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节娥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急诊科,福建龙岩 364000
糖尿病现阶段已成为了临床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慢性疾病,而2型糖尿病则是最常见的一种糖尿病类型,在全部糖尿病中占比超过了90%[1]。老年人群为糖尿病的主要发病人群,现阶段已成为了老年人群的一种主要慢性病,会对其生命健康与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2-3]。在病情逐渐发展的过程中,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一系列相关并发症,而且在治疗过程中,如果降糖治疗不合理则容易导致低血糖昏迷,血糖是大脑能量的主要来源,在低血糖发生后如果未进行有效处理或者处理不及时则可能会让脑细胞发生不可逆损伤,进而对患者生命健康及安全造成威胁,需要及时进行急诊救治[4]。糖尿病患者大约有4%的概率发生低血糖昏迷,在实际的急诊救治过程中,需要通过鉴别诊断来对患者病情进行明确[5]。因为低血糖昏迷患者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所以临床急诊处理时存在较大的难度。为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提供针对性急诊护理干预,不但能让明显提高患者的预后恢复质量,而且还能保证其健康安全[6]。本文选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急诊科收治的糖尿病伴低血糖昏迷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针对性急诊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伴低血糖昏迷血糖控制的效果,期望能为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的防治提供指导。现报道如下。
选取本院收治的糖尿病伴低血糖昏迷患者60例,经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病程(7.06±2.43)年;平均年龄(63.42±5.87)岁。观察组中男19例、女11例;平均病程(6.88±2.25)年;平均年龄(63.27±6.24)岁。两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纳入标准: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满足糖尿病的相关诊断标准[7];临床资料完整;入院时处于低血糖昏迷状态,昏迷到入院时间≤12 h。排除标准:偏瘫、失语等者;恶性肿瘤疾病者;精神科疾病史者;严重脏器合并症者。
对照组患者常予以规基础护理干预。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便于临床救治工作的及时开展。
观察组患者予以针对性急诊护理干预。①严密观察病情:应对患者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率、血糖水平等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在患者生命体征出现异常时应向临床医师及时反馈,并协助临床医师对患者进行对症处理。②及时构建静脉通路:在患者血糖水平并没有明确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后续治疗工作的有序开展,应及时为患者构建静脉通路,及时补液,并对补液速度进行严格控制,防止出现脑水肿。③体位护理:协助患者选择平卧位,将患者的头部向右侧或者向左侧偏,防止气道被分泌物或者异物堵塞而导致窒息,为患者及时排痰,让其呼吸保持通畅,给予低流量持续氧疗,确保脑细胞血氧充分,避免损伤脑组织。为患者的日常生活提供帮助,清醒之前患者应严格禁食,密切关注患者的神志以及瞳孔变化。④血糖监测:通过严密监测患者的血糖水平,能对其血糖水平的变化情况进行及时了解和掌握,从而为低血糖的预防提供指导。如果血糖监测结果显示患者发生低血糖,则应向临床医师及时反馈,并协助临床医师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如果患者无低血糖,但是其血糖值依然处于较低水平,或者出现头晕、昏迷、出汗等症状,也应根据低血糖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同时向临床医师及时反馈。如果存在疑难,则应严格遵医嘱详细检查,包括肝肾功能、尿酮、血常规、尿糖等,在病因明确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⑤心理护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讲,其病情长,需要长时间严格遵医嘱坚持服药,同时病情迁延难愈、反复发作,常常伴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神经病变等并发症,在心理上不能接受,进而导致患者的心理压力加重,出现各种不良情绪,如悲观、抑郁等,针对这一情况,在患者意识保持清晰后,应加强心理教育,与患者主动沟通,对疾病知识进行宣传和普及,让其能充分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疾病知识,正确认识自身疾病,了解乐观心态对疾病康复的作用,让患者了解到糖尿病是可以防治的,让患者在面对疾病时心态能保持积极和乐观。告知患者临床救治效果,可向患者讲解预后康复情况理想的病例,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让其现身说法,明显提高患者自信心。⑥低血糖护理:针对低血糖昏迷患者,应及时建立静脉通路,给予50 mL浓度为50%的葡萄糖注射液推注,之后则给予5%~10%葡萄糖静脉滴注,指导患者意识清醒,血压水平正常。定时对患者血糖水平进行记录。经对症处理,部分患者血糖水平依然未达标,意识不清,应严格遵医嘱给予肾上腺素治疗。通过以上处理,患者依然意识不清,则应开展头颅CT检查,注意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
①选择本院自制调查表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调查表总分为100分,具体可分为不满意(<60分)、一般满意(60~79分)、满意(80~100分)。②分别于护理前后,对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进行检测。
运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总满意度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
护理前,两组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护理前,两组护理后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均明显降低,且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后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降低幅度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对比(±s)
?
糖尿病现阶段已成为了临床中发生率较高的慢性疾病之一,主要是因为患者自身胰岛素分泌异常,同时其他功能受损,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最终发病[8]。糖尿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饥饿、消瘦等,同时伴长时间高血糖症状,容易损害机体其他器官,从而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9]。近年来,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糖尿病的患病人数均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人们也开始更加关注和重视糖尿病的防治工作。临床中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时,关键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让其保持稳定,能有效预防相关并发症[10]。但是对血糖水平进行强化控制,却可能增加低血糖的发生风险。低血糖的危险性较高,可能会损伤脑细胞,引起恶心呕吐、四肢冰冷、全身出汗、面色苍白、意识障碍等,甚至可能导致癫痫、惊厥,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1]。
临床研究发现,糖尿病低血糖昏迷的主要发病原因为肝肾功能异常、联合应用降糖药物、糖尿病病程、体质指数、年龄等。如果患者肝肾功能存在异常,则会导致丙氨酸、葡萄糖的转换出现异常,抑制葡萄糖的产生过程,同时肾糖异生以及肾糖原分解减少,所以发生低血糖的风险较高。降糖药物的应用会降低血糖水平,而各种降糖药物的联合应用虽然能取得显著的降糖效果,然而发生过量服用的风险却较高,或者用药时间与隐私事件的配合不合理,从而引起低血糖。糖尿病病程越长,胰岛素敏感性也越强,血糖水平会快速下降,进而导致低血糖。老年人群常常伴各种慢性疾病,同时餐后胰岛素B细胞会分泌过多的胰岛素,所以容易发生低血糖,特别是在夜间发生低血糖的风险更高。
在对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进行临床救治时,应快速协助患者完成相关的血液检测项目,通过血糖监测仪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测定,对其病情进行确定,及时构建静脉通路,给予葡萄糖静注,如果患者依然未清醒,则应重复静注,指导患者意识清醒[12]。在经过临床急诊救治后,如果患者血糖水平过低、神志未醒,则应给予氢化可的松静注或胰高血糖素肌注[13]。本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的总满意度均明显提高(P<0.05)。相比于护理前,两组护理后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均明显降低,且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后降低幅度更加显著(P<0.05)。研究结果显示,为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提供针对性急诊护理干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明显提高满意度,对显著改善其血糖水平。与常规基础护理相比较,针对性急诊护理干预的专业性、系统性均更加理想,能为患者提供连续的、规范的、全面的护理服务。临床抢救与体征护理相配合,能促进患者及早清醒;而为患者提供心理护理,则能让其心理负担明显减轻,促进其及早康复。需要注意的是,在对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进行急诊抢救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应及时构建静脉通路,静脉补充维生素C及葡萄糖溶液,注意剂量应恒定;而且应让患者呼吸道保持畅通,吸入低流量氧气。②如果患者长时间昏迷或者伴脑水肿,则应给予针对性药物治疗,如糖皮质激素、甘露醇、脑细胞保护剂等;抢救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对患者血糖水平进行严密监测,结合血糖水平来合理调整治疗方案,直到苏醒。③应结合患者病情,将相关诱因或病因去除。
糖尿病低血糖昏迷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临床中应认真做好相关的预防工作,让低血糖昏迷的发生风险降低。首先应对血糖水平进行严密监测,及时发现血糖波动;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严格遵医嘱定时定量服药,不能随意调整用药剂量或者调换药物种类[14];如果患者的血糖水平存在较大波动,则应及时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时干预和对症处理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积极开展健康宣教工作,让患者家属严密监督患者的用药情况[15]。其次应对患者的用药量和进食量进行合理调整;叮嘱患者定期复诊、监测血糖。
综上所述,为糖尿病伴低血糖昏迷患者提供针对性急诊护理干预,不仅能明显提高满意度,而且还能有效控制其血糖水平,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