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古代文学课程引入古代文论的意义

2022-10-22 00:54
科教导刊 2022年23期
关键词:文论古代文学文学史

杨 照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重庆 401331)

传统的文学史课程以讲解作家生平和分析作品作为主要内容。在这一过程中适当引入古代文论,对于掌握学生的学习是很有裨益的。因为大学的文学史课程需要同时培养学生的学术鉴赏力和研究能力。传统文论对于历代文学的评论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文学发展的理论驱动力,同时提示一些观照文学史的方法。有鉴于此,本文将结合具体的古代文学教学内容,从文学史、作家、作品三个角度来具体论述古代文学课程引入古代文论的意义。

1 古代文学课程对古文论文学史叙述的参考

传统文论中历来对文学史都有不断的叙述和评价,其中一些精到的论述对文学史课程的讲授很有帮助。在讲授中国文学史的过程中,除了依照时间顺序讲解作家作品外,在谈每一时期的文风时,一些经典的文论具有较大的价值。

在谈建安文学时,《文心雕龙·明诗》篇中就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看法:

……暨建安之初,五言腾涌。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

其中能够提示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在建安时期,五言诗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高潮阶段,具有“腾涌”的面貌。文学史课程在引入这一判断时,即可配合提示一种“体”的意识,从而使学生对作品特征变化发展的内在原理有更深入的把握。所谓“五言腾涌”,强调了五言诗在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也能够提示学生关注五言、七言等不同作品的发展历程。其二,这里所谈到的陈思王曹植、王粲、徐干、应玚、刘桢等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并且其中重点指出了曹植的崇高地位。其三,“慷慨任气,磊落使才”的讲法提示了“建安风骨”的重要特征。因此,通过参考这一经典的评论,能够给予古代文学史的课程以多角度的启发,并有助于引导学生去了解南朝人对于建安文学的看法。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还有不同角度的论述:“至于建安,曹氏基命,二祖陈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纬文,以文被质。”这一论述强调了“情”“文”“质”三者的关系,对于建安文学充沛的情感、华美的文辞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在讲晋宋文学发展历程时,《宋书·谢灵运传论》也有精到的看法:

降及元康,潘、陆特秀,律异班、贾,体变曹、王,缛旨星稠,繁文绮合。缀平台之逸响,采南皮之高韵,遗风余烈,事极江右。有晋中兴,玄风独振,为学穷于柱下,博物止乎七篇,驰骋文辞,义单乎此。自建武暨乎义熙,历载将百,虽缀响联辞,波属云委,莫不寄言上德,托意玄珠,遒丽之辞,无闻焉尔。仲文始革孙、许之风,叔源大变太元之气。爰逮宋氏,颜、谢腾声。灵运之兴会标举,延年之体裁明密,并方轨前秀,垂范后昆。

这一段内容对于文学史课程讲授晋宋文学之变颇有启发意义。其一,“缛旨星稠,繁文绮合”这一判断十分有概括力,用于形容西晋文风“俳偶渐开”的情况是较为恰当的。我们在文学史课程中重点介绍文学评论中的经典概括,胜过用更多复杂的语言来对一代文风进行形容、勾勒。其二,引文中间部分讲到江左玄言诗兴盛的情形,并说到殷仲文、谢混革新玄风的问题。这里提示出一个文献的问题。目前所见的殷仲文、谢混的作品十分有限,难以窥其革新诗风之全貌。但南朝的文论中多有谈到二人贡献者。经由这一点,可以提示学生对其中反映的文献保存问题有所认识。其三,这一段内容中没有谈到陶渊明,这在南朝包括稍后的文论中是值得关注的现象。当代的文学史叙述中,陶渊明的创作在东晋是独树一帜的。而联系陶渊明接受史会发现,在南朝时期,只有像颜延之、萧统等少数人对陶渊明有所推崇,更多的文论对于陶渊明尚未给予充分的重视。而陶渊明作为田园诗人大受推崇是到宋代以后。因此,在讲晋宋文学的时候,引入时代不远的南朝的文论,有助于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一些文学史现象。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到,在古代文学史课程中引入古文论的文学史叙述,能够提示、凸显诸如诗歌体裁、作家群体、时代文风以及不同时期文学评论的异同等多角度的问题,对于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文学史的现象和作品的艺术特征有重要的意义。

2 古代文学课程讲授具体作家时对古代文论的参考

古代文学课程在讨论具体作家时需要关注古文论中评价的前后变化,其中能凸显一些单从作品本身难以讲到位的问题。

例如在讲鲍照诗歌的特殊性及其对文学史的贡献时,从文论史中能够看到重要材料。

萧子显在《南齐书 文学传论》中有这样的看法:

今之文章作者虽众,总而为论,略有三体。……次则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魂。亦犹五色之有红紫,八音之有郑卫,斯鲍照之遗烈也。

这一段内容具体谈到当时三类不同的诗风,其中之一是以鲍照为代表的“发唱惊挺,操调险急”的诗风,反映出评论者对鲍照不认同的一面。不止此处,梁代钟嵘在《诗品中品》中认为:“(鲍照)贵尚巧似,不避危仄,颇伤清雅之调,故言险俗者,多以附照。”其中亦言鲍照作品之“险俗”。

这一类看法与后世对鲍照的评价有明显的不同。在文学史的课程讲授中,可由此处引出对于一代文学风气的深入探讨。在南朝齐梁陈等时期的文学观念中,更加推崇典丽优雅的作品,而对于鲍照学习乐府民歌并重视表现现实内容又“声情激越”的艺术表达持有一定的否定态度。经由这样的评论,再回过头看鲍照的诗歌创作,尤其是乐府一类,并与同时期其他诗人的作品相对比,能够从共时的角度更加突出诗人的贡献。在此基础上,再对比后来的文学评论,例如唐代诗人杜甫讲“俊逸鲍参军”;明代学者胡应麟在《诗薮》中评价鲍照“上挽曹刘之逸步,下开李杜之先鞭”;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 诗概》中认为:“‘孤蓬自振,惊砂坐飞’,此鲍明远赋句也,若移以评明远诗,颇复相似”又说“明远惊遒绝人”。从这些积极的评价反观南朝时期对鲍照“险急”“险俗”的评价,能够勾勒出对于这样一位有独特贡献的文学家评论的变化过程,而评论的异同点恰恰是需要思考的鲍照的文学史贡献之所在,以及诗人的创作个性。

3 古代文学课程讲授具体作品时对古代文论的参考

大学的古代文学史课程在讲解具体的作品时,不仅需要对内容、风格给予关注,同时还需要从体式方面对作品进行分析。经由这样的方式,才能够对作品艺术面貌“所以然”的问题有更深入的讲解,学生能够从中有更多的收获,包括文学鉴赏、评论以及对作品特征的深入思考。

例如,在讲盛唐大诗人孟浩然的诗歌创作时,有一首很有价值的作品《舟中晚望》: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去,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这首诗从声律特征上看符合当时五律的习惯,但通篇不对仗。在讲授这一点时,教师需要提示学生重视作品的体式特征。如果参考历代的文学评论会发现,前人对于这一问题是有所关注的。宋人严羽《沧浪诗话》讲道:

有律诗彻首尾不对者。盛唐诸公有此体,如孟浩然诗:“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问我今何去,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又“水国无边际”之篇,又太白“牛渚西江夜”之篇。皆文从字顺,音韵铿锵,八句皆无对偶。

此处谈到了孟浩然“挂席东南望”一首与李白《夜泊牛渚怀古》等作品,属于“律诗彻首尾不对者”。同时,严羽还认为“有古律”。清人陈仅在《竹林问答》中认为“古律”可以有不同的类型:

盛唐人古律有两种:其一纯乎律调而通体不对者,如太白“牛渚西江月”,孟浩然“挂席东南望”是也。其一为变律调而通体有对有不对者,如崔国辅“松雨时复滴”,岑参“昨日山有信”是也。虽古诗仍归律体。

这是对具有古诗特征的律体诗的进一步思考。清代学者王琦更是指出了判断律体的标准首先在声律:

古诗在格与意义,律诗在调与声韵,如必取对,则六朝全对者,正自多也,何不即呼律诗呼?律诗之名起于唐,律诗之法严于唐,未起未严,偶然作对,作者观者慎勿以此持心,方能得一代作用之旨。

此处对于判断作品体裁归属的标准提出了相对有积极意义的看法。但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明人陆时雍在《诗镜》中认为:“盛唐以古行律,其体遂败。……《对酒忆贺监》《宿五松山下荀媪家》《宿巫山下》《夜泊牛渚怀古》,清音秀骨,大岂不佳,第非律体所宜耳。”明代学者杨慎在《升庵诗话》中也认为“五言律八句不对,太白、浩然集有之,乃是平仄稳帖古诗也”。

学生通过结合历代文论中对这一作品及其特征的评价,能够引出更为深入的诗学问题——辨体的问题。经由这使作品的讲授更加深化,学生能够从中思考更多的问题。尤其是历代文论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并不一致,对于律体诗中通篇不对仗现象的认识有所不同。这样的分歧本身就是新的研究起点,能够给予学生学术的启发。因此,在讲解作品当中引入古文论的相关内容能够有助于古代文学课程跃出对作品本身的讲解,深入到作品体式特征的层面,并深入探索背后所包含的诸多复杂的文学史问题。

4 总结

综上所述,适当引入古代文论对于大学古代文学教学内容的深化颇有裨益,学生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学术启发。在文学史叙述上,传统文论有很多精到的见解,并且能够凸显具体历史阶段文学发展的多个面向的问题,能够给予古代文学史的教学以启发。在具体的作家作品方面,传统文论所探讨的问题能够成为学术思考点,其中存在历时区别、分歧的地方,亦能启发学生对不同时期文学观念的思考,并做进一步的研究思考。由于古代文论相关的内容能够提示多角度的思考点,因而能够帮助学生在大学的古代文学课程中深入进行学术思考。

猜你喜欢
文论古代文学文学史
世纪情怀 历史叙事 学术温度——乔建中二胡文论述评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简介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的转换
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探究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现代视域中文学史著对《红楼梦》经典化的推进(1900—1949)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的地位、意义及创造性转化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的地位、意义及创造性转化
解构视野中的后现代文论——以哈琴的后现代主义诗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