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长超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广东,广州 510610)
语言在描述外部事物和描述语言自身时,实现的方式有所不同。当语言单位用作描述外部世界时,一般是语言的“使用”(use);当语言单位用作描述语言自身时,就是语言的“提及”(mention)(John Lyons,1977:6),语言的使用和提及作为一组概念多出现在语言哲学的讨论中。比如:
(1)“偏正短语”是个偏正短语。
例(1)中的第一个加了引号的“‘偏正短语’”指向语言本身,而第二个“偏正短语”则指称外部世界。前者便是语言的“提及”,而后者则是“使用”。为了避免这种“提及”与“使用”的混淆,话语研究和哲学研究中对引语的“使用”(use)和“提及”(mention)进行了严格的区分,认为引号内的成分只是被“提及”而不能被“使用”,“侧重从逻辑学和形式语义学的角度解释引语现象,认为引号的常规含义构成话语命题内容和真实条件的一部分。”(辛斌,2009)但是现实生活中的语料不止如此,如:
(2)“啪!”他一拍大腿,“听上去的确不错,那就这么着吧。”
“着什么着!”你贫什么呢!跑到哀家跟前来犯酸!(星野樱《嬉游记》
(3)关于转发《关于转发〈关于转发〈中央宣传部办公厅关于组织观看电影《百团大战》的通知〉的通知〉的通知》的通知(中共苏州市姑苏区委员会宣传部中共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工作委员会宣传部姑苏宣[2015]20号)
(4)再回到文头“上一秒下一秒”的描述,不难发觉,《战火中的芭蕾》片尾蒙太奇般一喜一悲的镜头突然转换,通过舞蹈与战火的“飞扬”,表现出一种亘古不变的美好向往和情义缅怀。(《枪炮与玫瑰》新民晚报2016-02-19)
例(2)“着什么着!”既引用了对方的话语的“着”,又将其使用在自身话语起到指称外部意义的作用;被引用的话语应该是话语的“提及”,但是例(3)将转发的通知(也就是提及的内容)直接作为语篇主体呈现使用出来,通过转发通知的形式来告知。例(4)提及的话语不是他人的,则是自身的话语。
通过上述语料我们可以看出,新时期引语表达的形式和意义出现了新的特征,提及和使用的界限并非清晰明确。因此本文将结合语料,具体考察话语“提及”与“使用”现象并对二者的语篇功能进行分析。
引语的“提及”就是某一语言单位对另一语言单位所做的描述。提及必须有提及的手段再加上提及的引语内容,提及的手段一般是添加引号或是引导句等。根据提及的特征,我们将引语的提及方式分为原文提及、介体提及、语义提及三种方式。
原文提及主要依靠明确的提及标记以及引语内容来实现。在书面语中主要依靠引导语(Reporting clause)、引 述 动 词(Reporting verbs)、引号(Quotative marks)等形式标记连接引语内容(Quotation),或是使用不同的字体颜色、格式或者其他符号标识(如冒号或破折号等)进行识别。这些提及手段都可以将引语直接显示出来,在口语中则主要借助引导句或是言说动词的形式将引语显示出来。
引语在被原文提及时往往保留着自身结构的独立性,独立性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引语提及标记的使用。独立性较强时多表现为具有完整的引号标记和引导语等,独立性较弱时多表现为形式标记的减少,如只有引号或冒号或是字体改变等。整体来看,原文提及借助提及标记尽量保持自身清晰的界限,并与主文本叙述语境分离出来,利于厘清他人话语与作者话语的责任关系。如例(5)。
(5)在写作方法论上,作者有一番比较和选择,在前言中说:“对于一种艺术理论大致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对理论史迹的条分缕析中清理理论思想史的发展线索,……它主要回答的则是该理论思想‘是什么’这一中心内涵。”(范红娟《现代化语境中的20世纪传奇戏剧研究》)
在原文提及时,作者基于凸显主观意图或是强调特定表达效果的需要,可能还会对引语进行再次提及。再次提及后的引语具有强调或是反讽等效果。如例(6)。
(6)蒲绶昌这才回过味儿来,知道了沙蒙·亨特今天不是来算账而是来道谢,连忙接过去说:“过奖!亨特先生一定知道中国有这么一句俗语吧:‘没有金刚钻,哪敢揽瓷器活儿?’先生对小徒的夸奖,也是鄙人的光彩,日后还要请您多多赏光了!”
沙蒙·亨特大笑:“我就是来找‘金刚钻’的啊!”(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基于上述认识,引语在原文提及时,由于形式标记的差异,可以对原文提及的显性程度划分出连续统。即从引语标记的完整形式:引导语+言说动词+引号+冒号,直到最简化的冒号或引号。
引语的介体提及主要是通过转喻方式实现的。实现转喻的介体词语有“要说”“怎么就”“什么”“说到”等,这是由引导语成分演变来的话语标记,这种话语标记即引语介体。引语介体提及,是指在引语提及时并没有将引语实体全部嵌入到当前主文本中来,而是通过提取引语的部分特征,通过转喻的方式来展现引语整体。介体提及的话语环境是语篇上文已经出现过的整个引语成分。如:
(7)此外,什么“矫揉造作,轻浮油滑”啦,什么“酒吧间与舞厅音乐的唱法”啦,什么“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色彩”啦,等等,一古脑儿加在程琳的头上。(胡思升《少年歌手的沉浮》)
(8)说到“挑灰”,我却不能不便带的,也可以说强调的,说一说在盐场里的妇女。(阿英《盐乡杂信》)
(9)要说“瓜葛”,大头鱼倒像是和他们有瓜葛。(胡正言《海盗》)
例(7)“矫揉造作,轻浮油滑”等词语都是上文或是其他语篇中提及到的。通过提及部分进而通过转喻的方式嵌套引语整体。例(8-9)则是通过提及性的话语标记语“说到”与“要说”转喻引语整体。由于这些提示或提及性言说标记的存在,上文话语意义被承接到当前语篇,以保持话题一致性和连贯性,并引导阅读者或受话人去关注上文中出现的引语的其他部分。
在介体提及中,引语介体的语法性质和语义功能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介体由引语的特征词来充当,且多与当前文本语义相悖,进而造成否定性虚词成分成为介体提及后话语表达的焦点。语言结构表现为:“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强调的引语内容”,这一结构形式上是对虚词介体成分的否定,本质上是对包含虚词性介体成分的引语整体的否定。
(10)“咳呀!”他为难了,“听说这东西现在很值钱呢!日本人用一台彩色电视机还换不去呢!真可以说是价值连城呢!”
“你呢呢嘛?吝啬!”她大声斥责。(孙芸夫《幻觉》转引自马国彦,2015)
(11)要说害肺病就那么容易传染,怎么这里的人又未见死绝?(巴金《寒夜》)
例(10)将引语的典型话语特征“呢”提及,表达对整个引语话语的否定。例(11)通过“要说”连接否定性引语内容,形成话题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所谓语义提及是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通过使用叙述调整、概括、转述、引申、评论、转写、改写、模仿等多种形式将被引用的话语呈现出来。例(12-13)都是采用语义提及的方式将引语引入到当前主文本。语义提及的作用在于能够将当前主文本的叙述风格和叙述意图有效的添加到引语上,进而为当前的话语意图服务。
(12)本报昨日报道有了结果,失物完璧归赵,的哥风格高尚
记者韦建永报道,1月20日,本报报道了金达出租车公司司机捡到两本《百岁老人朱玉福绘画作品集》寻找失主一事后,朱玉福老人的儿子朱书才看到本报报道后很快与记者取得联系,并表示将前往金达公司取回两本作品集。(《汴梁晚报》2016-01-21)
(13)穆少杰等基于MODIS-NDVI遥感数据获取了内蒙古地区地表植被覆盖度数据,结合研究区同期降雨量和温度数据,从不同时空尺度上分析了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赵舒怡《2001-2013年华北地区植被覆盖度与干旱条件的相关分析》)
所谓“使用”就是语言单位用作描述外部世界的情况。引语一般来说是被提及的,但是引语有时在语篇中基于表达需要,被重新利用于描述外部世界而非语言本身时,就造成了引语的使用的现象。如:
(14)“上头也真是,当官一张嘴,当兵跑断腿。”迟长庚发牢骚。……当天有劳各位领导共同参加,特别是让迟长庚放下手头事务,跑断腿从下边赶来陪的这个紧急会议比较特殊,就是传达刚刚开过的一个重要会议精神。(杨少衡《为你所累》)
例(14)先是通过提及的方式引入迟长庚话语“当兵跑断腿”,之后“跑断腿”被重新语境化使用在当前语篇,话语风格得以延续,形成叙事风格的活泼和保持人物形象的鲜活。
引语使用后在相当程度上被重新语境化,读者在阅读时需要借助一定条件(引语首先在上文被提及)才能够分辨出引语在当前主文本中的意义。这时阅读者所接受的也不仅仅是引语意义,还包含了引语之外的由主文本赋予的新的含义,引语融合成为主文本话语有机组成部分。
引语在使用时一般会先在上文中被提及(尽管有时发生在心理层面,比如阅读者之前听过或看过),如果使用的引语不被提及,而又不为大家所熟悉的话,则可能造成阅读障碍或是认定抄袭现象的发生。使用性引语不能像提及性引语那样补出对它进行陈述或指称的言说动词或意向动词。这也导致使用性引语独立性被取消,并被当前语篇赋予临时的语义特征。
引语的提及必须具备一定的提及手段,提及性引语的语义内容仍然保留在引语的嵌套层内。而引语的使用是在引语提及的基础上,在特定的功能环境中使用,也就是说使用的前提是“引语+功能环境”。如果不提及就直接使用,那么就缺乏形式手段将引语与主文本有效区分,就可能使得阅读者将引语误认为是主文本话语。因此使用性引语一定要在上文中出现过并在空间上相邻。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就是,引语在使用时可以不提及引语而直接使用,也就是修辞学中“暗引”的情况。(“暗引”多为听者所熟知或是借助话语风格能够凸显话语归属,否则变成为话语抄袭)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将引语的使用类型分为承接使用、直接使用两种情况。
引语首先在上文被提及,接着根据表达的需要将上文引语内容直接使用到当前,成为主文本话语的有机组成部分,被使用的引语成分已经脱离了嵌套层而进入主文本话语结构中。二者保持意义承接,可以形成赞同、讽刺、反对、诙谐等多种语义效果。承接使用主要是借助上下文的可及性关联。
(15)“这样也可算是将功赎罪吧。那么,我也希望你们能够知恩感德……”
“哈哈哈哈”一阵大笑,打断了沈百万的话。老宫用他那洪亮的声音,讽刺地说:“谢谢你,我的好心的沈老太爷。我们很知你的恩,很感你的德。而且对你的这份“恩德”,我们是定要报的,你放心就是了。”(峻青《海啸》)
(16)有时候是异国小店的一顿简餐,与萍水相逢的旅伴共同举杯道一声:“一起过大年,有缘分。”其实,这样的缘分也大多只是十来天的游缘。(《有故人的地方就是故乡》新民晚报2016-2-19)
例(15)将提及的话语再使用,引语参与了话语意义建构,两个“知恩感德”形式相同,但意义发生变化,前者是提及,后者则是使用。例(16)通过提及性引语指出“有缘分”,随后使用在自身话语中,并以“游缘”来界定这种“有缘分”。
直接使用是指没有借助任何提及手段,直接将引语使用在主文本中,引语充当主文本话语的建构成分。直接使用的动机主要有:第一,引语无标记存在,直接充当主文本话语;第二,在话语功能上,引语是在主文本结构中而不是结构外起作用(提及性引语都在引用话语的结构外起作用),阅读者能够借助常识或是通过上下文的心理可及辨识。
(17)薄粥稀稀碗底沉,鼻风吹动浪千层,有时一粒浮汤面,野渡无人舟自横。(沈石田《薄粥诗》)
例(17)中“野渡无人舟自横”是韦应物著名山水诗《滁州西涧》的句子。在没有使用任何提及手段的情况下,直接将引语嵌入到主文本,充当主文本话语结构成分。
如果直接使用时没有出现常识性的心理可及性的提示手段,就会使得阅读者将引语误看作主文本中的话语或是产生阅读障碍。所以直接使用的话语一定要在上文或心理中出现过并时间上相邻,从而将引语与当前话语融合,达到论证、说理等语用意图。如例(18-19):
(1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的拥抱这个春天吧!(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19)只在此屋中,云深不知处,无论如何,找不到小盆。妈曳小乙疾走如风,入厕,风暴渐息。(老舍《文艺副产品》)
引语是一种言语的嵌套行为,它既可以作为元语言成分被直接“提及”到当前语篇中;也可以作为对象语言成分被当前语篇“使用”,失去形式标记而融合在主文本的句法结构成分中。引语的提及与使用对语篇结构产生影响,我们有必要结合引语的形式与功能来加以辨别。
我们结合例句分析:
(20)与张承志一样,史铁生也是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作家,它非常珍视人类的道义良知,也非常崇尚乡村的自然纯朴和原始艺术的美。他在《答自己问》中赞美原始艺术:他们从天真的梦中醒来……只相信自己心灵的感悟,无论敬仰日月,赞颂生命,畏于无常,祈于歌舞,都是一味的纯净与鲜活。(昌切《思痕集》)
(21)可是不幸太子怕永王一旦成功,会影响他的王位,于是与永王摩擦起来,永王兵败金陵,李白这是真是万愤交集。他有《南奔书怀》说:过江誓秋水,志在清中原。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原文为仿宋字体)
一番爱国的本心,却变为这样一个下场,真是“悲歌难重论”了。(林庚《林庚文选》)
(22)她跟陶小陶躺倒就不想再起来了,丁一将随身带来的食物拿出来,说,我们要在山顶吃午饭,这很有意义。歇了半天,俩美女才坐起来吃那顿有意义的午餐。(宗利华《天黑请闭眼》)
例(20)通过引导语句“他在《答自己问》中赞美原始艺术:”将冒号后面的引语与主文本的作者话语区分开来,引语通过言说动词“赞美”提及的依然是引语所在源文本话语的叙述情景。换言之,引语不是对当前主文本表述对象的指称,而是对语言单位的指称,因此引语部分可以被言说动词“赞美”统辖起来,相当于言说名词成分(赞美的一段话),这段话在形式上可以被替换或删除,且不会影响当前语篇的整体结构和语义的完整性。
例(21)引语原文出自李白的《南奔书怀》,整首诗被仿宋字体凸显,以区分引语与主文本。在提及之后,作者又将了诗歌中的话语“悲歌难重论”引入了主文本语境中,充当主文本的话语成分,构建话语意义,并与主文本话语保持语义的连贯性。但是“悲歌难重论”产生的话语意义仍然是原诗句中的意义。将话语的引导语成分补充出来的话,全句应该变成:
一番爱国的本心,却变为这样一个下场,真是如李白所说的“悲歌难重论”了。
例(22)则有所不同。第一个“有意义”是引语的一部分,而划线部分的“有意义”的语义指向现实中的“午餐”,引语成分作为语言单位参与了对客观事物的指称,因此这里的“有意义”脱离了元语言使用层面而进入了对象语言使用的层面,作为句法成分参与当前语篇句子的构造,不能被随意删除或替换。
当引语被引用到主文本时,语义信息往往会发生部分丢失。原因在于提及性引语多是截取的片段性的信息,无法提供除引语本身之外的更多信息。为了防止信息的丢失或是达到某种语用意图,主文本叙述者会将引语的叙述视角与主文本语篇叙述视角融合起来,这就打破了引语和主文本话语原有的时空关系。在语言形式上,表现为主文本语篇借用引语成分重新组织话语,进而使阅读者唤起对引语内容的理解和回应,造成引语受到主文本话语干预而形成的“双音”现象。
使用性引语被当前语篇赋予了新的句法特点与语义特征,如果作者话语与提及的引语语义一致,引语的使用就会构成特定的强调、复现情景等表达效果,如例(22)。如果作者话语与提及的引语含义不一致,那么就会造成反讽、否定等表达效果,如例(15)。
提及与使用的鉴别标准我们可以总括为:
引语的提及是将引语作为一个语言单位嵌套进入主文本,主文本对引语的描述,也就是语言对语言本身的描述。在对引语本身进行描述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提及的手段,如引语标记或引导句等,其目的在于将引语与主文本区分开来。
引语的使用则是在提及引语(也可能是心理上的提及)之后由于表达的需要或者凸显某种创作意图而将引语的意义临时使用到主文本对外部世界的意义表达上。因此二者可以分别表示为:
引语的提及:“引语+提及手段”
引语的使用:“引语+功能环境”
提及的引语不一定需要在上文中出现,使用的引语则一定要在上文中出现过并时间上相邻,或者为听者所熟知。如果在对引语进行使用时没有进行提及,就会使得听者将引语误看作主文本话语或产生阅读障碍。引语使用依赖较高的心理可及性,所以引语一定要在上文中出现并在时间上相邻。
引语的提及是通过一定的形式手段将引语标识出来,我们依据提及标记是否完备来显示提及的连续统关系:
A:提及结构连续统
原文提及:随着提及标记的增减,引语的明示程度有所变化。
图1:原文提及连续统
介体提及:借助介体提及引语特征,进而通过转喻的方式,提及引语整体。
图2:介体提及连续统
语义提及:借助概括、转述等方式将引语嵌套到主文本,引语被语义提及后在语言形式上有所改变。
B:使用结构连续统
承接使用是引语在上文被提及后,再次语境化并被使用到当前主文本结构中。
直接使用是引语本身没有在上文被提及,但由于阅读者对直接使用引语的熟悉度而在心理上被提及后使用到主文本结构中。
图3:使用结构连续统
C:提及与使用具体类型的区别特征
结合上述分析,我们根据提及手段是否完备、引语内容是否出现、语境提示程度等方面对提及与使用具体类型的区别特征做出分析,具体见表1。
表1:提及与使用具体类型的区别特征
我们收集了文艺语篇①文艺语篇选取作品主要有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铁凝《铁凝散文》、贾平凹《自在独行》《读山》《说自在》、张抗抗《稀粥南北味》《鲜木耳、野韭菜花、梧桐籽》、格非《春尽江南》、阿来《远望玉树》、冯骥才《珍珠鸟》《灵魂的巢》、曹文轩《草房子》、刘庆邦《鞋》、叶辛《蹉跎岁月》、张平《抉择》、张洁《捡麦穗》《我的四季》《你是我灵魂上的朋友》、梁晓声《中国人的日常》《心灵的花园》《阳春面》《尼采与现代人的精神危机》《玩物也可养志》、余秋雨《中国文脉》、李国文《月食》、李佩甫《生命册》等,共抽取8万字语料。、新闻语篇②新闻语篇语料选自《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文汇报》《南方都市报》《参考消息》、央视新闻客户端、搜狐网、凤凰网、百度新闻、腾讯新闻及其相关网络链接的各大报纸,共抽取8万字语料。、科技语篇③科技语篇语料以从中国知网下载的学术论文为主,在中国知网各个学科,随机抽取地理、工程科技、行政管理、社会学及统计学、信息技术与出版、经济与管理科学、海洋学、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医药卫生科技类等共8篇学术论文(未选用如综述类极端引用的论文),共抽取8万字语料。各8万字,共24万字语料。通过语料分析来发现引语的提及与使用的不同形式在不同语篇中的形式分布和功能差异。
基于语料检索统计,我们得出数据,详见表2:
表2:三种语篇类型下引语提及与使用频率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文艺语篇、新闻语篇和科技语篇中绝大多数的引语都以提及的方式出现。而引语使用的情况,文艺语篇出现19例,新闻语篇出现2例。
为了进一步发现内在规律,我们统计了引语提及的下位类型,见表3。
表3:引语提及的下位类型及其出现频率
原文提及中文艺语篇占60.3%、新闻语篇占38.7%、科技语篇占7.8%,比率由高到低。而在语义提及中的频率则刚好相反:文艺语篇占35.4%、新闻语篇59.7%、科技语篇91.2%,比率由低到高。
文艺语篇中原文提及的主要作用在于突出引语和主文本话语边界,使受话人对话语关系进行明确区分,这一过程中会保留所引用的叙述特征,如人称、时空关系、句法结构等。新闻语篇强调客观陈述,并倾向在事实基础上做出概括或评价。科技语篇为避免过多的原文提及,被引用的观点更多会经过作者的叙述调整、概括或转述等多种形式将话语意义呈现在当前语篇中。
在引语的使用方面,出现频率相对较低。主要出现在文艺语篇中(19例),新闻语篇出现2例,而科技语篇没有出现。具体见表4。
文艺语篇中引语使用的情况在上文中已有说明并举例。在新闻语篇中,直接使用的作用在于引经据典、增强说服力和加强论证。如:
(23)与民同心者兴。全面小康,已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根基。在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将不断丰实完善,更彰显出巨大优势,有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动能。(文汇报2020-7-2)
表4:引语使用类型的语篇差异
结合数据统计,引语的来源也呈现出语篇差异。引语不仅可以来自外部语篇,也可以来自当前语篇自身。这种引入自身话语的手段主要有:指称词语(“本消息”“这篇评论”)、话语引入或进展标记语(“下文将会具体展开、上文谈到、说到这里、前面提到”)等。通过引入自身话语对语篇结构和表述方式进行组织协调。具体数据见表5。
表5:引语提及来源的语篇差异
通过数据发现,文艺语篇、新闻语篇主要引入外部话语;科技语篇中出现较多引入自身话语的情况,共出现69例(占17.6%),如例(24-25)。
(24)正如前文指出的那样,国家在儿童照顾方面可以扮演多种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刘中一《国家责任与政府角色-儿童照顾的变迁与政策调整》)
(25)接下来,本文将首先分析不同所有制和要素市场扭曲对于企业利用政府补贴进行创新活动在这两种机制上表现出的差异,而后讨论所有制和要素市场扭曲的联合调解效应。(杨洋《谁在利用政府补贴进行创新?—所有制和要素市场扭曲的联合调节效应》)
引入自身话语主要基于语篇结构调整、加强论证和上下文呼应的需求。如果以当前阅读现场为时间基点,就会出现相应的表示空间参照关系的词语如“上文、下文、前面、以上”等,这些指示词作为空间关系参照词语而发挥指称作用。话语自我引用使得语篇结构由静态表达变成动态调控,这种调控能够引导阅读者按照指示进行阅读,进而调控整个阅读过程。
本项研究从话语关联的角度出发,探讨引语产生的本质因素和外在表现。在对引语的提及和使用进行分析的同时,对其下位类型也做出了系统归纳。同时我们发现不同语篇类型会对引语提及或使用的实现方式产生影响。
文艺语篇为突出引语和主文本的话语边界,更多使用引语提及,这主要起到解释、说明或论证的作用。同时由于叙述视角、表达意图的需要而出现使用性引语。而新闻语篇或科技语篇则需要明确区分当前主文本与引语的边界,因此多提及性引语。需要强调的是引语可以提及他人话语,也可以提及自身话语。科技语篇基于话语结构调整或科学论证等表达需要会出现大量引用自身话语的情形,这种话语的自我引用,使得语篇结构由静态表达变成动态调控,这种调控能够引导阅读者按照指示进行阅读,进而调控整个阅读过程。