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珊珊,杨峥琳,颜海波
(1.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2.云南民族大学文传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3.暨南大学教务处,广东,广州 510632)
“所以”在HSK词汇等级大纲中属于甲级词汇,在汉语教材中出现较早,属于初级起步阶段需要掌握的连词,也是韩国学生使用最频繁的连词,其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汉语母语者(周小兵、梁珊珊,2014)。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发现韩国学生对“所以”的习得并不理想。韩国学生口语中会输出以下有偏误的句子:
(1)*星期五我有下午上课,所以下课以后写中文。
(2)*他分手了,所以他心里很烦恼,所以喝多。
例(1)前后分句非因果关系,不能使用“所以”,属于混淆分句间语义逻辑关系而产生的偏误,我们称之为“语义偏误”。例(2)前后虽有因果关系,但两个“所以”连续使用,不符合汉语语法习惯,我们称之为“语法偏误”。
以往对韩国学生连词习得的调查主要集中在一重复句内部的语义偏误,如王建昆等(2006)、黄玉花(2007)、卢智暎(2009)对韩国学生书面语连接词的偏误从缺失、误代、误加等结构形式角度进行了分析,其中偶有涉及“所以”的例子,但仅有简单罗列。李元熙(2012)、于航(2020)对韩国学生因果复句偏误进行了分析,但并不涉及多重复句,对母语影响也仅有简单提及,既未对韩汉因果表达进行深入对比,更没有对偏误中母语影响程度进行量化的分析与探究。
本文基于自建中介语口语语料库①语料来自中山大学韩国学生期中、期末考试中成段表达部分的录音,按其学习时间大致分为初(全日制第一学年)、中(全日制第二学年)、高级(全日制第三学年)3个水平等级,共332段录音,经转写后得12.83万字。,试图对韩国学生“所以”习得的语义偏误及语法偏误通过定量统计进行细致分析,并对母语正负迁移比例、母语负迁移对各类偏误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过程,以及母语语义和语法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深入探究。
韩国学生“所以”的使用偏误可分为语义和语法偏误。本文以偏误中“所以”使用频率高,使用范围广的误加和误代②据本语料库统计,“所以”其他形式的偏误类型频率太少,在此不予讨论。为主要分析对象。
邢福义(2001)将复句分成因果、并列和转折三种语义关系。汉语中“所以”用于连接具有因果关系的复句。此外,沈家煊(2003)将复句分为“行(content)、知(epistemic)、言(speech-act)”三个语义域③“行”指行为、行状,“知”指知识、认识以及推断,“言”指“言语”“言语行为”,以言行事。。梁珊珊、陈楠(2018)通过语料库分析,指出“所以”一般不能引导属于言域的结果分句。基于此,我们将“所以”语义偏误分为以下几类:
A混淆因果和并列关系
(3)*很多人来,所以祝你生日快乐。
(4)*那个男人一个人正在准备婚礼,所以下一天,他们举行婚礼。
例(3)前后分句间为话题顺接关系,例(4)前后关系为时间关系,均属于并列类复句(邢福义、汪国胜,2011),不应用“所以”连接。这两例偏误属于误加类偏误,应该删除“所以”。
在韩国学习者用汉语描述两人对话的场景时,混淆的情况更加突出:
(5)*他先问妈妈:“你今天几点钟回来,回家?”所以1妈妈说:“六点钟到家。”所以2他说:“你在猪肉和白菜一起买的吗”,这样问,她说:“对”。
在这段描述对话的表达中,“所以1”的前后内容并不构成因果关系,应该删除。“所以2”位于说话人之间的话轮转换,构成时间关系。这例偏误属于误加或误代类偏误,应删除“所以”或使用时间标记“然后”。
B混淆因果和转折关系
(6)*网上是最近必须要的物品,所以上网坏处很多。
(7)*我只知道北京还有上海,因为很有名的地方,所以广州不知道了。
例(6)和例(7)两分句间语义上为转折关系,属于误代类偏误,应使用“但是”而不是“所以”。
C混淆结果关系和原因关系
(8)*那个泡菜是有点儿辣吧,所以那个作料是切萝卜,还有青瓜,还有生姜,大蒜,然后放辣椒粉。
(9)*我要去当兵以后学习汉语,所以学汉语找工作容易。
例(8)(9)“所以”连接的两分句为原因关系,属于误代类偏误,应把“所以”改为“因为”。
D结果句为言域
(10)*我现在有急事,所以你应该一个人去你的家吧。
(11)*我的家人打算一起去,所以哪儿的名胜古迹是对我们最合适?
例(10)(11)虽然前后分句间有因果关系,但由于结果分句均属于“以言行事”的言域,根据梁珊珊、陈楠(2018)对BCC语料库的研究结果发现,结果分句为言域时,一般情况下均使用零形式标记。因此我们将其也视为误加类偏误。
“所以”的语法偏误主要表现为语篇中“所以”的连用。多个“所以”,或“因为”“所以”连用形成了“连锁型”语篇。
“连锁型”语篇是针对韩国学生语篇中分句间常有首尾相连,环环相扣的特点而提出的中介语偏误类型(梁珊珊、杨峥琳,2016)。韩国学生的连锁型语法偏误表现为在多重因果关系中,连词“所以”的连锁使用,如:
(12)*C1在广州很多下雨,C2所以去玩很难,C3所以我希望天气赶快放晴。
例(12)C1、C2、C3处于同一层级,形成C1-(因果)-C2-(因果)-C3的连锁关系。陈振宇(2016)认为,在汉语中,“(因为)……,所以……”结构是一种封闭式结构。而在韩国学生的语篇中,因果关系表现为开放结构,“所以”在各分句可以不断出现。上文中例(2)就属于这种偏误。
除此以外,“所以”和“因为”也常常被循环连锁使用,如:
(13)*C1对我们韩国人来说,学汉语的时候最头疼的东西是声调,C2因为我们韩语里面没有这个声调的概念,C3所以我背单词的时候呢,常常忘记那个单词的声调,C4因为还要背那个单词的读音啊,还有汉字的形状,还有那个单词的意思。
例(13)C1、C2、C3和C4互为因果关系,形成连锁结构:C1(结果)-C2(C1的原因)-C3(C2的结果)-C4(C3的原因)。C1、C2、C3、C4形成“结果—原因—结果—原因”的循环连锁形式。
我们对语料偏误进行统计,并用spss 19对结果进行卡方检验,得出表1。
从表1可见:
表1:韩国学生使用连词“所以”各类偏误统计结果
(一)混淆因果和并列关系的偏误率和“所以”连锁使用型偏误率最高。
(二)由表中“偏误总句总频次/偏误率”数据显示,汉语水平初级到中级的学生偏误总体频率变化不大,且略有下降,而到了高级,偏误总体频率反而较中级阶段超出许多。卡方检验结果说明,三个水平阶段韩国学生中,初级水平与中级水平学生在语义偏误和语法偏误频率上无显著差异。而初级和高级,中级和高级水平的学生在语义偏误和语法偏误频率上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韩国学生语义偏误率随汉语水平提高不断降低,而语法偏误率却不降反升。说明随着汉语水平的增高,韩国学生能逐渐区分各种语义关系,然而,对于语法和语篇规则还不能很好地掌握,反而随着产出的语篇长度增加,导致“所以”连锁使用增多。
传统母语迁移分析仅关注两种语言的表层结构,但两种语言表层结构的不同却往往源自于两种语言概念层次上的差异。对两种语言概念层次上的对比不仅更有利于解释偏误现象,也更有利于探索母语迁移的本质。通过韩汉因果相应概念域的对比分析,可以揭示母语在语义和语法方面对韩国学生“所以”习得的影响。
刘永兵、张会平(2015)将概念迁移分为在词汇层的表征和语法层的表征。韩汉因果概念域词汇层和语法层表征的对比结果如下:
A韩汉因果概念域词汇层表征的对比
(1)韩语中表示因果概念最典型的接续词/连接副词①接续词连接分句,连接副词连接句子。有两组“(아/어)서”/“그래서”和“(으)니까”/“그러니까”。汉语中,最典型的因果关系连接词是“所以”。
(2)韩语中表示因果关系的两组词汇同时还可以表示其他语义关系。如:“(아/어)서”可用于时间关系以及顺承关系(韩国国立国语院,2010)。“그래서”在口语中所连接的前分句可以作为后分句的前提、手段、方法、情况等(杨素悦,2016),起到类似汉语中的顺承的作用。“으니까”可以表“因为前面的行为发现后面的事实”之意(韩国国立国语院,2010),“그러니까”在口语中作为话语标记还可以起到连接前后话语,使话语不中断(이기갑,1994),以及额外解释、阐述(신지연,1998)的作用。因此,韩语中因果关系的词汇还可以引导并列关系的分句。而汉语中“所以”仅在因果关系复句中出现。
(3)学者黄玉花(2011)通过语料库统计发现“(아/어)서”和“(으)니까”均能引导言、行、知三域的分句,但“(아/어)서”多出现在行域,客观性更强,而“(으)니까”多出现在引导表示知域和言域的分句中,主观性更强。两者的使用范围基本囊括了言、行、知三域。两者有时可以相互替换,以表达不同程度的主观性。而根据梁珊珊、陈楠(2018)研究可知,汉语中常用因果标记“所以”“因此”“因而”“结果”“于是”等主要覆盖了主观性语义域的中间段,主观性最弱的非意愿行域和主观性最强的言域主要用零形式标记。各标记之间除了使用语体的不同以外,表达的主观性大小也有所不同。“所以”使用的语义域范围最广,其他结果标记基本都能替换成“所以”。
此外,韩语中表其他逻辑关系的因果接续词,如“고(并列)”“는데(转折)”等,也可表因果关系(“는데”还可以表并列关系),表因果关系时可替换成“(아/어)서”“그래서”或者“(으)니까”“그러니까”。汉语中仅有“于是”可同时兼表并列和因果关系,但主要用于书面语。汉语中典型并列连接词“然后”“还有”“而且”等,以及典型转折连接词“但是”“可是”“不过”等均不能引导因果关系。
由此可见,韩语中因果概念的词汇层表征范围大于汉语。韩语中因果、并列和转折概念范畴在词汇层之间有交集,和汉语相应的词汇表征对应情况复杂。
对比结果如表2:
表2:韩汉因果、并列、转折关系典型连接词连接域对比
B韩汉因果概念域语法层表征的对比
韩语属于黏着语,需要靠词尾和接续词来表明小句间的关系(남기심,고영근,2012;韩国国立国语院,2010),可以多个因果标记连用。汉语属于意合语言,小句间多用无标形式,口语中多“流水句”(吕叔湘,1979;王维贤等,1994)。周小兵、梁珊珊(2014)曾对韩剧《我的名字叫金三顺》第一集的韩文剧本和汉语剧本中的逻辑连接标记进行统计,发现韩语逻辑连接标记是汉语的1.89倍左右。梁珊珊、陈楠(2018)经过统计发现,因果复句中,无标复句远高于有标复句。可见,韩语因果标记的语法强制性高于汉语。
此外,韩语中原因和结果标记没有分开。在先果后因结构中,当接续词“(아/어)서”“(으)니까”位于原因分句之后,语义上更接近“因为”,在先因后果结构中,它位于两分句之间,语法位置和“所以”一致。因此,可以说接续词“(아/어)서”“(으)니까”在汉语中分化成“因为”和“所以”两种语义表征。
那么,韩语中语义因素和语法因素是否都对韩国学生习得“所以”产生影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我们请两位韩语母语者(一位对外汉语二年级博士生、一位大四学生)和一位汉语母语者(已通过韩语能力考试(TOPIK)六级的对外汉语博士)一同判断中介语语料中的“所以”所对应的韩语词。①大四韩国籍学生比较熟悉韩国年轻人的语言使用习惯,且通过了HSK6级,具有较好的汉语水平。韩国籍对外汉语专业博士生和中国籍博士均具有较好的汉韩双语能力。语料先由该学生进行判断,然后由韩国籍博士生进行复检,最后由中国籍博士检查,判断他们对汉语句子理解的准确性。由此判断母语对各类偏误的影响程度。判断标准采用Jarvis(2000,2010)的母语迁移方法框架,即是否有组内同质性(intragroup homogenenity)(同一母语背景的人的中介语表现一致的状况)与跨语言同质性(intralingual contrasts)(同一母语背景的学习者的母语和中介语表现具有一致性)。前者结果可以从表1看出(韩语母语背景的学生在“所以”的使用上偏误率较高,偏误类型一致),后者的判断标准为语料中“所以”所对应的韩语词是否能表示因果。如能,则判断该句母语和中介语表现具有一致性,该句的形成可能受到母语影响。
3.2.1 母语正负迁移的总体情况
我们将正、负迁移②“所以”使用正确且在该句中可用韩语因果标记的情况判定为正迁移,“所以”使用错误但在该句中可用韩语因果标记的情况判定为负迁移。的标记频次除以语料中“所以”的总频次③对于“所以”连锁使用型偏误,母语通常只用一个“所以”,因此仅算一处为正迁移,其他几处均为负迁移。来计算正负迁移频率,并使用spss19对汉语水平初、中、高级的学生正负迁移频率进行卡方检验,来看汉语不同水平的学生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从表3中可见:
表3:韩国学生“所以”中介语料中正负迁移情况
(一)汉语水平初、中、高级学生正迁移的比例均显著高于负迁移的比例,这是因为因果范畴具有跨语言普遍性。
(二)母语总迁移率(含正负迁移情况)为88.98%,说明在“所以”的习得中,母语的影响最大。
(三)汉语水平中级和初级的学生母语迁移率没有显著差异,但与高级水平学生相比有一定差异(中级和高级差异边缘显著)。从表中数据可见,汉语高级水平的学生正迁移频率最低,负迁移频率最高,和表1显示的高级学生的偏误率最高的结果互相印证,再次说明韩国学生“所以”的习得并未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而进步。
3.2.2 母语负迁移对五种偏误形式的影响
为了解前文所列五种偏误受母语影响情况,我们对五种偏误的母语负迁移率做了统计,统计结果显示约75.90%的偏误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母语负迁移率从大到小为:
“所以”连锁使用(100%)>果句为言域(95.45%)>混淆结果和原因关系(83.33%)>混淆因果和并列关系(60.10%)>混淆因果和转折关系(20.00%)
“所以”连锁使用型偏误主要受到韩汉因果标记强制性程度不同的影响,前文2.1指出,韩语中因果标记强制性远远高于汉语,而且可以多个因果标记连用。因此韩国学生在表达多重因果关系时会受到母语影响而连用“所以”,如前文中例(2)和(12)。该类偏误由于句间均有因果关系,所有的偏误句均能在母语中找到因果标记原型,因此受母语影响程度最高。果句为言域型偏误主要源自于韩汉因果标记出现的主观性语义域范围不同而引起的。韩语因果标记“(으)니까”“그러니까”均可用于言域。汉语因果标记集中在主观性语义域的中间段,言域主观性最强,汉语中一般使用零形式标记。因此该类偏误受母语影响程度和“所以”连锁使用型偏误相差不大。由于该类用法在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不高,语料中收集到的偏误数量不多,见例(10)和(11)。
混淆结果和原因关系类偏误与韩语和汉语中是否明确区分因果标记相关。汉语中明确区分了因标“因为”和果标“所以”,韩语则是通过接续词“(아/어)서”“(으)니까”的位置来判断是原因还是结果关系。因此即使在先果后因的句子中,受到联系项居中原则(储泽祥、陶伏平,2008),以及先因后果的认知顺序(张金桥、莫雷,2003)的影响,韩国学生也会将表“因”的后一分句用“所以”来引导,从而产生误代的偏误。见例(8)和(9)。
例(3)-(7)这类混淆因果和并列、转折关系的偏误,均与韩汉因果概念词汇层表征范围相关。从表2可见,韩语中因果、并列和转折概念范畴互有交集。多种因果标记也可引导表示并列关系的分句。反之,典型的并列标记”고”也可表因果范畴,转折标记“는데”甚至可表因果、并列关系。但没有因果标记表转折范畴。综上,韩语中因果范畴与并列关系范畴之间在表达上的相似度比因果与转折关系之间的相似度更高。因果、并列关系均为顺向关联,相似度大,区分度小,如马建忠(1983)把因果连词放在“承接连词”中,作为顺承关系的一种;Sanders et al.(1992,1993)认为因果和并列仅有连接强弱的区别,它们的前后关系都是正向的(positive),是事物之间的根本关系,而转折是两者的逆向(negative)关系。因此混淆因果和并列关系型偏误的频率和受母语影响程度均高于混淆因果和转折型偏误。结合前文2.2对跨语言同质性的判断结果发现,混淆因果和转折关系型偏误中的“所以”绝大部分对应韩语典型转折副词“그런데”,并不能表达因果关系。因此,该类偏误频率较低,受母语影响的程度也较小。对偏误语料前后文进行调查后,我们发现该类偏误中84%的情况下,在上下文中均有“因为”或者“所以”等词。因此,该类偏误产生的原因可能更多源自于思维定势的影响,而非受母语的影响。
韩语语义和语法均对韩国学生“所以”习得产生了影响。那么语义和语法哪个影响更大呢?我们对中介语语料中“所以”产出时受到的语义影响和语法影响进行了统计。①语义影响是指句子中有因果语义,或者没有因果语义但对应韩语中使用了可以表示因果关系的词汇。语法影响则是看对应韩语中是否有相应的词汇标记,如果有,则视为受到语法影响。因为有部分“所以”的产出同时受到语义和语法的影响,因此语义和语法影响总频次大于“所以”产出总频次。
从表4可以看出,受到语义或语法因素影响而产出的“所以”均超过85%,可以说语义和语法都对韩国学生“所以”的产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两者并没有显著差异,语法影响频率略高于语义影响。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两个因素显著相关,说明语义和语法因素相互关联十分紧密。
表4:语义和语法影响情况
传统对比分析的观点认为语言差距越大,学习困难越大,偏误越多。周小兵(2017)引入语义因素,完善了对比分析模式。他认为“不同的语义,第一语言可以用相同形式表达,也可以用不同形式表达;第二语言只能用不同形式表达,难度等级最高”。然而,从本文的观察分析来看,韩国学习者受母语影响程度最大,偏误率最高的“所以”连锁使用型偏误与语义无关,且偏误率随着汉语水平的增高而上升。这说明语言项目的习得难度等级也可能源于语法因素。
通过表4,我们也能看出在“所以”的习得过程中,母语语法的影响略高于语义。Schmidt(1990)提出的“注意假说(Noticing Hypothesis)”指出,只有引起学习者的注意,输入才能进入认知加工,而语言项目的凸显程度、对语言项目的说明和指令等因素都会影响学习者对语言项目的注意。在多重因果关系句中,汉语表达中只能使用一次“所以”,而其他分句间使用零形式因果标记,这相对于韩语分句间需要出现关系标记的特点来说,凸显程度较低。同时,这一差别也不一定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因此无法引起学习者的注意从而进行相应的调整。随着汉语水平的上升,产出语篇长度的增加,偏误也容易增多。可见母语语法因素影响程度的高低与目的语语法凸显程度有关。
虽然其余偏误均符合周小兵(2017)所描述的难度等级,但偏误率和母语负迁移率却相差较大。“结果分句为言域”受母语影响程度最高,其偏误频率却远不如“混淆因果和并列”类偏误。这说明,即便是第一语言中可以用同一形式表达不同语义,而第二语言只能用不同形式表达(如韩语中典型因果连接词“(아/어)서”可表因果和并列两种关系),语义区分度和关联度的不同也会影响目的语空间分化出的选择项的多少,以及学习者对输出词汇的选择,最终影响偏误频率。一般来说,语义关联度越高,学习难度越高,例如因果和转折语义关联度较低,“混淆因果和转折”类偏误母语负迁移率和偏误率也较低。但同时还受到使用频率、语法参与等因素的影响,例如“结果分句为言域”语义关联度最高,但在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较少,所以产出用例也较少。其学习难度较高,出现的用例均为偏误。混淆结果和原因关系受母语影响程度排第二,这是因为除了母语语义影响以外,它还受到语法位置的影响,但因为其语义关联度并不高,因此偏误用例也较少。可见在做学习难度预测时,除了考虑目的语和母语的语义对应关系,还要进一步考察同一形式所对应的不同语义之间的语义关联度,使用频率,以及母语语法参与等更进一步的因素。学习难度和偏误频率也不一定总为正相关关系,不能总把学习难度和偏误频率混为一谈。
本文利用汉语初、中、高级水平的韩国学生的中介语语料,对其习得“所以”时的母语影响进行了考察。我们发现韩国学生在习得“所以”时产出的主要偏误类型有五类。其中混淆因果和并列关系,“所以”连锁使用型偏误频率最高。且后一种偏误随着汉语水平的上升而增高。五类偏误受母语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为:“所以”连锁使用>结果分句为言域>混淆结果关系和原因关系>混淆因果和并列关系>混淆因果和转折关系。从中我们发现学习难度在语法方面和语法凸显度有关,在语义方面除了和两种语言的对应关系相关以外,还要考虑母语同一形式所表达的不同语义之间的语义关联度,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以及母语语法参与程度等因素。学习难度越高,并不一定偏误频率也越高。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最先解决学习难度低,偏误率高的语言项目(如混淆因果关系和并列关系)。这些偏误可以通过短期学习而纠正。对于学习难度高,偏误率低的语言项目,如结果分句为言域时使用“所以”的偏误,因出现情况较少,在学习时提醒学习者注意即可。值得重视的习得难点是学习难度高,偏误率也高的语言项目,如“所以”连锁使用的情况。这类偏误容易化石化,学习者即使到了高级阶段也难以产出正确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