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杭燕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福建福州 350000)
临床上ICU患者通常尽早应用肠内营养提升治疗效果, 肠内营养不仅可为患者供给营养, 还能对其肠粘膜屏障功能起到改善作用, 有利于加速机体肠蠕动、促使门静脉系统、恢复血液循环, 同时强化胃肠道激素的分泌, 也就可以降低患者发生肠源性感染的几率, 属于对呼吸机肺炎发生率进行控制的重要措施之一。根据相关研究显示, 由鼻胃管喂养导致的反流误吸情况发生率已经接近90%, 所以建议留置鼻空肠管, 给予患者幽门后喂养。在通常情况下, 给予患者鼻空肠管置入, 可应用盲视B超引导内镜辅助以及X线透视下引导等多种措施, 既往临床上应用频率较高的措施即为护理人员徒手盲视放置, 该方式存在辐射暴露以及成功率较低的问题, 为了促使置管成功率提升, 我科室对其进行优化, 形成改良式徒手盲视鼻空肠管置入术[1-5]。本次研究将我院100例ICU肠内营养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鼻空肠管应用情况进行观察, 现在进行如下报道。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共100例, 均来自于本院ICU肠内营养治疗患者, 入院时间为2020年4月~2021年4月, 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男29人, 女21人, 年龄范围27岁~74岁, 平均年龄为57.33±15.32(岁), 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为(16.32±5.11)分, 体重 指 数为20.25±3.09, ICU住院 时 间(9.23±1.56)d;对照组男28人, 女22人, 年龄范围28岁~75岁, 平均年龄56.45±15.13(岁), 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为(16.19±4.98)分, 体重指数为21.02±3.11, ICU住院时间(9.17±1.49)d,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已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患者或家属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标准①需要实施肠内营养治疗;②年龄为18岁及以上;③转入ICU时气管插管时间小于12h;④转入ICU后预计机械通气时间大于48h;⑤具有较高的误吸风险, 同时完全符合空肠营养管留置指征;⑥取得患者者或家属同意参与研究。
1.3 排除标准①患者伴有精神病史或存在意识障碍;②患者存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肠系膜缺血、胃肠道穿孔、幽门梗阻以及腹腔压力高或其他置管禁忌;③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④严重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房室传导阻滞未安装起搏器、严重颅脑损伤早期、需大量体外仪器生命支持及高频通气的重症患者;⑤依从性较差。
1.4 干预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胃镜鼻空肠管置入术, 给予试验组患者应用优化式徒手盲视鼻空肠管置入术, 具体措施如下:第一, 帮助患者保持右侧卧位, 并将床头抬高30-45度, 置管之前的30min开始禁止进食, 保留胃管, 并为患者进行胃肠减压, 进行置管之前十分钟给予患者静脉注射甲氧氯普安, 注射剂量为10mg, 使用200ml生理盐水对导管进行浸泡和冲洗, 固定导丝并将侧孔关闭, 确认气囊压力范围处于25-30cmH2O, 对患者的口腔、鼻腔分泌物进行充分清理。第二, 三步听诊法, 首先将鼻空肠管置入45-55cm, 之后进行第一次双人听诊, 确认导管儿处于胃内, 针对气过水声最强的位置, 使用红笔作为标记;护理人员使用左手举高鼻空肠管进行悬吊, 右手扶住导管并与患者的鼻腔口保持5-6cm的距离, 之后进行第二次双人听诊, 以确认导管是否接近或通过幽门, 若情况必要, 可向管腔内缓慢注射50ml清水, 并缓慢推进, 此时若阻力增加, 则为导管尖端被胃壁褶皱处阻挡, 若阻力减弱或消失, 则为导管打折或盘旋, 此时应将导管儿退回50cm的位置, 并再次轻缓插入;继续悬吊送管, 将导管缓慢推送前进5-10cm, 之后进行第三次听诊, 确认导管通过十二指肠球部, 再继续推进至110-120cm的位置。第三, 葡萄糖含量测试, 通过鼻空肠管为患者注入5-10ml鼻饲液, 并等待3-5min, 根据葡萄糖含量对导管位置进行判断。
1.5 观察指标①组间置管情况对比:置管时间、管道停留时间、空肠营养时间、置管费用;②组间置管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上消化道出血、误吸、腹痛腹胀、肺部感染(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
1.6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s)表示, 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t′检验。无序计数资料以频数(f)、构成比(P)表示, 采用χ2检验。两样本等级资料比较, 采用Ridit分析, 由DPS 7.05进行数据处理。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1 组间置管情况对比 试验组患者的置管时间为(18.60±11.35)min, 管道停留时间为(20.52±12.43)d, 空 肠 营 养 时间 为(4.33±0.54)h, 置 管费 用 为(134.45±23.57)元, 均少于对照组(P<0.05), 见下表1。
表1 置管情况对比(±s, n=50)
表1 置管情况对比(±s, n=50)
注:与对照组比较, ①P<0.05
组别试验组对照组置管时间18.60±11.35①24.21±15.72管道停留时间20.52±12.43①26.28±14.29空肠营养时间4.33±0.54①28.36±11.46置管费用134.45±23.57①423.89±153.4
2.2 组间置管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试验组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0, 误吸发生率为2.00%, 腹痛腹胀发生率为6.00%, 肺部感染发生率为4.00%, 总发生率为12.00%, 均低于对照组(P<0.05), 见下表2。
表2 置管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50, (%)]
2.3 组间患者心肺功能对比 试验组患者的RR为(103.42±6.51)次/ml, HR为(20.84±2.26)次/min, MAP为(84±6.2)mmHg, 均优于对照组(P<0.05), SpO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下表3。
表3 心肺功能对比(±s, n=50)
表3 心肺功能对比(±s, n=50)
注:与对照组比较, ①P<0.05
组别试验组对照组RR(次/ml)103.42±6.51①112.73±16.58 HR(次/min)20.84±2.26①26.42±4.25 MAP(mmHg)84±6.2①90±7.3 SpO2(%)98.23±3.9 97.87±5.6
本研究给予患者应用优化式徒手盲视鼻空肠管置入术, 其中主要包括三个步骤:(1)悬吊送管;(2)三步听诊;(3)葡萄糖含量测试。该措施当前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悬吊送管, 护理人员手持鼻空肠管, 并将其与患者鼻腔口保持一定距离, 同时保持张力, 沿胃肠蠕动缓慢推送;(2)三步听诊, 三个部位分别为剑突下以及脐中的两侧, 采用双人听诊的模式, 且应连续进行听诊三次, 以尽可能降低操作过程中的个人主观性。之后首先对导管到达患者胃部的时间进行判断, 避免导管误入气管, 其次判断导管末端是否已经处于幽门位置, 最后判断导管末端是否已经到达空肠位置以及十二指肠位置, 通过以上各项, 再结合送管过程中的通畅感, 对导管末端实际位置进行判断;(3)葡萄糖含量测试定位:既往给予患者拍摄X线腹部平片为对鼻空肠管进行定位的金标准, 但该方式存在辐射暴露, 所以可应用食用色素定位法, 操作过程与葡萄糖含量测试定位法基本相同, 在临床上应用频率较高的鼻饲液包括瑞代、百普利以及瑞高等, 在患者胃肠减压之后或是进食之后, 输注10ml左右的鼻饲液给予患者开展胃内实验, 以帮助护理人员有效掌握患者情况[6-15]。从实际上来看, 在给予患者应用优化式徒手盲视鼻空肠管置入的过程中, 还需对以下几个方面的细节进行注意:(1)在开始置管之前的10min左右, 给予患者静脉注射甲氧氯普安, 以提升置管成功率;(2)帮助患者取右高侧卧位, 但若患者存在腹水和肥胖情况, 则应采用右低侧卧位;(3)进行置管时, 通常将导管送进70-80cm即可到达幽门位置, 但若已经送进80cm却不具有阻力感, 则可怀疑导管仍在胃内, 需要缓慢送管并进行听诊, 以对导管走向和位置进行确定;(4)推进导管时进行缓慢旋转, 更有利于其顺利通过幽门;(5)适当采用胃内注水法, 可对患者的胃肠蠕动起到刺激作用, 也就能够提升置管的成功率, 一般来说, 用水量应为200-300ml, 但对于胃瘫患者, 则应将注水量适当减少;(6)置管时应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 若置管过程中存在阻碍, 切不可急躁, 而是应耐心尝试, 对阻力变化细致体会, 以避免导致患者受到伤害[16-28]。本次研究显示, 试验组患者的置管时间、管道停留时间、空肠营养时间、置管费用分别为(18.60±11.35)min、(20.52±12.43)d、(4.33±0.54)h、(134.45±23.57)元, 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00%, RR、HR、MAP分别为(103.42±6.51)次/ml、(20.84±2.26)次/min、(84±6.2)mmHg, 均少于对照组(P<0.05), 同时试验组患者的SpO2为(98.23±3.9)%, 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
综上, 给予ICU患者应用优化式徒手盲视鼻空肠管置入术, 可以优化患者的直观情况,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同时还可对患者的心肺功能起到改善作用, 可见, 优化式徒手盲视鼻空肠管置入术在ICU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