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枫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提出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发展型任务群,对接“思维能力”这一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内涵,突出“思辨”特性,意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指向理性思维主导下的阅读与表达。
“思辨性阅读是在反复的质询、反驳与论证中达成的。”[1]质疑是一种主动、持续和细致的理性反思,这是培养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的基础;批判是建立在“自己的发现”“自己的观点”上的审慎判断,这是发展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的基点。进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离不开质疑和批判。教学中,教师应创设适宜的学习主题和学习情境,精心设计思辨性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提问质疑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最终有理有据并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以统编教材四上第四单元的教学为例,这是一个神话故事单元,由《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四篇课文组成。神话本身反映的是原始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初民”开始对世界和自己的来源问题感到疑惑而做出的各种不同解答,与现代儿童的认知存在着必然的冲突,因此也是展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适切内容。教学本单元,以“寻找英雄”作为学习主题进行材料统整,并以此设计主题学习任务(见下页图1),展开思辨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策略。
图1 “寻找英雄”主题学习任务设计
对文本内容的感性认识是思辨性阅读的前提,而思辨性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的教学活动,自然也就要以获得对文本的感性认识为基础,即以一般的阅读教学为基础。只有理解文本信息,重视“忠实地阅读”“有根据地阅读”“完整地理解”,才能进入对文本内容的思辨阶段。
任务1“比一比:神话故事中的英雄特质”,下设三个活动:一是读读神话故事情节;二是画画神话故事情节山,在此基础上进行复述,完成“我是神话传讲人”的任务;三是品品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在这一任务下的读、画、品系列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整体性阅读,能捕捉到本单元神话故事中出现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的相关信息;通过画神话故事情节山,能在对单篇文本的梳理中,收获对神话文本叙事结构的共性认识,会初步感知神话故事的一般叙事结构,即“人类遭遇困境—神为了拯救人类历经艰辛—奉献自己造福人类”,为后续在教学中建构神话中的“英雄成长模式”埋下伏笔;通过品读人物形象,促使学生结合《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女娲补天》这三则文体不同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以及《普罗米修斯》这一古希腊神话故事文本的事实性信息进一步阅读比较、筛选整合、质疑分析,然后对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成属于自己独特的认知理解,并对“英雄”一词有了模糊的认知。这为第二阶段的主题任务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继而产生一种强烈的愿望,想要知道怎样的人才算得上英雄。在思辨的学习情境中,思辨的场域逐渐形成。
思辨性教学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资源,设计基于大任务、大单元、真实情境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学习语文,发展思维。任务2“辩一辩:神话故事中的英雄内涵”就是在主题学习任务“寻找英雄”的统领下,大胆打破单篇课文的教学样态,抓住单元各课文之间的相似联系而设置的学习子任务,包含三个语文实践活动:一是单元文本中涉及的这些神,在学生眼里到底是人还是神的思辨;二是从课文链接整本书阅读,引领学生基于单元文本,打开《中国神话故事》《希腊神话故事》,在丰富的阅读实践中,逐步形成理性认知,形成对中外神话的个性化理解;三是关于古代神话真伪的争论,这些神话是真的吗?远古先民为何代代相传,这是一种怎样的期许?让学生在富有争议性的问题支架引领下,通过广泛阅读、头脑风暴等方式展开思辨,达成阅读思维的进阶。
思辨性教学以提升学生理性思维能力与水平、学会认知事物本质为目标,关注个体理性的阅读体验与过程,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信息的分析质疑、理性推理和多元解读来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分析质疑的基础和前提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全面把握文本的内容,进而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评价。对话的过程就是不断质疑、不断去伪、逐步求真的批判思辨过程。“寻找英雄”这一主题任务学习的每一个活动都需要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从文本中获取信息,为形成自己的观点提供支撑,同时活动又带动学生基于文本展开反思,获得对超越时空的个体生命经验的感知与共鸣,逐步建立起个体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与理解,达成对“神话故事”这一类文本的深度学习。
任务2下的第二个学习活动“中外之析”,通过互文阅读,质疑“‘普罗米修斯被锁在可怕的悬崖上’和‘盘古的身体变成了万物’两处描写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以此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和欲望,在再次阅读、梳理、比较等一系列的思维过程中,探究“中外神话有什么不同”,并从语言现象中提炼规律,得出神话中的“英雄养成模式”。这就建立起一个类化的学习结构,学生在主题意义、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又有了新的发现。在此基础上,如果再进行整本书阅读,采用比较阅读、互文解读的方式,将神话的相关“资源”汇聚在一起,将更有助于学生形成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批判与建构是相互促进的交互过程。经过批判的内容,更容易纳入主体的知识积累和建构,从而获得生活世界、精神世界的重塑,取得抵达心灵的收获。
从单元整体教材中提炼出“寻找英雄”这一主题,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然后围绕“英雄”进行思辨,通过分析、归纳、综合,建构起神话中的“英雄成长模式”:某人受到感召出发,进入陌生的领域,身上拥有超自然的力量,承受住种种严峻的考验,等他再次返回时,就成为一名英雄。从“神话故事中的英雄特质”的认知理解,到“神话故事中的英雄内涵”的小结提取,再到“个人英雄梦”的评价与创造,学生找到了“真正的英雄”,“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神话,用这个世界的用语谈论另一个世界,用来自人的生活用语谈论神灵。这种认知方式叫隐喻。学生很擅长这种方式。让学生和神话之间融通,让理性精神的“光”照进学生的世界,这也是教师需着力解决的问题。任务3“我的神话故事英雄梦”中,在感悟盘古和普罗米修斯英雄世界的基础后,创设“一个万能机器人想控制整个世界,某星球的家园树将遭受攻击”的情境,让“我”“万能机器人”“家园树”与课文中的“普罗米修斯”“宙斯”“火种”一一对应起来,引导学生迁移运用课文的内在结构来创编故事,并在创编故事中体验神话的价值和意义,在讲述故事中表达个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甚至世界观。
“良好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一些新的技术技能,而是为了以目标及其潜在含义为导向,产生更全面具体的学习。”[2]思辨性教学就是这样,在主题任务引领下,在质疑与批判中,促进学生更全面具体的学习与智力的成长,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