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城市社区老年人自我养老潜在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2-10-21 03:48王燕红洪倩周荣君杨雨程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22年10期
关键词:意愿养老老年人

王燕红,洪倩,周荣君,杨雨程

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趋严峻,人们对社会养老资源的需求逐渐增长,而我国养老资源的供给量相对不足[1],同时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模式存在家庭赡养功能弱化、社区养老服务内容单一等问题,使得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与有限的养老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本研究通过调查城市社区老年人自我养老现状,并引入增权理论分析老年人的自我养老潜在需求及影响因素,旨在为深入挖掘养老资源,助其实现自我养老提供依据。

自我养老[2]是指老年人通过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优势来满足生活中自身的各类需求。研究表明,通过自我养老不仅能够肯定老年人自身价值,还能深入挖掘养老资源[3]。但现实中因自身养老观念的误区抑或客观养老支持条件不足,使得一些老年人的自身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增权理论来源于1976 Solomon出版的《黑人增权: 受压迫社区中的社会工作》一书,其概念可以解释为运用社会工作中的技能或方法,帮助无权群体认识社会及个人权利,从而激发其内在潜能,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4]。这一理论最先应用于美国黑人赋权运动,后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中的被排斥和接受较多负面评价的弱势群体[5]。老年群体由于生理上的衰退和心理上的封闭,常常处于无权状态和弱势地位,增权理论用于老年人被认为是可行的。增权理论[6]的目的是降低人在所处环境中的负面评价所导致的无力感,是一种帮助人们掌控生活的力量。依据增权理论,针对上述自我养老的无力问题可以通过赋权实施干预,对发挥老年人自身能力进行养老,对实现积极、健康的老龄化具有重要意义。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为生活在城市社区、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排除严重精神障碍者、严重认知障碍者和不愿参与本研究者,调查过程获得知情同意。共计调查1 050位老年人,回收有效问卷1 012份,有效应答率为96.4%。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工具 通过查阅文献和参考梅阳阳等人[7]自我养老问卷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 ADL)[8]等量表,自行设计《城市社区老年人自我养老潜在需求调查问卷》。问卷内容组成:① 老年人基本情况:年龄、性别等;② 自我养老能力:包括生活自理活动、经济自立活动和健康自我维护活动三个维度的能力,分别设置12个、7个和24个条目,各条目设置“有”“无”两个选项,针对选项为“有”的老年人进一步询问上述三个维度活动自行完成情况,设置“是”“否”两个选项;③ 自我养老意愿:包括生活自理意愿、经济自立意愿和健康自我维护意愿三个维度,分别设置12个、7个和24个条目,各条目设置“自己不想做”“家人不让做”两个选项。问卷信效度分析显示Cronbach’s α系数为0.939,KMO值为0.865,Bartlett检验结果P值<0.05,该问卷有效。

1.2.2 判定标准

1.2.2.1 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 首先,若生活自理、经济自立和健康自我维护3个维度中,某一维度选择“否”≥2项,判定该维度能力表现为“弱”,其余为“强”;其次,若3个维度能力有两个维度及以上为“强”,则判定该对象总体自养能力为“强”。

1.2.2.2 老年人自我养老意愿 对于具备生活自理、经济自立和健康自我维护活动3个维度能力而未自行完成自我养老的老年人则了解其自养意愿,即进一步询问没有自行完成原因,选项为“自己不想做”“家人不让做”,若原因为“自己不想做”=0项,则判定该对象为“自我养老意愿强”;当调查对象选择“自己不想做”≥1项,则判定其为“自我养老意愿弱”。

1.2.2.3 老年人自我养老的潜在需求 依据上述对自养能力与自养意愿的强弱分析,将老年人分为4类:①自养能力与自养意愿均强的老年人,此类老年人已实现自我养老;②自养能力强但自养意愿弱的老年人即意愿不足型老年人;③自养能力弱但自养意愿强的老年人即能力不足型老年人;④自养能力与意愿均弱的老年人,这部分老年人处于被照顾状态,难以实现自我养老。而②③两类老年人依据增权理论是可以通过赋权摆脱占用社会(含家庭)资源的养老现状从而实现自我养老,即为具有自我养老潜在需求的老年人。如图1所示。

图1 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与意愿匹配分类

1.2.2 调查方法 2020年8月-11月依据地理区位、人口分布及经济发展水平,采用分层抽样在皖北阜阳、皖中合肥和皖南铜陵三市各抽取1~2个区,每区根据人口规模抽取2~3个社区,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前来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参与活动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

1.3 统计分析方法

使用Epidata 3.1录入数据,运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采用χ2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进行自我养老潜在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检验水准:P<0.05。

2 结果

2.1 老年人基本特征

接受调查的1 012位老年人年龄位于60~95岁,平均年龄为(71.58±7.16)岁;“小学及以下”学历者558(55.14%)人;自养能力强的有623(61.56%)人;自养意愿强的有598(59.09%)人。见表1。

表1 接受调查的社区老年人基本特征

2.2 老年人自我养老潜在需求状况

自养能力与意愿的匹配分析显示:1 012名老年人中,有自我养老潜在需求者(433人)占42.79%,包括有自养意愿但能力不足者(204人)占20.16%,有自养能力但意愿不足者(229人)占22.63%。见表2。

表2 老年人自养能力与自养意愿匹配情况[n (%)]

2.3 老年人自我养老潜在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不同特征老年人的自我养老潜在需求 通过组间比较发现:居住城市、性别、可支配收入、收入来源、婚姻状况、受教育水平不同的意愿不足型老年人自我养老潜在需求不同(χ2依次为26.18、7.64、20.22、7.80、10.65、20.14,P<0.05);年龄、居住城市、性别、可支配收入、既往职业、收入来源、婚姻状况、子女数、医保支付类型、自评健康状况、生活满意度、宗教信仰不同的能力不足型老年人自我养老潜在需求不同(χ2依次为137.55、37.06、20.44、106.79、81.628、73.02、13.92、21.25、74.73、54.20、92.17、17.56,P<0.05)。

2.3.2 老年人自我养老潜在需求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以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老年人特征为自变量,以老年人自我养老潜在需求为因变量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变量赋值见表3)。结果显示,对于第②类老年人,可支配收入低、男性、没有养老金的老年人自养意愿低,自我养老潜在需求更高;对于第③类老年人,高龄、可支配收入低、女性、自评健康差、生活满意度低的老年人自养能力差,自我养老潜在需求更高。见表4。

表3 变量赋值表

表4 老年人自我养老潜在需求影响因素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城市社区老年人的自我养老潜在需求水平

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主要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但由于家庭结构的趋向小型化,其赡养功能弱化已是共识。同时社会养老中存在的资金不足、人才短缺等突出问题使得我国的养老资源明显不足。鉴于此,倡导生活自理、经济自立和精神自强为核心的自我养老模式成为不可或缺的选择。调查显示,安徽省城市社区老年人自我养老潜在需求水平较高,这与卢桢妤[9]提出的研究结论类似。提示有较多能自养的老年人可能处于家庭或社会养老模式中[10]。原因可能是:一方面,老年人健康状况较好却因存在“老人即废人”等观念而放弃自我养老;另一方面,有自养意愿的老年人由于自我养老客观支持条件较差,无法独立自主生活,从而依赖家庭和社会。如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这些老年人的自我养老潜能,不仅能创造社会财富,节省社会资源,而且有助于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3.2 城市社区老年人实现自我养老的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显示,可支配收入低、男性、收入来源除养老金外的其他途径的具有自养能力的老年人自养意愿低,自我养老潜在需求更高。低收入的老年人,难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其在养老方式选择上限制较多,对子女的经济依赖性较高,这与李俏等人[11]的研究结果一致。况且老年人常被贴上“无用”标签,退休后的老年人仅能参与清扫马路、维护交通秩序等工作,获得经济来源途径少且金额较低。由于中国传统性别规范的影响,男女性分别被赋予为“主外”和“主内”角色,男性参与家务劳动的比重较小,在养老方式选择上更倾向于依赖其他家庭成员,因而自我养老意愿低。收入来源为家庭给予、劳动获取、社会福利金的老年人与用养老金养老的老年人相比可能面临子女赡养能力差、劳动体力不支以及社会福利金少等问题,具有一定自养能力但生活稳定性差。

研究表明,高龄、可支配收入低、女性、自评健康差、生活满意度低的具有自养意愿的老年人自养能力差,自我养老潜在需求更高。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自我养老潜在需求更高,这正符合由于年龄的原因身体机能逐步衰退,各方面自我养老能力减弱的规律,但这部分老年人仍然具有强烈的自我养老意愿,所以为了实现他们的自我养老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年人提供不同的能力支持服务。低收入的老年人自养能力差。原因可能是:①收入水平低导致其膳食营养水平低,患病风险增加;②看病花费开销大可能会导致老年人身患疾病却不就医,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大幅度下滑。研究表明虽然女性预期寿命较长,但慢性病患病率高于男性[12],在生命后期可能有更糟糕的健康状态,从而消耗更多的养老资源,通过改善女性健康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有望促进其实现自我养老。自评健康是衡量人口健康和健康预期寿命的重要指标之一,与个体的死亡率、晚年生活质量显著相关[13]。自评健康差的老年人可能长期患有慢性病阻碍其自养能力的发挥,还可能因为自评健康差降低老年人的自我效能感,缺乏生活动力,增大认知功能障碍风险,使得自养能力差。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自身整体生活状况的认知评估,是生活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有研究显示,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与水平越高的地区,其生活满意度就越高[14],老年人就具有更高生活自主性,更倾向自我养老。

3.3 增权理论视角下城市社区老年人自我养老的实现

增权理论依据作用对象的角度,可分为心理型增权和结构型增权。前者通过宣教等方式提升个体心理内部体验水平,从内激发潜能。后者通过作用于社会组织架构如制度、政策、法律法规,帮助个体增权赋能。

3.3.1 针对具备自养能力而自养意愿不足老年人的心理型增权 ① 政府应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与网络进行宣传,力求改善社会对老年人的偏见,为老年人再就业创造条件,增加其收入,从而降低老年人对家庭、社会保障的依赖性;同时应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经济活动,从而减轻社会供养成本,缓解养老资源供需矛盾。② 社区应重点关注老年男性,对其进行针对性自我养老和平等性别观念宣教,形成优良有序的家风家教,鼓励其参与家庭事务,促进其自我养老。③ 社区可大力宣扬家庭孝顺文化,呼吁家庭成员多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创造和睦友好的家庭氛围;还可鼓励老年人培养如下棋、跳舞等爱好,丰富精神生活,这不仅有利于老年人转变社会角色,还能增强其社会融合度和生活稳定性,促进其自我养老。

3.3.2 针对具备自养意愿而自养能力不足老年人的结构型增权 ① 政府应建立多层次、合理化的养老保障体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支持作用,给予高龄老年人生活帮助和精神慰藉,间接帮助其自我养老;还可通过改造房屋结构,建立社区食堂、老区电梯安装等方式,降低跌倒等意外事故风险,改善高龄老年人生存环境。② 政府可以建立弹性的退休制度[15],满足部分老年人的工作需求;还可借鉴美国遗产动机理论下形成的实物储蓄制度[16],以房养老,通过反向抵押将房产提前变现,以增加老年人养老资金促进实现自我养老。③ 政府应加大社区健康投资、扩大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财政支出规模。针对女性老年人慢性病多发现象,社区应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加强对其健康的管理与监督,发挥社区医院作用。④ 社区应重点关注老年人身体健康,形成积极有效的慢性病管理模式;还应关注自我效能感低的老年人,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激发其生活兴趣,提升自我养老能力。

综上,满足不同特征老年人的自我养老潜在需求是帮助老年人实现自我养老的关键步骤。本研究运用增权理论深入探索了社区老年人自我养老的可能性,但也存在选择偏移和调查对象的回忆偏移等局限性,未来希望开展多元的调查方式(室外、入户调查等)、多城市的调查结果,进一步探讨城市社区老年人自我养老模式的实现。

利益冲突无

猜你喜欢
意愿养老老年人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养老生活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汪涛:购房意愿走弱是否会拖累房地产销售大跌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