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循证理念的早期系统化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合并肢体偏瘫患者中的应用

2022-10-15 06:21孙莉夏晓燕吉婷沈亚玲
关键词:循证系统化偏瘫

孙莉, 夏晓燕, 吉婷, 沈亚玲

(苏州市立医院 康复科,江苏 苏州,215002)

脑卒中是一种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有关的常见疾病,其主要由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或小动脉闭塞引起[1]。目前主要通过药物或手术等方式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在治疗的基础上,再增加相应的康复训练进行干预,以达到加快患者恢复的目的[2]。随着中国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们健康意识水平的改变,偏向于流程化的常规康复训练已较难满足患者的需求。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基于循证理念的系统化早期康复训练模式逐渐被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3]。本研究观察了基于循证理念的系统化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合并肢体偏瘫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现将内容汇报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获苏州市立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共纳入120例脑卒中合并肢体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且研究对象均于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由本院收治。纳入标准:① 经相关检查(颅脑超声及颅脑磁共振成像)并结合诊断标准[4]确诊为脑卒中,且伴有肢体偏瘫;② 年龄≥40岁。排除标准:① 合并精神系统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② 合并全身器质性病变;③ 存在其他出血性病灶;④ 近3个月内参与过相关临床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1:1比例)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比较2组间一般资料,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表明研究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干预 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内容如下:在患者入院当天对其进行常规检查,明确其病情发展状况;向患者或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发放健康手册,并告知其相关的注意事项,使其充分了解治疗的基本流程。实时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定期对其进行肢体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遵循医嘱予以患者相关用药指导。针对病情危重的患者,向其开放绿色通道,予以急救措施。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患者,必要时给予心理疏导措施,以缓解其不良情绪。

1.2.2 常规康复训练 基于常规护理干预,予以对照组患者常规康复训练,干预时间为30 d。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制订相应的康复训练计划,训练内容包括:借助专业医疗仪器协助患者进行慢走训练,指导家属辅助患者进行翻身、抬腿、上肢拉伸等训练,指导患者独自完成扣扣子、翻书等手部功能训练。

1.2.3 基于循证理念的早期系统化康复训练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干预方案的基础上实行基于循证理念的早期系统化康复训练,干预时间同为30 d,主要内容如下。① 成立训练小组:成立基于循证理念的早期系统化康复训练小组,床位组长与主治医师共同担任小组组长,其他小组成员为床位医师和床位护士。小组组长明确患者早期康复训练的流程,负责制定护理任务与相关执行标准,同时对小组人员进行合理分工。② 资料查询:小组组员借助万方等数据库或书籍,查询临床数据与科学的康复训练资料,并将其进行整合,获取循证支持。同时对训练期间可能出现的部分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统一探讨解决方案。③ 资料判定:将所查询的资料数据进行系统判定,确保真实性、合理性。④ 资料结合:将查询资料与患者的实际情况相互结合,制定出合理的康复训练计划。⑤ 方案实施:以临床数据资料为根据,实施对应的康复训练方案,具体训练内容包括,a.被动训练,由小组成员或家属辅助患者取仰卧位,在保证患者处于舒适状态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全身肌肉按摩,按摩10 min左右,按摩完成后协助患者进行关节活动训练(上肢与下肢各处关节以顺时针方向缓慢转动,3次为1组,随后反向操作完成1组)。此外,还需辅助患者拉伸患肢,5 min为1组,每日完成2组。b.主动训练,借助健康手册与康复训练方案,协助患者进行体位管理、翻身、伸展四肢、站立、慢走、上下台阶等运动,由小组成员或家属从旁看护,每日进行1次,每次20 min,随患者病情发展可逐渐增强训练强度。

1.3 观察指标

1.3.1 肢体功能 于患者入组当天和康复训练实施30 d后,采用Fuge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其肢体功能[5],评估内容包括:上肢功能(10个条目,共66分)、下肢功能(7个条目,共34分),分数越高说明对应的肢体运动功能越为良好。

1.3.2 生活质量 于患者入组当天与康复训练实施30 d后,选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SF-36)[6]中的4个方面(满分均为100分)评估其生活质量,分数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好。

1.3.3 日常活动能力 分别于患者康复训练3 d、 15 d、 30 d后,使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7]评估其日常活动能力,分值为0~100分,分数越高代表日常活动能力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肢体功能对比

入组当天,2组间肢体功能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康复训练30 d后,2组的上肢功能及下肢功能评分均较入组当天有所提升(P均<0.05),且观察组的上肢功能及下肢功能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更高(P均<0.05),见表2。

表2 2组FMA评分对比分)

2.2 2组生活质量对比

将2组入组当天的生理职能、心理职能、精神健康及总体健康评分进行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2组在康复训练30 d后的上述评分均较入组当天有所提升(P均<0.05),且观察组在康复训练30 d后的上述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均<0.05),见表3。

表3 2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2.3 2组日常活动能力对比

康复训练3 d、 15 d及30 d后,观察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见表4。

表4 2组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分)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中国老龄化趋势的日益明显,脑卒中的患病人数逐年攀升[8]。相关临床研究[9]显示,该类疾病的发病率约占全部急性脑血管疾病的70%,且其中约有52%的患者会出现肢体偏瘫。目前,中国脑卒中合并肢体偏瘫患者人数约为1.33亿,且在未来10年内,该项数据可能会呈现持续上升趋势[10]。故寻找科学、高效的康复训练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本研究中,对2组患者采用了不同的康复训练模式,结果显示,2组在康复训练30 d后的上肢功能及下肢功能评分均较入组当天有所提升(P均<0.05),且观察组在康复训练30 d后的上肢功能及下肢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与汤惠芳[11]的研究结果相吻合。这充分说明基于循证理念的早期系统化康复训练较常规康复训练而言,在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方面具有更为明显的效果。分析其原因在于,该模式能够结合以往临床数据资料,并将其进行数据整合,为患者制定具有科学性、实践性的康复训练方案。在此基础上,在增加主动训练(伸展四肢、站立等)及被动训练(全身按摩及关节活动等),可最大限度地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在康复训练30 d后的生理职能、心理职能、精神健康及总体健康评分均较入组当天有所提升(P均<0.05),且观察组在康复训练30 d后的上述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均<0.05);观察组在康复训练3 d、 15 d及30 d后的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与刘娟[12]的研究结论相似。这证实了基于循证理念的早期系统化康复训练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活动能力。分析该结果产生的原因为,随着肢体功能的恢复,患者在面对疾病时的态度也会逐渐转向积极,其也会更加主动地参与穿衣、吃饭等日常生活活动训练,进而使其生活质量随之提高。

综上所述,针对脑卒中合并肢体偏瘫患者,实施基于循证理念的早期系统化康复训练能够明显促进其肢体功能的恢复,同时能提升其生活质量和日常活动能力,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循证系统化偏瘫
循证护理对新生儿picc护理中不良反应的研究
循证护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系统化心理护理在生长发育迟缓患儿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循证医学教育在麻醉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系统化护理干预在阑尾炎腹腔镜术后患者恢复影响
针刺联合中药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汽车底盘构造与检修研究
探讨循证护理在急诊烧伤患者中的价值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