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现婷,张亚伟,武园园,苗金红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内分泌及代谢科病区,河南 郑州 450000)
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发展的必经之路,为空腹血糖和/或餐后血糖升高但尚不满足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情形,包括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减低两大类[1]。研究指出,给予糖尿病前期患者积极的干预能够有效遏制病情进一步恶化,降低进展至糖尿病的风险[2]。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的失衡,青年人群成为糖尿病前期与糖尿病的主要发病人群,整个防控形势越发严峻[3]。处于糖尿病前期的青年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差,内分泌科门诊采用的传统的随访管理并不能够营造良好的监督氛围,效果欠佳[4]。糖尿病管理模式为顺应时代发展而衍生出来的护理管理模式,旨在通过行之有效的管理举措降低高血糖带来的危害、遏制糖尿病发病率的过快增长。将其应用于青年糖尿病前期患者护理管理中能够促使其获得更大收益尚需研究证实,故本研究对此展开分析。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1—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门诊收治的89例青年糖尿病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中男33例,女12例;年龄18~42岁,平均(30.34±2.59)岁;疾病类型为空腹血糖受损20例,糖耐量减低25例;病程6个月~3.5 a,平均(1.50±0.45)a;受教育程度为本科及以上26例,高中及以下19例。观察组(44例)中男35例,女9例;年龄20~44岁,平均(30.41±2.62)岁;疾病类型为空腹血糖受损17例,糖耐量减低27例;病程6个月~3.8 a,平均(1.59±0.51)a;受教育程度为本科及以上28例,高中及以下16例。两组青年糖尿病前期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经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排标准纳入标准:(1)年龄18~48岁;(2)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正常;(3)符合糖尿病前期诊断;(4)能够熟练使用微信;(5)知晓研究方案内容且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依从性差;(2)伴有严重精神障碍或者暴力倾向;(3)合并终末期恶性肿瘤,预期存活时间不足6个月;(4)已经并发心脑血管疾病。
1.3 研究方法
1.3.1对照组 接受常规随访管理,由当值护士采取电话随访及上门随访的形式展开护理管理。电话随访频率为每周1次,上门随访频率为每月1次。随访内容包括患者近期血糖、体质量指数、腰围变化情况,有无遵医嘱合理进食、适度进行体育运动等。对于患者提出的问题在电话中或者是现场给予解答,并结合自身护理经验指出患者日常自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改进措施。本组患者随访管理时间6个月。
1.3.2观察组 接受糖尿病管理模式,由内分泌科医生、糖尿病健康教育护士、护士组建管理小组。在患者门诊就诊后留取2种以上联系方式并加入青年糖尿病前期患者照护群。由管理小组为每个患者建立管理档案,对其情况进行汇总与评估,重点关注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包括具有糖尿病家族史、出生体质量≥4 kg、静坐生活方式为主、超重和肥胖、吸烟、妊娠糖尿病史、血脂异常等。除了常规随访外,每周一上午8:00—10:00由小组成员投放制作的宣传动画、短视频等,加深患者对于糖尿病前期的知晓程度。每周日20:00组织群组讨论,鼓励每个患者畅所欲言,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存在的问题以便于与他人交流,实现共同成长、共同促进的目的。对于存在的共性问题则由小组成员通过多人视频的方式进行深入细致的解答,结合日常生活中真实的案例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将其危害性直接展现在患者面前,促使其端正思想态度。督促每个患者采取接龙的方式将近1周内血糖数值如实填写,告知小组成员。小组成员定期汇总患者上报结果并绘制血糖变化曲线,评估其血糖控制效果。给予血糖控制效果理想的患者鼓励,血糖控制效果欠佳的患者由小组成员与其共同分析问题成因,并通过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的措施给予解决,如清淡饮食(避免摄入高脂高热量食物,营养全面,补充谷类、肉类、奶豆类、蔬菜以及水果但严格控制摄入总量,平时大量饮水)、养成合理的作息规律(睡眠时间≥7 h)、戒烟戒酒、强化运动(“135”运动处方:每日锻炼1次,每次锻炼时间≥30 min,每周锻炼≥5次或5 d)。在群组讨论时鼓励患者倾诉内心的苦楚,寻求其他患者的支持,对于敏感话题则由小组成员与患者借助微信一对一交流,耐心倾听心声并结合自身经验给予解决,以便于缓解日常生活或者是心理承受的压力。
1.4 观察指标(1)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分别于干预前、末次随访时采血测定。(2)体质量指数。分别于干预前、末次随访时测定。(3)胰岛功能。包括空腹胰岛素、C肽,分别于干预前、末次随访时采血测定。(4)血脂。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分别于干预前、末次随访时采血测定。(5)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包括自我护理技能(12个条目)、自我责任感(8个条目)、自我概念(9个条目)、健康知识水平(14个条目)4个维度,分别于干预前、末次随访时利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5]评定,每个条目采用1~5分评价,分值越高自我护理能力越好。(6)糖尿病发生率。于末次随访时统计。
2.1 血糖指标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各血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各血糖指标均较干预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指标比较
2.2 体质量指数、空腹胰岛素、C肽干预前两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空腹胰岛素、C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各指标均较干预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体质量指数、空腹胰岛素、C肽比较
2.3 血脂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血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较干预前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脂比较
2.4 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各维度分值较干预前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分)
2.5 糖尿病发生率观察组有2例患者进展至糖尿病,糖尿病发生率为4.55%(2/44),对照组有6例进展至糖尿病,糖尿病发生率为13.33%(6/45),观察组糖尿病发生率较对照组低(χ2=4.348,P=0.037)。
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十分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态势[6-7]。糖尿病前期是控制糖尿病的至关重要的阶段,此时虽然患者无不适症状,但因血糖长期高于正常水平而使得潜在的并发症发生风险大幅增加,未全面干预下必然会进展至糖尿病[8]。青年为我国最主要的生产力,遏制青年糖尿病前期患者进展至糖尿病的风险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9]。尽管青年糖尿病前期患者门诊就诊期间通过科学的饮食、运动、心理、用药等方面的干预血糖得到有效控制,但回归家庭后监督氛围被打破,使其重拾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造成血糖控制效果欠佳,并且受糖毒性的影响而诱发脂代谢紊乱,胰岛素利用率进一步下降,此点也成为我国糖尿病前期、糖尿病管理的核心难点[10]。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血糖指标、体质量指数、空腹胰岛素、C肽、血脂均较干预前得到了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效果较对照组更佳,表明观察组所实施的糖尿病管理模式更有助于提高青年糖尿病前期患者护理效果。在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上,观察组末次随访时高于对照组,表明该管理模式提升了青年糖尿病前期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在糖尿病发生率上,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表明糖尿病管理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遏制其进展至糖尿病的风险。结合以上可知,在青年糖尿病前期患者管理中糖尿病管理模式能够促使其获益最大化,具有广阔的推广使用前景。总结原因如下:糖尿病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微信群为平台将患者整合在一起,定期投放相关动画与短视频可以激发青年糖尿病前期患者参与热忱,使得相关知识顺利正迁移[11]。同时群组讨论又充分发挥出病友间无障碍沟通的优势,促进了有益知识的传播。针对重点患者的一对一交流便于小组成员掌握其实际情况,动态调整护理管理措施,确保了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综上所述,糖尿病管理模式有助于提升青年糖尿病前期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及自我管理能力,降低进展至糖尿病的风险,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