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瑞斓,陈鑫茹,吴禧龙
(1.安徽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2.安徽工业大学 商学院;3.安徽工业大学 冶金工程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当前,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进程中,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外企业已达成互惠互利的贸易往来[1]。钢材支撑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根据世界钢铁协会的统计数据,2020年中国钢铁出口量、进口量均为全球第一。其中:出口钢铁总量达5 140万吨,占全球总出口量的12.97%,约为居第二名的俄罗斯的1.64倍;进口量为3 790万吨,占全球总进口量的9.57%,远超美国、德国、意大利、越南、土耳其等国[2]。如今冶金进出口贸易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企业对冶金特色翻译人才的需求正不断上升[3]。基于产业发展需求,教育部发布《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要求高校以产业为导向,通过学科融合培养满足行业发展的、专业技能复合化与多元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然而,作为人才输送端的高校对冶金人才传统培养教育难以符合现今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更难以适应冶金行业发展需求。
对于冶金人才培养,现有研究主要从教师教学模式多样化[4-5]和学生工程能力[6]、创新思维培养[7]等方面探讨实践路径。相比之下冶金人才外语能力培养研究较少,学者多是从英语教学改革角度提出培养建议[8],而翻译作为外语方向重要细分之一,目前鲜有研究聚焦于冶金人才翻译能力培养方面。随着国际贸易发展,翻译将在国际贸易和技术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在企业需求的驱动下探究高校如何培养冶金人才翻译能力。由于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实施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本研究选取具有明显冶金优势的全国高等院校冶金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深度分析,指出高校现有冶金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并对冶金特色翻译人才培养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为我国冶金行业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互联互通的国际贸易不断发展。冶金国际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冶金专业人才的外语素质要求进一步提高。而企业将翻译工作外包,高校对冶金专业人才的翻译能力培养重视不够,使得冶金国际贸易中专业人才外语实践素质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必须重视冶金特色翻译人才的教育培养。
贸易是国家总体实力的体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9]。企业要想在“一带一路”倡议掀起的贸易浪潮中实现市场经营国际化,拓展发展空间,吸纳和培养冶金特色翻译人才是举足轻重的一步。具备翻译能力的冶金技术人才在企业海外矿产资源开发、海外工程承包、国际产能合作等活动中发挥桥梁作用,进而推动冶金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
当前冶金出口贸易中英语人才素质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相关人员翻译基础薄弱,专业英语词汇的应用难以和冶金出口贸易实践问题匹配[10]。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高校传统冶金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脱节[11]。冶金国际贸易发展需要的是可以在贸易活动中兼有极强技术能力和翻译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冶金专业人才,从而推进企业多元化成长。而高校培养方案对翻译技能的培养处于边缘化地位,甚至没有设置相关翻译课程。可以看出,高校对冶金专业人才培养缺少恰当的定位和准确的方案来满足企业需求[12],逐渐出现“学用分离”现象,人才质量不尽如人意[13]。面对人才供需逐渐失衡的现状,高校培养“冶金+翻译”的冶金专业人才刻不容缓。
《2018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指出,有77%的语言服务需求方受访企业将翻译工作外包[14],而不是由企业内部某一专业领域人才完成。可见企业忽视了内部复合型人才的“专业+翻译”能力。企业决策层和管理层对特色翻译人才在开拓国际市场过程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企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特色人才储备不足。因此,冶金国际贸易发展需要改变冶金企业语言服务的模式。以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其技术人员力量相对较强,而具备钢铁冶金跨国翻译素质的人才严重缺乏。李平、程秀峰针对此现状指出,企业内部应对员工进行全方位英语培训,培养既懂钢铁冶金技术,又具备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推动企业国际化发展[15]。
高校是冶金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但其传统培养方案难以适应冶金行业发展需求。本研究以具有明显冶金优势的高校冶金工程专业为例,分析冶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针对冶金工程学科,全国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的高校只有11所,参评11所;部分具有硕士学位授权的高校也参与评估;参评高校共计20所。然而,评估结果是C-及以上级别的高校仅14所,冶金人才源头供应不足且人才培养质量难以获得保障。此外,各高校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暂未形成系统的培养理念,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法缺乏创新和改革[16],冶金特色翻译人才供不应求。
面对冶金特色翻译人才短缺难题,个别高校开展相应教学改革与培养创新。江西理工大学在国内首创“外语+有色”人才培养模式,组建“有色行业英语”课程教学团队,出版《采矿工程英语》《材料工程英语》等“有色行业英语”系列教材9册,并开设“有色英语”系列课程,实现学生外语水平与专业能力的融合。武汉科技大学2019年开设材料类国际化英才试点班,建立中外结合课程体系,设置“1 + 3”授课模式:第一年用中文讲授基础课程,后三年由国际化教学团队通过双语或英文传授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此类高校将国际化人才核心技能定位于外语口语能力,而尤为重要的翻译能力培养鲜有高校提及,冶金翻译人才出现较大缺口。冶金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已不能适应冶金贸易对人才的客观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培养目标趋同化。对全国高校冶金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进行系统的对比和分析,其中3所代表性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如表1所示。对比这3所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看出,高校冶金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强调善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突出冶金生产特色,培养能够胜任冶金行业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工程设计、生产及企业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这类培养目标定位均聚焦于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并且都较少关注跨学科领域的学科融合、学科交叉等方面。特别是学生的外语能力,多数高校仅要求其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基础沟通和交流。如学科评估中冶金工程专业A+类高校中南大学,其培养目标也是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就复杂冶金工程问题进行国际交流,而对于具体应用能力的培养尚未在培养方案中提及。可见,目前高校的培养方案还未形成适应新经济、冶金贸易发展的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不能适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要求。
表1 部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比较
2.课程设置不合理。一些高校对冶金工程专业的外语应用能力重视不够。如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课程仅涉及专业英语。专业英语包括钢铁冶金模块和有色金属模块,分别仅有24个学时。学生很难在较少课时中掌握专业英语的初步应用能力。再如内蒙古科技大学培养方案中除了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课程仅涉及专业英语外,还将冶金专业英语设置为选修课程(见表2),而学生往往因为英语水平限制,认为专业英语太难,因此不选择选修专业英语或中途放弃,致使这门课程选择人数逐渐减少。此外,一些课程开课时间安排不合理,如内蒙古科技大学的专业英语课程和上海大学的科技英语以及无机材料基础课程,开课时间均是大四上学期,而此时部分学生忙于考研备考或者外出实习,经常出现学生课堂互动不积极、作业完成度不达标、学习兴趣不强等现象[17],最终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达不到培养学生专业外语应用能力的目标。
表2 部分高校英语教学课程
3.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多数高校的冶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侧重培养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增加现代冶金工程相关理论知识,而缺乏对学生跨学科能力的培养。尽管昆明理工大学将冶金工程专业班级分为普通本科班、卓越班和菁英班(与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联合培养),其培养方案有所区别,学生考核方式有所差异,但是关于培养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课程完全相同,具体见表2。可见,即使设置不同班级,采取重点培养的模式,也依旧没有重视培养学生跨学科的外语能力。并且,我们尚未在全国高校冶金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发现有针对冶金行业翻译人才新需求而开设相关翻译课程。高校对翻译能力培养的边缘化和课程开设的不足,是不能适应行业需求,引发供需失衡现象的重要原因。
冶金专业英语教师多是冶金类专业的科任教师,可能存在专业素质过硬而英语教学能力相对不足[18],难以提升学生专业领域的英语素养,更不用说对学生翻译能力的专门培养。而若是由外国语学院的专业翻译教师任教,其通常是专业外语院校毕业,学习的翻译内容偏向文学化,掌握的更多是教学技巧,缺乏对理工科专业知识的了解,短时很难掌握专业性较强的有色金属类和钢铁冶金类的翻译内容[3]。专业课教师缺乏扎实的英语功底,外语专业教师又缺乏相应的专业素养[18]。师资力量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跨学科能力的塑造。
冶金工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如今冶金进出口贸易的发展,钢铁企业涉足国际化经营,正需要冶金翻译人才发挥桥梁作用。因此,作为供给端的高校应当重视冶金特色翻译人才的培养,这也是顺应新时代发展的应然之举。高校需要解决冶金人才生源不足、冶金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传统化等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将冶金特色翻译人才的培养放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为冶金贸易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进程的推进,翻译将在冶金贸易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针对冶金类高校培养目标多重视学生工程能力培养而缺乏跨学科交叉融合的现状,人才培养目标应当与时俱进,进行适时调整与完善,加强对冶金工程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新时代对冶金特色翻译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对冶金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完善应以高素质复合型技术应用人才为基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了解现代冶金和材料学科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要求,重视专业能力和翻译实践能力,着力培养擅于运用翻译技术、适应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要求、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促进冶金贸易互通的国际化复合型的应用技术人才。
针对大四学生考研、找工作等情况导致课堂互动不积极和学习兴趣不高的现象,应当及时将专业英语课程调整到大三上学期。因为此时学生已结束两年的大学英语基础课程的学习,大部分学生也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试,已有一定英语基础。同时,学生也对自身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的基础学习。此时开设专业英语课程不仅能够在专业知识基础上教学,还能与基础英语学习衔接[19],能更好地实现学生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交流的外语应用能力培养。此外,冶金工程专业的知识丰富,但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课程及课时设置相对较少,所以教学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英语能力的全面培养虽然至关重要,但授课教师还是需要根据冶金行业需求,侧重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进行翻译特训,从而为企业输送既具备冶金工程的专业知识又能熟练运用翻译技巧的特色人才。
为适应新时代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新工科”强调学科的交叉融合,专业教育上要打破学科壁垒、突破专业藩篱[20],造就一批多样化、创新型的工程科技人才,为我国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因此,在国际贸易不断发展和新工科背景下,面对市场对翻译人才的大量需求,高校应优化冶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开发培养冶金特色翻译人才的系列翻译课程群,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可以将冶金课程设置体系从纵向深入型转为横向宽广型,在培养方案当中增加跨学科修读公共选修课的学分,鼓励学生选择翻译专业相关课程,使其初步了解翻译知识和技术。或者开放和鼓励冶金专业学生积极辅修翻译相关专业,使学生知识结构得到拓宽,以符合企业招聘具备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冶金人才标准。
对于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方式,高校可以结合各院校资源、培训资源、企业实践等,按照行业先进水平,建设资源共享、产教融合的翻译教学平台。进行校内翻译课程开发,校内专业教师合作交流更加方便有效,高校应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组织专家和冶金类学院教师以及外国语学院教师进行课程建设研讨,结合冶金领域专业知识和翻译知识,将知识学习、技能掌握和教学理念等融合,全方位分析和建设从掌握翻译的语言、语法、句法方面的基本能力到具备冶金领域的专业翻译能力的核心课程群。外国语学院的教师还可协助冶金工程专业教师分析翻译的重难点,分享翻译技巧;冶金类学院教师可讲述冶金领域专业知识,帮助外国语学院的教师理解冶金专业的知识难点。教师间取长补短,相互合作,共同促进冶金翻译人才培养。
培养冶金特色翻译人才,师资是根本保障。高校可以举办冶金特色翻译技术师资培训来增强师资力量。可邀请冶金行业专家为受训教师开展相关领域专业知识培训,讲授冶金行业背景知识,梳理行业发展现状并展望未来,分析冶金行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解读当前中国冶金行业国际贸易的机遇和挑战,以及翻译在冶金国际贸易和技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可组织有冶金行业背景且英语功底深厚的专家协同翻译技术领域语言和技术专家对受训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译文翻译指导和技术操作训练,对翻译中的特殊情况和重点难点进行分析和解读,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助力翻译教学工作的开展。
本研究解读了当前冶金国际贸易中企业对冶金特色翻译人才的需求,基于全国具有明显冶金优势的高等院校冶金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阐述了冶金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相应提出了重视冶金特色翻译人才培养、优化培养目标内容、改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融合冶金知识和翻译知识、推进校内外多元化协同育人方式,以及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实践路径,以为冶金特色翻译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