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勇 余林 洪智勇
五邑大学 广东江门 52902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新技术推动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各行业对专业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剧增。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储备是新一轮产业升级和科技革命成败的关键举措,也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研究生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是未来高层次人才的源头。研究生教育具有为国家培养未来高端人才和促进科学技术创新等重要战略功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在2020年联合颁布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学位〔2020〕20号),其中把发展和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主要途径。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目的是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符合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教育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密切相关。我国处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的关键阶段,亟待大量的专业型高层次人才弥补人才缺口。然而,许多地方高校在科研、师资和联合培养等方面建设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是许多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中的关键问题。近年来,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探索资源共享,尝试跨学科、跨机构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推动了研究生导师结构及指导模式的改变。许多学者认为合理的研究生导师团队构成以及研究生团队指导对培养高质量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具有促进作用。本文在探讨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以五邑大学智能制造学部粤港澳工业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生导师团队为例,建立一种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框架及其相应的指标体系。
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是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重视积累实践经验和钻研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培养坚实的专业创新实践能力是适应未来职业发展需求的有效途径。实践环节是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发现有实际价值的具体问题的重要源头,关系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研究内容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高校依托企事业单位建立的研究生实践基地是提升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根据近几年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经验来看,实践基地建设能够促进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等方面的提升。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传统导师的绝对权威在当前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已经不再适用了,研究生和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相互平等是新的导学关系的基础。导师和研究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学习、共同工作实现解决科研学术问题的合作伙伴和朋友关系,是特殊的互惠互利、达到共赢的双向关系。优秀的研究生导师是构建和谐的导学关系的前提之一。作为导学关系的另一方,研究生的人生志向、科研学术态度、知识技能基础等个人因素也关系到导学关系的和谐程度。
研究生作为培养的主体,其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培养的质量。学习动机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和学习投入等要素。目前部分研究生攻读学位的学习动机非常功利化,他们很难静下心来系统学习专业理论和严谨进行科学实验,内心缺乏对知识的渴求。做学问最重要的是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科学技术工作的热爱,以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提升学术素养,逐渐具备以科学技术工作服务社会的能力。
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包括课程教学、论文选题、中期考核、答辩等环节。研究生课程学习是为后续科研学术创新能力培养奠定重要基础。研究生选课和课程学习态度对研究生的科研学术工作进程和质量密切相关。对课程学习状态不佳的研究生及时进行学情预警和学业辅导是有效提升研究生整体培养质量的途径之一。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中期检查、论文送审、论文预答辩和答辩进行严控,对不达标的研究生及时进行学情预警和针对性指导,有助于提升研究生整体科研学术能力的培养质量。
繁杂浩瀚的课程和科研学术资源对部分刚从本科阶段转入研究生阶段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困惑。合理有序地利用这些资源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关系到他们后续的课程学习效率和科研学术进程。这就需要在导师引导下研究生把已有的专业课程资源和科研学术资源进行分类、排序和融合,实现有利于自身学习的专业课程资源和科研学术资源管理机制。因此,建立有序、分层的专业课程资源和科研学术资源管理平台也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
在各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日益密切的情况下,传统的单个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模式不能满足提升研究生培养的质量的需求。跨专业、研究方向相同或相近的导师组成导师团队,对研究生进行团队指导,能够扩大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丰富研究生的研究内容、弥补单一导师指导过程的缺陷,便于形成制度化科研学术交流平台。对于专业性研究生培养,可以吸收实践基地的高级技术人员加入研究生导师团队,提升研究生的生产实践能力、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质量。
结合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各种因素,确立一系列合理的、适合自己团队的、可量化的培养质量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研究生在培养的各个重要环节的评价客观性。国内外已经有一些学者进行了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以及确定了一些可量化的指标,Christie等学者通过德尔菲法(Delphi)、文献搜索、深度访谈的方式对澳大利亚和美国一些地方大学的课程评分准则进行讨论分析,指出了两个国家之间高校教育的差异,他们认为评估指标旨在评估学生课程学习质量,一系列恰当的评估指标能够促进整体学生的培养质量。韩道军等针对“新工科”背景下深度融合信息技术进行研究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估机制,他们提出了基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资源、教学方法、协同育人和校园管理服务五个维度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框架。五邑大学智能制造学部粤港澳工业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导师团队结合自身特点并参考其他优秀团队的评估制度,依据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主要因素建立评估框架,其包括实践创新、导学关系、学习动机、培养过程、专业资源和科研能力六个方面。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框架结构如下图所示。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框架与指标体系图
针对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框架的六个主要方面,分别确立相应的评估指标。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需要一定的途径和措施。结合目前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际,参与专业相关竞赛、参与申报实践创新计划项目和参与导师团队科研项目是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举措。因此,这三个方面的数据可分别作为三个量化指标。如果研究生在评估过程中这三个指标值均为0,则说明该研究生参加实践创新活动积极性不强,需要导师团队鼓励和引导该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学术工作。导、学关系是一个难以衡量的方面。结合目前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导师对研究生的资助、研究生的组会研讨和研究生与导师的随机讨论是构建良好导学关系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导、学关系中评估中,可以用导师对研究生的资助力度、组会次数和单独指导次数大致量化导学关系的良好程度。学习动机评估可以从有无兼职和学习时间投入等方面考虑。如果研究生出现兼职过多、学习投入时间少、心态浮躁和应付学习工作等现象,表明该研究生的学习动机存在较大问题。培养过程可以用课程学习成绩和论文开题、中期、送审、预答辩和答辩成绩来量化评估。专业资源利用程度评估可以依据三个指标,包括研究生阅读专业文献的数量和质量、参加专业学术会议次数和观看专业讲座视频次数。科研能力评估主要依据科研成果,包括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专利申报数量、竞赛获奖数量和获奖层次以及应用价值。科研能力方面评估中不能简单遵循形式上的量化,更为重要的是导师团队共同甄别科研成果的应用价值给出相应的评估。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既要培养研究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要培养他们具有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这个培养目标的达成需要有效的培养模式和合理的管理制度保证。合理的研究生导师团队指导模式能拓展研究生的科研学术视野、科研环境和研究内容和后续的职业发展需求。对于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方面进行合理评估,发现存在问题并给出合理解决方案是达成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本文提出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框架包含实践创新、导学关系、学习动机、培养过程、专业资源和科研能力六个方面,其覆盖了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利用、导师的师德规范和科学素养、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学校的研究生管理制度、科研环境和科研资源、协同育人等多方面的要素。这个框架既评估研究生也涉及评估研究生导师,结合评估结果查找问题且解决问题,有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导师指导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