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 理念的通识课程持续建设与实践
——以武汉大学“治水与社会发展”课程为例

2022-10-13 11:29华,周毅,肖
科教导刊 2022年22期
关键词:通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谢 华,周 毅,肖 波

(1.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2.武汉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3.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中文译为“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1994 年美国学者Spady 系统阐述了OBE 的概念、内涵及操作体系。OBE 教育理念逐渐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成了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我国2006年开始在工程教育领域按照OBE理念开展专业认证试点,十多年来,随着专业认证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OBE 理念得到各高校各专业广泛接受。教育部在《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中提出一流本科专业要“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OBE教育理念开展专业认证已经成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的必需条件,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方向。

OBE 教育理念为开展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提供了重要思路。当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种类多样的通识教育课程,建设高质量的通识教育课程对大学人才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围绕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持续开展通识课程建设,是每一位通识课程任课教师都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结合武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治水与社会发展”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探讨采用OBE 理念持续开展通识课程建设的思路和实践。

1 通识课程的地位及存在问题

1.1 通识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

高校的培养目标通常包含两个层面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是人格与社会责任,二是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人格与社会责任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爱国精神、社会责任和健全人格等内涵;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主要包括知识结构、专业知识、创新精神和职业道德等。围绕培养目标,高校普遍建立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以武汉大学为例,其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以“创造、创新、创业”为核心,培养具有坚定民族精神和开阔国际视野、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人格健全、知识宽厚、能力全面、引领未来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国家脊梁和领袖人才。为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武汉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等三大部分。武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开阔视野和人文素养,注重“人格”教育,是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的重要途径,涵盖了对“人”的价值观的塑造、知识的培育、思维方式拓展与学习能力提升,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识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国际化视野以及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已然成了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通识课程体系是独立课程体系,不附属于任何专业,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基础课程。

1.2 通识课程建设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师对通识教育的内涵和目标认识不清晰。部分专业课程教师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内涵区别缺乏足够认识,对通识课程承担的教育职能和目标认识不清,将“通识”理解为“一般的知识”“简单的知识”,教师对通识课程的认知会影响通识课程建设质量和教学效果。

第二,教师单一的知识结构难以驾驭通识教育的多元要求。大部分通识课程任课教师都是专业教师,教师更熟悉的是自己的专业领域。通识课程要求教师视野宽广、知识结构多元,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难以满足通识课程的“博而能通,雅而有识”的要求。

第三,将通识课程讲成简化版的专业课。部分通识课程是将原有的专业课程改造而来,甚至把一些专业课程降低要求后拿来作为通识教育选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偏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人文社科专业的教师容易把通识教育课程讲成专业课程的“压缩版”;工程专业背景的教师容易将工科类通识教育课程讲成工程科普课。第四,课堂沉闷乏味。一些通识课程教师因为教学工作量不足才开设通识课程补充教学工作量,不可避免存在敷衍的“水课”;部分学生仅仅是为了凑够学分而选择通识课程,学习兴趣不高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教师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教学乏味单调,导致学生对通识教育缺乏热情和兴趣,降低了课程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

2 基于OBE 理念的通识课程建设

2.1 基于OBE 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

OBE理念的培养模式首先要求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学生毕业时应该获取的知识和能力(毕业要求),根据毕业时应该达到的要求设计课程体系,围绕课程体系的需要开展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建设,定期评价培养目标是否达成,并将评价结果用于课程的持续改进。OBE 教育理念为“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到如何培养人才”这一逆向过程提供了系统的解决思路,其培养模式如图1 所示。

图1 OBE 人才培养模式

2.2 基于OBE 理念的课程建设思路

传统人才培养注重教师如何“教”,传统课程建设的课程内容、课程考核、教学方式、教学考核评价等都是围绕教师而开展,注重教师各个环节的教学进程,这种课程建设是以教师上好课为目标,有利于教师组织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但对学生如何“学”和“是否实现课程目标”重视不够。按照OBE 理念要求,课程是实现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支撑培养目标的每一门课程都是实现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螺丝钉。借鉴OBE 的成果导向理念,课程建设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开展。

2.2.1 理解课程对学校培养目标的支撑

开设一门课程的最大意义在于能够为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起到切实的支撑作用,这是课程存在的价值。每一位通识课程任课教师都应该思考课程对培养目标起到了什么支撑作用。

2.2.2 明确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任课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就应该对课程目标有清晰的构想,不断思考学生修完本门课程能取得哪些收获,然后以课程目标为中心设计课程,组织教学和实施评价,确保实现预期目标。

2.2.3 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课程内容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通识课程大都是未开设过的新课,课程内容选择比专业课程有更大的灵活性,便于教师选择既能支撑课程目标又有吸引力的内容。按照OBE 理念要求,课程的设计要聚焦在学生完成学习过程后能达成的最终学习成果,采取倒序设计,以课程目标(学习成果)为起点,反向进行教学设计。课程目标通常不是单一的,不同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支撑不同的课程目标。任课教师围绕着课程目标组织教学,并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适宜的教学方法。

2.2.4 课程实施效果评价及改进

传统课程建设的课程内容、课程考核、教学方式、教学考核评价等都是围绕教师而开展,注重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基于OBE 理念的教学效果评价围绕“课程目标是否实现”开展。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评估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并将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反馈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持续改进。

基于OBE 理念的课程建设思路如图2 所示。

图2 基于OBE 理念的课程建设思路

3 “治水与社会发展”课程建设实践

3.1 基于OBE 理念的“治水与社会发展”课程设计

3.1.1 课程定位与目标

“治水与社会发展”课程是武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般通识课程,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课程重点不在于讲授水利专业知识,而是从治水角度看社会发展,从科学角度理解人文与社会。本课程立项建设之初便确立了三个课程目标:一是了解治水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二是培养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三是培养多种视角分析和审视科学问题的能力。

3.1.2 教学内容设计

围绕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设置了引入篇、治水与治国篇、人水和谐与城市篇、治水方略篇、水资源与利益博弈篇、水文化篇、治水展望篇等七个教学模块。①引入篇:针对非水利专业学生的特点,让学生了解治水的基本概念和水问题形势,对治水及水利工程有初步认识,为后续课程做好铺垫。②治水与治国篇:从治水角度思考国家和社会发展。③人水和谐与城市篇:从身边的“城市看海”说起,认识水问题与城市发展的关系;④治水方略篇:通过重大水利工程的战略意义辩证地思考科学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⑤水资源与利益博弈篇:国内外水资源管理的经验教训和国际水资源之争,理解公益性和利益排他性;⑥水文化篇:通过古今中外水文化遗产思考水文化的内涵;⑦展望篇:国家需求和水利发展,思考水利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现做什么。

3.1.3 课程开展形式

不同特点的教学内容,需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予以呈现。针对课程目标和不同教学内容特点,本课程主要采用教师讲授、小组讨论、学生课堂分享等三种方式开展教学。

课堂讲授:对于非水利专业的学生而言,水利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为消除这种陌生感,在课堂讲授中注重通过各种身边的“看海”“内涝”等话题入手,通过各种图片、视频等,分享大量的水灾害实例,增强感性认识,消除陌生感。结合各种治水案例,着重于分享各种立场和不同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辨精神。

小组讨论:通识课程不仅是教师授课的讲堂,也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思想碰撞的平台。通识课堂的学生都是来自各个不同的专业,具有各种各样的专业背景,设置热门话题讨论,有利于建立从多种视角分析和审视科学问题的能力。

学生课堂分享:通过设定话题,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并在课堂分享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和独立思考精神。

3.1.4 课程考核与评价

课程评价是推动课程持续改进的重要依据。“治水与社会发展”课程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开展课程评价:一是学生对课程的意见与建议。每一轮课程结束时,任课教师会让学生提出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总会有学生提出意想不到的好建议,为课程增色不少;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自我评价。每一位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清楚感受到学生是积极沉浸在自己的讲授中还是在低头看手机,讲台上的教师心里其实很清楚自己讲授的内容吸引力究竟有多大。三是根据对学生参与度和提交论文的考核结果评价课程目标是否达成。

3.1.5 课程持续改进

以课程目标为核心持续优化改进课程是OBE 理念的重点导向。“治水与社会发展”课程多年来始终从以下几个方面持续改进课程:①保持课程内容与时俱进。由于水利和社会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课程内容始终坚持与热点水利问题的讨论同步,持续更新教学内容。②持续优化课程内容,提升课程吸引力。通识课程必须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不断淘汰枯燥乏味的课程内容,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③课程立项建设以来,教学模式持续改进。从一个教师的单打独斗到三位教师的联合授课,从教师的独角戏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课,师资队伍更加优化,教学方式更加灵活。

3.2 “治水与社会发展”课程建设成效

治水与社会发展课程最早从2008 年开设,2018 年列入武汉大学3.0 版通识课程建设项目,至今已经开设了20轮,累计选课学生2000 余人。在多轮教学实践过程中持续改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逐渐形成了如下课程特色:

形成了“治水案例入手、科学精神引领、思想能力培养”相互融合的课程教学理念。以治水案例为主要抓手,分享治水案例的是非功过,思考国家与社会;通过一批既具有思政功能又具有代表性的重大工程案例,将爱国主义价值观与科学精神培养融于一体。

建立了“多人授课、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多学科教学团队。由三位不同学科的教师联合授课,建立了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不同领域的教师聚集在同一课堂,思维碰撞往往能激发创意的火花,有利于多学科、多角度激发学生思维。

建立了“讲授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讲授式教学由教师主导,注重案例分析和观点分享,在研讨式教学中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多角度思考能力的培养。

4 结语

通识课程已经是广大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的通识“金课”建设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建设过程。OBE教育理念为通识课程的持续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能够保证课程建设始终围绕课程目标,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设计,帮助教师有目标地开展课程建设,在教学实践中持续改进课程。“治水与社会发展”课程按照OBE 理念开展课程建设,形成了以学生为导向的课程建设特色,经过在多轮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形成了“课程目标―教学开展―课程评价―持续改进”的动态可持续的课程建设新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课程,提升了学生对科学的思辨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新生态学校如何诠释课程内容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独立学院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高中数学《统计》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