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戏曲传播现状分析及发展路径探究
——基于传统戏曲普及度及影响因素问卷调查分析

2022-09-30 06:25陈可蓉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3期
关键词:中国戏曲被调查者学历

卢 玥 陈可蓉

(中央财经大学,北京 102200)

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萌蘖于先秦,拥有悠久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传统戏曲在发展前景、传承路径以及传播途径等多方面遇冷,亟需实现戏曲艺术的创新以满足人民高质量娱乐的需求,发挥戏曲艺术对中华优秀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中国传统戏曲发展新路径的重要性

(一)国内的发展困境

1.后继人才短缺,戏剧生存受到威胁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其传承和发展的核心之一就是人才。因为市场的凄冷,演出剧团的经济也日益拮据,不仅影响演职人员的收入,还挫伤了戏剧人才投身戏曲艺术的积极性,很多演员产生了转行或消极对待的心理。同时,当代戏曲教育的体系还不完善,对青年一代戏曲人才的培养跟不上,出现传承断层,严重威胁到戏曲的生存和发展。剧团的运营情况不佳,会制约剧目的创新和编排,使原本支持戏曲发展的集体和个人减少对剧团的投入,许多剧团因此面临倒闭的窘境。

2.地方特色剧种濒临“灭绝”

我国传统戏曲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这在世界戏剧文化中是非常罕见的。但是由于工业化社会人口的迁徙与流动,戏曲这一艺术形式的式微,许多地方特色剧种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戏曲专家在20世纪80年代编撰《中国戏曲志》时,调查出有文字记载和演出活动的剧种共计394种。20年后的21世纪初,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承担艺术学科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全国戏曲剧种剧团现状调查》时,刘文峰就指出戏曲遗产有失传的危险:戏曲大省山西在1983 年编撰《中国戏曲志》时调查统计有 49 个戏曲剧种。20 年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和山西戏剧研究所联合调查组经过调查统计,目前存活在戏曲舞台上的剧种仅存 28 种,有 21种已经消亡。2017年12月26日我国文化部发布的地方戏曲剧种剧团调查结果显示,全国现有348个剧种,其中分布区域在2个省区市以上(含)的剧种48个,分布区域仅限1个省(区、市)的剧种300个。

3.多媒体娱乐冲击,戏曲市场不景气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戏曲作品不可避免的带有商品属性,而随着多媒体的发展,多元化娱乐冲击单一的戏曲演出,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相比于冗长的戏曲人们更倾向于适合打发碎片化时间的影视和短视频。戏曲演出从以前的场场爆满到送戏送票仍场面冷清、观众寥寥。剧团和演出场次的逐年大幅萎缩显示出社会对戏曲的冷落,戏曲市场的态势不容乐观。

戏曲和其他任何文化形式一样,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戏曲数百年前的形态和历史演进中发生的变化,都可以放进博物馆进行存档记录并进行相关的研究。但在新时代的语境之下,想要戏曲长久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应当顺应发展趋势开辟新路径。

图1 2014-2018年中国戏曲演出票房收入及增速

(二)海外传播的困境

1.海外传播方式创新动力不足

中国戏曲走出国门,走向海外的历史较为久远,然而直到今天,中国戏曲在海外能够引起强烈反响的屈指可数,为人们所熟知的更是寥寥无几。当前中国戏曲的海外传播主要依赖国家政府的支持与推动,民间的演出团体由于支持资金、宣传手段等限制,难以发挥民间演出团体特有的走进民间、“接地气”的独特优点。由于缺乏创新传播方式的动力,戏曲的海外传播受众面窄,多为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以及学习相关专业的高校学生,而其他行业的海外群体则难以触及中国戏曲的表演。

2.海外传播内容创新动力不足

中国戏曲内容方面同样存在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唱词是中国戏曲的内容主体,然而在海外传播过程中,唱词的翻译成为一大难题:一方面,唱词中的许多词汇在外文中缺乏合适的词汇,削减了原有的意境,海外观众难以体会其中的美;另一方面,海外观众难以在短时间内了解并接受高度凝练在中国戏曲表演中的文化内涵。此外,强行中西结合也难以产生良好的创新效果,在2015年芭蕾舞剧版的《牡丹亭》中,西方舞剧与中国戏剧的表演在美学效果上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协调效果,导致反响平平。

二、研究方法及研究结果分析

(一)研究方法

设计并发放关于传统戏曲普及度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共回收答卷1422份,有效答卷1151份,较好地满足数据采集的需求,能够总结出当下民众对中国传统戏曲发展的看法及原因。

(二)研究结果分析

被试者来自全国华东、华中、东北等7个地域地区多个省份,学历为高中及以上超过90%,且受访者们了解戏曲的渠道为网络以及电视的占比达59.22%。受访者们所接触的戏曲剧种较为分散,但主要为京剧、粤剧、昆曲、黄梅戏等主流剧种。

在影响因素方面,对5个关于传统戏曲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下:

1.传统戏曲的接受度、了解度及接触度方面

在这一方面,受访者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偏好:在男性受访者中,对传统戏曲持喜爱态度的占比较高,为58.38%。女性受访者群体的态度分布更加均衡:喜欢者约占44.41%,一般者为50.6%。同时,认为自己非常了解传统戏曲的男性为39.12%,女性为29.78%。此外,对传统戏曲的了解程度与学历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

在接触传统戏曲的频次上,职业为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公司职员、戏曲从业者的受访者选择“一次都没有”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他选项,而在“经常接触”的受访者中,戏曲从业者的比例最高。对传统戏曲的态度与了解程度这两个问题,学生群体选择“喜欢”的比例为38.17%,选择“非常熟悉”的比例仅为12.62%,说明有一定兴趣但不够了解。

从地域、城市来看,一二线城市的受访者答案表现差距不大,但来自三四线及以后城市的受访者对传统戏曲的了解与接触程度显著低于前两者。总体而言,问题的答案呈现出明显的东西差异,西部地区的受访者无论是在喜爱度、接触度还是了解度上都低于东部地区。

2.传统戏曲落后现状原因方面

该方面中,持“(戏曲)节奏太慢,演出时间过长”观点的被调查者的学历状况与产生该观点具有相关性。持有该观点的被调查者的学历主要是本科生,占样本总数的53.29%。其次是专科,占样本总数的19.38%。接着是高中、硕士、小学及初中、博士,分别占比 11.82%、10.27%、4.46%、0.78%。另外,职业也与持有该观点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按职业划分,持有该观点的主要为学生、公司职员、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员工,分别占比30.62%、23.84%和22.87%。而持有该观点的戏曲从业者占样本总数的2.52%。另外,在被调查者中,不论被调查者或被调查者的家人、朋友中是否有相关行业的从业者,这一事实并不会影响被调查者持有“(戏曲)节奏太慢、演出时间过长”的看法。在认为戏曲“内容过于陈旧,没新鲜感”是戏曲在当下难以流行的原因的被调查者中,性别与持有该观点存在弱相关性。在被调查者中,持有该观点的男性占65.72%,女性占34.28%。其中年龄段在18至30岁的被调查者(占样本总数的59.88%)认为戏曲难以流行与内容的创新程度与带给人的新鲜感存在关系。

3.民众愿意参加的戏曲文化活动类型方面

在选择参与“戏曲知识讲座”的被调查者中,学历状况与生活的地域地区分布对被调查者作出的选择产生了明显影响。在学历状况中,学历为本科的被调查者占比43.85%,学历为专科的占比31.11%。在生活的地域地区分布中,华南地区占比最多,为33.48%。华东地区占比21.33%。华北地区占比26.22%。另外,被调查者或被调查者的家人、朋友中从事与戏曲行业相关工作的因素也与被调查者选择通过戏曲知识讲座参与戏曲文化活动具有相关性,他们通过参加戏曲知识讲座的方式参与戏曲文化活动的意愿会更强烈。

在选择参与“戏曲体验学习类活动”的被调查者中,其选择与性别、年龄、学历状况、职业以及被调查者或被调查者的家人、朋友是否从事戏曲或相关行业存在相关性。相较于男性,女性更愿意参与戏曲体验学习活动。年龄在18至30岁(含)之间的被调查者参与意愿最强,占68.79%。学历为本科学历的被调查者意愿最高,占比55.76%。在职业方面,戏曲体验活动对学生群体的吸引程度最高,占比达44.85%。而对自身或被调查者的家人、朋友中没有从事戏曲相关行业的被调查者而言,他们参与戏曲体验类活动的意愿更加强烈。

4.戏曲与话剧、音乐剧存在差距的原因方面

受访者们认为当前戏曲市场落后于话剧、音乐剧市场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戏曲剧目缺乏创新、知名剧团数量少、演出形式有待改善以及剧院的设施不足。

在认为产生差距原因在于戏曲剧目缺乏创新的被调查者中,被调查者男女性别比例相近。在年龄上,持有该观点的被调查者主要集中在18至30岁,有328人。此外,被调查者的学历状况、职业状况、常住的地域地区以及被调查者或被调查者的家人、朋友中是否从事戏曲或相关行业存在相关性。认为原因在于戏曲剧目缺乏创新的被调查者中,有51.23%的被调查者的学历为本科学历。在持有该观点的被调查者的职业中,学生群体占比30.36%,公司职员占26.19%,公务员占23.15%。而戏曲从业者所占比例少,仅占2.28%。从持此观点的被调查者常住地区来看,多数被调查者来自华南和华东地区,分别占比37.38%和24.48%。而从自身或被调查者的家人、朋友中是否有从事戏曲或相关行业方面来看,二者占比类似而前者稍多,为52.37%。

5.民众对传统戏曲创新的看法方面

对支持戏曲应当通过融入如流行歌曲等新艺术元素进行创新的被调查者,其选择与学历状况以及常住地域地区存在相关性,学历为本科学历和专科学历有404人。在常住地域地区方面,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来自华南地区、华东地区以及华北地区。

而认为戏曲创新应当利用网络新媒体进行宣传的被调查者,其选择与学历状况及职业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持有该观点的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都接受了高等教育。职业方面,学生、公司职员、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人员的所占比重相近,分别占比25.99%、26.35%和22.26%。

另外,认为戏曲不必创新观点的被调查者,其选择与性别、年龄、学历状况、职业、常住地区并没有明显的关联。

综上所述,能够发现观众认为戏曲难以流行与戏曲内容的创新程度和带给人的新鲜感存在关系。完善相关政策并对制作技术给予经济与信息方面的支持,有助于戏曲影视化改编水平的提高,对刺激公众了解戏曲文化的意愿产生积极影响,形成出品方、演员及观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利于戏曲行业的长远发展。

三、有效提高戏曲传播质量的对策与途径

(一)戏曲影视化创作

面对日益严重的戏曲危机,改革才有破局的希望。随着时代发展,文化产业日益发展壮大,影视剧行业占据着文化产业的重要位置,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呈现欣欣向荣之势,是最受消费者欢迎的文化产品或服务。由此,戏剧想要获得新生,可以选择以影视化作为落脚点,迎合观众需求,从文本转码、舞台艺术、传播手段和特殊情境下的新用途这四要素入手,不断总结经验,让戏曲在艺术的百花园中求生存、谋发展、焕发活力与生机。

图2 2019年各类文化产品受欢迎程度及满意度

在电影的语境下,研究内容涵盖了情节、人物、音乐、语言、唱腔、动作、空间、叙事、视觉景致的全面转码,革新需要戏曲在影视化过程中将这些元素实现戏影交融。具体而言,元素电影化体现在对传统戏曲的故事改编、演出形式革新、大胆使用现代影视特效技术,打造极致的视觉奇观、情节精炼化、主题表达极致的情、唱腔风格现代化,动作“以实带虚”、空间“化虚为实”、叙事“虚实相映”等方面。戏曲影视化在剧情处理方面,较之原剧详略平均的各折,电影可以选取其中重点情节以加快叙事节奏;对戏曲电影而言,戏影结合还应注重对戏曲内核的继承与坚实把握,在保留传统戏曲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实现与电影的美学要求的进一步贴合,让影视化创作技术手段与戏曲和传统文化的表达实现平衡。

(二)国内外学者合作

中西文化的差异,使西方人难以理解中国传统戏曲,程式化的配乐、表演动作、脸谱加大了理解难度;在剧情情节方面,由于曲词和唱腔对原音的变形,观众难以听懂内容,跟不上情节的发展。因文化陌生感而产生的排斥心理可以探索更多方式解决,例如在表演过程中,可以通过在舞台两侧设置电子屏幕,对台上所表演的故事背景以及一些文学常识进行注解。而如何翻译才能保留唱词的美感,离不开国内外学者在戏曲以及语言等方面的通力合作与研究。

在推动中国传统戏曲走向海外的过程中,国内外学者可以更加重视中国戏曲中“演”的部分,让中国戏曲跳出案头化的形式,使戏曲美学的表达更加多样。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戏剧系教授施高德为例,他将《蝴蝶梦》搬上美国的舞台,因为《蝴蝶梦》这部戏曲中舞台动作偏多,能够让观众将其视为一种表演的艺术技巧来研究。为了打破语言的束缚,施高德大胆地尝试,让演员在表演《蝴蝶梦》的过程中“不再使用咏叹调的唱腔,而是慢条斯理地说出与伴奏乐曲相搭配的台词即可”。这一做法摆脱了唱词与唱腔对戏曲传播的束缚,让海外的观众能够从中体会到中国戏曲的美感。除此以外,施高德还邀请中国戏曲的艺术家走进美国的课堂进行示范表演,著名昆曲艺术家张充和曾应邀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戏剧系的学生表演《思凡》,受到了一致好评。

中国戏曲本身包含着十分深厚的文化内蕴,要想中国戏曲成功走出海外,在传播中展现光彩的同时还保留特色,需要了解相关知识的专业人士的共同努力。国内外学者合作搭建的文化交流之桥,有利于中国戏曲在海外的传播中增添新的途径。

四、结语

中国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集体文化记忆的媒介。中国传统戏曲需要关注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向新技术、新媒体等借力,在保留本色的同时推陈出新,戏曲艺术才能继续焕发光彩,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以及国家形象的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崛起对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播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挤占了传统戏剧的生存空间,而快节奏生活的人们对传统戏剧的兴趣也越来越低。但是,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传统戏剧的转型,促进其与现代化技术、审美进行融合发展。国潮风的火爆是戏剧现代化的重要机遇,假如能够成功与现代化相结合,戏剧就有可能获得健康传承和繁荣发展,并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猜你喜欢
中国戏曲被调查者学历
00后阅读偏好的三大特点
膨胀学历
中国戏曲与流行思想的融合
阐述西方音乐剧与中国戏曲审美特征的异同性
中国戏曲艺术之美
知识无力感
学历是工作的敲门砖
“学历塔”
敏感性问题抽样调查方法研究
你为何不能幸福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