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狭颂》艺术特色解读

2022-10-11 08:37:20秦理斌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2期
关键词:汉隶刻石摩崖

文/秦理斌

《西狭颂》基本概况

《西狭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峡颂》,碑额有“惠安西表”四篆字,故别称《惠安西表》。因碑文下有一潭,相传潭中有黄龙飞出,得名黄龙潭,又俗称《黄龙碑》。《西狭颂》为摩崖石刻,汉代隶书。刻成于东汉灵帝建宁四年6月13日(公元171年8月21日)。位于甘肃成县西10公里处抛沙镇东营村丰泉峡(也称鱼窍峡)中段的山崖上。全碑由四部分组成:一为碑刻正文,纵、横均为148厘米,呈正方形,20行,满行20字,共385字,是为颂扬武都太守李翕勤政爱民,造福于民,为官政绩所立的功德碑。碑文记述了李翕的身世、才能、德行以及不畏险阻主持修筑西狭阁道、广施德政,深受百姓爱戴的事迹;二为《西狭颂》篆额,“惠安西表”4字小篆;三为文后题名,12行141字,字形小于正文。由落款文字可知,碑刻撰文和书写均为时人仇靖所为;四为在正文右侧的刻石岩画《五瑞图》。分别刻有“黄龙”、“白鹿”、“木连理”、“嘉禾”、“甘露降”及“承露人”等动植物图像和对应题字6处15字。在《五瑞图》左边有两行题记,26字:“君昔在黾池,治崤嵌之道,德治精通,致黄龙、白鹿之瑞,故图画其像。”

西狭颂 碑文(局部)

西狭颂 护碑亭

正是这四个方面的特点,才更显出《西狭颂》的与众不同。碑文叙述精当,文辞优美,成功塑造了一位仁爱厚德、励精图治的清官形象。其书法气韵高古、宽博大度,为历代书家所看重。至于象征吉祥和顺的《五瑞图》刻画,更是精妙绝伦。那极富艺术感染力的图画布局疏朗精致,线条流畅,形态传神,总体形成了书画合璧、图文并茂的艺术效果,堪称汉隶中之珍品。

西狭颂 碑文(局部)

西狭颂 拓本(局部)

《西狭颂》与汉中褒斜谷的《石门颂》,略阳析里的《郙阁颂》合称“汉三颂”。《石门颂》和《郙阁颂》均已迁离原处,且损坏严重,特别是《郙阁颂》已面貌全非。十分幸运的是《西狭颂》虽历经沧桑岁月千年巨变,仍字迹清晰,几近完好,这真是一个奇迹。《西狭颂》独能得以保全,主要原因是选址讲究,占地利之宜。摩崖地处鱼窍峡中段,下有激流深潭,两面悬崖峭壁,树木丛生,藤萝倒挂,山势险峻,人迹罕至。刻石摩崖上额突出,形成天然屏障,风吹雨淋,阳光照射均可避开。加之位于阴山,空气湿润,无污染腐蚀,这些天然条件将其自然风化与人为损毁降到最低程度。《西狭颂》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汉代书法和汉画摩崖石刻。其价值不仅限于书法,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古代历史信息,是研究汉代交通、农耕、吏制、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实物资料,更是弥足珍贵的文物。

《西狭颂》独到的书法艺术风格

隶书是中国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汉代的官方通用文字,就书法艺术而言,隶书在汉代得以充分发展达到登峰造极的高度。汉隶上承篆书,下启楷、草、行,作为以后多种书体的母体,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作为汉摩崖刻石“三颂”之一的《西狭颂》以其独到的艺术风格彪炳历史,展现在世人面前。摩崖石刻一经面世,即为历代金石、书法大家所推崇。康有为赞其“疏宕”;杨守敬誉其“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徐树钧在《宝鸭斋题跋》中叹其“疏散俊逸,如风吹仙袂飘之云中,非寻常蹊径探者,在汉隶中别饶意趣”;梁启超颂其“雄迈而静穆,汉隶正则也”。这么重要而杰出的书法艺术瑰宝为什么能于1800多年前在甘肃陇南产生呢?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有无历史背景可探求,这是考量该刻石形成的重要问题。陇南学者王林宝先生将其归于三大原因:其一是先秦时期的文化积淀,为“西狭颂”的产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陇南大部分地区在先秦时期是秦国的发祥地;二是陇南在汉代的特殊地理位置形成的重要商市,对当时的经济文化起到了促进作用,当时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是《西狭颂》产生的土壤和环境;三是在促进汉代陇南文化教育发展中,有一个重要人物即东汉经学大师马融。马融开陇南教育之先河,对当时陇南文化教育的促进起了重要作用。马融于公元133年任武都太守,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这个时间与《西狭颂》刻石成立(公元171年)只有38年时间。由此推断,《西狭颂》的撰文和书丹作者仇靖及在当时极富盛名的辞赋家、著名的书法评论文章《非草书》的作者、汉阳西县(今礼县红河乡)人赵壹均有可能是马融的弟子或再传弟子。

摩崖刻石与汉碑虽都是汉隶中的书法珍品,但又因其碑文记述文字内容不同,摩崖刻石多在野外自然山石摩崖之上,其环境、风景一任自然,书写刻石时的自然环境不同,都会造成与汉碑书法艺术风格的差异。因此汉碑一般醇厚稳实、严谨端庄。而摩崖刻石则于法度之外、呈现出一派放纵、洒脱、飘逸的境界。汉三颂中《石门颂》是最为飘逸的汉隶作品,被誉为“草隶”。《西狭颂》虽没有《石门颂》的放纵,但与其他汉碑相比较,其精神情态还是要自由率意许多。特别是《西狭颂》这么一件具有特殊历史价值的艺术瑰宝,我们在研究和赏读时必须要怀有一颗好奇和敬畏之心去认真体会,方能有所得。笔者认为,《西狭颂》的笔法和字的结构都有其独到的技法特色,是彰显其精神气韵,构成其艺术风格的最主要因素。

西狭颂 拓本(局部)

(一)气韵高古,雄逸超迈,笔势奇逸

面对《西狭颂》原刻石,是一种震撼,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人的灵魂在瞬间会变得崇高。内心的崇敬感油然而生。探其原因,一是为其博大雄奇的气势所震慑,摩崖又大又不像石碑那样平坦方整,而是自然石面,只要往跟前一站,就会有这种感觉。二是为其高古飘逸的气韵所感染。当你凝神静气看每一个字,都觉字字安稳和悦,端庄自然,猛一抬头看整篇时高古飘逸的气息笼罩全碑,一派生机盎然气象。何也?全赖书写者那高超的技法水平和书写时的精神状态被凝固在刻石上。以至到1800多年后的今天,还呈现出当时的真切状况。

(二)笔法灵活多变,方圆并用,刚柔相济

书法的线条质量是由笔法决定的。极具情感,充分浪漫和质感的线条来自于精熟的笔法,笔法的后面是富有艺术精神和情感的人。《西狭颂》的书写者在多变的笔法中始终保持其主旋律的统一性。其笔画的方圆、曲直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当其用方笔时斩钉截铁,用圆笔时游刃有余。较长竖画直则刚劲有力,曲则错落有致,妙趣横生,转折处有方有圆,大方框的口一般都用方笔,小方框的口和不封口的转折用圆笔较多。如“山”字,宝盖头大多用此笔法,横画起笔方圆并用。起笔方笔用直切法,与以后魏碑笔法相类,圆笔则藏锋逆起,与篆书笔法一致,其横画的收笔及捺画燕尾,有些更近楷法。值得一提的是横画起收笔并不像其他汉隶那样有很分明的蚕头燕尾。这也是《西狭颂》笔法的特征之一。在其多变的笔法后面就是我们看到的刚柔并济,潇洒宽博的《西狭颂》。

(三)结体宽博大度,潇洒端稳

《西狭颂》的结体布局很有特色,汉隶在结构上的最大特征就是把字形压缩成扁平形,向横势舒展。但《西狭颂》字形却取方形,有些甚至是长方形,也极少有笔画向横向伸展。由于其字形没有向扁压缩,字体才更显疏朗宽博,端庄从容,方正工稳,清劲散逸之气息。这是《西狭颂》的整体风貌,但也有不少字平中见奇,稳中寓险,不乏匠心独运之佳构。如“瑞”、“惴”等字右上的“山”字就很有险势。“哉”字亦能平中见奇,等等。仔细赏读《西狭颂》,你会惊奇地发现历史是如此惊人的相似。唐代书家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继王羲之后又一个里程碑,对后世影响巨大。颜真卿也是遍临诸帖,博采众长然后成家。尚不知颜真卿是否曾目睹过《西狭颂》,但我赏读《西狭颂》之后有一个感觉,即“字大撑格”,“内松外紧”的结构法并非颜之首创。

总之,《西狭颂》以其豪放、博大、雄迈而显其独特风韵,不愧为动中寓静,端庄中露野逸气息之佳作,不愧为汉隶上品。随着对《西狭颂》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西狭颂》的认识和喜爱也会更为深广,其文化艺术价值和考古文物价值都会更加彰显。愿《西狭颂》在当今良好的自然、物质和人文环境的保护下寿命更长,发挥的作用更大。

猜你喜欢
汉隶刻石摩崖
西狭颂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
湖南包装(2020年6期)2021-01-20 02:02:12
“南行唐北界”摩崖石刻考察图辑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红岩春秋(2019年12期)2020-01-03 06:19:12
海中刻石 拙中取意
海峡姐妹(2018年7期)2018-07-27 02:30:38
秦始皇刻石还剩多少
文史博览(2017年10期)2017-11-06 10:06:17
汉碑档案
档案管理(2016年6期)2016-11-12 16:56:40
文徵明、祝允明辑《汉隶韵要》考论
元氏所出十六国后赵时期界封刻石小考
广州文博(2016年0期)2016-02-27 12:48:42
重建祖屋之刻石联
对联(2011年22期)2011-11-20 22: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