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平,张 渊,贺 丹,龚恒萃,李玲娟
(四川省宜宾市中医医院耳鼻喉科,四川 宜宾 644000)
突发性耳聋疾病的发生、进展与患者机体循环障碍、免疫学说及感染等的关系密不可分[1],及早对症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目前经综合治疗后,仍有30%~60%患者效果欠佳[2]。国外研究认为,若接受初治方案2~6周后仍未有明显改善或完全康复,可在鼓室内注射皮质醇类固醇激素,其有效率可高达34.8%~66%,国内亦将经鼓室内、耳后注射糖皮质激素作为初治疗效不佳的二线方案[3,4]。与其他给药方式相比较,经咽鼓管途径给药具有痛苦小、操作便捷的优势[5],但其具体治疗效果仍待验证[6]。本研究选取138例初治无效的突发性耳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经咽鼓管途径鼓室内灌注给药治疗突发性耳聋患者临床价值。
1.1 一般资料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初治无效的突发性耳聋患者138例,纳入标准:①均符合《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诊断标准[7];②已接受过临床常规综合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③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8]:①合并中耳炎、咽鼓管病变、内耳畸形或占位性病变;②合并其他可引发耳聋的疾病;③对研究用药存在过敏迹象;④合并重要脏器病变;⑤配合度和依从性较差;⑥患有精神类疾病,或存在认知障碍。剔除标准:中途退出本项研究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9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已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前列地尔、腺苷钴胺和舒血宁注射液联合治疗,治疗频率为1次/天,连续治疗10天。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经咽鼓管途径鼓室内灌注给药治疗,具体内容如下:先麻醉收缩鼻腔3次,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头部偏向患侧,选用30°鼻内镜探查患者的咽鼓管,在其导管的引导下将1 mm软导管深入咽鼓管2.5~3 cm,并顺着导管缓慢注入0.5 ml的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生产企业: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0824),直至患者感受到有胀满感和液体感即止。药物注射完毕后让患者朝患耳方向侧躺5 min,然后再朝健耳方向侧躺半小时,每间隔1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5次。
1.3 观察指标①疗效评价:参考疗效分级标准[9]将患者在0.25~4 kHz各频率听阈均恢复至患病前水平或与健耳水平一致视为痊愈;若在上述频率间听力提高≥30 dB视为显效;若平均听力提高15~30 dB视为有效,除上述三种情况外即为无效,以前三者相加的百分比表示总有效率,对比两组间的差异[6]。②血液流变学:分别在治疗前1 d和治疗结束后1 d采用全自动血流变检测仪[10](生产厂商:泰安市康宇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鲁械注准:20182220333;型号:HL-5000)测定其血液流变学指标。③气导纯音听阈测定:治疗前1 d和治疗结束后1 d采用国际听力诊断型听力计(国械注进:20142075840;型号:AD226)测定患者在0.5、1.0、2.0及4.0 kHz下的听阈值,计算其平均值,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平均值差异[11]。④比较两组头晕、耳鸣、高血压、耳内疼痛和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发生率[12]。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50,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比较 [n(%)]
2.2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血液流变学各指标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2.3 两组气导纯音听阈比较治疗后研究组气导纯音听阈值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气导纯音听阈比较 (dB)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头晕、耳鸣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n(%)]
突发性耳聋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在发病72 h内造成其听力的降低[13]。目前发病原因的研究尚未有明确的定论,但普遍认为与微循环障碍、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人体内耳的血液主要来源于迷路动脉,当动脉发生痉挛或硬化时,则会影响内耳的微循环,在缺血缺氧的情况下释放的氧自由基可损害内耳功能,造成听力下降;若未能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持续的微循环障碍会造成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甚至引发患者终生失聪,对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困扰[14]。
长期以来,糖皮质激素一直是突发性耳聋患者重要的治疗措施,具有抗炎、抗病毒和免疫抑制作用,对于突发性耳聋患者而言还可以缓解血管内皮水肿,改善内耳的血液供给[15]。最常见的给药途径包括口服、静脉滴注、耳后注射和鼓室内注射等多种形式,其中口服和静脉滴注的形式为全身给药,有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耳后注射和鼓室内注射均属于局部给药,在针对性提高药物浓度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鼓室内注射适用于所有听力曲线类型的突发性耳聋患者,而耳后注射仅针对中频和低频听力下降的突发性耳聋患者,前者的应用范围更广[16,17]。研究发现,鼓室内注射给药的方式还可以避免血-迷路屏障的阻碍作用,保证药物直达患者的内淋巴,快速提高靶器官的血药浓度峰值,从而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18,19]。
给药途径的选择对临床治疗效果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本研究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91.3%高于对照组78.26%(P<0.05)。研究组采用经咽鼓管途径鼓室内灌注给药治疗的方式,与既往经鼓膜直接穿刺,或切开置管的形式相比,直接通过人体的自然通道咽鼓管进行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更加安全可靠[20~22]。
本研究在糖皮质激素的选择方面摒弃既往临床常用的地塞米松,选用泼尼松龙,二者虽均为糖皮质激素的代表药物,但后者的在外淋巴液中的血药浓度更高,作用时间更长;且泼尼松龙可以通过与细胞内受体的结合对目的基因的表达进行能调节,改善患者机体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代谢过程;另一方面,它还可以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刺激血小板活化因子,在阻止血小板聚集的同时,改善机体血液流变学[23,24]。本研究结果证实,研究组治疗后血细胞比容、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和血浆黏度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
本研究还发现,研究组治疗后气导纯音听阈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漆可等[25]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显示经咽鼓管途径鼓室内灌注给药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经咽鼓管途径鼓室内灌注给药治疗突发性耳聋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各频率的听力,具有较高的疗效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