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话语分析视域下中国古建筑英译研究

2022-09-28 00:41
关键词:古建筑英译模态

席 蕊

(山西农业大学 外语系, 山西 晋中 030801)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古建筑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特有的建筑风格与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随着北京故宫、泰安岱庙等众多中国古建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越来越多的国外游客来中国参观旅游,对古建筑英译的需求日益增长。中国古建筑集雕刻、图像、声音、色彩、布局等多模态为一身,具有多模态、多符号系统的特性。因而其英译本的高质量就体现在对多模态符号的翻译重构。山西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因此,本文以收集和整理到的融合了视频、图像、语言文字等多种符号资源的静态、动态山西古建筑多模态英译语篇为研究语料,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从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分析这些多模态英译语篇对山西古建筑文本内视觉意象、听觉意象等的再现以及文本外视觉、听觉、文字、图片等多模态如何融合互动共同构建并传达整体意义,以期以此为借鉴,探索在信息时代和多媒体时代中国古建筑外宣材料汉英翻译的原则、策略和技巧。

一、中国古建筑英译研究现状

目前对中国古建筑的翻译研究甚为少见。笔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高级检索中以“古建筑”和“英译”、“翻译”为检索词,以“关键词”、“主题”、“篇名”为检索方式,不设检索类别和时段,共收集2011—2019年论文8篇,其中5篇是有关古建筑术语的翻译,2篇是有关安徽省博物院徽州古建筑的英译探析,1篇有关山西古建筑外宣旅游文本英译研究。这些论文从中国古建筑的特点出发,依据功能对等、目的论、文本类型等翻译理论,针对目前术语混乱、缺乏统一标准等问题,提出古建筑翻译,尤其是术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策略。例如,要根据交际目的和简洁明了原则,灵活采用直译、意译、简译与略译、音译加注解、释义等翻译方法。从上述文献梳理可以看出,目前已有的对中国古建筑英译的研究窠臼于词汇、句子等语言层面和文本视角,只有方梅等在其论文中提到了古建筑术语翻译可以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一目了然地将古建筑特点展现在读者面前[1]。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西方学者就认识到图像、声音、色彩等非语言的内容和形式也参与意义的生成和表达,而且O’Toole (1994)已将多模态话语理论用于对绘画、雕塑、建筑的研究,但目前国内少有研究者认识到文本外古建筑的多模态特性及其在英译本中的重塑,更没有考虑到图像、声音等符号资源参与译文的意义建构和传递。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的中国古建筑研究仍然呈现空白,可以说对中国古建筑多维度、多视角的深入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

二、理论基础——多模态话语分析及多模态翻译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囊括声音、图片、语言、视频等多种符号形式和资源的多模态语篇成为人们接收信息的主流。在这些语篇中,图像、音乐、手势、动画、音调等非语言符号也参与意义生成。对多模态符号资源意义生成进行研究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应运而生。1996年Gunthew Kress等提出“多模态话语”(Multimodal Discourse)的概念[2],他们以社会符号学为视角,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基础,创建了分析视觉图像的语法框架,奠定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目前国内外学者就多模态、多模态话语和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定义及应用等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在融媒体时代,翻译研究呈现多模态转向,成为研究热点。“在媒介形态与方式日趋丰富复杂的语境下,翻译研究有必要探索其他模态符号在翻译过程中意义的构建与转换。”[3]一直以来,语际翻译被视为翻译研究的核心。但是“语际翻译在面对形象化的文化内容(如饮食、绘画、建筑、书法、雕塑等)时,抽象的语言体系很难诠释出其本要表达的全部意义”[4],因此,翻译研究有必要关注书面文字之外的内容,把图片、视频及其他多模态符号资源纳入研究之中[5]。译者在进行语言文字的转换活动过程中要处理的对象不只是语言和文字[6],如遇到文本翻译中语言呈现的视觉意象、听觉意象、触觉意象等,即顾曰国教授所称的“单媒介文本中的多模态内容”[7],这时译者不仅要准确传递文字信息,还要将单语言模态呈现的视觉意象、听觉意象等多模态内容通过翻译策略在译作中予以重构。多模态翻译中图像、语言文字等多种模态相互作用,共同构建文本意义。可见,翻译活动包含着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系统的转换与信息传递。Liu指出“多模态翻译是指视觉元素用于传递语言信息,图文符号同时呈现,图像以不同的模态‘翻译’文本”[8],陈风华肯定了“视觉元素能像语言元素一样传递文化的价值和烙印”[9],因此,借鉴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来研究翻译具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可行性与历史必然性。

目前国内外已构建了较为成熟的有关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和框架,最广泛使用的理论框架是张德禄提出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综合理论框架(图1)[10],此理论框架由4个层面的系统及其次级范畴组成,分别是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此框架为我们解读多模态语篇中语言和非语言多模态符号的意义生成及其互动协作提供了系统的分析框架。

图1 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

三、中国古建筑英译本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多模态山西古建筑英译语篇为语料

山西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全国现存的宋元之前的古建筑70%在山西,现存的古建筑达18000余座,其中452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山西旅游强省的提出和山西省对外宣工作的重视和开展,出现了大量的中英文山西古建筑外宣材料和宣传片等,这些静态、动态多模态英译语篇融合了多种符号资源,以此为语料,依据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框架研究山西古建筑多模态英译语篇中的翻译技巧和策略,可以为中国古建筑英译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

(一)文化层面

“文化层面是使多模态交际成为可能的关键层面。”[10]受中西不同意识形态的控制和中外文化差异的影响,中外表达习惯存在很大差异。山西古建筑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蕴含山西文化的特色与内涵,存在大量的中华文化特色表达和文化元素翻译。在翻译时,不仅要让游客了解到译文中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还要适当弱化文化差异,而采用图片和视频等视觉模态与文字模态互补的策略向国外游客传递信息。

例1.(原文本):五台山的圣地佛光、云冈石窟的巧夺天工、平遥古城的晋商遗风,一个个世界文化遗产博大精深。

(英译本):Wutai Buddhism Mountain, Yungang Buddhism Grottoes and Pingyao ancient city are the thre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这个例句出自外交部全球推介会活动上推出的山西区域英文宣传片《壮美山西》。译文对“五台山”和“云冈石窟”的建筑术语翻译采用音译+增译补充说明的翻译策略,增加了“Buddhism”,传达了二者的文化内涵和功用特征: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云冈石窟是中国三大佛教石窟之一。深受中国文学底蕴的滋养和熏陶,在对中国古建筑进行介绍时,往往辞藻华丽、富含修辞,如原文中的“圣地佛光、巧夺天工、晋商遗风、博大精深”等汉语四字格结构,如果全部翻译出来,会造成主次信息不明确、译文累赘、表达不贴近目标语读者等,因此在英译时采取省译的策略弱化文化差异,突出主要信息“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和世界文化遗产”,实现译文传递信息的主要目标和功用。其他语言文字中省译的内容被翻译成视觉元素,通过图像翻译文本的方式实现多模态符际翻译,传递文化的价值和烙印。例如在视频中出现五台山的时候,出现了众多佛教僧侣朝圣的图像;通过近远景画面的切换直观体现云冈石窟的构造和雕刻细节,再现了建造技术的“巧夺天工”;通过视频中古城建筑牌匾上的“日升昌记”和楹联上的“中国票号博物馆”再现平遥古城的“晋商遗风”(图2)。

图2 平遥古城

例2(原文本):晋祠流水如碧玉。

(英译本):the water of the Never Aging Spring is as clear as crystal and just as precious.

在介绍晋祠“难老泉”时晋祠博物馆官方网站的中文介绍借用了李白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中的诗句。此诗中的流水特指晋祠的“难老泉”,译文在翻译时将其翻译为“Never Aging Spring”再现原诗的文化内涵。碧玉质地细腻、光洁润泽、碧绿滴翠,常常出现在文人骚客的笔下来比喻澄净、青绿色的自然景物。如“破额山前碧玉流”指的是“美玉一般碧绿的江水向东而流”。在翻译时西方文化中并没有用“碧玉”表示水清澈的用法,而是常用crystal表达“clear、transparent”等清澈、干净之意,因此弱化文化差异意译为“ as clear as crystal”,既明确表达出原文碧玉所隐含的“clear,清澈的”之意,又将原文的“玉”翻译为贴近目标读者的“crystal”。译文配上难老泉水质清澈的图片,用图片视觉模态直观再现原文的意思,与语言文字形成“互补关系”。

(二)语境层面

语境层面是指“在具体的语境中,交际要受到语境因素的制约”[10]。语境包括语场、语旨和语式。语场指的是语言所发生的环境。语旨分为个人基调和功能基调。个人基调影响语言使用时的正式程度。功能基调分为寒暄性的、说明性的、说服性的和教导性的等几大类型[11]。 语式指语言交际的渠道和媒介[12]。 从语境的三个要素来看,古建筑英译本的语场是针对国外读者了解中国古建筑的外宣材料,受众是全球范围。作为山西文化的官方介绍,古建筑英译本的语旨应彰显一定的代表性和正式性,功能基调是说明性的。语式应是书面语。因此,在具体的翻译中,要根据语境灵活调整翻译策略。

例3.(原文本):王家大院的屋檐采用了“肥水不流外人田”式的设计,房檐单边向内倾斜,让雨水顺着房檐流入自己的院内,外墙筑得很高。

(译文本):The eaves of the Wang’s Grand Courtyard are designed in the style of“Every miller draws water to his own mill.”. The eaves are slanted inward on one side, allowing rainwater to flow into the courtyard along the eaves, and the outer walls are built high.

王家大院是一座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被称为“民间故宫”。山西“一带一路”古城古镇国际文化旅游节英文宣传册在介绍其屋檐建筑特点时使用了汉语习语“肥水不流外人田”。作为面对西方读者的具有说明性功能的外宣材料,英译时必须以传递信息为首要目的,如果将原文习语直译,不利于国外游客的理解,“Every miller draws water to his own mill.”是西方读者熟悉的谚语,与原文习语表达相似、功能对等。采用借译法,言简意赅,更容易被西方读者接受和理解。因为山西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燥气候,降水少,雨水珍贵,下雨的时候人们都希望雨水流到自家院子。但由于气候条件的不同,西方读者很难理解这种独特的屋檐建筑特点,宣传册配上视觉模态的屋檐细节图和“内斜”“外高”的图片(图3),将语言模态的抽象表达更具体化。

图3 王家大院

例4.(原文本):童子寺燃灯塔在太原市西南二十公里龙山东北。

(译文本):The Lamp Tower, located northeast of Longshan, 20 kilometres southwest of Taiyuan.

中英双语的《山西古建筑通览》[13]在介绍童子寺燃灯塔时译文并没有把原文“童子寺”英译出来。由于插图左下角已通过中英文配上“The Lamp Tower of Tongzi Monastery”(图4),根据文本和图片的语境,读者已获得“童子寺”的信息,因此此句采用省译法,省略了原文中的“童子寺”。

图4 童子寺燃灯塔

例5.(原文本):尧朝在清徐县尧城村。传说尧自陶邱迁晋阳,居此,固有尧朝。

(译文本):The Temple to Yao, a legendary leader of allied tribes before 21st century B.C. in ancient China, is located in Yaocheng Village of Qingxu Country. According to the prevailing folklore, King Yao moved the capital of his allied tribes from Taoqiu to Jinyang(ancient name of the area) and in the place he started to settle down, hence the temple to him.

在介绍清徐尧庙时原文简洁凝练,言简意赅,但由于受众是全球范围,对句中“尧、晋阳”等文化负载词并不熟悉,如果直译会让读者不知所云,不符合原文的功能基调。因此译文采用增译法,对“尧”的身份和时间等进行详细解释,采用增译法让国外读者更清楚原文的意义,体现了译文的严谨性和正式性。

(三)内容层面

“多模态翻译不仅关涉单个模态的意义传递,更要考虑不同模态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其互动给翻译带来的影响。”[15]因此,在中国古建筑多模态语篇中,研究内容除了单个模态的意义呈现外,也要考察多模态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其协作互动的意义的生成。张德禄将内容层面分为意义层面和形式层面。山西古建筑英译本在意义层面上通过单媒介文本尽量再现原文的多模态内容。在形式层面上,主要表现为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融合互动形成互补关系,共同在译文中建构和传达意义。

例6.(原文本):我们甚至能听到她们活力地笑着、私密地低语着、无助地叹息着。

(译文本):We could even hear them laugh lively, whisper secretly and sigh helplessly.

晋祠博物馆在介绍圣母殿的侍女像时,原文运用了“活力、笑、低语、叹息”等画面感极强的动词和形容词。原文在描写侍女像时,单一语言模态中蕴含丰富的视觉意象和听觉意象,英译通过“laugh,whisper,sigh”三个动词和“lively,secretly,helplessly”三个副词的运用,巧妙再现了原文的视觉意象和听觉意象,而且都是“动词+副词”的结构,且副词结尾都以“ly”音结束,句式结构对称排比,读音旋律优美协调。译文形、音兼顾,使其在视觉和听觉上呼应原文的视觉和听觉意象。再配上侍女们神情各异、动作姿态丰富的图片,直观地通过视觉模态再现了晋祠侍女像的栩栩如生,与语言模态强化互补。

例7.(原文本):永祚司又名双塔寺,以青砖雕仿木结构建造,有檐柱、斗拱及瓦檐。

(译文本):Yongzuo Monastery, sometimes called the Twin Pagodas was built with grey bricks imitating wooden structure, consolidated by piers, brackets and entablature.

《山西古建筑通览》一书在介绍双塔寺时的原文是对双塔寺颜色、材料、结构等视觉模态的语言呈现。此句中存在大量古建筑术语“檐柱、斗拱、瓦檐”,这些术语富含中国文化特色,翻译出来很难让外国读者理解,因此译文配上视觉模态的图片可有效降低读者的理解难度,语言模态是主要的交际形式,图像对其起辅助的、强化的补充。

例8.(原文本):在悬空寺的不远处,有一排方形石孔,这些石孔正是古人修建悬空寺时留下的遗迹。古人先在悬崖上开凿石孔,然后再将横梁插入其中,最后在上面铺上木板,这样就建成了一条可以在山崖上通行的栈道,从而进行作业。

(译文本):Not far away from the Xuankong Temple,there are a row of square rock holes which is the evidence of building this Temple. Workers firstly dug holes on cliff and put beams into these holes. Then wooden panels were laid on beams to form a passage that enabled people to walk on cliff which was the platform for construction.

在中英文介绍悬空寺的宣传片中,原文解密了悬空寺的建造方法和过程。但原文中讲解的建造过程如果只有文字翻译,国外游客很难准确想象并理解整个过程,宣传片在呈现英语的同时,不是单纯的语言文本的平铺直叙,而是配上悬空寺建造的一系列动态画面(图5),将三个步骤视觉呈现出来。其中视觉模态是主要交际形式,是对语言表达意义的扩充和突出,语言模态和声音模态是次要模态。

图5 悬空寺建造过程视频画面

(四)表达层面

表达层面包括“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两大类”[10]。纯语言包括声音和文字,伴语言包括音调、字体、空间的布局、声音大小、音调、字体形状、口音、语气等。古建筑翻译涉及大量的文化负载词、四字结构、特色词汇等,单一的语言模态译本会影响国外游客的阅读体验和理解深度。在多模态的山西古建筑英译语篇中,纯语言媒体形式和伴随语言的媒体形式呈现互补关系。伴随语言的媒体形式,如字体、颜色、布局等对译文语言意义的传递起到辅助、补充和强化的作用。

例9.(原文本):悬空寺初建于北魏,位于天峰岭和翠屏峰之间的悬崖。

(译文本):First built during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the Xuankong Temple is located at the cliff between the peaks of Tianfengling and the Cuipingfeng of the Hengshan Mountains.

此句中对“悬空寺”名称的英译采用的是音译“Xuankong Temple”,没有体现出汉语“悬空”在字典中“不着地,悬在半空中”的意思,没有准确传达出中文名称对其视觉和特点的总结表达,但视频中运用悬空寺悬挂在刀劈般的悬崖峭壁上,在陡崖上凿洞插悬梁为基,楼阁间以栈道相通,背倚陡峭的绝壁,下临深谷的动态画面生动、直观地呈现了悬空寺的名称特点。画面中“Xuankong Temple of Hengshan Mountain”英文使用加粗的红色字体,突出了译文信息,且英文布局于悬空寺建筑画面的下方,实现了语言和图像模态的融合互动。

例10.(原文本):其实斗拱恰恰是连接屋顶与柱子的关键部分。斗拱,位于梁与柱之间,由五部分组成:斗、拱、翘、昂、升。

(译文本):in fact, the Dougong is the exact component that connects the roof and the pillar.The Dougong is located between the column and the beam and consists of five parts: square blocks “Dou”, horizontal bones “Gong”, the short vertical wood “Qiao”, the splinted long wood “Ang” and smaller ones called “Sheng”.

斗拱,是中国古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属于“无英语对应语但有中国文化承载的术语”,译文对斗拱及其五个组成部分的术语翻译采用的均是直译,并增译了五个组成部分的形态样式。即使这样,国外游客也很难单纯通过语言理解原文传递的信息。因此,语言模态和视频模态相互作用,视频画面采用的布局是中间“斗拱”图片,围绕着斗拱的是其五个组成部分的中英文,字体黑色加粗,十分醒目,表达了原文中“斗拱”和“斗、拱、翘、昂、升”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并通过伴语言媒体形式——箭头标注每个部分所在的位置,让游客清楚看到五个组成部分的样子以及“斗拱”的整体面貌(图6)。通过视觉模态的字体、颜色、符号等伴语言媒体与纯语言媒体的相互接力,充分表达了原文的整体意义。

图6 斗拱

四、研究结论

本文以收集和整理到的融合了视频、图像、语言文字等多种符号资源的静态、动态山西古建筑多模态英译语篇为语料,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的四个层面出发,探索中国古建筑的英译策略和技巧。首先在文化层面,中国古建筑英译本一方面要通过直译加注释和释义的方法传达中国文化;另一方面要弱化文化差异:在翻译时语言省译原文内容,省译的内容通过图片、视频等模态实现翻译再现。其次在语境层面,要根据受众范围的全球性、话语基调的代表性和正式性、功能基调的说明性等,灵活采用音译、借译、直译、意译、省译、增译等翻译策略。内容层面包含意义层面和形式层面,在意义层面不仅要实现单媒介文本中的多模态内容再现,还要通过视觉、语言、听觉等多模态的相互配合实现话语意义的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谋篇意义。形式层面上通过多模态的互补融合共同构建并传达意义。最后是表达层面,通过视觉模态的字体、颜色、符号,听觉模态的声音、音调、音响等伴语言媒体与纯语言媒体的相互交融,生成和表达意义,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为国外游客提供直观、丰富、立体的阅读和观看体验。“多模态传播既包括多模态话语,即文字、图像、音乐、表情、手势、姿势等各种符号,又包括多模态形式,即海报、视频多媒体、语料库、自媒体公众号等多种媒介。”[16]因此,要做好中国古建筑的对外传播,不仅要通过多模态翻译,综合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系统,建构古建筑对外多模态话语体系,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形式有效传达多模态的内容。

五、结语

笔者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视角分析了山西古建筑英译的策略和技巧,试图以此为借鉴拓展中国古建筑英译研究的宏观研究维度和视角,既重视微观语言层面的文本内研究,也重视宏观层面文本外的多模态融合研究,扩大中国古建筑的研究范畴,以符合新时代古建筑外宣工作的多模态特性,并提出建构中国古建筑对外多模态话语体系的构想,实现中国古建筑从多模态内容到多模态形式的系统传播范式,促进中国古建筑的海外有效传播。

猜你喜欢
古建筑英译模态
古建筑木结构保护技术在现代园林工程中的应用探讨
联合仿真在某车型LGF/PP尾门模态仿真上的应用
传统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与恢复研究
多模态超声监测DBD移植肾的临床应用
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的融合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中国古建筑
模态可精确化方向的含糊性研究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