共鸣是我们一直思考的课题。“共情”是一种通过推测他人处境进而产生特定趋向的心理机制,建立在自我和他人的相似性基础之上,带有人类本能色彩,具有人类的共通性。同时,共情能力也可以通过后天学习、亲身经历体验来获得和提升。为了探讨这一课题,我们把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共情能力这一教学理念引入“日语写作”课程中,从日语写作素材库的建设、情境化代入、五感体验描写指导、师生互相评价四个方面尝试开发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取得了初步成效。以后将进一步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