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金要价决定的逻辑:农地确权政策效果的微观证据

2022-10-10 01:20耿鹏鹏罗必良
财经问题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要价农地租金

一、问题的提出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快速上升,中国农业已经进入高成本时代

。农业生产成本增幅远超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急剧挤压农业生产获益空间。其中,土地流转租金上涨已经成为中国农业高成本的重要原因

。杜挺和朱道林

发现,中国土地流转租金在2009—2017年上涨了33.3%。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显示,2005—2015年,中国农地流转率以年均20.53%的速度提升,但明显低于同期地租年均24.60%的上涨速度,即使土地流转年际增长从2009年开始出现明显下滑,但流转租金依然呈现快速上涨趋势。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数据也显示,2005—2017年,主要农产品成本和农地流转租金均呈上升趋势。很显然,农业发展所存在的高成本问题中,土地租金成为重要的发生诱因。可以说,农地流转租金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农业规模化进程和农业经营收益稳态增长格局的关键因素,事关流转市场发育和农民权益保障等重大问题。

农地租金是由土地价值决定的。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土地价值由其资源的稀缺性和有用性来表达。但问题是,如果存在收益的外溢性或搭便车的可能性,那么土地的有用性进而土地价值就有租值耗散的可能性。所以,土地价值及其租金决定与产权明晰及其排他性紧密关联。正因为如此,产权理论强调“所有定价问题都是产权问题”

。在产权明晰与稳定的前提下,市场可以通过价格机制的有效运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与这一思想相吻合,自农村改革以来,稳定地权、明晰界定产权边界成为政府政策努力的基本线索。2009年开始启动、2014年全面推进并于2018年基本完成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以下简称“农地确权”)工作,被视为维护地权稳定与产权安全最为重要的制度安排。那么旨在维护地权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农地确权颁证政策的实施是否会诱发农地流转租金的上涨并成为农业高成本的制度诱因?学术界基于产权理论和经验证据对此进行了丰富的讨论。

产权经济学的核心观点明确了农地租金取决于土地交易中的产权集

,稳定且明晰的农地产权将明确划定产权的权责边界和享益格局并稳定农户土地使用和开展经营的预期。产权明晰是市场交易的基本前提,农地产权从模糊走向明晰意味着地权可以定价入市并关联其经济交易价值,这也成为农地租金上涨的重要经济诱因。行为经济学的禀赋效应理论进一步证明了产权明晰诱发租金上涨的制度根源。农地确权通过产权固化,实际上赋予了农民准私有的“生不增,死不减”的农地产权。塞勒

的禀赋效应理论指出,行为主体具有损失规避心理,对归属于自己的物品往往寻求较高的要价。显然,农地确权可能是地租上涨的触发因素。然而,理论与实践并非总是一致的。一方面,程令国等

与胡新艳和罗必良

发现,农地确权确实将显著提高土地流转租金;另一方面,罗必良和洪炜杰

发现,农地确权可能会降低农地转出户的保留价格。洪炜杰等

认为,经历了农地调整的农户,确权所提高的转出要价显著低于总的平均影响效应。

同样是明晰产权的农地确权颁证政策,为何对租金要价的影响具有差异?事实上,多有文献指出,农地产权安全性会对土地流转租金产生影响

,地权及其交易价格不仅依赖于法律赋权的稳定性,也与农地调整经历所影响的地权稳定性密切相关

。可见,原有地权安全性以及农户形成的记忆会对农地确权的租金要价决定产生重要影响。从而表明,农地确权的租金要价决定可能具有情境依赖性。在以往的研究中

均将农地调整先验地视为产权不安全的表达。由于将调整经历刻画为农户的产权安全感知,从而判断:无农地调整经历农户的地权安全性感知最高,因而这部分农户的产权归属感最为强烈。逻辑上说,此部分农户转出农地的租金要价最高,且随着调整经历程度的加深,经历过农地小调整和大调整的确权农户,其产权安全性感知将与租金要价同步下降,呈现出线性下降的趋势。但这一判断并不完全具有合理性。一般而言,行为主体的先验经验来源于过往的实际经历

。这意味着,将未经历农地调整的农户定义为原有产权安全性最高的判断并不准确。事实上,行为主体的行为借助社会网络而受到周围群体认知与行为的影响,特别是当经历缺失而对事物缺乏判断时,通常会参照、模仿周围群体的认知和行为选择

。因此,未经历过农地调整农户的产权安全感知由于社会网络渗透而无法确定。显然,单一地从地权安全感知讨论农户维度的农地转出要价,可能会导致研究结论的不一致。上述的研究缺陷将使得在观察农地调整历史情境对确权农户租金要价的影响中遇到理论挑战:由于无农地调整经历农户的特殊性,地权调整经历与确权农户租金要价之间的关系或许并非呈线性下降趋势。为了弥合这一研究不足,本文构建“农地确权—调整经历—租金要价”的分析框架,为前期农地调整经历如何影响后期农地确权农户的租金要价寻求逻辑一致的解释,由此揭示农地调整历史情境与农地确权所决定的租金要价机理。

二、理论基础

(一)农地确权对农户租金要价的影响:理论线索

产权理论指出,明确产权归属并保护产权自由转让的权利及其收益,产权主体能最大限度地在产权约束的范围内配置资源以实现收益最大化

。具体到农地产权,其核心主张为,稳定地权的机制设计和制度安排有利于活跃农村土地要素市场,促进农地交易。同时,产权边界的明晰界定将最大化租金享益格局。事实上,农地流转也不仅是科斯意义层面的一般要素与商品经济交易中预期收益和成本的权衡问题

,还是农民与农地之间的社会心理问题

。学术界主要使用行为经济学理论,引入禀赋效应理论证明农地确权户基于情感提高的农地租金附着于土地要素价值所形成的租金上涨效应。从而判断,农地确权将带来土地流转租金上涨。但产权界定的行为响应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罗必良

指出,制度变迁与制度遗产、环境条件以及个人偏好等因素有关,因而具有情境依赖性。

因此,农民的最佳转出规模是:

中国农村曾一度普遍存在的农地调整被视为地权不稳定的主要诱因。农地调整所内含的经营权不稳定可以转化为经营效率问题,它所体现的集体成员权利则归属于公平问题。效率与公平的边界是明确的,但公平的实现却是以牺牲部分效率为代价

。单一从农地市场价值看,农户拥有的时有调整的农地产权内含了产权边界模糊和弱化的基本事实,时有发生的农地调整致使农户无法形成稳定的经营预期,农户面临着较高的农地经营成本和较大的经营风险,从而决定了农地市场价值的有限性。据此,主流文献认为,当有外部承租者寻求流转交易时,农户将更倾向于降低要价达成交易以获取较为稳定的具有契约保障的租金收益。然而,这一解释并不完全合理。原因在于,农地转出户的意愿租金并非由市场价值唯一决定,“恋地”“惜地”的强烈心理所有权所决定的土地身份价值同样重要

。事实上,农地对农民而言具有人格化财产特征

。并且人格化财产与人格紧密相关,丧失人格化财产的痛苦难以通过替代物来弥补。换言之,农地的人格化特征与农民的情感依赖均会提高土地在农民心中的价值。洪炜杰和罗必良

证明,对于农业生产更加重视的农户将更倾向于农地调整。显然,农地调整本身也体现着作为集体成员的农户对于地权的重视和珍惜。实际上,农地调整同样具有产权稳定的内在基因。李尚蒲和罗必良

认为,农地调整是村庄自发的产权界定方式,符合传统的土地治理规范和集体行动逻辑,也是体现集体成员权的重要方式。换言之,如果不存在因农地调整而丧失农地的可能性,那么,通过调整农地来表达集体成员权将是地权稳定性增强的重要表现。迪克西特

的研究同样表明,在法律缺失的状况下,社会自发的私有秩序能够有效提高对产权的保护,进而降低产权实施过程中的交易费用。这意味着,在农地确权实施过程中,经历过农地调整的农户具有更加珍惜土地的内生动力,也具有提高土地转出要价的制度逻辑。

赫尔和斯彭斯的诱因动机(Incentive Motivation)理论也验证了这一逻辑。Spence

提出,奖惩是通过诱因动机作用而对反应发生影响的。其核心思想为,一定的惩罚、失去或约束机制可以使行为主体付出更多的“珍惜”资源,使奖励更好地发挥积极的行为诱导作用。换言之,具有“惩罚”“失去”“争夺”性质的过程能够诱导行为主体增加对事物的珍惜程度。具体到农地产权调整与稳定的制度安排中,农地调整的地权竞争、博弈经历将诱发农户更加珍惜通过确权政策所获得的更为充分的农地产权。换言之,经历过农地调整的农户,在确权之后可能寻求更高的租金要价。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将农地调整经历作为影响产权安全感知的主要原因,进而揭示确权农户的租金要价决定并不具有完全的合理性。对普遍具有农地情感依赖的农民而言,反映出农村社会资源配置和社会网络关系运行的自我实施与约束特征的农地调整,将成为激励农户更加珍惜农地资源并提高租金要价发生的根源。新一轮农地确权可以视为中国农地产权从调整到稳定的制度变迁,而制度变迁及其行为响应与制度遗产因素有关

。农地调整是国家自上而下赋予村庄在人地关系变化时谋求地权公平的产权界定与处置权,且必须具备实际中人地关系发生改变的基本事实和基层政府批准的双重条件才可发生。这意味着,农地调整虽普遍存在,但并不具有国家指令的统一性和发生的同质性。因此,就划分出不同的实施群体。未经历过调整、经历过农地小调整和大调整的农户,不同程度的地权博弈经历将可能导致确权农户对农地截然不同的珍惜态度。

(二)农地确权影响农户租金要价的机制分析

事实上,农地调整内含了产权弱化的机制。总体来说,频繁的农地调整使农民丧失了土地的长期使用权,并遭受不同程度的租值耗散。此外,经典文献早就注意到产权强弱对产权主体行为能力的影响。Alchian和Kessel

所强调的产权限制和德姆塞茨

所强调的产权残缺,均可表达为埃格特森

所说的产权弱化。而农地调整对部分产权权属的“删除”、对权能的限制或削弱均会造成农户程度不同的权益损失。这种产权弱化的记忆将不可避免地对制度变迁中的农户行为响应产生影响。中国政府对农民农地产权的强化,具有“还权松管”“赋权强能”的特征,而产权强化的第一层含义是“归还”被“删除”的产权权属、减少或放松对产权权能的限制。这也赋予农地确权以还权的含义。显然,从产权获取方式看,对于经历过农地调整的农户,确权所赋予的更为充分的农地产权是经过地权争夺而获得的。所不同的是,未经历过农地调整的农户没有农地权能被限制和削弱的基本事实,没有经历过农地产权争夺但依然获取地权。农地调整经历所决定的产权获取方式的差异可能诱发农户对于农地产权截然不同的态度。

2、让农民见识广阔,就要利用互联网、电影、电视等宣传工具让广大农民获取更多信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升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和水平。

1.经历过农地调整农户的行为响应

今年是HK IWSC的十周年,大赛在参赛数量以及评审团队的规模都录得破纪录的数字。今年共有35个国家(逾500个法定产区)参赛,而大赛亦汇聚了破纪录60 位亚洲各地的顶级评委。HK IWSC十周年另一重点是全新推出的“Green Wine Award绿色葡萄酒奖”-表彰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优质葡萄酒、烈酒及清酒(获得金奖和项目大奖的得奖酒)。

2.未经历过农地调整农户的行为响应

(1)

(2)

于是他把傀儡扶起,整理傀儡身上那件破旧长衫,又从衣下取出两只假腿来,把它缚在自己裤带上,一切弄妥当后,就把傀儡举起,弯着腰,钻进傀儡所穿衣服里面去,用衣服罩好了自己,且把两只手套进假腿里,改正了两只假腿的位置,开始独自来在灰土坪里扮演两人殴打的样子。他用各样方法,移动着傀儡的姿势,跳着,蹿着,有时又用真脚去捞那双用手套着的假脚,装作掼跤盘脚的动作。他自己既不能看清楚头上的傀儡,又不能看清楚场面上的观众,表演得却极有生气。

(3)

实际上,农地产权的历史情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逻辑是不断加强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但土地承包关系依然不够稳定,农地调整仍普遍发生

。新一轮农地确权是在农地调整情境中实施的,势必会受到其影响。长期存在的地权调整经历依然存续于农民的地权记忆之中,农民的农地调整记忆会通过条件反射形成对当前行为的指导

。显然,农地确权颁证政策并不能独立地发挥作用,它与产权主体过往的产权调整经历紧密关联。

(4)

由于e≤1,本文始终假设A≤2。相应地,最终的租金要价为:

药动学 依米珠单抗在每周单次皮下注射0.3~3 mg·kg-1的剂量范围内呈现线性药动学,其推荐用法为前4周每周皮下注射3 mg·kg-1,第5周开始每周皮下注射1.5 mg·kg-1,第5周血浆谷浓度为 (54.6 ± 14.3) μg·mL-1, 后维持在 50 μg·mL-1以上, 最终稳态血浆谷浓度为 (52.8 ± 13.5) μg·mL-1[9]。

军工科研单位没有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执行情况纳入科研部门年度考核中,没有将项目执行效果纳入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绩效考评中。同时项目组织架构不完善,任务分工不清晰,产出成果不具体,任务完成时间不明确,导致缺少考核和评价的依据。由于评价体系不健全,导致项目往往不受重视,人员积极性不高,影响项目完成质量。

(5)

新媒体赋权对伦理世界的影响和变革,是从对传统伦理世界的解构开始的。最初,媒体只是影响社会文化和公众舆论的众多因素之一,但是发展到新媒体阶段,高科技信息方式的融入逐渐且不可避免地改变了人们认知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和态度。当前,新媒体所创造的数字化社会语境已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对话方式,对社会语境、人类生活和生命个体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给传统的家——国——社会的伦理机制赋予了新的内涵。媒体赋权的伦理本质,从传统大众传播媒体时代的被动赋予,向新媒体时代的主动建构过渡,形成了一种去中心化的伦理关系、一种多元化的伦理场域和一种实践性的伦理情感。

在中国农村曾一度普遍存在的农地调整,其内含作为集体成员的农户所获农地产权并不完整的基本事实。农地确权通过法律赋权,农户将获得更为充分的农地剩余索取权。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历史性经验会诱导行为主体形成关于事件相关概念的先验认知

。显然,农地调整的过往经历作为“事实因素”,会以习惯方式给农户留下记忆。但是,历史证据对行为主体的现时认知的指导作用往往取决于历史证据的强弱性。这意味着,同质的赋权政策可能因强弱不同的地权调整记忆冲击,从而对农户的租金要价产生不同的影响。理论上说,行为主体对事件的评估往往会寻求当前信息与先验认知的内在一致性

。经历过农地小调整的农户,记忆中依然保留地权不稳定的先验认知,地权边界的模糊记忆和产权不稳定决定的市场价值有限性将诱导农户降低农地转出要价。同时,经过农地小调整地权博弈而获取的地权将激发农户珍惜土地,提高地权的心理定价。但小调整经历属于较弱的证据,并不会获得更多的心理珍惜资源。显然,农地产权心理价值的有限性决定了农户租金要价的下降。事实上,行为主体会根据历史经历和现时事件的强弱来调整自我认知

。对于经历过农地大调整的农户而言,强度较大的地权调整证据将使艰难获得地权的农户更多珍惜土地。实际上,相对于收益,农户在衡量损失时会产生更强烈的感受

。这意味着将农户心中“高价值”的农地降价转出很难被农户所接受。

趾板形式采用水平趾板。趾板宽度按高程分成8 m、6 m、4 m,相应厚0.8 m、0.6 m。为防止温度与干缩造成的裂缝,在距趾板顶面15cm处布置一层双向钢筋,含筋率为0.4%。趾板内设置锚筋,将趾板锚固在基岩上,锚筋直径30mm,间距、排距均为1.2m,伸入基岩4 m。

未经历过农地调整的农户,虽然没有经过农地产权调整与变更的地权博弈,但依然通过农地确权颁证政策获取同质的农地产权。弗洛伊德

认为,本能发泄形成的内驱力与思想和现实形成的阻力持续对抗促使人们进行妥协性选择,较低妥协性(较易获取)的事物将弱化行为主体本能发泄的内驱力,将无法“捕获”更多的珍惜资源。换言之,轻而易举获取的农地产权由于并不能激发行为主体内心去争夺并攫取权利的本能,因而产权主体对获取的产权价值定位是低的,显然,农户并不会对未经历过地权博弈而获得的农地产权提出较高的转出要价。这与罗必良和洪炜杰

的分析相一致,农地确权延伸了农地转出的要价弹性,可能会降低农地转出户的保留价格。从行为经济学的视角看,如果产权的获得较为容易且没有再次失去的风险,即再次获取的成本为零,那么所获产权的心理定价将是“低价值”的。反之,失去产权的风险很大,并且再次获取将付出较高的代价,则所获产权的心理定价是“高价值”的。农地确权赋予的是“准私有”可继承的法定产权,且“唾手可得”的产权获取并未付出权利争夺的相应成本。显然,地权将发生心理层面的“贬值”。

(6)

表3汇报了引入农地确权、不同农地调整经历及其交互项模型的估计结果。考虑到表2的估计结果已表明OLS方法更为合适,故表3仅汇报OLS方法的估计结果。

(7)

我院中重度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主要治疗药物的使用情况调查及合理性评价 ……………………………… 贺海珊等(14):1988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课题组于2015年初通过分层聚类方法进行农户抽样问卷调查。其抽样过程是:第一,根据各省份总人口、人均GDP、耕地总面积、耕地面积占比、农业人口占比和农业总产值占比6个指标的聚类特征,并结合中国7个地理分区,分别抽取九省份(包括东部的辽宁省、江苏省和广东省,中部的山西省、河南省和江西省,西部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四川省和贵州省)为样本省份。第二,根据上述6个指标对各省份的县域进行聚类分析,在每个样本省份分别抽取6个样本县(合计54个县),在每个样本县按照经济发展水平随机抽取4个乡镇(其中,广东省和江西省的样本县各抽取10个样本乡镇)。第三,在每个样本乡镇随机抽取1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又随机抽取两个自然村。第四,按照农户收入水平分组,在每个自然村随机挑选5个样本农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 880份,回收问卷2 838份,其中有效问卷2 704份,问卷有效率为95.28%。本研究在剔除主要变量数据缺失严重的样本后,使用的有效样本为1 949个农户。

(二)变量选择与定义

1.被解释变量:农户租金要价

数据来源于全国九省份数据问卷中“转出农地希望获得的最起码租金”的问项结果。作自然对数处理进入模型。

2.解释变量:农地确权和农地调整

其中,农地确权使用农户是否获得农地承包经营权证书表征。农地调整分为两个测度:一是是否进行过调整,来源于“您家承包的耕地近5年是否调整过”的问项结果,调整过赋值为1,否则为0。二是农地调整的程度。将“部分调整过”归为农地小调整,将“全部调整过”归为农地大调整。

3.控制变量

很多企业的会计部门已安装了自动化控制系统,工作人员只需在计算机中输入指令,结果就会自动产生。但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没有及时掌握外界信息,会计教师没有及时更新教学方式,仍沿用以往的教学方法,这就导致学生学而无用,浪费时间。

另外,还可以在课题组会上进行专题汇报,就某一个临床或研究主题,每个研究生根据不同的方向来选择相应的几篇文献进行汇报,之后大家充分讨论,特别是对于得出不同结果甚至相反结果的研究进行对比分析、讨论和总结出对本课题组研究的启示和指导意义。课题组长期组织此类专题活动,不仅能使研究生养成良好的文献查阅的学术习惯,并追踪相关专业前沿,对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以及发表学术论文都有很大帮助,能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控制了农户的土地特征、家庭特征和村庄特征等因素。具体而言,参考洪炜杰等

的研究,农户的土地特征用耕地面积、地块数、水田面积、土壤肥力和灌溉条件来衡量,反映了农户家庭土地禀赋的数量和质量。家庭特征包括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家庭抚养比、非农劳动力占比、家庭收入状况和反映家庭社会关系的变量。农户家庭作为村庄成员,必将受到村庄特征的约束

,设置村庄特征变量包括村庄地形和村庄到县城时间。此外,本文还控制了镇区域虚拟变量。上述变量、定义和相关变量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三)模型选择与说明

由于本文旨在考察农地产权对农户农地转出租金要价的影响,以及不同农地调整经历下,农地确权对农户租金要价的影响差异。因此,先给出未引入交互项的独立方程:

(8)

其中,Y

表示农户租金要价。X

表示地权获取经历,包括农地确权、农地小调整和农地大调整,Controls

表示所有控制变量。α

表示常数项,α

和α

表示待估计系数,ε

表示随机误差项,并假设满足标准正态分布。引入农地确权与农地调整经历交互项模型的基本表达为:

通过以上机理分析可以得到区别于以往文献的一个重要观点:未经历过农地调整和经历过农地小调整的确权农户,由于对农地珍惜不足,将弱化确权的租金上涨效应,但随着经历过的农地调整程度的加深,农户将愈发珍惜来之不易的农地产权,从而强化农地确权农户的租金上涨意愿。

(9)

其中,X

表示农地确权,X

分别表示农地无调整、小调整与大调整。X

X

表示交互项。

需要指出的是,文中农地确权变量的引入面临着内生性的挑战。尽管已有研究证明农地确权在很大程度上可视为政策外生变量

,但农户的意愿租金水平可能反向影响其农地确权。农民对确权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村集体的确权政策推进。对农地具有更高价值评估的农户将更希望通过确权提升其农地产权排他能力。同样的,农地调整是村庄自发或约定俗成的集体决策,是农地产权不稳定的一个重要表征

,意愿租金较高的农户并不希望农地调整以影响地权的稳定性。根据一贯的思路,村庄层面的农地确权指标可以被用来充当农户个体产权特征的工具变量,因此,本文使用样本农户所在村庄其他农户的农地确权均值和农地调整均值作为农地确权和农地调整的工具变量。原因在于村庄内的地权调整和稳定行为具有聚类特征,农地确权证书是地权法律界定的权威凭证和地权安全性的根本保障。因而获得农地确权证书将可能诱发农民行为选择的改变,尚未完成农地确权的农户并不会直接影响本户的租金要价。由于村庄内的生活是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生存单位,长期的家庭生活形成了家户自身的生活秩序,并与村内其他农户存在着行为差异和生活界限,这意味着本村其他农户农地调整的发生并不会直接影响本户的行为选择。即村庄内其他农户的农地确权和调整会对本户产生影响,但是却不会对本户的意愿租金要价产生直接影响,满足工具变量选择标准。鉴于模型(8)和模型(9)中的因变量为连续变量,故分别使用OLS和2SLS方法进行估计。

四、结果与分析

(一)农地产权调整与稳定对农户租金要价影响的回归分析

表2汇报了农地确权和农地调整对农户租金要价的影响。由表2可知,弱工具变量检验(Weak Identification Test,WIT)和识别不足检验(Under-Identification Test,UIT)表明,本文所采用的工具变量不存在弱工具变量和识别不足的问题。杜宾—吴—豪斯曼检验(DWH Test)的结果显示,表2所面临的内生性问题并不严重。因此,本部分将以OLS方法的估计结果作为解释的依据。第一,农地确权在1%显著性水平上正向影响农户租金要价,与非确权农户相比,农地确权使农户租金要价显著提高了39.2%。这一结果与程令国等

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稳定的地权和明晰的产权界定对于改善农地经济价值是非常重要的。第二,相比于没有经历过农地调整的农户,经历过农地调整的农户租金要价显著提高了16.9%。其原因在于,中国长期紧张的人地关系,造成了农户恋地、惜地的特殊偏好,且农民普遍对农地具有情感依恋

。虽然农地调整时有发生,但土地仍然是中国农民赖以生存的重要生产资料,农地调整经历更可能激发农户愈发珍惜自家农地。第三,经历过农地小调整与大调整的农户,相较于未经历过农地调整的农户而言,其租金要价并无显著差别。

(二)农地调整经历与确权对农户租金要价影响的回归分析

求一阶导数可得农户最佳的农地转出规模为:

由表3可知:第一,农地确权与农地无调整交互项估计结果不显著,尽管引入的交互项不显著,但并不能说明农地确权与农地无调整对农户租金要价没有影响。因为引入交互项后,农地确权对提高农户租金要价的激励作用将减弱。从估计系数上看,农地确权与农地无调整交互项的系数为负,说明农地无调整可能会弱化农地确权的租金要价上涨效应。可能的原因是,未经历过农地调整的农户并不具有地权博弈与争夺的经历,农地确权同质的赋权强度并不能激励农户更加珍惜土地。这意味着,农户并不会对农地付出更多的心理珍惜资源,从而诱发较低的租金要价。第二,农地确权与农地小调整交互项的估计结果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这表明,农地小调整经历将显著弱化农地确权对农户租金要价的影响效果。可能的原因是:一是农地小调整具有农户可预期性,小调整的经历并不能诱导确权农户更加珍惜农地。二是确权的行为响应具有情境依赖性,确权政策实施的稳定性将受到农户小调整经历的影响,从而降低农地产权的心理价值。第三,农地确权与农地大调整交互项的估计结果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向影响农户租金要价。估计结果显示,农户的农地大调整经历将显著强化农地确权的租金要价上涨效应。逻辑上说,艰难的地权博弈并获得地权的过程将诱发农户更加珍惜土地并赋予农地产权“高价值”的定位。这意味着,降价转出农地将付出更多的心理损失感,这对于具有乡土情结的农民而言是难以接受的。因此,农地大调整经历将显著促进确权农户提高租金要价。

(三)稳健性检验

1.更换核心解释变量的再估计

本文的逻辑主线是,地权博弈经历将强化农户对于农地产权的珍惜程度,换言之,经历过农地调整程度更高的农户,农地确权的实施将诱导农户更加珍惜土地并可能寻求更高的租金要价。如果该逻辑成立,那么随着农地调整频次增加将强化确权农户租金要价上涨的意愿。为了验证该逻辑,本文使用农户经历的农地调整次数变量,从农地调整的频次维度验证本文逻辑。结果显示,

农地确权与农地调整频率的交互项系数为0.239,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经历过农地调整越多的确权农户显著提高农户租金要价,换言之,经历过地权争夺越激烈的确权农户越寻求更高的租金要价。这一计量结果证实了前文基本逻辑稳健。

2.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的估计

3. C联系前文Dear Dad,描述,可知本文是写给自己父亲的一封信,此处指的是,你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男人之一。故选C,男人们。

现代市场经济规则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的权力机构、经营机构和监督机构三者相互分离且制约,对于中央企业而言,如果从原有党政一体的领导体制中分离出来的党组织,无法通过其制度建设合理规范自身的职能和作用,那么整个中央企业的领导体制、用人机制、职能分配等问题都会陷入混乱,党员不能很好的参与企业的科学决策和管理,企业党组织的意见得不到尊重和理解,管理机构的决策遭到党组织的阻挠,就会造成企业的管理机构与党组织之间的相互扯皮和对立,导致中央企业陷入经营风险,进而损害国家和公众的利益。

虽然反向因果是本文主要的内生性来源,但依然不能忽视自选择问题。为此,本文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重新估计不同农地调整经历对确权农户租金要价的影响。PSM是基于反事实基础,构建合适的控制组和实验组。为此,使用表1中的控制变量匹配控制组和实验组,分别将无农地调整经历、小调整经历和大调整经历的农户设定为实验组,有农地调整经历、无农地调整经历的农户设定为控制组。同时采用最近邻匹配、核匹配和半径匹配三种匹配策略估计不同的农地调整经历的平均处理效应(ATT)。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为了单独估计不同农地调整经历对于确权效应的影响,这里只保留了已经实现确权的农户样本进入估计模型。结果显示,无农地调整经历在三种匹配方式下均显著降低确权农户租金要价。农地大调整经历在三种匹配方式下均正向影响农户租金要价,总体上验证上文估计结果稳健。

五、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本文利用全国九省份调查数据,经验分析不同农地调整经历的农户农地确权对其租金要价的影响,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农地确权和农地调整经历均会诱发农户租金要价上涨,且租金要价分别上涨39.2%和16.9%;农地调整经历会影响确权后农户租金要价,无农地调整经历与农地小调整经历均会诱发农户对土地珍惜不足,并弱化确权农户的租金上涨效应;经历过激烈地权争夺的确权农户将更加珍惜土地,农地大调整经历将显著强化确权农户的流转租金上涨意愿。农地调整经历与确权农户租金要价呈现线性上升趋势。笔者强调,农地确权的农户租金要价决定具有情境依赖性,地权调整经历将诱导农民更加珍惜所获得的农地产权。特别地,替换解释变量和利用PSM方法的再估计,均表明本研究估计结果稳健。

活动一为探究食物网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主思路。彩色图形的活动设计,迎合初一学生喜爱动手、形象思维较强的认知特点,而且贴合学生的学情,如淀粉遇碘酒呈蓝色,所以有机物用蓝色图形表示;燃烧花生放出橘色火苗,所以用橘色表示能量。活动旨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各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存在与差别。但要解决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如何变化这个难点,需要通过后续的活动来探究。

(二)进一步讨论:“感性”看待农户租金要价上涨

塞勒的禀赋效应理论的价值在于,发现了有别于纯理性经济学价值恒定的特殊价值判断标准,即人们的心理价值,并且人们对自己的物品往往具有较高的价值判断。也正因为如此,主流文献认为,农地赋权政策赋予农户“准私有”的农地产权会强化农户的禀赋效应,从而提出更高的租金要价。本研究发现,地权博弈经历和小调整经历均会弱化确权的租金上涨效应,而经历的地权调整程度越大,越强化确权农户租金要价上涨效应。换言之,地权博弈经历程度越大越提高农民对土地的珍惜程度并可能强化其禀赋效应,从而寻求更高的租金要价。显然,农户租金要价上涨反映出了农民对于土地的珍惜和重视程度。

事实上,普遍经历过地权变更与争夺的中国农民对土地均有着特殊的情感依附,并表达为租金要价的上涨。而农户租金要价的决定并非单一是对农地的经济价值评判,而是附着了社会价值和身份价值等情感价值衡量,这也赋予了租金要价的“人格化”价格特征,这一价格内含着农民深厚的土地情节。需要正视的是,主流研究往往基于农地调整作为产权不稳定诱因的角色并单一地从经济价值维度判定农户租金要价变化,但却忽视了人并非完全理性,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并赋予土地人格化财产属性。因而“粗暴”地使用纯理性经济学分析农村基本现象和农民行为特征往往与基本事实相违背。

因此,农户租金要价上涨虽然可能加深对诱发农业高成本的担忧,但其反映出的农民对于土地的珍惜态度是与中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目标相一致的。而不可忽视的是,作为制度遗产的农地调整,随着时间流逝将必然地逐渐弱化其激励农户珍惜土地的功能,稳定地权的政策努力也将极大地限制地权变更的发生,这均可能诱发农民对土地珍惜不足。

(三)隐含的政策意蕴

从政策层面上来说,具有地权“删除”“约束”“限制”性质的农地调整制度遗产将强化确权农户对于土地的珍惜程度,这与国家农地制度改革提高土地价值,强化农民收益保障相契合。从发展规律上来说,稳定地权将长期是地权改革的主线,随着时间渐远和代际更替,农地调整经历将必然地逐渐弱化其珍惜“捕获”作用,这就需要政府从立法层面明确农户农地产权权益的同时,重申与之关联的相应义务或约束,从而形成责权对应以及“激励—约束”的制衡机制,强化农民对土地的珍惜程度,维持并提高农地在农民心中的价值。

地租上涨带来的农业高成本问题需要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完善农地流转市场,提高农地流转市场效率,降低交易费用,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缩减规模化经营成本,并进一步优化对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的财政补贴和支持政策;另一方面,政府应该推进农产品市场发育,健全农民土地经营收益保障机制,保障规模经营主体的合理收益。

猜你喜欢
要价农地租金
租金320元!70斤iPhone官方自助维修包,里面有什么?
新政府会计制度下保障性住房租金会计核算案例
大树爷爷收租金
最后要价仲裁博弈行为下企业员工福利问题的纳什均衡分析
●对租赁双方签订的租赁合同约定有免收租金期限的,免收租金期间如何缴纳房产税?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
当前农地出租趋势的实证分析
美国豪华冰块50块要价2000元
美国豪华冰块50块要价2000元
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向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