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穴位贴敷在脑卒中患者早期治疗中的应用

2022-10-19 12:16
关键词:出血性电针缺血性

吴 秀 蓉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科,福建 福州 362000)

脑卒中包括出血性及缺血性卒中两种类型,是临床常见脑血管意外性疾病,发病率不断攀升[1-2],治疗后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及后遗症[3]。祖国医学将脑卒中归属为“中风病”、“偏瘫”、“半身不遂”、“偏枯”等范畴,对其后期康复疗效独到[4]。我们探讨了针刺联合穴位贴敷对脑卒中患者早期辅助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01—2021-05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初发脑卒中患者79例,其中男51例,女28例;年龄54~81岁,平均(62.7±10.8)岁。入选患者诊断及分类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5]及《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年)[6]中缺血性及出血性卒中相关诊断标准,并经CT和/或MRI检查明确诊断。纳入标准:①首次发病,且发病1周内入院;②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10分;③自愿参与研究治疗;④对研究内容知晓,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已行溶栓、取栓治疗;②接受过针刺治疗;③脑肿瘤、脑外伤所致卒中;④合并恶性肿瘤、血液疾病;⑤妊娠或哺乳期女性。依据自愿原则分为联合组41例及常规组38例,联合组中男27例,女14例;年龄54~80岁,平均(61.3±12.9)岁;缺血性卒中31例,出血性卒中10例。常规组中男24例,女14例;年龄54~81岁,平均(62.6±9.2)岁;缺血性卒中29例,出血性卒中9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同意批准。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依据卒中临床治疗指南及基础病制订相应治疗方案,包括改善脑代谢、控压、控糖及改善血脂等西医常规治疗。联合组病情稳定后行早期床旁针刺联合穴位贴敷治疗,针刺方案:①头皮针取穴:四神聪穴、百会穴及顶颞前线、顶颞后斜线,留针2 h;②体针取穴:上肢取双手气血三针,患侧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八邪;下肢取双侧太冲、风市、足三里、梁丘、阳陵泉、丰隆、悬钟、解溪,留针30 min。穴位贴敷方案:使用本院自制中药贴贴敷双足底涌泉穴,中药组成:白芥子20 g、延胡索20 g、细辛10 g、苍术10 g、白术10 g、甘遂10 g,将上述药物加工为粉沫,用生姜汁调好贴敷。电针方案:使用华佗SDZ-V电子针疗仪,选择疏密波型,于患者顶颞前线及中线上反射区进行电针治疗,持续刺激20 min。2周1疗程。

1.3 观察项目

观察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患者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独立能力)、NIHSS评分(评估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状态)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脑血管意外恢复状况)变化及短期临床疗效。

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生活及语言能力恢复,肢体肌力恢复达II级以上;有效:肌力恢复未达II级,生活能力及语言功能显著改善,但未完全恢复;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恶化。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NIHSS评分、mRS评分变化

治疗前2组患者Barthel指数、NIHSS评分、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NIHSS评分、mR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联合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高于常规组(P<0.05),NIHSS评分、mRS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表1)。

2.2 短期疗效比较

联合组治疗后近期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1 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NIHSS评分、mRSy评分比较分)

表2 2组患者短期疗效比较 n(%)

3 讨 论

脑卒中指因脑血管破裂或阻塞而导致的急性脑组织损伤性疾病,中老年人群高发。缺血性卒中发病率高于出血性卒中,可占脑卒中发病总人数的60%~70%[7]。脑卒中发病急骤,患者发病后神经症状明显,部分患者可发生永久性神经损伤或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8]。

祖国医学将脑卒中归属为“中风病”、“偏瘫”、“半身不遂”、“偏枯”等范畴,《黄帝内经》已有记载,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中医治疗对脑卒中后康复效果显著[9]。针灸以经穴-脉络-脏腑三者间相关规律为基础,通过针刺、行针、留针等方法刺激穴位,达到疏通经络、促进微循环、提高免疫力的治疗目的[10]。有研究证实[11],针灸可通过刺激相应穴位疏通脑卒中患者经络、调整肌张力、醒脑开窍,并可改善脑组织代谢、增加脑血流量,在促进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中优势显著。我们使用常规体针配以头针治疗,扩张卒中患者相关血管,改善受损脑组织周围循环状态,提升受损神经细胞的修复效果。有研究发现[7],在脑卒中针灸治疗过程中辅以电针刺激具有脑保护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穴位贴敷疗法是现代科学手段与传统医学经络穴位理论相结合的治疗方法,通过药物贴敷穴位,使药物经经络、穴位处皮肤渗透、吸收,激发机体细胞活性,改善微循环及新陈代谢,进而提高疗效。脑卒中属于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肝肾不足,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气血郁阻。涌泉穴属于少阴肾经,具有开窍苏厥,滋肾清热,降逆通络的作用。本研究所用贴敷中药具有温经散寒,养血袪瘀的功效。结果显示,联合组患者患者病情稳定后即行针灸治疗,在顶颞前线及中线上的反射区配以电针治疗,辅以本院自制三伏贴贴敷双足底涌泉穴,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本研究结果表明,联合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高于常规组(P<0.05),NIHSS评分、mRS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表明此辅助治疗在恢复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方面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并可提高疗效。

综上,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辅助针刺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可促进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改善患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出血性电针缺血性
PAI-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和血管再闭塞的相关性
电针基于不同参数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进展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院前严重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两种液体复苏分析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经血管介入治疗出血性疾病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