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爱萍, 姚爱娣, 严粉花
(扬州洪泉医院 呼吸内科,江苏 扬州,225200)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为医院获得性肺炎之一,是指气管插管或切开后行机械通气48 h后、或拔管48 h内出现的感染,不但会加大患者的疼痛感,提高临床治疗难度,甚至可能导致患者死亡[1]。临床上诱发VAP的因素较多,外源性因素主要是医护人员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院内感染防控出现漏洞;内源性因素主要是经口部气管插管时损伤患者的咽喉部位,导致纤毛清除细菌能力和气道防御能力降低,加大口腔感染概率,促使机体病原菌定植于口腔内,最终诱发VAP[2]。有研究[3]发现,口腔护理可帮助行气管插管的患者缩短入住重症监护室(ICU)和机械通气时间,降低VAP发生率,改善预后。但目前对于行机械通气治疗患者的口腔护理间隔时间尚无明确标准,故本研究考察口腔护理频次和周期对呼吸内科行机械通气患者VAP的影响。
选取2021年1~12月于扬州洪泉医院呼吸科行机械通气治疗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① 首次行气管插管;② 机械通气时间>48 h;③ 知情同意;④ 年龄18~70岁;⑤ 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Ⅱ评分(APACHE Ⅱ)[4]≥15分。排除标准:① 伴有免疫系统疾病;② 存在口鼻腔畸形;③ 合并凝血功能障碍;④ 伴有恶性肿瘤;⑤ 合并吸入性肺损伤;⑥ 存在意识障碍。将患者依照随机信封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2组临床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资料比较
对照组采取传统口腔护理,口腔护理频次和周期分别为8 h/次和3 d。行机械通气前,护理人员为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口腔护理对预防VAP并发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给予患者吸痰、呼吸道护理等相关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采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对患者的下颚、咽喉、舌面、牙周和颊部等部位进行刷洗和冲洗。
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采取改良口腔护理,口腔护理频次和周期分别为6 h/次和7 d。① 采用0.12%浓度的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对患者的口腔进行清洁护理,应用无菌软毛牙刷置入含漱液内浸泡30 s,对患者口腔牙齿内外、颊面、舌面内外进行刷洗、冲洗。之后取10~15 mL的含漱液置于患者口腔内,数秒后进行抽吸,保持插管的深度适中,护理过程中动作应准确、快速且轻柔。若操作过程中出现呛咳反应,应立即停止,待患者呼吸平稳后,再行擦拭、冲洗。护理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手卫生。② 根据患者状况行声门下分泌物吸引,将床头抬高30°~45°,头部偏向一侧,避免食管、胃肠道反流引发误吸。护理人员每隔2 h为患者改变体位1次,采用震动排痰或拍背等方式促进痰液引流;若痰液较为黏稠,可通过雾化吸入等方式稀释痰液。③ 维持气囊压力在25~30 cmH2O(1 cmH2O=0.098 kPa),每隔6~8 h测定1次,若患者需改变体位、清理测压管内积水或吸痰后,均应测定气囊压力。保持气囊密闭,以免损伤呼吸道黏膜。④ 严格控制室内温湿度,湿度控制在55%~60%,温度控制在24~26℃,并保持干燥、通风。每日对病房进行严格消毒,保持细菌数量≤200 cfu/m3。⑤ 及时清除呼吸机管路内的血痂、痰痂及其他污染物,保持冷凝水集水杯维持在管路的最低点,超过50%时应及时清理。
① 预后状况:记录2组的VAP发生时间、住院和机械通气时间。② VAP发生情况:记录2组的早发性、晚发性VAP及VAP总发生情况。VAP的诊断标准[5]即患者气管插管后胸部X线片显示进展性的或新发生的浸润阴影,支气管、气管内具有脓性分泌物,白细胞计数<4×109/L或>10×109/L,体温<36℃或>38℃。早发性VAP即插管后5 d内出现的VAP;晚发性VAP即气管插管后5 d后出现的VAP。③ Beck口腔评分和口臭评分:采用Beck口腔评分和口臭评分对2组患者的口腔状况进行评价。Beck口腔评分包括唾液、舌头、牙龈和口腔黏膜、牙齿和口唇共计5个方面,每个方面按照1~4分进行评分,评分范围为4~20分,评分越高提示口腔状况越差;口臭评分范围0~10分,10分提示口臭难忍,0分提示口腔无异味[6]。④ 肺部感染情况:采用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7]对2组患者的肺部感染情况进行评价。CPIS包括6个参数,分别是气管吸取物培养、胸部X线片浸润影、气道分泌物、体温和白细胞计数等,每个参数记0~2分,分值范围0~12分,分值越高提示肺部感染的可能性越高。⑤ 口腔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2组患者口臭、口腔溃疡和口腔霉菌的发生情况。
观察组的VAP发生时间长于对照组,住院和机械通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VAP发生、住院和机械通气时间比较
观察组的早发性VAP和VAP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间晚发性VAP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VAP发生情况比较 [n(%)]
2组在护理后的口臭、CPIS和Beck口腔评分均低于护理前(P均<0.05),且观察组的口臭、CPIS和Beck口腔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4。
表4 2组护理前和护理后的口臭、CPIS和Beck口腔评分比较分)
观察组的口腔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2组口腔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例(%)]
机械通气是维持机体肺部通气的重要方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疾病导致呼吸功能障碍均需必要的氧气供应,通常需采取机械通气治疗。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长期受气管插管刺激,局部黏膜抵抗力降低,分泌物增加,导致细菌繁殖。而口腔内菌群失调等情况可能导致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出现VAP,VAP不但会延长住院时间,甚至会造成死亡。
近年来,有研究[8]发现,定期对口腔进行护理可降低VAP发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VAP发生时间长于对照组,住院和机械通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郑颖[9]的研究也证实,每隔6 h行1次口腔护理可延长行机械通气患者的VAP发生时间,与本研究结果相符。氯己定含漱液是一种广谱杀菌剂,在生理pH下能够与人体唾液中的糖蛋白相结合,抑制口腔内菌斑形成,其还能够减少肺部微生物和口腔内细菌的定植,预防牙周病和龋病[10]。VAP发生率是评估医院感染和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安慰等[11]的研究发现,机械通气时间是导致患者发生VAP的独立危险因素(95%CI:1.107~4.864,OR=2.32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早发性VAP和VAP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相比于8 h/次连续3 d的口腔护理,6 h/次、连续7 d的口腔护理更能降低行机械通气患者的VAP发生率。这表明提高口腔护理的周期与频次能够及时监测气囊压力状况,从而避免咽喉分泌物和气囊滞留物误吸而诱发VAP。口腔内大量繁殖细菌会加大肺部感染的风险性[1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经护理后的口臭、CPIS和Beck口腔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6 h/次、连续7 d的口腔护理更加能够改善行机械通气治疗患者的口腔环境,降低肺部感染风险。采用刷洗与冲洗相结合方式可清除患者口腔内的痰液、血痂和分泌物等,以缓解口臭,保持口腔清洁、干净,从而间接降低CPIS评分。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的口腔处于开放状态,口腔内自净能力减弱,唾液减少、口腔黏膜干燥,易引起细菌生长繁殖,诱发局部黏膜糜烂、溃疡等。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口臭、口腔溃疡和口腔霉菌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延长口腔护理周期和增加频次可减少患者口腔并发症的发生率。这可能是由于伴随口腔护理频次的增加,氯己定含漱液对细菌的脱离力提高,从而有效抑制了细菌繁殖,避免了口腔溃疡、糜烂等现象。
综上所述,相比于8 h/次、连续3 d的口腔护理,6 h/次、连续7 d的口腔护理更能有效延长呼吸内科行机械通气患者的VAP发生时间,降低VAP发生率和肺部感染风险,改善口腔环境,缩短住院和机械通气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