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拥军,张晓宇*,王彦春
(1.塔里木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 新疆 阿拉尔 843300;2.新疆南疆人居环境研究所 新疆 阿拉尔 843300)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是塔里木大学建筑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的基础,是设计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本身具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然而,由于课程前期理论较多,专业技能要求较高,建筑类型覆盖广,时代性建筑发展快等,学生仅通过课堂学时的学习很难达到课程培养的预期效果,因此,对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现状的反思即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即师生普遍存在重课上轻课下、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重表现轻设计的问题,致使课前缺少引导,课中缺少应用,课下缺少巩固,课后缺少实践。
讨论“如何教”之前先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根据公共建筑本体知识构成,明确以提升设计能力为课程目标,形成模块化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公共建筑设计的方法和思路。各模块目标及内容设定如下。
原理基础模块:使学生掌握处理公共建筑设计问题的原则及方法,形成基本的理论认识框架、掌握基本的设计技能。主动关注社会问题和政策导向,如绿色建筑设计,老旧建筑改造,街区更新提质等。
调研调查模块:通过对设计题目设定的现场进行实地调研调查,寻找和体验并通过照片或摄像记录日常的环境。引导学生在实际调研中发现问题,并探寻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法,激发其潜在的分析问题的能动性。让学生真正领会设计之初进行相关调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真正将调研结果与设计相互结合。
资料分析模块:此模块包含两个方面,即资料的搜集和分析。不能只搜集不分析,要学习并借鉴正反两方面的实例经验,掌握相关规范,既是避免走弯路的有效方法,也是熟悉各类建筑的最佳捷径。因此,学生要会搜集并且要会分析。结合设计对象特点,资料的搜集和调研可一次完成,也可穿插于设计整个阶段完成。
设计实操模块:此模块要求理论指导实践,加强感性认知。模块内容强调设计的研究性,训练选题关注设计中的基本问题,如对特殊功能的要求,对复杂环境的限定,对设计理念的借鉴,对特定技术的使用,对城市问题的思考等专题。通过系列设计专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应对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空间建构模块:空间是建筑设计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针对学生难以形成基本的空间认识,借助不同阶段的实体模型推敲方案和认识空间,突出功能与空间的相互促动,进一步延伸设计思路。
分享对话模块:将学生各阶段作业成果的分析与表达纳为日常教学进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点,使各环节中的问题能及时地加以反馈,给学生的设计取向以明确的、客观的引导。
教学方法必须尊重教学对象的接受过程、能力,以及从无到有的心理和思维历程的演进规律。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模块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
2.2.1 案例启发
教师对理论知识简单的罗列和灌输,虽然有利于学生夯实理论基础,但不符合理论联系实践的专业要求,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公共建筑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过整合贴近生活的具体案例和创设生活情境,将知识点延伸至日常生活,使抽象的原理类知识点有生动的案例依托,这种贴近生活的案例能够启发引导学生联想去过的建筑场所空间,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深刻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如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对空间进行设计;通过某安全实例引出规范条文等。再采用“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红楼笔法”,对知识点讲解后结合案例不断重现并产生联系,从而让学生系统化理解各个知识要点。同时,结合线上平台进行课下刷题巩固知识重点。另外,案例的选择也要关注课程思政,结合新发展理念,重点介绍本土建筑师及作品,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2.2.2 描述记录
调研阶段所发现的各种问题、限制和约束,是方案推进过程当中需要关注和解决的,也是设计构思的依据和创作的灵感源泉。为了避免学生调研流于形式,防止调研成为“一日游”,教师应要求学生以自身经历的第一视角,或所见所闻的第三视角,通过照片、文字、摄像、速写等多种形式对某一场所、空间进行描述。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调研主动思考,发现问题,描述问题,唤起学生自身经历中对建筑的感性认识,将枯燥的知识点与每个学生的自身体验进行关联并拓展,“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判断”,从而激发设计兴趣,捕捉创作灵感。
2.2.3 模仿抄绘
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的建筑作品作为基本技能训练和学习借鉴的例子,并与建筑历史、人文、技术的相关知识结合。模仿绘制其图纸,加强图纸的规范表达,学习其在立意构思、功能布局、空间组织、图纸表达等方面的优点,帮助学生打基础,阔思路。
2.2.4 设计示范
设计示范强调设计方法的传授,面对复杂且类型众多的公共建筑,在有限的课时情况下,只有“授人以渔”传授设计方法,才能打破设计“只可意会”的困境。
关于设计方法的描述较为困难,但也有前辈对设计方法做过通俗易懂的描述。鲍家声先生认为要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相结合,即想法、方法、技法相结合的教学。王方戟总结了“单项、分阶段、单要素推进的方法”。结合各家所长总结易于让学生操作的设计方法:根据任务要求和调研分析进行快速构思,确定设计方向。从场地设计开始,在总图及环境中推敲大体量关系,生成若干个差别尽可能大的概念方案,形成基本的格局和分区。分析比较各概念方案对设计要求的满足程度、可调整度等,优化选择一个或两个概念方案进行调整发展。在大分区功能基本成形的平面轮廓中布置结构和以房间为单位深入细化建筑内部功能、流线、空间,同时推敲功能—空间—结构—形式之间的关系,关注场所空间的营造和建筑形式的生成,并与前几阶段相互关联,互为条件,彼此促动,直至方案深化至最优解。
这些设计方法的传授大都是依托传统设计教学中“师徒制”的组织模式,且在目前大学教学中依旧普遍运用在设计教学中。师徒制的本质在于良师的示范与个人经验的耳提面授。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设计教师改设计方案的过程,获取设计经验和方法。如我们熟知的杨延宝先生在宾大学习时跟在鲍·克瑞身后看老师如何帮每个学生改图的故事。但对于以年轻教师为主和师资紧张的院校而言,师徒制弊大于利。一方面,本科设计教师趋向年轻化,设计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不足;另一方面,学生人数的增多使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很难逐一地、手把手地进行“改图”的环节。最后,传统的“改图”传递的内容零散、随机不成系统,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及所处不同的场景,所说的话,改的图亦不同,每个学生获取的信息也会有很大差别,主要靠自己的观察和感悟,而光靠学生“悟”是不够的。
因此,要对“师徒制”的组织模式进行优化,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设计方法。既要把方案设计的路子走正,又要为个体特性的发展和未来的拓展留有余地。这就要求设计教师亲身去示范完整的建筑设计过程,以完整的做设计代替零星的评设计,实现用“做设计”来教“做设计”。有利于将教师的思考方式、思辨过程、操作步骤,包括设计中遇到的反复、选择等,以“图”的形式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同时录制设计示范小视频,让学生可以反复观看、模仿、借鉴、学习教师在不同的阶段如何操作,遇到设计具体问题时是如何判断、如何选择、如何思考、如何推进方案进一步深化。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课题组也有所顾忌,担心过多的演示和示范会干扰学生的设计思路,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课题组在录制设计示范小视频时更多地采用探究的方式,与学生一道面对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并分析每种解决方案的可能性及优缺点,用试错法去探寻自己认为的“最优解”。设计示范小视频也是在学生初步完成自己方案的时候发给学生观摩,此时学生可以和老师的示范方案进行比较,亦可以在学习老师的设计过程中重新审视修改自己的方案。这样,通过对设计示范中的反复观察、思考,提升学生的设计逻辑思维,使学生对设计活动逐渐清晰,掌握设计一般方法,提升设计能力。
2.2.5 模型制作
对于空间建构教学模块,核心方法是用模型来构思方案和推动设计,通过模型制作推动方案的发展。强调空间思维的培养、建构能力的提升和建筑的可建造。相比二维的图纸,三维的模型更加直观。因此,方案的每个阶段都要求学生以实体模型予以配合,以模型为主,图纸为辅构思方案,帮助学生直观地感知方案的优劣,打破纯图形思维的限制。模型根据不同设计阶段分为概念模型、研究模型和成果模型。概念模型:强调利用模型的体量捕获灵感,启发设计,利用模型快速进行方案构思和多方案比较。对模型的材质不做要求,但要求方便制作。研究模型:强调模型对空间、结构、形式直观的体验,帮助学生发展设计方案,理清设计思路。成果模型:强调模型材质、色彩对空间和形式的影响。
2.2.6 研讨互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讨论式设计教学,经常性地组织学生交流互动,学生与老师间,学生与学生间,极为开放的讨论与对峙,有助于学生建立个人的设计理念且启发开阔思路,并进一步去完善方案,达到自主对照和发现问题的目的。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改革是循序渐进的,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上的更新,更体现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探索。确立课程教学目标,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