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烨,赖文波
三明市第二医院内分泌科,福建永安 366000
糖尿病是现代常见代谢性慢性病[1],以血糖代谢紊乱为主要特征[2]。相关研究认为,营养失衡、不良生活习惯、胰岛素分泌异常等因素是诱发糖尿病的常见因素[3]。糖尿病为终身性疾病,尚无根治方法[4],需要长期控制血糖,避免进展为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5],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存活期。在糖尿病治疗中,胰岛素是主要用药[6],传统治疗多通过皮下注射给药[7],但是血糖控制稳定性低于预期效果[8]。胰岛素泵是新型的给药方法,使用预期是通过泵注设备促进平缓、持续给药[9]。本文选取2021年3月—2022年2月在三明市第二医院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85例,观察胰岛素泵注射给药方法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本院收治的85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胰岛素用药方式分组,A组42例(胰岛素泵注射给药)和B组43例(皮下注射给药)。A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48~83岁,平均(65.72±11.24)岁。B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49~82岁,平均(65.74±11.21)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已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2型糖尿病确诊;②符合胰岛素治疗指征;③自主意识正常;④免疫功能正常;⑤资料完整;⑥沟通能力正常;⑦患者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有精神病史者;②智力障碍者;③药物过敏者;④脏器功能衰竭者;⑤重症高血压者;⑥胰腺疾病者。
B组行常规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治疗第1天,用药剂量为0.4~0.7 U/(kg·d),采用小剂量给药方法。后续治疗中,观察血糖变化,逐渐增加剂量,剂量≥80%首日用药剂量。分4次注射,分别为三餐前与睡前。早餐前用药30%,午餐前用药20%,晚餐前用药20%,睡前用药20%。持续用药两周。
A组实施胰岛素泵注射给药:剂量为0.4~1.0 U/(kg·d)。每日胰岛素剂量中50%分3次注射给药,分别为三餐前。另外50%胰岛素通过胰岛素泵24 h持续泵入给药。持续用药两周。
血糖控制:治疗前、治疗两周后检测患者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餐后2 h血糖(2 h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2 hPG)、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1c)。
血脂控制:治疗前后检测血脂水平,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
胰岛功能:治疗前后检测胰岛素抵抗指数(insulin resistance index,HOMA-IR)、餐后2 h胰岛素(2 h postprandial insulin,2 hINS)、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胰岛素功能指标。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后,HbA1c<7%,2 hPG<8 mmol/L,FPG<6 mmol/L;有效:治疗后,HbA1c7%~9%,2 hPG 8~10 mmol/L,FPG 6~7.8 mmol/L;无效:未见上述疗效。治疗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FPG、2 hPG水平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比较(±s)
?
治疗前,两组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TG、TC、LDL-C高于B组,HDLC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比较[(±s),mmol/L]
表2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比较[(±s),mmol/L]
?
治疗前,两组患者胰岛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FINS、2 hINS高于B组,A组HOMA-IR指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胰岛素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胰岛素指标比较(±s)
?
A组显效19例,有效22例,无效1例,治疗有效率为97.62%(41/42),显效率为45.24%(19/42)。B组显效12例,有效24例,无效7例,治疗有效率为83.72%(36/43),显效率为27.91%(12/43)。A组有效率(97.62%)高于B组(8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42,P=0.002)。
糖尿病发病率较高,属于代谢功能障碍类疾病[10]。糖尿病一旦发病必须积极控制病情,减轻机体损伤,延长患者存活期[11]。当前主要疗法为通过药物控制血糖,其中胰岛素是疗效较好的药物类型[12]。但是皮下注射剂量较大[13],造成机体内部胰岛素不稳定[14],而且存在低血糖风险[15],较易引起皮下肿块等[16]。胰岛素泵注射持续、稳定给药[17],温和调节胰岛素水平[18],降糖效果稳定[19],并且可根据动态血糖变化灵活控制胰岛素剂量。
本次研究中,A组治疗后患者血糖水平调节效果较好,患者糖化血糖蛋白、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指标均显著降低。血脂水平变化显示,A组通过治疗血脂得到有效控制,降脂效果较好,优于B组(P<0.05)。胰岛素功能检测显示,A组胰岛素功能改善显著,患者胰岛素功能核心指标在治疗后显著优于B组(P<0.05)。胰岛素功能变化是评价糖尿病治疗效果的关键指标,该指标数据显示A组给药方法对于促进糖尿病良性转归具有积极意义。临床疗效显示,A组总体疗效较好,患者中仅有1例治疗效果不理想。B组治疗有效率和显效率显著低于A组(P<0.05),提示A组治疗效果比较符合预期。
综上所述,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过程中,胰岛素泵注射给药是更科学有效的给药方法,与常规皮下注射相比,此种给药方法可更有效控制血糖血脂,调节胰岛素功能,促进患者糖尿病病情良性转归,提高临床疗效,应用价值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