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记忆的文创产品设计
——以南京市为例

2022-09-28 00:41窦倩倩肖旺群
关键词:文创南京物质

窦倩倩,肖旺群,吴 飞

(安徽工业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32)

中国城市建设曾面临着城市特色趋同化的危机,现城市化已步入转型与调整的最终阶段,城市化发展逐渐从注重经济增长和空间规模外延扩张向注重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过渡。一些专家学者提出要重视城市文明、文化传承与发展,避免城市演变成为缺少文化底蕴、迷失自身发展轨迹的“失忆的城市”。文章将从工业设计的角度提出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对城市记忆的提取与运用路径,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产品设计传承记忆,以实现共同发展。

一、城市记忆与文创产业

城市是储存人们集体记忆的场所空间。集体记忆这一概念由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1],后被定义为“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2]。城市记忆同样也是一种集体记忆,由于城市记忆涵盖范围广、内容丰富,城市建设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在其概念上存在或偏重物质、或倾向历史认识和重构的分野。为更好地将城市记忆引入文创产业,需要明确两者相结合的适配性。

城市记忆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作为主体的人以及由人所组成的社会集体,在从事社会活动、建设城市和改造城市等历时性的集体活动过程中,与由城市历史事件与日常生活故事共同构成的城市文化客体,以及承载城市文化的场所空间与历史建筑的载体,这三个共生单元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演变的有机系统[3]。可以说城市记忆是一种持续发展的具有物质基础支撑的人文互动性资源。文化创意产业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广义上讲,所有文化创意产业所产出的产品都可称作文化创意产品,它是一种含有自身文化特色的产品,是从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出发,经过设计创意加工而成的产品。相比其他的产品设计,文创产品更加强调文化性,并注重研究用户情感需求,以实现对用户精神方面的满足。正因如此,文创产品的构成要素主要由文化要素、体验要素以及创意要素组成。这些设计要素可以由城市记忆这一兼具文化内涵、人性关怀与有机发展的资源来满足。

二、城市记忆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路径

作为城市演变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城市记忆具有展示城市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功能。而文化创意产品的内容主要包含互相依存的两个部分,一是文化内涵,二是载体。一方面,提取城市记忆的某个或多个构成元素融入文创产品的内涵,不仅可以依据城市特色来因地制宜地实现载体的突破与创新,也可以更加丰富产品设计的地域特色与文化特质。另一方面,城市记忆的动态演变是随着时间发展不断被选择与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城市空间的形态功能、空间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地区的历史文化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对于文创产品来说,城市记忆作为设计资源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丰富自身的,能够指引文创产品进行时代交替的更新。城市记忆强调记忆主体的作用,重视人的社会活动产生的意义,这与文创产品重视用户体验相契合,对人文的重视可以促使文创产品在设计中关注用户的操作体验与情感体验。

(一)关注时空象限下的记忆

城市记忆体现了在城市地理范畴中的时空、社会群体关系,同时也是其形成过程的整体性历史认识,是连接空间、历史、文化、心理研究的重要概念。“记忆”与“历史”都是与过去有关的名词概念。从基本概念上来看,记忆与过去紧密联系,但记忆不完全属于历史,记忆通过记忆主体在现实中的选择与建构会不断地发展而超越之前的历史。记忆不再局限于经验范围内有限的时间,而是指向过去存在于现在,更是指向无限发展的时间[4]。城市记忆的概念体现了对待城市历史的一种态度,那就是将城市置于历史的长河中,城市的发展就是对过去不断地认识和重构[5],保护历史的意义就是见证现在并展望未来。

文创设计不只是关注城市记忆指向过去的部分,也需要聚焦于现在,还要放眼于未来的发展。从时间维度看,历史文化遗产只是城市记忆指向过去的部分中的一个分支。虽然新时代的城市记忆载体表现者们往往会按照自身的结构逻辑或美学模式对城市原有的空间秩序与物质形态进行调整或改变,但在城市不断的演化过程中,其物质与非物质的总体结构还是能保留一些比较稳定的部分,这取决于城市内在的社会文化。比如老城区与新城区的城市记忆会随着时间、空间的发展而产生互动,从而相互影响,城区被调整或改造后仍能保留一些比较稳定、独特的部分。城市文化的传承使城市的主要形态在变迁中依然保持联系性和持续性。在设计过程中思考如何融入城市文化的特质问题时,可以从城市在时空象限下的某段特定记忆入手,使设计呈现出特定城市文化赋予的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同类型的产品呈现外观与内涵的趋同化现象。

(二)物质与非物质的融合设计

城市记忆涉及物化或非物化的外界环境客观存在物,以及人的内在主观意识与情感[6]。城市记忆资源类型划分包括城市概貌、城市建设、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城市活动等[7],并不限于物质形态,物质或非物质形态都可以作为城市记忆的载体。以承载记忆的物质遗产为例,有建筑物、历史街区、遗址、名人故居等空间形态的地理景观载体,还有表演艺术、社会风俗、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与非物质载体展示着城市的人文历史,并随着城市记忆的动态有机演变而更新进化,贯穿着城市记忆主体的情感共鸣,最终形成了城市独有的个性与身份,即城市的“名片”。特定的城市记忆与特定城市的制度、文化价值观念等紧密联系,城市记忆的起源记忆与连续性原则决定了其内在的发展规律,规律则影响城市物质结构与社会文化的演变,体现在语言与文字、物质文化、日常生活等方面。

在文创设计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记忆的物质载体,还要关注非物质形态的记忆元素。我国城市记忆工程开展范围在不断扩大,涉及众多环节,其资源整合与城市记忆服务两个环节是整个记忆工程的重点,并且在工作实践中侧重于对成果进行数字化处理,利于资源的存储与提取。数字化进程也影响到文创产业。物质与非物质设计的消费者,即人以及由人所组成的社会是城市记忆的主体,并且城市记忆需要依靠主体的评价认同与感知体验而存在。换言之,非物质设计如果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唤醒人们对城市某个时空下的记忆,就表示其对城市记忆的传承与发展是有用的。基于城市记忆的文创产品设计可以由物质设计转向非物质的设计,或是两者相结合。文创产业下的非物质设计倡导的服务与资源共享对城市记忆资源的搜集、存储、主体整合与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以南京市为例的设计思考与实践

(一)南京的民国城市记忆研究

南京,古称金陵、建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被誉为六朝古都,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拥有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形成了六朝文化、明文化、民国文化三张城市名片,其中民国文化是南京最突出的文化资源。城市记忆系统的构成元素涉及内容广泛,有自然要素、社会要素,物质实体、精神实体等。本文主要通过文献阅读、实地考察、比较空间、访谈法等研究南京的民国城市记忆,得到集体场所资源与叙事资源中较有代表性、较受关注的两种记忆元素,为接下来的文创设计实践提供主要方向。

1.民国建筑风格。城市具有人们活动的空间环境,也是集体记忆的场所,形成了集体场所资源。南京作为民国的首都,自1927年开始迎来了民国建筑大发展的“黄金十年”。近代中国最早的现代城市规划——《首都计划》中明确规定建筑“要以国固有之形式为最宜,而公署及公共建筑尤为尽量采用”。其他商业建筑,可以采用外国形式,但“外部仍须有中国点缀”[8]。

装饰艺术建筑风格在20世纪传入中国,最先在上海形成了建筑群,进而又辐射到南京、武汉等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南京地区的民国建筑有1 000多处,主要分布在以下地区:其一,建筑布局沿着现在的中山北路、汉中路至中山门的大道进行设计。由此路线,即可辟出山西路、新街口和明故宫三个重点区域。其二是西康路地区,其三是中山陵园地区。在这三条主要轴线之外,在北极阁—鸡鸣寺、鼓楼—汉口路、长江路、太平南路等地区,也兴建了大批民国公用、商务和民用建筑,不少优秀的民国建筑作品棋布于此。这些当时新兴的建筑在形态及装饰上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又吸纳了很多西方国家建筑艺术元素,形成了多元化、包容性的建筑装饰风格。

2.多样性城市事件。在一定的城市空间中发生的、对城市生活有影响的重要事件及重大事件被称为多样性城市事件,其呈现出独特性、多样性、传承性、故事性的特征。多样性城市事件的类型主要包括历史事件、名人事件、文化事件、商业事件、民俗事件、战争事件等。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多样性城市事件,多样性城市事件本身也就是一种城市记忆[9]。民国时期,南京发生了多种类型的多样性城市事件,如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的二次革命属于历史事件;孙中山病逝与奉安大典既属于历史事件,又是名人事件;侵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属于战争事件。这些多样性城市事件作为南京城市独有的稀缺资源有营造民国故事空间的作用,所以对南京不同类型的多样性城市事件的保护与利用,可以凸显城市特色,加强城市认同感,构建高层次的情感体验等。

3.资源的时代互动。城市街道景观同样也是城市记忆形成的关键要素,属于集体场所资源的组成部分,会与多样性城市事件产生互动。构成南京城市特色的林荫道景观的“法国梧桐”,是近代南京第一批行道树。树种并非出自本地乡土,而是从上海法租界引种而来,从1928年至今已有近百年的种植史。“法国梧桐”主要栽植在中山大道,即现在的中山路两侧,绿树成荫的大道和庭院深深的民国建筑形成了交相辉映的效果。

“法国梧桐”发展到今天所形成的街道景观,基本覆盖了南京老城区重要道路,构成了南京城的骨架,可以说是城市的“绿色血脉”,在城市空间的拓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除了日常生活外,南京“法国梧桐”见证了南京这座城市的近现代发展史与不同类型的多样性城市事件。2011年,南京市发生的“梧桐风波”,是一次集体欢腾的多样性城市事件。南京市民因不满梧桐树为地铁线让路而被大量移出,发起了绿丝带活动,要求保护南京市内的行道树。这次事件印证了南京梧桐树在南京市民心中的地位和价值。哈布瓦赫曾指出,集体欢腾与日常生活的文化积淀是集体记忆的建构和认同上的两种主要途径。其中集体欢腾与多样性城市事件相关,具有强烈的社会影响力,对集体记忆选择、建构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多样性城市事件与南京“法国梧桐”在护绿行动中实现了城市记忆的活态传承与延续。

(二)设计实践

1.记忆元素的提取与转换。将前文中对南京的民国城市记忆提取出的资源在课题组成员中通过头脑风暴、思维导图等方法对未来产品设计的可能提出假设,并建立与产品的设计要素间的映射关系(如图1所示)。为了避免思维局限,并没有指定特定产品进行映射,而是以大部分的文创产品都具有形、色、质特征为设计要素,在这过程中可以与南京城市记忆中的元素产生多种对应可能。同时考虑到实践行为能激发人们进行肌肉运动,其所能带来的近距离、置身其中的感觉是其它感官体验所不能达到的。身体实践也被赋予文化性,许多特定的动作涵义是能与集体的道德价值观紧密相关的[10]。在文创产品的设计中加入仪式化与场景化的环节设定,即丰富交互设计与体验设计部分,以实现将人与城市空间及其组合特征紧密联系。

图1 南京民国城市记忆的映射资源

2.设计展示。如图2所示,课题组选择了以书写工具为产品切入点,原因有二,一是考虑到南京的文化古都定位;二是希望对形式较为同一的书写工具进行概念创新。该设计预设的是将实物产品与手机应用软件或小程序联接。物质产品为使用环保材料制作而成的系列无墨笔——《南木》,该系列笔主要通过提取南京“法国梧桐”四季的形色肌理变化特征的不同风格造型来进行笔杆的造型设计,分别象征着梧桐树的“常青——花开——结果——冬枯”的自然特征;在产品细节装饰部分融入了简化抽象装饰图案与装饰色彩配色风格。非物质设计部分在于每一支笔杆都随机印制一颗梧桐树的编号,可以理解为每一支笔代表一棵南京“法国梧桐”,南京市当地居民或游客通过手机导航应用程序可以得到每一支笔所对应的树的位置,也可以通过线上留言的方式让与自己手中的笔所对应的树承载自己在南京的情感体验,此外,拥有相同编号笔的用户可以通过应用在线取得联系,建立友好关系等。类似这样的设置也是有设计深意的——用户可以随机去寻找一棵树,在寻找的途中感受或温习南京的建筑街巷之美,能够深刻体会或升华南京的“梧桐情节”;用户可以在南京留下自己的数据足迹与游历认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为城市记忆的延续助力等。除此之外,如果发生树被移走或是其他类似状况时,应用程序会有相应的提示,并以数据的形式与用户分享其实时变化情况。

图2 《南木》系列无墨笔概念设计

四、结语

文化创意产品作为文化传承发展的承载体,传递着地域文化的信息,是能体现人们生活态度的文化物品。此次基于“城市记忆”理念对文创产品的设计方向进行探索,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附加价值,从而摆脱与市场上产品趋同的困境,还能够一定程度上实现某个特定城市文化的传播、传承。

猜你喜欢
文创南京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南京不会忘记”
陶溪川文创街区
南京大闯关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