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策略
——基于中国传媒大学附属中学的改革实践

2022-09-26 10:39高俊英中国传媒大学附属中学
教书育人 2022年26期
关键词:双减高质量育人

高俊英 (中国传媒大学附属中学)

201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这是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员令”,具有重大意义。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战略任务,标志着我国的教育事业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2021年7月24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意味着在“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校开始进入实现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的实践阶段。

作为朝阳区一所普通初中校,我校地处城乡接合部,2014年,在市区政府的政策支持下更名为新兴发展学校,学校的办学硬件条件得到充分改善,教育教学质量也在逐步提升,但与属地百姓对优质校的需求还存在差距。尤其是疫情的阶段性冲击和“双减”政策的实施,使学校原有的较为成熟的教育教学管理面临巨大挑战,突出表现为:

一是对标“双减”政策要求,学校现有管理机制不能适应新变化,尤其教学管理存在诸多需要规范的环节,如一些课程周课时超标,课后服务单一,作业管理缺失,教师评价片面等。如何在“双减”背景下统筹考虑,整体设计,规范管理,迫切需要学校管理者做出变革,构建科学的治理体系。

二是依据“双减”政策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能超前讲、不能补课讲,不能增难讲,不能降质量,要保证学生学会、学足和学好,种种“限制”让老师压力倍增,教师集体陷入教学焦虑。如何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推进“双减”落地,迫切需要学校寻找解决路径。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相关理论和论述指导下,学校依据上级“双减”系列政策和文件精神,通过学习宣讲、问题聚焦,确定了从“理念更新、管理创新、课堂升级、课后改进”四个着力点同步启动实践改进和研究。以此重塑学校教育生态、完善学校治理体系、提高课堂效率,回应家长关切、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兑现了“减负不减质”的承诺,提炼形成了适合本校高质量发展的四大实施策略(见下图),使“双减”任务落地、落实、落细,推动了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正确理念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

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义务教育的高质量必须遵循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以人民为中心的质量观。传统的唯分数、唯升学的评价导向,“重智育、弱体艺”的教育倾向,其根源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理念的偏离和错误。“双减”政策在本质上是党和国家以校内校外双管齐下为思路,推动育人方式改革和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项教育治理创新。

学校组织教师开展一场大学习,深刻领会和理解“双减”政策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行一次大讨论,聚焦“我为什么要当教师、我要当一个什么样的教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什么样的评价才是能够促进学生成长的”四个问题,反思个人从教行为,教学理念,育人观、学生观和质量观。认识的高度决定行动的力度。对照党的教育方针,学校进一步坚定了正确的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进一步强化了正确的育人理念,顺应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和使命,全校上下思想统一,为“双减”落地,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的思想根基。

二、管理创新保障学校高质量发展

“双减”对学校而言不仅是个系统工程,更是学校实现科学治理创新的一个抓手。从“双减”的视角思考学校管理的转型和变革,在实践中我们从制度建设入手运用“精细管理+人文关怀+多元评价”的模式创新,探索形成“ 四治联动” 学校治理体系,从而筑牢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管理之基。

(一)依法治校,这是学校治理的基础

学校依据《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和“双减”相关文件政策要求,统筹设计新形势下学校管理体系的创新和制度的修订,依据《中小学五项管理》,编制《教师手册》和《学生手册》,使学校的改革探索实践等各项工作事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党组织会议、校务会议、行政会议、家长委员会和教职工代表会“五会议事”制度,形成事事民主决策的机制;采取岗位安排有协商,项目实施有讨论,评优晋升有述职,绩效考核有自查的教师“四项参与”的方式,形成事事民主管理的机制;采取不记名问卷调查、不同层面征求意见座谈会和全体教职工民主评议“三路反馈”的方式,形成事事民主监督的机制。

(二)多方共治,这是学校治理的条件

“双减”政策是对教育生态的整治,需要家校协同,合理统筹安排学生校内外学习和生活的时间,保证睡足学好,锻炼充分。学校适时成立德育研究会,建立党组织主导,校长负责,群团组织参与,家庭社会联动的德育工作机制,构建“三级四线”德育工作体系(见下图),实现了家校全员参与,人人育人;制度健全,时时育人;活动丰富,事事育人。

(三)专业治理,这是学校治理的目标

教育是有规律的,只有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才有可能办好教育。

“双减”就是通过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释放学生活力,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自主发展,个性成长。学校以作业管理促教学管理改进,制定《作业管理“三类设计+三维管理”制度》。三类设计分别是基础巩固类作业、拓展培优类作业和开放实践类作业;三维管理一是通过作业记录本、教室公示板每日亮作业,控制布置量;通过抽检班级某个学生当日完成作业情况,掌握实际量;通过课程教学中心每周抽查某个班级全学科作业全批全改情况,评价适度量,同时建立校级作业管理台账,将结果纳入教研组周量化,实现科学的管理和调控。

(四)人心治理,这是学校治理的核心

教师肩负育人的主体责任,激发教师工作内驱力,增强教师工作的使命感,培育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人心凝聚的教师团队是落实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减负提质的关键,也是考验学校治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双减”背景下,教师教学压力增大,工作时间增长,为教师松绑减负,让教师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我们走出了自己的新路径:

一是工作上减负,变要求为服务。如实行周安排制度,一周安排早知道,方便教师协调工作和生活;实行“双无”(无师无声)午自习,培养学生自律,减少教师看管负担;实行每周半天轮岗制,给教师的身心减压放松,这些举措让教师感受到管理的温暖,提升了归属感。

二是生活上关心,变压力为动力。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组织开展各种人文关怀活动,如“六必访”慰问活动,“六一”亲子线上才艺秀,“每周一跑”健身活动,“最美工位”文化评比活动等,以此凝聚团队,营造稳定和谐的校园。

三是评价上创新,变单一为多元。首先是班主任、备课组长的学期末考核在只有数据的基础上增加了主管领导的评语和小礼物,让结果评价有温度;其次是每月评选10名在“减负”过程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用身边的榜样激励,让过程评价有导向;再次是学年考核采取自评、同伴评、小组评和学校评“四位一体”多主体的评价方式,让综合评价有信度;最后是让增值评价有数据,即基于数据分析理念考核开展年级层面、备课组层面、班主任层面、任课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的“五层二维”质量分析制度,使质量分析从“定性判断”走向“定量分析”,为精准诊断和调控教学提供了科学依据。这种多元评价机制切实扭转了原有的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使教师们劳有所得、功有所奖,激发了干事创业的劲头,促进了学校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

三、课堂提质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减负”,校内是主阵地,课堂是主战场。学校积极推进学教方式变革,让深度学习在课堂真正发生。

(一)基于问题,重构理念

近年来,学校以市教院立项课题“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校本培训研究”为载体,积极开展基于校情学情的“悦课堂”实践探索,取得一定成效。但汇总“双减”前校级百节公开课评课统计数据还是发现有很多问题(如下图),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教师语言时间在课堂总时长中平均占比为65.07%,学生语言时间平均占比为29.22%,非语言时间平均占比仅为5.71%。也就是说,这些已经相对优质的课堂中,没有语言表达的“静悄悄时间”不足3分钟。讲的多落实少,课堂达成度不高的现象显然与“双减”提出的课堂上要让学生学会(保底,落实应知应会)、学足(够量,不到外面报班)、学好(提优,满足孩子升学愿望)的要求存在差距。因此,“悦课堂”升级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升级版悦课堂聚焦“学讲”二字。学就是“学进去”,是指通过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等方式(是原来独学、对学、群学“三学”方式的升级),调动学的积极性,初步完成学习目标中的基本要求 ;讲就是“讲出来”,是指通过“(动手)做、(开口)说、(拿笔)练、教(同伴)”等方式(是原来以学生为主、以学习为主、以学会为主“三主”理念的具体化)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展现出来,并利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同伴解疑释难、解决问题。“学进去”是“讲出来”的基础,“讲出来”是“学进去”的结果。

(二)一体设计,整体推进

课程教学中心根据“悦课堂2.0”的理念要求,按照“理念学习—问题自检—骨干引领—全员实践—总结内化”五步骤有序推进。改进路径从“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教学开始,教以目标为导向,目标清晰明确可操作可检测,指向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学是为了发展核心素养,与教的内容保持一致,过程真实有参与能体验(学科活动观);评聚焦学习目标,是为了促教和促学,保证每节课教学质量。“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就是引导教师从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习过程;引导教师从重视单节课教学,尝试开展大单元整体设计教学;引导教师从目标达成入手,尝试逆向教学设计,最终营造堂堂见活动、课课有评价、周周有集备、人人有变化的课改氛围。

“福悦”课后服务课程群四 维 修身是福 读书是福 劳动是福 探究之悦 尚美之悦 身心之悦学业巩固(必修) 道法 语、英、历、地 数、物、化、生实践活动(必修)每周一劳 学科魅力月 学科魅力月 学科魅力月每日一练搭建平台 辩论赛 读书节 劳动节 科技节 艺术节 运动会学科魅力月“悦”读课学科魅力月晨诵午读学科魅力月体艺技媒特色社团(选修)传美大讲堂四书精读党史宣讲跨文化交际小主持人课语言表达课场馆讲解员传媒悦体验人防技能课3D打印航模制作编程课程益智器具橡皮章民族鼓艺术熏陶课井盖涂鸦羽毛球冰壶冰球短道速滑啦啦操班级合唱团心理驿站

(三)课堂升级,文化形成

“双减”背景下,学生的学习要从“多用点时间学习”转向“高质量利用学习时间”,意味“悦课堂2.0”绝对不仅仅是观念、模式、方式、行为的变革,更是课堂文化的重塑。“悦课堂2.0”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合作、突出探究,着力提高课堂“学生的参与度”“目标的达成度”“技术的使用度”“思维的深刻度”和“情感的共鸣度”,实现教学相长,使师生在课堂上深刻感受到“学习是福,身心之悦”,从而践行“奋斗是福,发展为悦”的校训精神,让课堂成为适合学生幸福生长的教育场和生命场,成为教师能力提升的新平台。

四、课后服务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

学校充分利用“双减”得来的时间,确立了“4+3+2+1+0”的课后服务思路,落实“五育并举”,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4指在学校“传承福文化 绽放悦生命”的办学理念指引下,从“学科、活动、社团、平台”“四个维度”开发和设置课程,形成“福悦”课后服务课程群,纳入学校整体课程体系(见上表);3指每周三次(周一、三、五)学业巩固,主要与学考科目对接,保证学科知识有效落实和学生多数作业校内完成;2指设置两类实践活动课,学科魅力月(必修)和体艺技媒特色社团(选修);1指每周四下午开设各年级体育大课,要求年级开展“每周一赛”活动;0指全员参加课后服务,不让一个学生离校,切实减轻家长负担。同时学校创新实施艺术、科技两节联排长课制和“每周一劳动”和“每日一诵读”微课制,使课程育人润物无声。课后服务初步形成了在时间上“全覆盖”,人员上“全参与”,内容上“全满足”的实施方式,有效发挥了课后服务课程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功能,让学生充分体验课后的幸福、悦动的快乐,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双减”之后的学校呈现出了不同的教育面貌,预期的课堂提效、作业提质和课后提神三项指标均得到有效落实,各年级教学质量都大幅度提升,代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最高奖的“三星教师”人数占比51%,创近三年最高;每天下午4:30~6:00课后服务时间,操场上欢声笑语,教室里安静自习,学生的校园幸福感增强,生生矛盾减少,家长对学校认可度提高,家校关系和谐。

“双减”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是倒逼学校提升办学水平和治理能力的有利契机。管理者一定要站在政治的高度,深刻领会精神,更新观念,创新发展,真正落实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用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回答好新时代“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本质问题。

“悦课堂2.0”的实践成效取决于教师的育人理念,专业功底和情感投入,它们决定一节课的高度、深度和温度,课堂升级任重道远,学校要持之以恒立足课堂,提高质量,尤其是常态课的质量。

“福悦”课后服务课程群尽管纳入了学校的整体课程规划,但与课内课程的有效衔接与有益延伸还比较生硬死板,后期仍需进一步一体化设计,充分挖掘学科课程的育人效果。

猜你喜欢
双减高质量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