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艳玲 高建山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办学定位。科学研究工作中要求一方面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解决亟需的科学技术问题,充分体现地方性;另一方面,在增强服务社会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实现科研与教学的有效结合,促进和支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彰显科研的应用性。科研群体通常由一定数量的科研人员,为完成特定的研究任务而组建的团体,是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科研群体的数量和质量标志着高校的科研实力和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普遍存在科研实力弱、水平低等问题,为提升科研能力,除了改善科研条件、完善科研政策等措施外,还必须加强协作和开放,注重科研群体的形成与培育工作。
(一)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于河北省某应用型本科院校承担的2004~2020年间的市厅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立项课题,2004年以来,课题立项数量缓慢增长至2010年后,呈现快速波动增长趋势,课题总立项1,886项。相对来看,省部级课题立项数量增长较慢,且后续发展乏力,这基本上反映了应用本科院校教师从事科研课题研究的历程,从开始追求立项数量的增加,逐渐转向高层级课题立项,追求科研质量的提升。
图1 历年课题立项数量走势图
(二)研究工具。社会网络分析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是专门研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一种方法,可对关系进行精确的量化表征,揭示关系的结构及属性特征,解释一定的社会现象。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科研项目(课题)合作现象,探索科研群体形成与演变历程,研究中主要采用Ucinet软件和NetDrew软件进行合作网络分析与可视化处理。
(三)研究对象。课题合作网络基本组成要素包括网络节点、节点之间连接的关系链条。每一个节点代表不同的课题组成员;每一条连线代表有课题合作关系,所有网络成员之间的两两关联记一次合作关系;研究中未考虑合作关系的方向性,采用无向网络,分别从网络集聚性、小世界效应、凝聚子群及其科研群体形成演化过程等方面进行分析。选取每项课题的前三位参与者为主要合作者。2004至2020年间,样本数据中共涉及1,078位课题合作者,合作关系共计5,142条。为便于挖掘科研合作团队,选取合作频次10次及以上的152位教师,及形成的2,468条合作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构建合作网络图谱。
图2 2004~2020年人文社图3 2004~2009年合作网络科课题合作网络图谱
(一)网络集聚性分析。网络集聚性反映了网络节点之间的紧密程度,值位于0和1之间,值越大说明节点之间越紧密,否则越疏松。经Ucinet软件分析,2004~2020年合作整体网络集聚度为0.0485,该数据说明此期间教师之间的科研课题合作程度总体不高。
(二)网络的小世界效应分析。根据小世界效应理论,若网络中平均节点对之间的距离远远小于节点数量,或者小于10,说明网络具有小世界效应。经Ucinet软件分析,发现网络中节点之间平均距离为3.15,即在合作网络中,每两个成员只要通过3.15个人就可以建立联系,呈现较显著的小世界效应,说明各位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比较稳定,信息沟通逐渐顺畅。
(三)网络的凝聚子群分析。凝聚子群分析是一种最典型的社会网络子结构分析方法,其优点是能够简化复杂的整体社会网络结构,使研究者能够寻找到蕴含在网络中的子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科研课题合作网络凝聚子群可以揭示和刻画科研课题合作网络内部子结构的状态,包括凝聚子群的个数,以及每个凝聚子群包含的研究成员。进行凝聚子群分析发现,2004年至2020年人文社科课题合作网络可以划分为8个子群,其中包括管理学科群体,外国语言学科群体,美术学科群体,法学、历史学与马列·科社等多学科交叉群体、教育学与图书、情报文献学交叉学科群体,文学学科群体,体育学与生命科学学科交叉群体,以及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等学科群体等。总体呈现出以学校二级教学单位为主要合作倾向,学科内合作为主、交叉学科合作趋势明显的合作模式。
(一)2004~2009年科研合作网络与科研群体分析。这一阶段为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的初期阶段,获得各类纵向人文社科类课题201项,合作频次10次以上,纳入到合作网络分析的仅有21位成员,网络整体规模较小,科研人员的科研合作意识普遍不强。经Ucinet分析发现,网络集聚度为0.1048,比研究期内整体网络的集聚性稍高,说明纳入分析范围的科研人员之间的合作关系较紧密。网络整体划分为4个子图,其中一个子图包含了11个节点,另外3个子图分别包含了4个、2个节点,分别体现了2004至2009年间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科研课题合作情况。进一步经凝聚子群分析发现,这期间的课题合作网络可以划分为7个子群。受合作网络规模限制,各群体规模均较小,成员数量最多的有4位,最少的仅有2位,合作领域主要围绕管理学、外国语言学、马列·科社等学科方向。
(二)2010~2015年科研合作网络与科研群体分析。这一时期为学校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时期,合作网络节点总数由21个增加到68个,网络规模明显增大。科研人员之间平均合作次数由上阶段的10次上升到12.6次,而网络集聚度却下降到0.0808,这一方面显示科研人员之间的合作意识在逐渐增强,合作频次较前期有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合作呈现两极分化态势,少数成员之间合作频次呈现激增现象,而更多的则是低频次合作,成员之间的合作处于明显不均衡的状态。
图4 2010~2015年课题合作网络 图5 2016~2020年合著网络图谱
经凝聚子群分析,这期间合作网络可划分为8个子群,各子群规模不尽相同,最大子群成员数量为14,最小成员数量为5。其中包含数学、计算机应用科学群体、外国语言学群体、艺术学美术设计群体、管理学群体、法学、历史学与马列科社群体、中国文学群体,及外国语言与艺术学音乐学科群体。其中,绕管理学、外国语言学、马列·科社等学科群体主要由上阶段群体延续演化而来,群体内部成员出现了调整与扩组;其他学科群体基本在这一时期内形成,且出现了跨学科、跨单位的群体成员构建。从子群合作的紧密程度来看,数学、计算机应用科学群体、管理学群体,及中国文学群体等三个子群内部成员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子群网络聚集度均高于0.5000以上。其他子群网络集聚度虽高于整体网络数值,但总体的合作关系处于较松散状态。
(三)2016~2020年年科研合作网络与科研群体状况分析。这一时期的课题合作网络节点总数62个,然而成员间的平均合作频次仅有5.6次,网络集聚度为0.0951,却高于上期数值。说明,科研人员之间的课题合作由两极分化逐渐转向更趋普遍性的合作关系。网络整体划分为6个子图,各子图所包含的节点数量不同,最小子图仅2个节点,客观展示了这一时期科研人员之间开展课题合作的自然状况。进一步对合作网络进行凝聚子群分析,该网络仍然划分为8个子群,然而学科群体及其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新增体育学、音乐学科群体,美术、音乐、教育等多学科交叉群体;法学、历史学与马列科社交叉合作群体与中国文学群体合并,外国语言学群体、艺术学美术设计群体合并;外国语言与艺术学音乐学科群体解散。管理学、数学与计算机应用科学群体延续上阶段的群体发展而来,而在群体人员构成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一时期,各子群中均不同程度的吸收了其他学科学者的合作,多学科交叉合作与融合发展趋势明显。从子群合作的紧密程度来看,数学与计算机应用科学群体合作最紧密,网络集聚度为1.000,管理学群体次之,网络集聚度为0.4667;其他群体网络聚集度除法学、历史学与马列科社交叉合作群体合作较松散外,其他群体内部的合作程度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超过整体网络总体合作密度。
(一)科研课题立项总量增长迅速,高层级课题立项增长乏力。应用型本科院校基本起点于地方本科院校,属于教学科研并重类型,教师科研能力普遍偏低,基于教育部本科合格评估、审核评估等工作的促进,结合办学理念的转变,科研政策的激励与引导,各类纵向课题立项数量增长迅速,课题合作网络规模逐渐增大,高频次合作群体网络密度也日益增大。然而,虽然总体立项数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但是省部级及以上课题立项数量增长缓慢。这一方面由于纵向课题总体经费额度、立项数量有限,立项竞争较大;另一方面主要在于教师的科研水平有限,前期科研成果积累与领域前沿的把握与研究还不够深入。
(二)科研群体合作日益紧密,跨学科融合发展趋势明显。合作网络阶段化发展情况显示,伴随网络规模的逐渐增大,科研群体数量与规模也在日趋增多增大,网络合作日益紧密。虽然各阶段中科研群体数量基本维持在7、8个以内,但是各群体规模,即群体成员的数量由平均3位,发展到平均成员数8位;且各子群密度也呈现增高的现象。科研群体方向、成员构成等也在处于不断变化中。2004~2009年期间形成的管理学、外国语言学、马列·科社群体主要以学科内成员的合作为主。发展到2010~2015年,包括上阶段的三个群体,及新增的数学计算机应用学科、美术设计学等群体均不同程度吸收了其他学科成员的加入,跨学科的群体合作开始形成。2016~2020年期间,法学、历史学与马列科社交叉合作群体与中国文学群体合并,外国语言学群体、艺术学美术设计群体合并,呈现了学科间交叉合作的普遍态势,多学科交叉合作趋势显现。
(三)科研群体合作不稳定,实质性的科研团队尚未形成。科研群体分析过程中发现,群体合作相对不稳定。从三个阶段科研群体的演化情况来看,群体数量变化不大,但是群体研究方向与成员结构变化较大。一是科研群体方向不稳定。三阶段中,仅有管理学群体延续存在于三个阶段中;外国语言学群体存在于前两个阶段;数学与计算机应用科学群体存在于后两个阶段;马列·科社学科群体在后两个阶段逐渐吸纳合并法学、历史学科方向;中国文学群体仅产生存在于第二阶段;其他群体则基本产生于第三阶段。二是群体成员构成不稳定。成员的增补与退出既存在离职、退休、研究方向的转变等客观因素,也存在职称晋升刚需组建课题组等主观因素。科研人员本身研究方向的不稳定促使相互之间的合作变动相对频繁,很难自发地形成相对稳定的团队,从而长期地对某一个科研方向形成共识进行深入的科技攻关工作,实质性的科研团队尚未形成。
研究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社科科研课题合作网络的整体特征与群体演化过程的分析发现,科研课题数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课题合作网络规模逐渐增大,群体合作呈现普遍态势,学科交叉合作趋势明显;然而,课题立项级别较低,群体合作变动频繁,科研人员基本上处于离散状态,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科研团队尚未形成。科研团队的形成,必须靠科研实力的提升,要以平台为条件,以学科为基础,以项目为纽带。须重点依托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研究机构等学术平台,着力整合资源,瞄准国家和省以及地方社会需求,结合创新体系建设,搭建学科大平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渗透,逐步形成有利于发挥学校综合优势的学科结构和布局,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吸引和培养学科领军人才。通过凝练研究方向、开展科技攻关等措施,培育、扶持和打造基础扎实、作风踏实、热情高、能力强的科研创新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