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活动联合预见性护理在脑出血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价值

2022-10-15 06:21向瑜覃娟王镁焱
关键词:预见性血肿入院

向瑜, 覃娟, 王镁焱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1.神经外科;2.骨科,湖北 武汉,430030)

脑出血的临床表现为发病突然、病情危重,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及致残率,属于最为严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之一[1]。其发生原因主要为先天性动脉瘤、高血压伴有颅内小动脉硬化、动静脉畸形及血液疾病等,大多数患者伴有血压增高的症状[2]。对脑出血患者采取手术治疗的效果理想,但术后仍然存在偏瘫、吞咽功能及语言功能障碍的风险,不利于其预后恢复。早期活动采取多种康复训练模式,可加速残余功能的恢复,对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预防不良事件发生具有确切效果[3]。预见性护理是根据患者的疾病特点、病情发展趋势及预后而制定的针对性护理措施,具有理想的风险预防效果,可弥补传统护理存在的不足[4]。为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应用不同护理方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内容汇总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12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且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纳入标准:① 符合《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5]中脑出血诊断标准;② 出血量为10~45 mL;③ 凝血功能正常;④ 治疗依从性较好。排除标准:① 接受保守治疗;② 因继发原因诱发脑出血;③ 合并重大脏器病变或认知功能不全、精神障碍;④ 临床资料缺失。按照护理措施的不同将112例患者划分成对照组(57例)和观察组(55例)。比较2组间一般资料(发病时间、病因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早期活动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早期活动,直至其出院,并随访3个月。① 心理护理:术前,护理人员给予患者适当的心理安慰,并详细讲述疾病相关知识。术后,患者清醒后,护理人员告知其手术结果,鼓励患者主动表达自身想法,明确其存在的顾虑,鼓励家属给予患者足够的陪伴。此外,与患者交流快乐的事情,在给予患者肯定的同时稳定其情绪,促使其保持愉悦、轻松的心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② 饮食干预:告知患者进食易消化、清淡的食物,避免进食高脂、辛辣、刺激性食物,切勿过量饮酒,尽可能减少食物添加剂的摄入量,保持足够的饮水量。③ 环境护理:对治疗环境进行清洁、消毒,保持温度和湿度处于正常范围内,尽可能为患者营造安静的治疗环境。④ 早期活动护理:待患者体征稳定后,于晨起时按摩其腹部,叮嘱患者在家属陪伴下适度行走,在外出活动时注意天气变化,并展开简单的康复训练。于患者睡前,在其脚下适当放置衣物,使下肢微微抬起,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

1.2.2 预见性护理+早期活动 观察组应用预见性护理+早期活动,直至其出院,并随访3个月。① 体征监测:护理人员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呼吸状态及血氧饱和度,若出现异常情况则须及时上报,每隔30 min观察其意识、瞳孔变化1次,评估意识障碍发生的风险。对于体温升高的患者,给予其冰袋冷敷。② 呼吸道护理:护理人员或家属每隔2 h协助患者翻身1次,定时将呼吸道分泌物完全清理,指导患者正确排痰。对表现为呼吸道分泌物潴留、严重缺氧的患者,行机械通气、气管切开,并采取针对性的感染预防措施;对痰液较为浓稠的患者采取雾化吸入措施,帮助其有效排痰。③ 皮肤护理:观察患者的皮肤状态,确保其皮肤清洁、干燥,定期擦拭,协助患者翻身。同时,对患者受压部位轻柔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避免发生压力性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对于高危群体合理应用充气加压装置及加压弹力袜。④ 口腔护理:每天对患者口腔清洁2次,护理期间注意挤干棉球后再进行清洁,避免患者出现呛咳。协助意识状态清醒的患者漱口,保持口腔干净。⑤ 早期活动护理:于患者意识状态清醒、体征稳定后,指导其展开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包含穿衣、刷牙和洗澡等,提升其日常自理能力。此外,依照患者的实际情况制订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计划,从翻身训练逐步过渡至坐起训练,重点展开上肢、下肢功能训练。在患者可自行站稳后,指导其进行步行训练,依照其耐受度调整训练时间和训练频率。

1.3 观察指标

① 血肿吸收情况:于入院时、出院时测定2组患者的血肿量、水肿面积。② 凝血功能:于入院时、出院时评估2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血小板计数(PLT)。③ 神经功能:于入院时、出院时及出院后1个月、3个月,应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6]进行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效果评估。量表总分值为42分,分值越高则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④ 并发症:记录患者术后压力性损伤、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和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血肿吸收情况比较

入院时,对照组与观察组间血肿量和水肿面积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出院时,2组的血肿量均较入院时减少,水肿面积均较入院时减小(P均<0.05),且观察组的血肿量少于对照组,水肿面积小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血肿吸收情况比较

2.2 2组凝血功能比较

入院时,对照组与观察组间各项凝血指标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出院时,2组的APTT、 PT均长于入院时,PLT均低于入院时(P均<0.05);观察组的APTT、 PT及PLT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2组凝血指标比较

2.3 2组神经功能比较

入院时,对照组与观察组间NIHS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及3个月,相比于同期对照组,观察组的NIHSS评分均更低(P均<0.05),见表4。

表4 2组NIHSS评分比较分)

2.4 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P<0.05),见表5。

表5 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例(%)]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剧,脑出血的发生率逐年升高,脑出血后功能障碍是与中枢神经系统密切相关的脑血管病变[7]。脑出血因颅内血肿、颅脑细胞损伤诱发外周炎症细胞迁移、免疫系统激活、炎症细胞渗出及非特异性炎症反应等多种病理变化而发病,对于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影响[8]。手术治疗对于缓解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确切效果,但是因手术操作产生的损伤对大部分患者的预后效果具有直接影响。随着脑出血临床管理经验的不断丰富,患者术后康复护理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内容。

本研究分析早期活动+预见性护理在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出院时,观察组的血肿量少于对照组,水肿面积小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预见性护理与早期活动联合应用对于促进血肿吸收具有积极意义。原因主要在于,早期活动联合预见性护理应用于脑出血患者术后,通过早期活动、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可以改善脑血管的痉挛状态,有助于促进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促使血肿尽早吸收[9]。本研究结果显示,出院时,观察组的APTT、 PT均长于对照组,PLT低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预见性护理+早期活动对于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具有积极效应。原因在于,预见性护理模式能够提前预知潜在风险,及时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可有效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因而对患者预后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此外,通过指导患者早期展开功能锻炼,可加快血流速度,促进脑组织侧支循环,可避免出现血小板凝集现象,有助于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10]。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及3个月,观察组的NIHSS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提示早期活动+预见性护理对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确切效果。原因在于,指导患者早期活动,开展生活自理能力康复训练、肢体运动护理,可促进其脑功能恢复,减少血管病变;还可促使非损坏区域的功能重建,增加血氧供应,保护周围神经细胞功能,对缺氧、缺血状态加以纠正,改善脑内环境,进而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尽早恢复[11]。预见性护理可进行事情发展的前瞻分析和预期判断,在临床护理中培养护理人员的预见性能力,评估患者的精神、心理及社会状态,形成主动学习、实践的氛围,可提高其对于并发症的防范意识,及时发现护理期间存在的潜在并发症,并加以预防[12]。本研究结果也发现,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提示预见性护理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脑出血患者术后应用预见性护理+早期活动干预对于改善其凝血功能和神经功能具有积极意义,还可促进血肿吸收,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临床可借鉴、推广。

猜你喜欢
预见性血肿入院
预见性护理程序在老年痴呆护理中的应用及满意度评价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接种新冠疫苗中的应用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预见性护理在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
护理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时需要注意哪些情况
法前总统希拉克肺部感染入院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硬膜外血肿“T”管引流效果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