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春 刘珊珊
随着《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等政策的出台,劳动教育重归大众视线的核心。要使劳动教育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真正意义上促进人的发展,就要牢牢把握“双减” 契机,以校内、校外课程建设为抓手,推动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
“双减” 是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塑教育生态,保障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重大决策。“双减” 要求教育克服功利化、短视化,改变扭曲的教育价值观。不再唯升学论,不再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去追求学生的学业成绩。“双减” 可以说是中国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纠偏举措。其目的是促使学生重回正常的发展轨道,减轻不必要的作业负担、课外培训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回归生活。同时,学校通过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与优质化发展,使教育回归初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劳动教育,明确“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并指出: “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可见,劳动教育对推动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乃至民族发展,意义重大。
新时代劳动教育强调“树德、增智、强体、育美” 的综合育人价值,强调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实践中,锻炼自我、磨炼自我、塑造自我,以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这与“双减”倡导的“五育并举” “全面发展” 一脉相承。要切实开展劳动教育,发挥其育人作用,就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课内、课外时间为保障。“双减” 政策的落地,正好解决这一矛盾。“双减” 让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分数的压力中解放出来,使之能够回归生活,发挥自主能动性,进行更有针对性、更符合个性发展的学习实践。“双减” 后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更多了,可以开展劳动实践的空间更大了,可以说“双减” 为推动劳动教育提供了良好时机。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在“双减” 背景下,当思考在“五育” 融合的原则下,如何真实有效地发挥劳动的育人效能? 深中南山创新学校因地制宜,结合新时代劳动教育特征,以校内、校外课程建设促使学生在劳动中成长。
劳动教育是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当明确劳动教育不能孤军奋战,而应与其他“四育” 相融相辅。准确说来,劳动是作为其他学科基础的课程,而非独立的一个学科。故在构建劳动课程时,应因地制宜,结合学校人力、场地资源进行特色建构。以深中南山创新学校为例,学校立足“以劳修德、以劳促能、以劳健体、以劳致美” 的原则,通过“劳动+” “劳动嘉” “劳动家” 课程打通教育场域,让劳动精神入脑入心,使劳动教育落地落实。
劳动作为德智体美四育的基础,需要与众多学科相融合,才能发挥其育人的价值。因此,学校以“劳动+” 课程,实现劳动与各学科的融合,打破学科壁垒,使劳动时时处处浸润学生成长。如: “劳动+语文” 课程,教师以“春” 为契机,与学生在校园内“寻春” “耕春”。协同科学教师与学生在生态园、班级花坛内栽种花卉、播撒种子,通过施肥、除草,悉心照料,观察植物生长,写下植物成长记。再通过观察春耕、春色之美,“咏春” “绘春”。实现多学科融合之余,让劳动之美滋养语文素养的提升。“劳动+数学” 课程,深创的学生于各自班级小菜园区域,动手测量土地面积,平均分配场地,在劳动实践中掌握几何、分配率知识。“劳动+生物”课程,学校在顶楼天台建设了1000 多平米的生态园,是以生态农业体验学习为理念,融环保、教育、科研为一体的多功能跨学科学习场所,可满足学生生物探究实验、农耕劳作实践、项目式学习等需求。生态园内学科教师带领学生种植的瓜果蔬菜,成为学科教学的现场原材料。“观察植物生长” “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等都在生态园内现场劳作教学。“劳动+艺术” 课程,艺术教师引导不同年段的学生发现、创造不同艺术之美,或“描画劳动之美” 或“讴歌劳动之美” ……
不同学科教师在深度理解新时代劳动育人的真正含义后,积极加以运用服务于“劳动+” 课程中,劳动的场域得以打开,学生的劳动素养得以培育。
陶行知先生认为: 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劳动教育更应链接生活实际。因此课程开发也当尽可能利用学校场域,还原生活实际场景,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提升劳动素养。深中南山创新学校以“劳动嘉” 为课程名称,通过各类课程活动诠释劳动者的“嘉言” “嘉行”,使学生明白劳动为“嘉” 的道理。
在“劳动嘉” 的体系下,学校开设了“小菜园课程”,让学生于校园内圈地开园,设计装饰自己的菜园,并通过躬耕细作收获果实。如,一、二年级的师生、家长结合不同时令,与孩子共同播种蔬果。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劳动共同体,对小菜园实施轮班照顾。孩子们蹲在泥土里除虫害,顶着烈日浇灌、除草,在独特的“气味” 中播撒肥料,进而收获。收获日教师与孩子行收割礼,共享成果的美味,更对优秀劳动小组颁发奖状,赠蔬果为奖励。整个过程,孩子不但磨炼了意志,强健了体魄,更体会了辛劳,享受了劳动的快乐。
“劳动月课程”,学校集中时间,分年级、分班级组织学生进行劳动学习实践。在集中的一段时间里,学生到园地里播种、施肥,直到收割,学时亲眼见证植物成长的一生。当把果实送至食堂,在食堂师傅的指导下,成为餐桌美食,劳动的收获和喜悦会让孩子受益一生。学生到饭堂做帮厨,在师傅们的指导下,学习动手除农残、洗蔬菜、剥大蒜、做面食,学会科学分餐,学会清理厨余。学生还在校园内承担场所清洁、花草养护、午餐分餐、用具收纳等劳作。公共厕所、教师办公室、学习功能室被这些“田螺姑娘、田螺小伙” 们收拾得井然有序。在此过程中,学生感知劳动并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需要精巧的技艺和科学的知识;明白了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一屋一地清之甚难,也从中感知劳动创造智慧,理解劳动人的独特之美。
“劳动嘉年华课程”,每学期一次的社会实践,学生步履遍布军事训练基地、劳动训练基地等专业劳动场域。在学校顶层设计下,学生借助专业场域的各项设施设备开展科技发明创造、现代农耕锻炼、创意手工制作等实践。如,四至六年级的学生在光明劳动实践基地中,学习运用物理工具进行机械制作、电器修复。运用小零件、小机器、媒体设备等结合科学知识,进行发明创造,电动小水车、创意小跑车、机械摩天轮等创新小发明,在孩子的创意与实践下精彩呈现。他们还烤面包、挖莲藕、拼配营养液、缝制箱包、印染布料、编织草帽……在众多还原真实的劳动场景里,学生放飞想象,锻造创新思维。
劳动教育需要“融”,也需要“专”,还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专业的育人课程,能更系统地帮助学习者发展思维,锻炼能力。另外,在当今人工智能急速发展的时代,科创是新时代劳动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学校根据不同年段的学生发展规律,结合国家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及《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 等文件精神,规划劳动素养体系,开设专门的“劳动家” 课程,使劳动精神入脑、入心、入时。
“劳动家” 课程以引导学生与现实生活、社会生产、创新创造、传统传承发生链接为目的,分年级以不同的主题进行培养。如: 一年级,以养成劳动习惯为目标。从日常收拾书包、整理文具盒、系鞋带等生活自理的小事入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提升生活技能;二年级以科技小制作为主题,学生运用科学、数学、物理等知识,运用各种科技小零件及生活收集的小物件进行组装、制作,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爱动手、善思考的好习惯;三年级则以工艺拼贴为主题。运用纸艺、布艺、植物、木料等多种材料,以剪、刻、揉捻等操作实现组合拼贴,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
通过螺旋上升的劳动培养体系,以时间、师资、场地、设备等落实到位,保障劳动教育实效。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劳动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现象,可以揭示人的思想、情感、智力、美感、心理状态、创造精神,揭示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意义。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可见劳动教育是无时无处不在的。目前,我们正处于数字化、人工智能发展的时代。劳动的形式、内容也日趋丰富。因此,劳动技能习得绝非在学校或家庭就可完全实现的。教育者要汇聚资源,打通各种劳动场域,为劳动素养的提升创造多样的空间。深中南山创新学校以家校协同、社区协同的方式汇聚资源,形成家、校、社三方育人合力,让学生全方位养成劳动习惯,习得劳动技能。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家庭这一教育场域对学习者终身影响重大。因此,促进家校协同,形成育人合力,家庭责无旁贷。
目前,家庭教育于劳动的引导是较为缺失的,一则,源于家长对劳动于人的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清,重文化学习而轻劳动教育。二则,现今的家庭劳动大多属于被动开展,学生本身对劳动的认同感不足。要改变这些现状都需要家校共同努力。作为学校,应将家庭劳动归于学校课程的延伸部分,将其纳入教学课程体系,以提升家庭劳动的认识度,提高家庭劳动的参与度。
其一,开设家长学堂课程。教育学生,必先成就家长。深中南山创新学校为家长规划家长学堂系列课程。如“滋养生命根系,助力孩子健康成长”“做学习型家长” 等。从身心发展、教育技巧、心理疏导等方面,帮助家长认识社会发展的现实,明确家庭教育的真正内涵,掌握教育孩子的科学手段与方法。从源头上扭转认识,提升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度。
其二,开设家庭劳动活动课程。学校要努力发动家长,形成资源网;借助家园,形成教育场,以培育劳动者的劳动素养。如,开展“劳动周周行”家庭劳动课程。学校做策划,家长做辅助,引导孩子从生活劳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生活能力。开设家长讲堂,引入家长资源,走进课堂为学生传递新型劳动知识,培训新时代劳动技能。如,“玩转机器人,做AI 时代小主人” “你不知道的潜水艇” 等家长讲堂课程,从各行各业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感知劳动的丰富性、复杂性、挑战性,深受学生欢迎。
学校即社会,社会即学校。学校可还原多种社会场景,但不能忘记,社会才是最真实的劳动教育场域。因此,链接社会资源创设活动课程,能让学习者更好体验、感悟、习得。
以深中南山创新学校为例,学校开设了一系列“我与家长做同事” “我的职业生涯体验” “我的义工生活” “我与环境” 等以“我” 为关键词的社会劳动课程。
“我与家长做同事” 课程——协同企业资源,学生亲身进入家长工作场景,跟岗观察,协助工作开展,与企业员工、管理层进行座谈,深入了解行业劳动的特质,并亲身体验,感受劳动的不易。
“我的生涯体验” 课程——学校整合社区资源,带学生走进名优企业,观摩、实践、座谈、感受,全程感知劳动行业的多样性,了解社会百态。并在校内设立“校长助理” “环保设计师” “美德巡查员” 等真实职务,通过竞聘上岗、述职、履职等,让学生提前进入社会劳动角色。
“我的义工生活” 课程——结合综评及中华美德教育,鼓励学生加入义工队伍,在校内、校外身体力行,助人为乐。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感受“以劳为乐” “奉献为美”。
学校通过社区协同,集合企业、社区周边等资源,通过学生跟岗体验、上岗实践、探索研究,让学生了解社会,学会沟通合作,学会创新思辨,更重要的是,通过真实的社会劳动,习得生存的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提出: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随着劳动方式的快速迭代更新,劳动已由原来的体力劳动、重复性机械劳动,向脑力劳动、科技劳动、智能化劳动转化。培育有创造力的创新人才,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所在。鉴于此,深中南山创新学校以“科技创新” 为抓手,打造普及性、浸润式科创教育,让学生掌握新工具,启迪新思维,开展创造实践,培育能面向未来的创新劳动者。
学校联合名优企业资源,全面开设STEM 课程,探索基于“体验—理解—设计—建造” 的完整学习过程,积极推动将相关领域资源与现有人工智能知识相结合,研发系统性、通用性的普及校本课程,以学校层面积极推动课程落地。如,学校开设“发明家课程”,从二年级起,培育学生产生新想法,开展新创造,创造新生活的能力和素养。又如,学校开发各类主题STEAM 课程——“非遗传承之扎染” “非遗满绣、清朝探秘” “策划毕业活动” “万众亿新” “丝绸之路丽人行” 等,以年级为单位,结合传统文化元素,生活需求元素,使用科学技术及生活原料,联通知识场域,让学生动手动脑,实践创新。
创新实践需要自主、个性的学习空间与氛围。学校建设1000m2泛在学习空间,提供各项可操作、可实践,满足多种形式学习的科创工具,让学生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人人可操作,每个人既是学习实践者又是资源提供者。在这样的沉浸式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解放手、解放脑,放飞创新思维,大胆创造实践。学校建设1000m2的创客体验中心,支持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完成有意义的项目,把头脑中的创新想法变成现实,培养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创造性劳动能力的习得,不仅需要空间工具,也需要优质的活动作为平台,让学生学以致用。深中南山创新学校积极承办世界机器人大赛广东省赛、深圳市创客节、深圳市创客马拉松大赛、南山区科技节等大型科创活动;主办每年一届的创客嘉年华活动;开设麦高创想家、力瀚科技等名优科创活动课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接触前沿科技工具,开阔视野,在科技创新、探究实践的过程中,结合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在创造性劳动中成为具备面向未来生活的创新实践者。
综上所述,开展劳动教育,需集合资源打通教育场域,形成多方教育合力;需立足时代的发展,瞄准社会需求,做到与时俱进。在此基础上,还需深刻理解“双减” 内涵,借助“双减” 契机,立足课程建设,使劳动与德智体美四育相融,以无声润物之姿,让学生将劳动精神、劳动技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