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应,杨旭丹
阑尾黏液性肿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肿瘤,约占所有胃肠道恶性肿瘤的0.4%~1%,约占阑尾上皮性肿瘤的70%[1]。阑尾黏液性肿瘤包括不同恶性程度的一组异质性肿瘤[2]:根据黏液上皮细胞和组织的异型性分为低级别阑尾黏液性肿瘤(low-grade appendiceal mucinous neoplasms,LAMN)和高级别阑尾黏液性肿瘤(high-grade appendiceal mucinous neoplasms,HAMN)。卵巢黏液性肿瘤中,转移性病变可高达77%[3],临床上常常是以卵巢首发病变出现,而阑尾原发病变隐匿,极易误诊为卵巢原发肿瘤,延误患者的治疗。
1.1 一般资料2019年4月至2021年9月四川省人民医院病理科存档的LAMN伴卵巢转移标本3例,复习临床病理资料并复阅病理切片,阑尾黏液性肿瘤的诊断参照2019版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的病理诊断标准。
1.2 方法所有标本均经4%中性甲醛固定12 h,石蜡包埋,常规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EnVision两步法,以DAB显色、苏木精对比染色。所用第一抗体CK、CK7、CK20、CDX2、SATB2、MUC2、ER、PR、PAX8、Ki67试剂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EnVision试剂盒购自Dako公司。临床资料来源于患者的电子病历,所有切片由高年资病理医师阅片确诊。
2.1 临床表现3例LAMN伴卵巢转移的患者年龄分别为59、67、74岁,临床表现2例表现为腹痛、腹胀,1例表现为阴道流血。时间为10~30 d,行B超检查,皆提示为盆腔包块,1例双侧卵巢占位,所有患者均行子宫、双侧附件、阑尾切除术、大网膜切除术。术中均发现有腹水。
2.2 大体检查3例标本阑尾长度分别为6、6、7.5 cm;直径分别为1、2、4 cm,均表现为阑尾囊性扩张,腔内含黏液胶冻样物。阑尾均有破口。卵巢为囊实性包块,直径分别为6.5、10、12 cm,囊内为黏液胶冻样物。囊壁厚0.3、0.3、0.5 cm;3例子宫表面、附件及大网膜均可见大量胶冻样物附着。
2.3 镜下观察阑尾管腔显著扩张,黏膜固有层及黏膜肌层缺乏,取而代之的是单层的黏液性肿瘤上皮,黏液腺上皮呈绒毛状、绒毛状-管状、锯齿状、波浪状或平坦状排列,呈推挤式浸润阑尾壁,具有宽大的波浪状前缘;上皮细胞呈高柱状,形态相对均一,细胞核位于基底,无明显核分裂,胞质丰富,淡染,具有低级别异型性(见图1a);阑尾壁萎缩,肿瘤下间质纤维化,浆膜面及浆膜外组织中见多量无细胞的黏液湖形成。黏液湖内未见漂浮上皮成分,未见破坏性或出芽样浸润。卵巢内见多个扩张的囊腔和多量无细胞的黏液湖形成。囊壁内衬单层高柱状的黏液上皮,黏液上皮细胞呈绒毛状、绒毛状-管状、锯齿状、波浪状或平坦状排列,呈推挤式浸润;细胞形态相对均一,细胞核位于基底,胞质丰富,淡染;上皮细胞收缩与其下方支持的基底膜分割开来(见图2a)。与阑尾病变组织学形态相似。大网膜组织内见大量无细胞的黏液湖形成。
2.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3例患者阑尾肿瘤细胞CK20(+)、CDX2(+)、SATB2(+,部分)、CK7(+,局灶)、PAX8(-)、Ki67(+,约10%);3例患者卵巢肿瘤细胞 CK(+)、CK20(+)、CDX2(+)、SATB2(+,部分)、MUC2(+)、CK7(+,局灶)、ER(-)、PR(-)、PAX8(-)、Ki67(+,约10%)。见图2。
原发性阑尾黏液性肿瘤发病率约占所有胃肠道肿瘤的0.5%,术前诊断困难[4],而LAMN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在所有切除的阑尾标本中发生率为0.2%~0.7%,25%~50%的LAMN是在放射检查、内镜检查和手术中偶然发现的,常常无症状或右下腹疼痛,或腹部可触及的肿块[5],LAMN患者多为50岁左右,如破入腹腔形成腹膜假黏液瘤,则表现为腹膜表面、肠浆膜面和其他腹腔脏器表面富有光泽的黏液性小球或胶冻样物[6],LAMN虽然形态上类似其他胃肠道部位发生的腺瘤,但是其可以在阑尾外产生腹膜假黏液瘤(PMP)甚至出现远处转移,不但由于生物学行为未知,而且使用良性的名词会造成很多混乱,因此诊断阑尾黏液性肿瘤时应特别需要注意避免使用“ 腺瘤”的诊断[7]。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第五版中LAMN的ICD-O编码为8480/1[8]。 LAMN 的大体通常表现为阑尾增粗、变形或囊性变,甚至有肿瘤破裂,囊壁可见纤维增厚或萎缩变薄,切面可见阑尾腔内黏液胶冻物聚集成囊肿或小球。组织学特点LAMN的上皮成分可以呈绒毛状、绒毛-管状、锯齿状、波浪状或平坦状排列, 以绒毛状及平坦型居多,纯粹的管状排列很少见,上皮下方的黏膜固有层及黏膜肌层通常萎缩。细胞内可见丰富黏液,单层或假复层细胞核伴有轻度至中度异型性[7]。如破入腹腔形成PMP,LAMN中伴发的PMP不是恒定产生的,可发生于腹腔的任何位置,其内上皮通常表现为良性,研究发现局限在阑尾系膜或其周围右髂窝内的局限性PMP预后好[7]。另外日常工作中需广泛取材检查PMP中的上皮成分,因为无细胞性的PMP预后更好[7]。3例患者都伴PMP形成。PMP所以称之为假黏液瘤是因为腹水中黏液生化性质与普通黏液瘤不同[9]。3例患者术后病理均明确证实伴有阑尾黏液性肿瘤,提示阑尾黏液性肿瘤与PMP有密切联系,也与研究证实的PMP主要起源于阑尾相一致[9]。3例患者都有阑尾破裂,在腹膜、子宫及卵巢表面有黏液性胶冻样物附着。LAMN需与阑尾反应性或增生性阑尾黏膜,尤其是伴有潴留性囊肿或憩室时的鉴别,阑尾黏膜反应性或增生性及憩室时,阑尾黏膜固有层和黏膜肌层结构存在,阑尾黏膜上皮无异型性,而LAMN缺乏黏膜固有层及黏膜肌层,被覆波浪状的高柱状黏液上皮,上皮有轻度异型性,呈推挤性前缘和阑尾萎缩、纤维化可以鉴别。
当LAMN累及到卵巢时需与卵巢原发黏液性肿瘤鉴别,相关数据表明,卵巢癌中转移性病变的比例可占5%~30%,而仅就黏液性肿瘤而言,转移性病变可高达77%,卵巢转移性肿瘤患者中,有部分表现为卵巢肿瘤是原发肿瘤的首发表现,有部分表现为原发肿瘤缓解、而卵巢转移是复发的首发表现,此时准确识别出卵巢肿瘤为转移性,对于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10]。3例患者皆为老年患者,术前都是以盆腔包块就诊,极易误诊为卵巢原发肿瘤。卵巢黏液性肿瘤和继发性黏液性肿瘤的鉴别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①肿瘤的大体特征:原发性卵巢黏液性肿瘤往往较大,多为单侧,多为囊性,表面无结节[10]。有数据证明,肿瘤≥13 cm,则首先考虑为原发性,除非该肿瘤出现表面结节、双侧病变;肿瘤<13 cm则首先考虑为转移性病变,除非该肿瘤仅表现为单侧性[10]。②镜下特征:卵巢转移性LAMN中,腺体和囊腔以一种“随意”的生长方式,常出现在可辨认的残留卵巢成分之间。这些腺体和囊腔衬覆黏液柱状上皮细胞,与卵巢原发性黏液性肿瘤及其他转移性黏液肿瘤相比,其上皮显得更高,黏液常常从胞质顶部溢出[11]。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卵巢原发黏液性肿瘤,也表达肠型上皮标记CK20(+)、CDX2(+)、MUC2(+),大多数卵巢黏液性癌和黏液性交界性肿瘤都是肠型的,所以这些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并没有多大鉴别价值,主要靠临床、大体及标准的形态学特征来综合判断。最近有文献报道SATB2免疫组化标记可以协助判断LAMN与卵巢原发性及转移性黏液性肿瘤。LAMN表达SATB2,而卵巢原发性黏液性肿瘤不表达SATB2;卵巢转移性低级别黏液性肿瘤表达SATB2标记[12]。本组所有病例的卵巢瘤细胞都表达SATB2,与阑尾的瘤细胞表达一致,提示肿瘤来源于阑尾。④结合临床:密切结合临床,如果临床上阑尾有LAMN伴穿孔及腹膜假黏液瘤形成,腹膜及卵巢表面有胶冻状物附着等可以协助判断为转移性LAMN。LAMN在临床上常常是以妇科表现就诊[13]。所以见到卵巢的黏液性肿瘤,应首先排除胃肠道黏液性肿瘤转移至卵巢的可能。
分子遗传学方面,大多数LAMN有KRAS基因突变,少数LAMN有GNAS基因突变;而HAMN很少有GNAS基因的突变,认为HAMN不是来源LAMN。GNAS基因突变可能在LAMN产生丰富的黏液中发挥作用。微卫星不稳定、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的缺失以及BRAF基因的突变不是LAMN的分子特征[8]。临床治疗及预后方面,LAMN的治疗首选手术切除,具体手术方式视肿瘤性质、大小和播散情况而定, LAMN合并PMP的标准治疗方案为外科减瘤术+局部区域化疗[8]。预后取决于肿瘤分期,对于局限于阑尾的低级别黏液性肿瘤进行阑尾切除术均可治愈[8],并且最近的研究表明,即使肿瘤性上皮或无细胞黏液累及切缘,也不意味着疾病复发。对于阑尾壁外黏液仅局限于阑尾周围区域的患者,如何治疗仍有争议。目前没有数据支持细胞减灭手术加腹腔内化疗作为预防措施有效,而右半结肠切除术与阑尾切除术相比并没有生存优势。
临床及病理医生均应熟悉LAMN及其盆腹膜播散的临床病理特征,卵巢的低级别黏液性肿瘤应考虑到继发于LAMN的可能。因此,不论哪种情况,准确识别出卵巢肿瘤为转移性,及时找出原发灶,对患者的后续治疗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