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正阳,李桂荣,乔丽芳,郑树景,赵梦蕾,张毅川
(河南科技学院 园艺园林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2019 年,随着新农科建设安吉研讨会、北大仓行动工作研讨会和北京指南工作研讨会相继召开,标志着我国新农科建设的全面展开。新农科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掀起高等农林教育的质量革命,培育卓越农林新才,打造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科研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等,培养一批多学科背景、高水平、高素质的复合创新应用型农林人才。在此背景下,高等农林院校怎样才能培养出新型农林人才,就成为了新农科建设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2018 年,教育部首次提出“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强调课程建设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其质量水平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一流课程建设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如何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通过打造一流课程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有机融合,如何通过提高农林专业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综合能力,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园林专业是新农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学科部分,也是践行国家乡村振兴、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提高园林专业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是助推国家乡村振兴、助力美丽中国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及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需要。生态景观规划是园林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在培养学生生态素养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如何在面对课时少、任务重的背景下激发学生对生态景观规划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实践创新能力成为教师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新农科建设为背景,在分析生态景观规划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一流课程建设路径进行了探索分析,旨在为本科一流课程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生态景观规划作为园林专业比较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只有32 个学时,而课程内容则涉及景观生态学、地理学、生物学及景观规划设计等诸多学科的理论知识,课程内容涉及广泛,知识点繁多。要在有限的32 个学时之内把所有知识点讲完,任课教师每节课的授课内容就会非常满,存在“满堂灌”的现象。加之课程很多内容是多学科交叉的知识,理论性很强,部分原理抽象难懂,学生面对晦涩、芜杂的内容,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就会产生畏难心理,缺乏学习兴趣。
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对于课程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态景观规划是一门学科专业选修课程,强调对相关景观生态学基础理论和概念的认知与理解,并将相关理论应用到规划设计中。目前,生态景观规划课程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通过教材、板书和PPT 等方式进行课堂授课,而教学方法又以“灌输式”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很少,学生听课较为被动,课堂气氛不活跃。这样单一的授课模式和教学手段,导致学生参与度降低,缺乏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会出现不认真听讲、玩手机或睡觉等现象。教师教学情绪会因此受到影响,进而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这种恶性循环不利于生态景观规划课堂教学。
目前,园林专业对生态景观规划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缺乏将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转译为空间设计语言的能力,无法真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导致出现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现象。这也是本专业大部分学生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无法尽快适应工作环境的主要原因。
其次,景观规划设计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要求较高。目前该课程的教学过于依赖教材讲授,在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上不够重视,导致学生设计思维比较僵化,缺乏一定的设计创新意识。
立德树人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立身之本。2016 年12 月,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作为专业课程,应充分发挥立德树人、协同育人效应的主战场作用。目前,生态景观规划课程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未被充分挖掘,育人效果不够显著,有待进一步加强。
高校对于学生的考核一般都是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即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成果。生态景观规划课程也是如此,而这种考核方法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理论考试通常是应付型的考试,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无法全面地衡量学生学习的整体效果,无法覆盖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授课教师无法获取准确的课程教学效果数据,不利于课程教学计划改进和教学效果提高。
学校园林专业的毕业要求有8 条,涉及专业素养与职业规范、多学科综合应用能力、艺术审美与设计表现能力及现代工具使用能力等多个方面。表1 为生态景观规划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关联矩阵。从表中可以看出,生态景观规划课程教学目标中最核心的内容是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培养学生树立生态理念,具备园林植物应用能力;其次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建立起职业规范与团队协作的意识;最后培养学生具备艺术审美与设计表现、现代工具使用及工程实践与管理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根据河南科技学院专业定位,通过对表1 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关联度分析,将生态景观规划课程目标确定为使学生了解生态规划的流程和步骤,掌握自然生态环境调查、城市生态环境调查内容和方法,熟悉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内容和方法,能够运用多学科专业知识进行不同尺度的生态规划与设计。能把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到生态规划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建立起从生态学角度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方法。培养具备生态素养与可持续设计理念,具有社会责任感、文化自信和使命感,能够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发展需要,具备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的设计师人才。
表1 生态景观规划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联矩阵园林专业
生态景观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内容多且繁杂,由于课时的限制,任课教师在讲授课程的时候,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因此,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专业课育人的主渠道作用,挖掘课程中蕴藏的思政教育资源并将其渗透到课程内容中,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课程组在保证课程理论内容系统性、完整性和实用性原则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特征、毕业要求及学生反馈,对生态景观规划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对章节的知识点进行优化重组;调整理论课与实验课内容和学时分配比例,精简理论课内容,适当增加实验课学时,使理论课内容安排与实验课设置相配合,并结合园林行业工作中的实际需要;同时,有效融入思政内容,使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通过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使课程内容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充分发挥专业课程育人的价值功能。表2 为优化后的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内容包括五大模块,总计32 学时,其中理论教学部分为16 学时,实验教学部分为16 学时。
表2 生态景观规划课程内容设计
该课程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促使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成为课堂主体。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内在潜力和学习动力,通过自我学习、生生交流及师生互动,使知识“多向”传递,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课程具体教学实施方案可概括为以下三个阶段。
1.线上课堂自主探索阶段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混合式教学中的在线学习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按照翻转课堂先学后教的设计思路,学生对每一个新知识点的学习,首先借助网络课程平台开展自主学习。
2.线下课堂研讨操作阶段
线下真实课堂,授课教师针对课程内容组织小组合作式学习,引导学生高效率地思考、发表见解,通过追问、补问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维,并通过生生互助互评、教师点评等活动进行及时指导与纠正。线下实验课堂,通过实践动手操作验证相关理论。
3.线上课堂巩固拓展阶段
学生通过线上平台上的章节小测验及时发现学习漏洞,通过平台上的视频、文本和PPT 等学习资源巩固知识。同时,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拓展性探究任务及课后练习作业,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形成性测评。
通过上述三个阶段的教学,将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结合起来,实现传统教学模式向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转变,充分发挥教师引导、启发和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强调“学”的同时,增加“做”的内容,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动起来,增强学生积极性与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生态景观规划课程总学时为32 学时,由于学时有限、内容繁多,为了将所有的内容通过课堂传授给学生,同时做到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因此,建立优质的网络课程资源显得十分必要。
该课程的线上网络教学资源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和超星慕课等慕课平台中的优秀教学视频,这些网络线上慕课平台的视频主要是用于课前课程内容的预习和课后相关知识的拓展。另一部分是超星学习通平台上的自建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包含教学素材、课程大纲、教学课件、教学讲义、自制的微课视频和试题库等。超星学习通教学辅助平台可以有效实现课堂互动活动。每个学期课程组通过该平台建立班级分组,利用平台相关功能进行上课签到、课堂讨论和随堂测试等;另外,授课团队通过平台会发布课程通知、布置课后作业及解答学生疑问等。线上教学辅助平台可以有效地协助教师完成课程授课任务,不仅丰富了网上教学资源,还为师生之间提供了互动交流的平台,从而保障了学习效果。
除此以外,课程组还会分享一些专业学习网站、论坛等。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是课程建设的关键因素,一流课程的建设离不开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一流教师队伍。生态景观规划原教学团队有3 名教师,包括副教授1 人,讲师2 人。虽然3 名教师教学经验都比较丰富,但是随着专业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课程组教师的教学压力越来越大,无形中对课程教学效果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重组教学团队势在必行。根据专业背景要求,新的课程团队人数由3 人增加到5 人,分为主讲教师、课外导师和助教三部分。其中教授1 人,副教授2 人,讲师2 人。团队成员组成年龄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成员之间分工明确。主讲教师2 名,负责课程知识点的讲解,分别讲解课程前三个模块和后两个模块。课外导师由具有行业从业背景的教师担任,有1 名教授和1 名副教授组成。主要负责介绍学科研究前沿,指导学生拓展课外知识,开阔学生视野。为了协助主讲教师工作,课程团队增加了1 名助教。主要帮助主讲老师组织课堂研讨、指导实验及线上答疑等教学活动。
课程考核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内容,其是对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检验。考核应贯穿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考核方式应保证多元化,力求做到精准反映学生学习成长情况,系统反映知识、能力和价值目标达成度。生态景观规划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在制定考核评价体系时,应根据课程特点,构建一套能够反映学生学习全过程、促进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锻炼实践创新能力的多维度考核体系,使考核评价真正服务于教学,促进生态景观规划课程建设。
该课程属于考查课。考核方式采取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列入课程考核知识点,融入到课堂讨论、单元测验及实验实训中,综合采用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和动态评价等方式。平时考查(包括出勤、课堂表现、单元测验和总结反思,考核形式为口试、评析报告和设计图纸等)占总成绩的50%,结课考试占总成绩的50%,表3 为课程主要考核环节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依据。
表3 主要考核环节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指标(依据)
课程建设质量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水平。在新农科背景下,如何通过一流课程建设来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培养新型农林人才是每位高等农林院校教师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生态景观规划是园林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其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性。课程团队围绕国家新农科人才培养目标、对标一流课程建设标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通过一流课程的建设将为学校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为培养新时代卓越农林人才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