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治理的理论框架及案例考察

2022-10-10 01:10孙大鹏
财经问题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相关者领导力利益

一、协同治理的概念界定

从“协同治理”这一概念拆开看,它首先是一种“治理”而非“管理”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

。这就意味着,传统单向度、自上而下、应对性的社会管理模式应当加以转变,为了达成这种转变,需要围绕着系统、依法、源头、综合等四个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寻找新思路、新办法——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就是这样一种制度安排和工作方法,政府、企业、个人等多方面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建设,共同合作解决问题,共同分享改革成果

。而“协同”的含义应当与“合作”进行比较。如果说“合作”治理更加强调某种平等关系的话,那么“协同”治理之中的各方是存在地位上的差异的——通过字面理解二者其实就是一个好方法,协同本身就意味着某个主体的领导下,各方利益相关者帮助领导者共同解决问题。本文协同治理的定义结合了“协同”和“治理”的要义,并参考经典文献中的若干定义

,将其定义为:协同治理是一种社会治理安排,其中一个或多个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到集体决策的论坛当中,这个决策过程是正式的、面向共识的、慎重的、旨在制定或执行公共政策,或者对公共事业和资产进行管理。该定义强调了六个重要的准则:第一,集体决策的论坛必须由公共机构发起。公共机构既可以指政府机构,也可以指政府的分支机构(事业单位)如公立大学,公立电视台等。由谁来发起协商论坛具有重要的意义,通常只有公共机构拥有足够的公信力和资源来发起论坛,特别是在我国更是如此,应当重视公共机构独特的领导能力和领导角色。第二,论坛必须包含非官方的利益相关者。政府机构内部的协作固然是重要的,然而本文研究的协同治理,如果没有非官方的行动者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公共事务的利益相关者往往并非公共机构本身,而是涉及了企业、居民等。而大多数公共政策必须依赖非官方行动者的配合(比如垃圾分类)。无论是政策制定、实施还是解决矛盾冲突,如果不包含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无疑就是退回了管理主义的模式当中了。第三,非官方行动者的实质性参与。上文提到,协同治理模式当中需要有非官方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但如果这种参与仅仅是形式上的参与,那么该模式依然形同虚设。利益相关者在决策论坛中必须拥有实质性的话语权和充足的利益表达机制,而不是被另一些参与者“咨询”,官方和非官方的行动者之间理当是双向交流。第四,决策论坛应当正式举行并集体召开。定义中所强调的“正式举行”,其含义区别于“非正式”的合作。一些情况下协同治理会被误解为政府和企业之间培养的某种非正式关系(并不是指寻租关系),本文所指的协同治理强调必须将这种关系纳入一个正式的框架之中。另外,“集体召开”的含义是指协商会议必须是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加的“大会”,而绝不是个别相关者之间召开的“小会”。第五,决策论坛是面向共识的。这个准则说明一个遗憾的事实——决策论坛并不总是能取得各方的完全共识,很多相关者的利益冲突也不是简单地开几次会就能调解的。因此,协同治理模式的主要目标是“面向共识”而不是“取得共识”

。这就意味着,在协同治理的论坛中坐下来谈判的前提是:人们愿意努力达成共识,或者至少愿意努力发现协商领域。第六,决策论坛商讨的内容是公共事务。很多时候,利益调解和表达机制针对的对象并非公共事务,而是一些私人事务(例如信访制度)。但协同治理本身应对的是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抑或是公共问题的解决,所以这个论坛不是为调解某些利益相关者的私人利益而存在的。

二、协同治理的一个理论框架

笔者从概念厘定、基本理论模型的阐述出发,构建协同治理的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协同治理模型由:初始条件、领导力、制度设计、协同治理过程、政策结果等五个变量组成。其中,政策结果是指针对某项公共事务,是否能够顺利发起、并完成协同治理最终制定出有效的政策,或者顺利地落实某项之前遭遇问题的政策;初始条件设定了社会资本、经济和政治资源的初始水平;领导力为协同治理提供必要的调节和信任中介;制度设计规定了基本规则;协同治理的过程则可以被视为一个非线性的迭代过程,也即被本模型简化为一个循环,这个循环有可能成为良性循环,也可能在某些环节断裂,甚至走向恶性循环。可以看出,协同治理的成功与否起码应当取决于两个方面:发起和过程。因此,该模型的三个外部变量就可以被视为能否发起的条件变量——初始条件、领导力、制度设计。而协作过程则被描述为在这个论坛之中能否顺利达成合作的变量——即过程变量。这些变量都可以细分为一些次级变量,下文将详细介绍。

(一)协同治理的外部影响因素

影响协同治理是否能够开展的基本因素包括初始条件、领导力、制度设计三个变量。

11项临床技能培训项目成绩分布情况见图1,传染病防护与处理措施考核成绩最优,其次是氧疗,静脉穿刺术考核成绩差异最大。

1.初始条件:开展协同治理之初的一些条件,能够促进或阻碍合作

该变量由三个子变量组成:

(1)合作/对抗的历史: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历史,能够促进或阻碍合作。有积怨的利益相关者难以形成合作,而有成功合作历史的相关者则更容易继续合作。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存在旧怨与否并不百分之百地决定合作的前景,如果利益相关者间的利益高度相关,那么有时尽管有新仇旧恨,他们也愿意坐下来谈判。由此可以引申出如下命题:

:如果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冲突的历史,那么协同治理就不易成功。除非利益相关者存在高度的相互依赖性,或者采取积极的手段来弥补利益相关者之间低水平的信任和社会资本。

一般认为,在关系数据库中,如果将多张表进行连接操作,形成的临时表中包含某个项集,则可以认为该项集在数据库中是存在的,是待挖掘的对象。而如果该项集中的项存在于不同的关系表中,则可以认为这些不同的项是可以连接的。借鉴元组ID传播方法,可以将多个项集通过项集对应的键进行连接,进而实现关系表的虚拟连接。通过该方法,可以通过项集的连接,挖掘存在于多个关系表中的频繁项集。

在协同治理的发起阶段和进行阶段,一些学者们认为共识十分关键

。如果没有一些共同理念支撑,利益相关者就缺乏了最基本的对话平台,变成了自说自话。在不同的文献当中,共识可以被表述为“共同使命”“共同立足点”“共同志向”“共同目标”“共同意志”“共同愿景”“共同思想”“明确目标”“明确地战略方向”“核心价值观的意志”等词汇,它们都指出了对某个问题或现象的一致看法;或对某个问题的定义达成一致;或对解决某个问题需要掌握的知识达成一致。

:当利益相关者预期协同治理的过程高效、务实、利益相关、无替代手段、彼此依赖的情况下,他们更容易参与协同治理,反之亦然。

(3)权力/资源的不均衡:当权力/资源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分布不均衡时,协同治理非常容易被强大的利益相关者操纵。当多个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协同治理论坛时,人们常常会担心以下这些问题:较弱的相关者的利益能够得到足够的考虑和关切吗?强大的利益相关者是否有可能绑架这个进程呢?人们有时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和充足的时间参与协同治理论坛,此时会不会使这个论坛失效?当弱小的利益相关者预期到了自己的无力时,他们还愿意参加吗?面对这些疑问,协同治理的领导者应当考虑用恰当的方法为弱小的利益相关者赋权。由此可以引申出如下命题:

:如果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权力/资源不均衡,使得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无法有效参与,那么有效的协同治理应当增加弱势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和代表地位。

2.领导力:促使各方走到谈判桌前,指导他们度过艰难的合作过程的关键因素

:当领导力能够维持基本规则、促进对话、充当信任中介、探索共同利益、平衡各方权力时,协同治理进程更容易建立起来。

对于领导者来说,较好地承担以上任务,我们就可以认为该协同治理被促进性的领导力所支持。其中,平衡各方权力的意义即为领导力“给参与者有意义的声音”

,即赋权给较弱的行动者。当某个协同治理的初始条件不甚理想时,人们参与的动机薄弱,权力和资源分配不均,相互之间敌对情绪高涨。此时领导力的作用就变得特别重要,领导者往往要充当互不信任各方的信任中介,并且在人们参与动机薄弱,动辄打退堂鼓的情况下出面干预以保证所有人留在谈判桌上。因此,促进性领导力的作用不可小觑,一些情况下甚至可以部分弥补初始条件和制度设计方面的不足。由此可以引申出如下命题:

From 2005 to 2013, 55 patients who underwent LC and 65 patients who underwent ESD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The mean age of the patients in the ESD group wa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patients in the LC group. The two groups shared comparable sex and ASA class distributions (Table 1).

在后期制作过程中,技术人员还应对动接动、静接动与动接静等进行控制,才能保证后期的完整性。所谓的动接动主要指上下两个镜头运动方向一致,将上一个镜头的结尾和下一个镜头的开端进行衔接。还可以将两个运动方向一致或者运动方向相似的镜头从中间部分进行衔接,此种方式属于一种特殊的动接动方式,特意展现两个镜头之间的对立;也可以将两个运动方向相反的镜头进行衔接。

在这里,所谓领导力具体应当表述为促进性的领导力。何为“促进性”?即与“强制性”相区别的一种领导力。在管理主义的模式下往往孕育出强制性的领导力,其发挥的主导作用体现为行政命令和强制手段。而在协同治理模式下,协商论坛的领导者对利益相关者之间合作的直接干涉很少,领导者所起的作用主要是保证合作过程的完整性,并适当地为这个过程提供帮助,其领导风格是“注重促进和保障这一进程(而不是个别领导人的雷厉风行)”。具体来说,促进性的领导力需要做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建立和维护基本规则;促进各利益相关方进行对话;充当各方信任的中介;平衡各方的权力;探索共赢的利益。

3.制度设计:合作论坛的基本协议和基本规则,合作过程的程序合法性至关重要

最基本的制度设计问题就是如何发起合作过程本身。也就是回答“让谁参与”的问题。协同治理应当是:

表3为不同组别老龄人太极拳锻炼过程中左右侧骨骼肌IEMG相关系数。对照组左右侧下肢胫骨前肌、股外侧肌、臀大肌相关系数显著,实验组腓肠肌、胫骨前肌、股直肌、股内侧肌、臀大肌、股二头肌相关系数显著。

(1)开放和包容的,哪怕是潜在的“麻烦制造者”也应当囊括到合作过程当中。广泛的包容性绝不仅仅是协同治理中开放和合作精神的反映,它是这个进程合法化的核心。(2)清晰的基本规则和透明的程序,是制度设计的重要特征。清晰和透明两者都可以理解为程序合法性以及信任建设。领导者要求利益相关者们进行真诚的谈判、探索妥协和互利的可能性。但利益相关者在参与合作过程时往往心怀疑虑。他们对公平问题很敏感,关心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力,也关心合作是否有被操控的可能性。合作过程的合法性部分取决于利益相关者的感知公平,即他们是否获得了“公平待遇”。明晰和持久适用的基本规则能够使利益相关者安心

。透明的程序意味着利益相关者能确信公共谈判是“真实的”,并且合作过程不是什么秘密交易的掩护。(3)当合作论坛是“唯一的选择”时,更容易激发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很容易想象的一个事实是:如果参与者有一些自己的个人渠道来解决纠纷,那么他们就对与他人合作没什么兴趣了。相反,如果某个公共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唯一一个协同治理的论坛,那么利益相关者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参与进来,生怕自己的利益因缺席而受损。(4)合作论坛应当有一个明确的截止日期。否则可能会因为复杂的利益冲突而变得永无止境

。由此可以引申出如下命题:

:当决策会议的制度设计符合开放、包容、清晰透明的特点,并且有着唯一性和合理的截止日期时,更有助于协同治理的发起。

(二)协同治理的内部过程

参与各方达成了某种最低限度的相互认可,并不意味着合作过程就能顺利展开。此时尚需一个重要的过程,即承诺,或者叫“对过程的承诺”。承诺在许多案例研究中已经被证明,是解释合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变量之一

。如果详细审视这一概念,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在合作之前,首先要承认合作是有价值的,能够通过合作的方法来实现他们的目的,并且保证不会半途而废,这就是对过程的承诺。承诺并不是那么容易达成的,有时它意味着人们要许诺遵守会议作出的决定,哪怕这个决定并不完全符合自己的利益。当然,如果这个论坛是面向共识的,这种风险就变得不那么大了。同时,承诺也意味着某种“主人翁精神”——或者叫“拥有感”。“主人翁精神”在冲突主义或管理主义模式中是极难见到的,因为尽管某个公共事务的利益相关者会试图游说、施压、影响政府部门的决策,但最终的决策者依然是公共部门。然而,协同治理就是将决策的权力下放到了利益相关者论坛中,此时所有利益相关者“拥有”这个决策过程

,他们共同分担责任,他们的行动确实能够影响最终的政策产出,这样一个负责任的治理过程,其效率和效果必将大大提升。

1.沟通

案例中,促进性领导力的特征展现得较为明显。北京电视台并不是利益双方的仲裁者,而是为利益博弈提供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舞台,它为解决问题募集了必要的资源——当两小区业主看到与自身问题相关的各个政府部门都参与进来了,势必能够建立起解决问题的信心。《向前一步》节目的流程安排特别重视为少数弱势群体的发声创造公平机会,因此,这样的领导力充分地做到了为弱势利益相关者赋权。根据命题4,促进性的领导力成为了协同治理论坛发起的加分项。

2.信任

达成信任是面对面沟通所寻求的重要目标。诸多文献表明,协同治理过程的早期工作主要是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信任

。信任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我们几乎在本模型的所有变量之中都能看到它的影子,无论是领导力、制度设计还是初始条件,都是某种信任水平的体现,或是为其创造条件(从培养社会资本的角度来看也是如此)。信任的培育贯穿于协同治理的全过程,特别当相关者之间存在剧烈的冲突历史情况下更是如此。值得一提的是,直接信任的培养有时可以用另一种方法来间接地达成——通过信任的中介。

3.承诺

很多学者认为,协同治理是一个“阶段性发展”的过程。他们认为,利益相关者们的合作过程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线性的几个阶段。如Susskind和Cruikshank

将建立共识的过程区分为谈判准备阶段、谈判阶段、实施阶段;Gray

定义了合作过程的三个步骤:确定问题、确定方向、实施。而另一部分学者并不认为合作的过程是线性的,他们认为合作过程中交互影响的变量是如此多而复杂,因此,最好将其简化为一种循环

。进一步地,这种良性或恶性的循环过程所体现出的核心内涵是:先期合作结果的反馈能够积极或消极地影响下一期的合作。因此,沟通、信任、承诺、共识、中期成果这五个变量组成的循环能够描述合作的内部过程。

对于协同治理的过程来讲,承诺所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如何达成“对过程的承诺”以及“主人翁精神”则需要细致地研究。事实上,这一点往往也存在着博弈的过程:你发出了承诺,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但是怎么才能保证你的对手不利用你这种态度呢?因此,前一个环节之中“信任”的建立就是至关重要的了。另一种情况是,利益相关者由于各种原因参与的激励本身就非常薄弱,更不用说获得承诺了,此时强制性的协作有时会成为公共部门的选择。最后,人们发现协同治理的成员间,利益有着高度的相互依赖性时,他们更容易达成承诺,但这种情况下也同样容易滋生出机会主义行为和共谋行为。但如果他们之间的合作是长期的,那么这些行为便会得到有效的抑制。奥尔森

关于集体行动逻辑的研究表明,对未来的共同预期是互惠行为的重要前提,因此,协同治理策略特别适用于需要长期合作的情况。

4.共识

“什么问题?对不起,我已经忘了。”曾真冷言答道,转身要走,张仲平急忙拦住:“别啊,你可千万不能把你的问题忘了,你一定得想起来,不然我会内疚的,我会遗憾终身的。”

建立共识的过程往往是一个共同学习的过程。有时,不同利益相关者本来并不认为相互之间存在依赖,或者并不认为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当他们聚在一起相互面对面交流,化解误会,建立信任,发出承诺后,非常有可能逐渐意识到一些之前从未发觉的共同利益。相当一部分共识就来自于共同学习。对于很多人来说,相互间利益的矛盾冲突往往来自于自身狭隘的格局和眼界,而协同治理能够为其成员澄清利益,拓展格局和眼界作出相当大的贡献。

当然协同治理并不追求完全的共识,它同样要追求经济性,不可能经年累月地专注于某些难以处理的纷争细节。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共识往往意味着“虽然没有达成具体的和解,但我们都认为可以找机会继续谈下去”,这也就为下一轮的继续协同治理打下了基础。

5.中期成果

协同治理的过程变量之所以被表述为一个迭代的过程,是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为了解决某个公共问题,利益相关者们需要进行多次商讨。那么,某一期的协同过程与下一期之间又是通过哪种变量联系起来的呢?这就是“中期成果”。学者们认为,多轮协同治理过程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上一期协同治理是否获得了一些“小胜利”。当一个协同治理论坛的目标具体,并且很有可能取得一定的成果时,合作就比较容易产生

。也就是说,尽管达成最终目标尚存一些距离,但若取得了一定的中期成果则非常有利于带动人们继续合作的势头。这些小成果完全能够反馈到合作过程之中,鼓励利益相关者们建立信任和承诺的良性循环。

2018年上半年,家电行业面临“格局之变”,风云突变之下,厨卫电器市场也经历了一场始料不及的市场下滑,三季度,厨卫行业多品类依然出现不同程度的负增长。从外部宏观环境来讲,影响厨卫行业发展的新政策、新法规陆续出台;此外,从企业内部来讲,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的竞争、产品技术及工艺的升级等,也是企业决策者所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难题。

上文“共识”部分提到,多方利益相关者对某些事实的共同学习过程很重要,这里可以明确地指出,这种共同学习所取得的共识本身也可以被视为某种中期成果。当然,在理想的情况下某个大目标可以被分解为一系列中期目标,但是如果这一点难以做到(比如目标太模糊,很难操作化,或者权责不一致)的话,致力于中期目标反而会带来更多地沮丧

,此时最好还是从头建立信任和探索合作的价值比较实际。

三、协同治理的典型应用——以北京市海淀区上地街道停车纠纷的化解为例

在解决具体的社会矛盾,调解不同利益主体的冲突过程中,我国各地的公共机构在不断进行方式方法上的创新。当管理主义或冲突主义的行政方法成本很高却没有取得善治时,转变政府职能定位和工作方法就有了更迫切的必要性。各地社会治理改革的方向包含了许多协同治理的要素。很显然,公共管理领域的实践者们绝不是先学习领会了“协同治理”尔后将其运用在实践之中——恰恰相反,实践是走在理论之先的,协同治理框架本身才是某种重要转变的总结。因此,这个理论往往可以很好地与一些现实案例相结合。

由表4可以看出,对于G分量图像:对面积在190~250之间的鸡蛋,双黄蛋与单黄蛋之间蛋黄和整蛋周长之比的分割阈值为0.33;对面积小于190的鸡蛋,双黄蛋与单黄蛋之间蛋黄和整蛋周长比的分割阈值为0.44。

对协同治理而言,案例分析的宝贵之处在于能够描绘过程。制定政策的过程总是与情景联系在一起,而情景又是嵌入事件与历史中的

。在我国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群众利益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过程中,不得不考虑许多利益相关者并没有成熟的权利和责任观——只讲权利和利益,而不讲义务和责任

。这给社会治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需要我们思考怎样使用协同治理来应对这些问题。本案例特别适宜分析的原因正在于此,案例中各相关者的主张(无论正当与否)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在非协同治理情况下,利益主张和协调往往隐藏于黑箱中。

(一)案例背景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街道的厢黄旗路两侧,分别坐落了万树园小区和博雅西园小区。西侧是万树园小区(以下简称“万园”),其业主主要是原海淀镇树村的回迁户。万园的公共空间宽裕,停车位比较充足。而东侧的博雅西园小区(以下简称“博园”)是普通商品房小区,私家车众多,停车位缺口达500位。因此,时常有博园的业主车辆停在厢黄旗路上,严重影响了两小区居民的出行。万园和博园的停车纠纷由来已久——早在2014年,万园物业为了解决停车难问题,率先在厢黄旗路上划出了停车位,启动收费项目,这个项目当时已经较好地解决了厢黄旗路的停车问题。然而马路对面的博园业主不愿花钱停车,因此,投诉万园的物业公司收取停车费不合规,2017年这个收费项目因此被迫撤销。万园的物业公司也是一肚子委屈:他们声称自己每年扣除成本还要亏损10万元,完全是赔钱经营。此后,厢黄旗路的停车难问题再现,甚至愈演愈烈,堵塞了两小区的消防通道。2018年万园物业公司为了本小区的车辆通行,在小区出口设立一圈隔离墩,侵占了厢黄旗路的一半路面。此外雪上加霜的是,厢黄旗路北侧长期以来是断头路,两小区的入口处是死胡同,无法疏通形成交通环流。因而停车难、行车难的状况使得两小区居民的积怨不断加深。

(二)协同治理的发起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由北京电视台《向前一步》栏目牵头,邀请北京市海淀区上地街道、海淀镇政府、海淀交警支队、海淀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海淀区交通委若干部门的领导和行政人员发起了一次协商论坛。除了以上政府部门,论坛还邀请了万园物业代表、万园业主代表、博园物业代表、博园业主委员会成员等利益相关者。此外,论坛还邀请了心理学、法律、城市规划、市政建设等领域的专家团,为协商论坛的参会者们提供相应的专业知识咨询服务。以这个协商论坛的治理过程为素材,《向前一步》栏目组拍摄了名为《断头路上的停车之争》的节目。从最终结果来看,该论坛仅用一天时间就促使各利益相关方之间达成了相当程度的共识,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为后续彻底解决停车难、行车难问题树立了良好的标杆。

1.停车问题难以解决——管理主义与冲突主义的失灵

传统的“管理主义”和“冲突主义”方法没能妥善应对这个问题。2014年万园建立之初,停车位问题就已经出现。彼时万园物业自设岗亭,管理业主停车位并收取一定费用。由于有人管理,厢黄旗路两侧并未发生严重拥堵。然而,万园物业私设收费亭没有相关合法手续,因而被博园业主投诉。2017年收费亭撤除,拥堵问题开始加剧。直到协同治理论坛发起之前,始终处于无人做主的状态。从这段过往可以明显看出,采用管理主义方法的当地有关部门没有考虑具体情况和广大居民的意见,贸然取消了车位管理;而在无人管理,车辆乱停乱行的情况下,似乎又走向了不闻不问的冲突主义。由于这两种行政模式出现了失灵,因此,创新社会治理的协同治理模式就有了必要性。

2.两小区业主的参与激励分析

根据欧拉公式|V|-|E|+|F|=χ(Σ),可以得到并且定义c(x)为初始值,其中V∪F。对于V,令c(v)=2d(v)-6;对于F,令c(f)=d(f)-6,因此对每一个V∪F,通过权转移规则,可以得到新的权值c′(x)。由于在权转移规则中仅仅是转移权值,并不影响总和,因此下面将证明对任意的V∪F,有c′(x)≥0且这与权转移过程中权的总和保持不变产生矛盾,从而证明了定理1。

综上所述,《健康评估实训报告册》的应用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能引导学生实训,提高实训教学效果。当然,《健康评估实训报告册》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使其更具启发性、引导性和实用性。

(1)两小区居民之前存在一定对立情绪,对对方有一定的成见。然而根据命题1,对抗的历史并不会彻底否决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若双方利益高度相互依赖,那么仍有谈判激励。万园和博园小区同样受到道路拥堵问题的戕害,而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双方合作,因而有利于发起论坛。(2)两小区居民在事实上不存在整体性的权力不均衡。万园业主普遍是回迁农民,而博园固然是商品房小区,却也并非豪华社区,任何一方都不会产生某种担忧的弱者心态,也并不认为对方有能力绑架北京电视台发起的治理论坛。除此之外,专家团能够为缺乏相关知识的弱势群体赋权,因而根据命题3,双方的权力资源大体一致,有利于发起论坛。(3)论坛发起者事先公布了该论坛的参与者、论坛规则、领导者、会议议程等方面内容,让利益相关双方能够确信这个论坛的高效、务实和透明,是真心为了居民解决问题的。因此,根据命题2,利益相关方都有较强的参与激励。

3.论坛发起者的领导力分析

(2)参与激励:利益相关者对于协同治理结果的期望。大量案例表明,人们参与某项公共事务决策论坛的激励,往往来自于他们对这个论坛的预期。人们从这样几个方面预期协同治理的论坛:当它是高效(或冗长)的,是务实(或形式主义)的,与自己利益切身相关(或无关)的,没有替代手段(或可以轻易另起炉灶),人们的利益相互依赖(或相互独立)的时候,会更有参与的激励(或不感兴趣)。有很多案例表明:合作或对抗的历史和权力/资源的不均衡也能够间接地影响人们参与的热情,这点非常容易理解——与曾经的敌人共同合作很难,而过于强大的对手也会让人望而却步。因此,这就意味着参与协同治理的激励还可以成为合作或对抗的历史和权力/资源的不均衡变量影响协同治理过程的中介变量。由此可以引申出如下命题:

所有的协同治理都是建立在利益相关者之间面对面沟通的基础之上的。作为一种面向共识的过程,直接对话所形成的“密切沟通”对于利益相关者之间寻找共赢机会非常必要。此外,面对面对话不仅仅是一种谈判的方式。它更是打破沟通中的刻板印象或其他阻碍的核心,这些阻碍从一开始就不利于人们寻求共赢

。面对面对话也是建立信任、相互尊重、共同理解以及承诺等过程的核心。当然,面对面沟通也可能加深刻板印象,增加对立情绪。

4.论坛的制度设计分析

2019年海淀区上地街道的这次协商论坛,所采取的形式是露天会议,它既是一次协同治理,也是一期电视节目。这就意味着——问题必须要在一个合理的时间内得到处理,起码要达成某种中期成果。某些“麻烦制造者”,如情绪激动的业主、态度比较顽固的业主、对政府部门抱有怀疑的业主、持有阴谋论的业主,他们也必须被囊括在论坛当中(谁有话要说,必须给话筒)。并且,这个论坛全程开大会,没有分会场或者私下交流,所有的利益主张必须让全体人员听到(谁有话要说,必须用话筒)。大会成为了唯一合法的问题解决渠道,并且该会议的时长以一天为限,不会旷日持久。《向前一步》节目的制度设计暗合了开放包容、清晰透明、别无它选、适可而止的原则。根据命题5,这样的制度设计是有利的。

(三)协同治理的过程和成果

有利的初始条件、领导力和制度设计可以保障协同治理的发起,但并不能保证协同治理的过程和成果。需要指出的是:考察协同治理的过程,不仅要识别五个阶段(沟通、信任、承诺、共识、中期成果)是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进展,更要考察当某个环节遇到利益僵局之时,治理论坛应对困难的决心和办法。

1.面对面沟通:风雨无阻的论坛

案例中,协同治理论坛设在露天广场。当天下雨,但坏天气并没有成为居民积极参与的阻碍,反而加深各方“风雨同舟”集体意识的作用。如论坛主持人所言:“风不怕、雨不怕、问题解决不了最可怕”。面对面的沟通有利于各方的意见交换,让博园和万园业主消除一些对对方的刻板印象,进而增加信任感。另外,如同理论所昭示的那样,面对面沟通也可能带来挑战,比如增强刻板印象、增加感官上的对立情绪和相互不尊重。会议中,论辩双方的某段精彩而具有煽动性的发言会赢得本方群众的喝彩,这更进一步加剧了对立的集体情绪。总体来看,如果处理妥当,面对面沟通带来的机遇还是大于挑战的。

2.初步建立信任:打开天窗,亮明诉求

面对面沟通营造了坦诚的沟通氛围,这促使利益相关者们打破缄默,旗帜鲜明地表达利益诉求,具体如下:(1)博园业主的诉求:撤除厢黄旗路中央的隔离墩,质疑万园物业做法的合法性。(2)万园业主的诉求:否定博园业主的诉求,认为厢黄旗路产权归万园所有,对方无权插手,同时指责博园业主2014年的投诉目光短浅,造成如今的问题。

至此,双方各执一词,利益冲突僵局出现。为化解僵局,协同治理论坛发起“共同学习”进程,先解决双方对2014年冲突的历史认知不一致问题。经过现场统计,博园和万园业主认同2014—2017年收费管理期间,厢黄旗路并没有车辆乱停放问题。随后,论坛邀请管理停车位的万园物业公司代表在大会上发言,通过现场计算成本,缺乏相关信息的利益冲突双方开始对一些客观事实取得了共识——物业公司没有通过管理车位牟取暴利,前些年的停车收费管理属于合理不合法。“共同学习”非常有助于利益相关方建立初始的信任。虽然会议中双方有些发言较为激烈,但双方始终保持了对协同治理的信心,没有任何代表出现耐心耗尽、出言不逊、甚至愤而离场的情况。这种信任和信任派生出的耐心,为接下来获取对过程的承诺打下良好基础。

3.对过程的承诺:街乡吹哨,部门报到

因此,选择适合香菇优良品种,综合考虑品种特性、市场需求和当地气候特点[7],结合区域气候、地形、人力等基本情况,加强并提高技术管理形成规范化的模式和技术规程,对于引进菌类品种的栽培成功非常重要。跟进当地气候变化情况,因地制宜及时进行技术、管理调整,多参考前人成功事例,总结失败与成功的经验,是产业落地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步骤。

承诺理论表明,参与者的配合能保障协同治理论坛不会半途而废。如果对过程的承诺发展为“主人翁精神”,则会极大增加会议取得成果的可能性。该案例中,获取各方承诺的方法可以借用“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表述加以概括。其基本逻辑是:相关政府部门以身作则,充分配合论坛领导者,耐心地解答两小区业主的诉求和质疑,澄清政策和法律规则,向论坛的其他参与者展示协同治理论坛的权威性;两小区业主在示范下认可论坛的权威性,发言更加理性,并主动收回某些不合理的利益诉求,逐步解决焦点问题,最终发扬“主人翁精神”各退一步,达成共识。

回顾论坛的治理过程,解决的问题包括:(1)确认厢黄旗路的管理权暂时属于万园,设立隔离墩虽然合法,但不合理。(2)海淀镇妥善处理好历史遗留的厢黄旗路钉子户问题,尽早将道路移交国有,打通北侧断头路,疏通道路环流。(3)万园物业立刻撤除隔离墩,由海淀区上地街道和海淀镇共同出资进行停车位管理。(4)两小区居民商议一份车辆管理公约上报,由当地政府负责监管实施。

农业始终是我国重要的产业之一,我国人民就没有放松对农业生产技术的追求和钻研,近些年,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化的农业已经逐渐代替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日益显著。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相较水稻和小麦,玉米在耐旱等方面更具优势,山区气候和地质条件对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有更高的需求,我国近些年一直在研究山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并进行推广应用。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新教学楼3层、4层的多媒体教室开通视频点播后,网络时延、数据库查询及HTTP页面的响应时间都增加了很多,浏览网页的响应时间为5.87 s左右,这是一个很“漫长”的时间,远远超过浏览网页的最大阈值400 ms[13],网络此时已不堪重负.核心交换机CS6509与汇聚交换机CS3560G之间的下行链路吞吐量达到940.32 Mb/s,链路利用率达到94.03%,如此高的吞吐量及链路利用率自然会产生较大的网络时延[14].由此可知,核心交换设备与汇聚交换设备之间的主干链路速率是科文学院校园网的“瓶颈”.

4.收获共识和中期成果:“向前一步”

经过7个小时的商议,政府各部门和居民通力协作,有效地处理、化解了绝大部分诉求和利益冲突。不仅如此,两小区居民之间、居民和政府部门之间明显加深了了解,打破了很多成见和谣言,开始相互体谅对方的难处。居民们普遍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远亲不如近邻,公共利益的实现不能单纯地“等、靠、要”,而是应当共同建设、共同治理、共同享有自己的家园。最后,两小区居民代表、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以及专家们都聚在一起,一同跨越了象征着艰难阻碍的界限,“向前一步”走向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生活。论坛结束后第18天,隔离墩撤除,厢黄旗路的停车位全部划好,两小区居民拿出停车公约并积极响应,协同治理至此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中期成果,为接下来该地区长期的社会治理树立了良好的标杆。

(四)对案例的进一步思考

其一,协同治理模式在解决公共利益纠纷时具有显著的效果。困扰两小区居民的行车停车难问题及断头路问题都得到妥善处置,化解了人民内部矛盾。其二,除了在政府主导下的多方协同之外,矛盾的最终化解方案也有赖于一定的外部资源输入。海淀镇和上地街道政府共同出资管理车位,该方案与最初万园小区划线收费的办法相比,显然增加了社会总成本。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之中,重要的一点是允许创新行为。在土地产权归集体所有的环境下,不以营利为目的,有效应对公共区域问题的创造性举措应当得到支持或默许。其三,协同治理有其局限性。若操作不当,协同治理论坛可能变成一个冗长的过程,特别是建立共识的过程非常耗时。假如时间紧迫,那么协同治理也许不是好的选择。然而,一旦利益相关者达成了共识,那么合作的实施就会相当迅速。因此,如果预期政策在没有取得利益相关者共识的情况下落实困难,那么政府就可能更倾向于协同治理。其四,随着我国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然需要公共部门和非公共部门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大量的合作和协调,因此,对协同治理的需求在可见的将来绝不会削弱。

[1] 范如国.复杂网络结构范型下的社会治理协同创新[J].中国社会科学,2014(4):98-120.

[2] 姜晓萍.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14(2):24-28.

[3] SUSSKIND L,CRUIKSHANK J L.Breaking the impasse: consensual approaches to resolving public disputes[M].New York: Basic books, 1987.

[4] GRAY B.Collaborating: finding common ground for multiparty problems[M].San Francisco,CA: Jossey-Bass, 1989.

[5] FUNG A.Accountable autonomy: toward empowered deliberation in Chicago schools and policing[J].Politics & society, 2001,29(1):73-103.

[6] ANSELL C,GASH A.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J].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 theory,2007,18(4):543-571.

[7] SEIDENFELD M B.Empowering stakeholders: limits on collaboration as the basis for flexible regulation[J].William and Mary law review,2000(41):411-501.

[8] CHRISLIP D D,LARSON C E.Collaborative leadership: how citizens and civic leaders can make a difference[M].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1994.

[9] GEOGHEGAN T,RENARD Y.Beyond community involvement: lessons from the insular caribbean[J].Parks,2002(2):16-26.

[10] GLASBERGEN P,DRIESSEN P.Interactive planning of infrastructure: the changing role of dutch project management[J].Environment & planning c government & policy,2005,23(2):263-277.

[11] HUXHAM C,VANGEN S.Managing to collaborate: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llaborative advantage[M].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2005.

[12] IMPERIAL M.Using collaboration as a governance strategy: lessons from six watershed management programs[J].Administration & society,2005,37(3):281-320.

[13] BENTRUP G.Evaluation of a collaborative model: a case study analysis of watershed planning in the intermountain west[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1,27(5):739-748.

[14] ALEXANDER J A,COMFORT M E,WEINER B J.Governance in public-private community health partnerships: a survey of the community care network SM demonstration sites[J].Nonprofit management & leadership,1998,8(4):231-332.

[15] TETT L,CROWTHER J,O’HARA P.Collaborative partnerships in community education[J].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2003,18(1):37-51.

[16] VANGEN S,HUXHAM C.Nurturing collaborative relations: building trust in 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J].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2003,39(1):5-31.

[17] MARGERUM R D.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to integrated and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matching strategies to constraints[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1,28(4):421-431.

[18] EL ANSARI W.Educational partnerships for public health: do stakeholders perceive similar outcomes?[J].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 practice,2003,9(2):136-156.

[19] WEECH-MALDONADO R,MERRILL S B.Building partnerships with the community: lessons from the camden health improvement learning collaborative[J].Journal of healthcare management,2000,45(3):189-205.

[20] 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1] ROUSSOS S T,FAWCETT S B.A review of collaborative partnerships as a strategy for improving community health[J].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2000,21(1):369-402.

[22] WARNER J F.More sustainable participation? multi-stakeholder platforms for integrated catchment manage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2006,22(1):15-35.

[23] 李文钊.公共政策研究的范式变迁及其超越[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9(4):98-107.

[24] 陈柏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变迁与挑战[J].学习与探索,2020(9):46-53+2.

猜你喜欢
相关者领导力利益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本科教学中教师调课现象审视
领导力拓新 2018年度最具领导力中国医院院长评选揭晓
领导力愿望清单
论新态势下领导力的开发与运用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相关者逻辑下相互作用大学共同治理机制研究
XBRL的传播对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的影响研究
利益链与新垄断
国有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