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核心素养下课程目标表述具体化特征浅析

2022-09-30 02:44:46陈荣华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23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课程标准新课标

陈荣华

(沈阳大学 辽宁沈阳 110044)

一、课程目标以核心素养为轴,注重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什么是语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语文的性质进行了阐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授语文课程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一篇篇的课文,而是借助课本中的字词句篇,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授人以渔”的生成性过程。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会成为他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又最终成为共核心素养的核心部分。[1]

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与以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01年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于核心素养的内涵下了定义,其内涵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每个方面的具体内涵也在新课标中做了相应的解释,有助于教师直观明了地学习和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

语文教学指向提升学生语文能力,而提升语文能力的关键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标的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以此为导向,把握语文教学大方向。笔者在研读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的过程中发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课程目标的表述更加明确、聚焦,呈现出具体化的课程目标取向。

二、课程标准具有时代性特征,基于核心素养周期性修订

对于如何更好地教授语文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思考语文的课程取向终究回归于哪些方面等这些问题都是教育界一直关注的方面。语文课程属于母语课程,课程内容源于生活、实践。因此,学生在学习语课程的过程当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和理解语文知识,提升语文能力,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基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周期性修订的时代性特征,发现对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也不断更新。笔者通过文献法查阅了相关文献,截至2022年4月21日发布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文献显示学界对语文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的确定上《课程标准(2022版)》与《课程标准(2011版)》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综合性与实践性、语言文字运用等基本概念的理解上仍然一致。

“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功能;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引领学生价值观、养成情感态度的熏陶功能。无论从历史还是现状来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提法符合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施和达成。”[2]

2022年4月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2022年版)》中指出,这一次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课程方案的变化体现在: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课程标准的变化体现在: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四是增强了指导性;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针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也做出了更新,以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四种能力表现,即阅读能力、语言表达力、思维发展力和文化感受力。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三、语文课程标准具体化特征表现

1.针对课程基本理念的具体化

对比《义务教语文课标准(2011年版)》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基本理念表述,不难发现,最新的课程标准更加聚焦、具体,对于语文教学具有一定方向性的指导作用。同时,改变了以前笼统、泛化的理念内容。语文课程其育人功能的作用是尤为突出的,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基础性。同时,语文是以生活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主线,具有较强的情境性和实践性。

2.语文课程内容的具体化趋向

针对语文课程的教与学的特点,课程标准由“正确把握”语文教育转向为“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和发展性”。将“语文教育”这个泛泛的大概念聚焦于学习任务群,确定了具体的课程内容。所谓“任务群”,是指要在真实情境中设计一个主任务,在主任务下面设计若干个分任务,在分任务下面再设计若干个子任务。这些分任务和子任务也可以理解为活动或者学习项目。[3]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对于落实课程标准的教师来说,开展实践教学更加具体、更具指向性,这不仅仅给语文教学提供了课程实施的内容和载体,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向。以往语文课程指向的是指导学生“学习内容”,这是静态的、具体的、单向的。而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采用“学习任务”的方式开展教学,学生开展“任务”的过程是动态的、生成的、发散的。同时,由固性“内容”到活性“任务”的课程转变也突显了课程整合的重要意义。语文课程内容的具体化为的是突出师生教育双主体的举措,适当减轻了教师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浩瀚语文知识中探索教学模式和捕捉教学重难点的教学负担,新课标“拨开青云直见光”,为教师授课提供教学指南,尤其是对新入职教师来说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新教师的专业成长,助推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尽快转换教师角色,融入新时代的教师队伍。

3.语文学习方式特点具体化

信息传播的速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精神世界。语文作为母语课程对我们的塑造功能高于其他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种方式。教学方法是多样的,如评点法、列表法、串讲法、演示法、自学法等,这些语文教师教学的工具,这些工具就是将课程理念落实到语文课堂的支撑。[4]在学习方式上,由以前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强调学生的参与,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新课标不仅仅指出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具体到教学评价环节,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

基于语文知识学习的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征。作为新时代的小学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从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勤于思考,乐于实践,用于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随着智能科学技术的教育运用范围广阔,融入不断深化,教师要善于借助外力和各种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和工具支撑教学,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4.针对总目标表述的具体化

对比《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总目标,我们能够发现,语文学习的关键在于学习语言文字,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激发学生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保持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独特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这也是新课标中专门新增的表述,注重学生健康审美观的形成。除了新增审美方面的目标,对的目标进行了相应的整合,突出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特征。针对阅读、思维和学习习惯方面提出了更加综合性的表述,整合成为一个目标,实现了阅读—思维—能力链条的连结,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实现多种课程学习目标。此外,一个突出的不同点在于,由具体阅读识字等学习要求转化为能力提升的学习要求。《课标(2011年版)》要求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而新课标则取消了具体掌握多少字数和阅读量的表述,将着重点转向培养语感,领悟规律,实践探究和情感价值等各方面,指向学生的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

表2

结语

总体来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让我更加坚信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迭代,具有周期性修订的特征。不难看出课程标准中对于语文课程目标的表述趋向于具体化的特征,将内容不断聚焦和阐明,而不仅仅只局限于把握大局与指引方向。新课标的颁布对于教学实践的教师来说是有重大意义和指导作用的。因此,作为未来的教师要关注教育动向,关注课程改革教学实践及其成果,以及教育前沿问题的相关研究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了解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方法,用新理念武装头脑,更新教学观念,为经后步入教学一线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能够灵活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调整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课程标准新课标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辽宁教育(2022年19期)2022-11-18 07:21:44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趣味(语文)(2021年10期)2021-12-28 09:34:35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师道·教研(2021年2期)2021-03-28 02:20:53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10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58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