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课程思政融入路径研究

2022-11-28 00:51姜东贤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23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思政技能

姜东贤

(山东省莱州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 山东莱州 261400)

一、职业教育课程思政融入路径的探索价值

1.实现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目标的现实需要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为国家及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国家对高校(包括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多次下发重要文件,对高校(包括职业院校)的“三全育人”工作、思政教学、课程思政教学等作出指示。课程思政是学校开展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有着鲜明的广泛性、融合性、深入性等特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为社会主义建设输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根本目标。立足于全局视角,这一目标的实现有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也作用于中国企业和中国制造的未来发展,事关国家竞争力的增强。为此,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将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目标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导向,积极探索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明确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开展方向,切实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专业课教学有机结合,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关键问题,有目的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型人才,为推动中国企业、中国制造更好地发展贡献力量[1]。

2.强化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效果的实际需求

随着课程思政在各职业院校的广泛开展,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实施有了更多可参考的实用经验、做法以及典型案例,推动了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等任务的达成。但实际探索实践中,课程思政教育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有待解决。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教育效果往往与预期有所差距,主要原因为部分教师对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实施路径认知不全或认知错误。有的教师存在“重专业,轻思政”的思想,认为课程思政的开展会挤占专业课教学时间,仅在教学时提到一两句思政教育内容,制约了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还有的教师对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内涵及要求研究不足,缺少相应的实施办法,将专业课与课程思政生硬地融合到一块,学生难以产生共鸣,很可能会同时影响专业课教学及课程思政教育的成效;部分教师虽然了解掌握了一定的思政教育内容及方法,但在与专业课的融合过程中缺少针对性,同样影响到最终的课程思政效果。因此,职业教育工作者要先明确课程思政与专业课教学的融合路径,提出一套操作性强且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将思政教育元素巧妙融入专业教学实践中,彰显课程思政的实效性,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尽快实现。

3.适应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特殊性的应有之义

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开展自有其特殊性,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结合职业教育的特色来看待。从人才培养目标上来看,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全面型、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从教学层面来看,职业教育内含较多的实践教学内容,重视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精神的培养,即“德技并修”。从生源方面来看,职业教育的对象普遍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学习能力及学习态度都有需要加强的地方。结合上述职业教育特色,教师应把握职业教育规律,探索适配于职业教育的课程思政路径。笔者认为,在设计职业教育课程思政融入路径时,教师可注意以下三点:其一,为根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教育实践中重视大国工匠精神及企业精神等的渗透;其二,为依据职业教育多实践教学的特点,探索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实现德技并修的可行之路;其三,为关注职业教育生源质量,将课程思政重点放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开展励志成人教育等方面,使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操作性的优势[2]。

二、职业教育课程思政融入路径的突出问题

1.没有结合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特点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基础,将培养行业企业生产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作为主要内容,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最终目的。但教育教学实践中,职业教育育人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爱国精神、大国工匠精神、企业精神等元素未得到充分体现。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专业课程教学只需关注学生技术技能的掌握,思政教育则应由思政教师负责。一方面,职业院校专业教学中有关技术技能的培养目标较为明确,但爱国主义教育、工匠精神传承等方面的内容体现不足,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课程教学普遍重技能、重实用,没有意识到学生成长、成才需要企业精神、团队意识、价值意识等的引领。这样,学生较难将自身成长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相联系。此外,部分专业教师自身对思政知识了解不足,育人情怀不深,欠缺教育教学创新意识,使得职业院校的育人工作难以与专业教学同向并行、协同发展[3]。

2.没有结合职业教育教学特点

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知行合一等都是现阶段职业教育关注的热点问题,各职业院校都非常重视基于对接产业的校企合作,并将工学交替作为基本模式,提高实践实训课程的开设比重,在职业或工作目标指导下逐步达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的。“现代学徒制”的推行也驱动着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化,但这也使得专业课教师将重心放在如何在专业课程中引入更多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等,或是向学生传授职业岗位要求及典型任务,很少在课堂教学或实训活动中提及创业精神、职业理念、职业素养等内容,学生意识不到职业素质及职业道德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此外,在实践教学中,企业兼职教师往往会将专业技能传授放在首位,侧重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对安全教育、法规教育等重视不足,没有形成明确而全面的育人意识。

3.没有结合职业院校学生特点

职业院校的学生来源广、个体化差异显著且发展多样化。一方面,职业院校的生源既有高中生、中职生,也有下岗职工、新型农民、退役军人、企业在职人员等,其实际学习需求也有着较大区别。另一方面,职业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学习能力不强且学习取向多,普遍抱有功利化的学习理念,习惯于以“有用”及“无用”作为学习选择的标准,较为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时总是不够积极。此外,受学习基础及学习能力等因素的制约,职业院校学生在学习时容易遭遇瓶颈,许多学生因反复学习受挫而自信心下降,甚至存在自暴自弃的情况,这部分学生对自身未来发展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划,对成功、成才的渴望也不强。因而,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内容选择应结合学生的特点,引入理想信念教育及自信教育,让学生明白“人人皆可成才”“技能成就梦想”等道理,在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指导下,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自身思想道德品质。但实际上,一些职业院校在开展课程思政时没有充分结合学生特点,限制了思政教育引领学生价值观念作用的发挥。由此,学生更容易受到一些“快餐文化”“网络文化”的影响,出现社会责任感缺失、价值观摇摆等问题。

三、职业教育融合课程思政的可行之路

1.突出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特点

“高素质”与“强技能”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对新时期人才的关键定义,意在驱动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因此,课程思政的开展应突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针对“高素质”“强技能”这两个要素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及工匠精神传承活动,加快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教师应以大国工匠精神培养为主要内容,在专业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其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自然生成推动中国产业发展的使命感与紧迫感,以当下的努力学习与实践行动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教师还需重视学生精益求精精神的培养,以此增进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使其今后在岗位工作中能够做到严谨细致,追求卓越。此外,教师还应进行企业精神方面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并塑造其正确的价值理念。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个人、集体与社会间的关系,形成集体意识,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通过渗透集体主义精神,既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也能使其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更好地融入集体中。其次,教师应以课程思政引领学生的价值理念,引导其树立远大的理想志向,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建设,促使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4]。

2.强调职业教育教学特点

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开展需要明确一点,即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其教学工作也具有特殊性。教师在探索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时,应将职业精神、德技并修等元素融入其中,使学生了解敬业、勤业、创业、立业等职业精神内涵,在德育教育及技能教育的共同作用下不断提高综合素质。首先,在培养职业精神方面,教师要将职业精神视为职业院校学生素质的基础部分,重点培育学生的创业精神与职业素养。要培育创业精神,需要增进学生对企业实际生产与管理的认知了解,使其掌握更多创作理论并为其提供更多创业实践的机会,将创业精神巧妙融入整体过程,让学生认识到创业精神能够推动个人的成长发展,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以创业精神指导实践活动。要培育职业素养,教师应提高学生对职业素养的重视程度,了解到职业素养是现代企业员工必备的一项素质。同时,教师应根据企业的岗位素质要求及能力要求,着重发展学生的职业操守、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等,使其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其次,在落实德技并修理念时,职业教育工作者应将德育与技能教育有机结合,发挥两者的协同效应。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做到以德为本,处理好“德”与“技”的关系,将德育置于首要地位,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及价值观念形成做好铺垫。教师也要寓德于技,将德育融入职业技能培训中,以德育助推技能教育,借技能教育更好地落实德育,实现“德”“技”的互通互融[5]。

3.依据职业院校学生特点

当前,职业院校学生在文化基础、学科知识、学习目标、学习热情、学习自信等方面都有所不足。鉴于此,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开展应“对症下药”,将重点放在理想信念教育、励志成才教育上。理想信念教育的开展以人生目标的确立为主要内容,针对职业院校学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学习进取心不强等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一方面,教师应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使其励志成为国家及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能够明确自身的人生规划,并借助努力奋斗这一路径达成目标。为改善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自信不足的问题,教师应推动自信教育的落地,帮助学生发现自身“闪光点”,挖掘其潜能,逐步增强其学习自信。这样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训练及职业素养培育过程中,能够具备较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收获实实在在的体验与感悟。励志成才教育的开展需要强调“人人皆可成才”这一观念,渗透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等精神理念,启发学生树立职业平等观,选择贴合自身喜好及能力的岗位,在岗位上发光发热,展现自身风采,体现自我价值。同时,教师要以“技能成就梦想”教育激励学生树立个人梦想,了解“中国梦”,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相联系,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走上技能报国之路。

4.融入“四评”监控评价环节

“四评”监控评价机制的建立,对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起着基础保障作用。该机制主要包括督导考评、教师互评、专家点评、学生测评等环节。其中,督导考评环节指的是通过督导督查教师的授课资料及备课情况确保教师在专业课程中准确引入思政元素,不仅能提高教师备课质量,又能确保课程思政的开展效果,促进各学科、各专业的有机结合。在此过程中,要做到“以评促教”,通过考查、评价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优化实际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教师在实践中优化调整课程思政教学方案。教师互评以课堂互观互学为主要形式,为教师们提供相互观摩、相互点评的机会,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步发展。一方面,思政课程要为课程思政树立好榜样及示范,引导课程思政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的发展;另一方面,课程思政应为思政课程提供学科专业知识及队伍数量方面的支持。职业院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开展交流座谈会,为教师创造分享教学经验的优质平台。在专家点评环节,主要由名师专家为课程思政教学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同时,推动思政教学名师队伍的不断壮大,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经验,深入探索课程思政体系的科学构建。学生测评则主要考查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的掌握及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情况,重视学生在课程思政中的获得感、体验感。同时以学生打分的形式了解其对课程思政教学的认可度,促使专业课教师不断提高思政教学质量与水平,并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据此优化调整课程思政教学方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设计课程思政授课方式及内容,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思政技能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健康中国背景下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